中國最老牌和最年輕的兩家民辦教育機構的最新動向,反映出它們在去年的教育整頓之後尋找新業務的焦急努力

重點:

  • 新東方教育可能進軍芯片設計領域,這是其在去年民辦教育清理整頓之後嘗試轉型的諸多新舉措之一
  • 如果該公司踏足芯片業,可能從近期中國政府對芯片領域的强大支持中獲得助益

陽歌

本周,我們先從陷入困境的教育領域之兩個消息說起。在大規模的清理整頓之後,許多教育領域的公司失去了大部分收入,基本上歸於沉寂。多數公司在過去幾個月開始努力思考如何向前發展,許多小公司似乎準備關門大吉,而擁有更多資源的大型公司則試圖削减開支,專注於仍然可以開展業務的領域。

在這方面,有報道顯示,教育行業的老牌企業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EDU.US; 9901.HK)可能準備涉足投資者十分看好的半導體領域。與此同時,規模小得多的華夏博雅(CLEU.US)宣布,該公司接近達成一份收購兩所私立大學的交易。

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事件背景,從去年9月開始,中國的民辦教育機構實際上被禁止向大多數中小學生提供核心科目的課後輔導服務,這項改革在中國被稱爲“雙减”。這給新東方這樣的企業造成了巨大打擊,該公司估計,過去幾年K-9學生的此類輔導課程佔了其收入的50%到60%。

真正的小學和中學運營機構,比如正在私有化的海亮教育集團(HLG.US)也受到最新改革措施的影響,業務受到限制。相比之下,私立成人職業學校和大學運營商似乎受影響較小,儘管這種情况有可能隨時出現變化。

在此背景下,我們從新東方的最新動作說起。該公司已經將近一年沒有發布任何季度財報(在香港股市周二收市後將發布截至去年11月的六個月業績)。相反,它發布了一系列教育整頓之後的最新進展。上個月,新東方在提交給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文件中表示,在截至去年11月的六個月虧損了8億至9億美元(51到57億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利潤爲2.286億美元。

這一警告並非意料之外,因爲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去年退出K-9教育業務之後,該公司的收入銳减。這些報道還稱,新東方解雇6萬名員工和取消許多教室租約的相關成本高達200億元。

相比之下,在一年前的上一份財報中,該公司稱在2021年2月底擁有60億美元現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因此,這意味著它極有可能不得不花費大約一半現金儲備來支付與教育機構整頓有關的成本。

雖然這聽起來都很消極,我們也可以樂觀地注意到,新東方應該還有大約3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自我重塑。它一直在研究各種各樣的選擇,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從去年7月以來,新東方已經設立了約90家新公司,從文具和農産品銷售商,到人工智能軟件開發商,不一而足。

芯片設計公司?

這給我們帶來了新消息,有媒體援引天眼查的消息稱,該公司剛成立了一家半導體製造企業,名爲太原布局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其註册資本1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括集成電路的設計、銷售和製造。

雖然這個行動在西方人聽來可能有些奇怪,但在中國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目前正大力發展本土的芯片産業,在過去三年裏,由於美國採取措施阻止重要的相關技術進入中國芯片行業,推動這個進程的緊迫性增加了。

因此,只要略有信譽的人進入這個領域,都有機會獲得巨額的政府資金。新公司所在地太原是一座內陸城市,它是相對落後的山西省省會,該省以煤炭生産出名,而不是高科技實力。這就意味著,如果新東方决定推進這一項目,當地政府很可能會拿出數千萬甚至數億美元的巨額補貼。

當然,微芯片和教育屬於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在中國政府整頓教育機構之前,新東方已經建立了一家規模龐大、非常成功的私立教育公司,它已經顯示出自己完全有建立新業務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得不拭目以待,看看它是不是動真格要涉足這個新方向。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華夏博雅的消息,它的規模相對較小,市值只有1,200萬美元,年收入約500萬美元。該公司主要爲大學提供軟件和其他服務,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並不是最新教育整頓的重點。

根據上周發布的更新,該公司將斥資6,000萬美元收購兩所共計4,200名學生的私立大學,這是其目前市值的5倍。該交易最初於2月初宣布。交易預計將於5月完成,這可能會大幅提高該公司的收入。

市帳率(P/B)可能是目前比較投資者如何看待這類公司的最佳指標,因爲在當前的環境下,收入和利潤已經變得相當不穩定。新東方目前的市帳率爲0.5倍,與類似的老牌同行好未來(TAL.US)的市淨率大致相當。華夏博雅的市帳率很小,只有0.27倍,而技術含量更大的高途(GOTU.US)則相對受到投資者的喜愛,市帳率近1倍。

自首次宣布收購這兩所大學的計劃以來,華夏博雅的股價已經上漲了8%,而新東方的股價較1月底的10年低點更是上漲了20%。這些信號可能暗示,對這個遭受重創的行業來說,春天可能就在眼前了,至少對那些生存前景最好的公司來說是這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同行努力勒緊褲頭 BOSS直聘卻花大錢

這家中國領先的網上招聘平台去年第四季營業成本飆升70%,導致期內錄得虧損 重點: BOSS直聘上季度營收持平,卻因花巨資在世界盃上賣廣告和在香港二次上市而錄得虧損 該公司表示,今年首兩個月招聘服務需求激增,因為企業在去年底因疫情大規模裁員後,已開始重新聘請員工   陽歌 人人都喜歡逆向投資。這是領先的網上招聘公司看準科技有限公司(BZ.US; 2076.HK,又名BOSS直聘)最新業績中的關鍵亮點之一。去年第四季,該公司增加支出,而其他所有公司幾乎都正好相反。 根據本周較早前發佈的最新季報,該公司在去年最後三個月的經營成本飆升70%。這導致這家旗下營運著廣受歡迎的BOSS直聘服務的公司陷入虧損,並使其淨現金流入量下降了70%。 但投資者似乎並不介意,在業績公佈後的第二天,更把其股價抬高了6%。經歷了輕微上漲後,BOSS直聘目前的股價為18.95美元,與近兩年前IPO時的19美元幾乎持平。這雖然不算是甚麼成就,但在目前的市況下,看上去還是相當不錯,因為在那時於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現在的交易價格大多都比IPO價格低80%甚至更多。 BOSS直聘與大多數虧損互聯網同行的區別,在於其盈利能力,在第四季陷入虧損之前,它大部分時候都是盈利的。該公司也是中國利潤豐厚的網上招聘市場當仁不讓的領導者,以有效利用技術連接僱主和求職者而聞名。 其領先地位反映在市盈率上,遠期市盈率約為26倍。這是美國巨頭萬寶盛華(MAN.US)約11倍的兩倍多,也遠高於國內同行同道獵聘(6100.HK)的12倍。 隨著中國在去年10月和11月實施了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BOSS直聘和中國的大部分公司一樣,在第四季的日子不好過。在那期間,企業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由於很多公司被迫長時間關門或縮短營業時間,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招聘新員工。 該公司12月的情況依然艱難,因為在中國突然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後,全國感染病例激增。這導致找工作的人大幅減少,很多人因為患病而被迫居家數周。 儘管如此,BOSS直聘第四季卻繼續大舉花錢。當季銷售和行銷費用按年猛增82.6%,而管理費用也增加了一倍多,甚至連研發開支都增長了48%,但該公司當季營收按年持平,約為11億元。 BOSS直聘解釋說,巨額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大因素。營銷成本大幅上漲是因為適逢卡塔爾世界盃,後者被BOSS直聘當作了重要的宣傳機會。與此同時,早已在紐約上市的該公司,還於12月在香港進行了二次上市,這不但產生了與上市相關的成本,還有與當時授予的股權激勵相關的支出。 前景光明 大舉花費導致BOSS直聘從上年同期的盈利2.33億元,轉為虧損1.85億元。即便是經過調整,剔除股權激勵成本後,該公司的利潤也從前一年同期的3.485億元,驟降至僅5,950萬元。 我們在本文開首說過,投資者似乎喜歡BOSS直聘在其他人都在控制成本的困難時期大舉花錢。 但這種積極反應背後更大的原因,是該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的指引相當樂觀。所有疫情影響和感染的結束,顯然是其前景更加光明的主要推動力,但有人可能也會認為,BOSS直聘的巨額支出,讓其能夠把握中國經濟在1月農曆新年前後開始反彈的機會。 「今年初以來,由於品牌知名度提升,競爭優勢增強,我們迎來了強勁的用戶增長和參與度,」BOSS直聘創始人兼董事長趙鵬在業績報告中說。「隨著招聘需求的復甦,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幾年為股東帶來豐厚的回報。」 預示著出現轉機的最大指標是,BOSS直聘預計首季營收將在12.5億元到12.7億元之間,按年增長約10%。這將標誌著該公司在連續三個季度營收持平或下降後恢復增長。 趙鵬表示,BOSS直聘的新用戶數量在今年首兩個月出現大幅增長,同期應用程式端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增長50%以上。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去年第四季因疫情導致的經營中斷期間,許多人失業,還有許多公司裁員,在今年的頭兩個月,雙方都在忙著復工。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這種繁榮可能是暫時性的,可能要到第二季,我們才知道目前的積極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趙鵬還指出,隨著該公司在一線城市白領中的傳統優勢以外擴大基礎,它在藍領員工和僱主當中的新註冊數目,以及在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的活躍度都在增長。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就業市場中,BOSS直聘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加上知名度很高,我們大致上看好這家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和58同城等其他公司,都曾利用類似的優勢成功實現海外上市,但由於未能引起投資者的太大興趣,最終還是決定私有化。BOSS直聘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但如果它想保住投資者的關注,隨著把業務恢復到更為正常的水平,它需要實現更為強勁的增長。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S 2076.HK

新戰略抗樓市寒冬 貝殼控股逆市扭虧

這家房地產交易平台的新戰略漸見成效,協助去年第四季扭虧為盈 重點: 貝殼控股去年第四季存量房總交易額出乎意料微增1.5%,雖然季內淨收入下跌5.8%,但仍轉虧為盈,錄得3.72億元淨利潤 家裝家居和租賃業務是公司去年業績亮點,兩者淨收入均按年大漲   羅小芹 去年第四季,中國正處於新冠疫情高峰期,嚴格的防疫措施限制了經濟活動,不少公司叫苦連天,但這家地產中介商卻轉虧為盈,表現讓市場刮目相看。 中國連鎖房屋中介「鏈家」的經營者貝殼控股有限公司(BEKE.US; 2423.HK)上周四公布,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下跌5.8%至167億元,高於第三季財報淨收入指引的145至150億元,主要是由於期內存量房(庫存待售、未居住過的二手房)總交易金額(GTV)出乎意料地上升1.5%,並受惠於家裝家居業務及新興業務收入按年大漲35倍和152%,抵銷了存量房和新房業務的收入跌幅。業績公布後翌日,該公司的股價大漲9.1%至50港元邊緣,顯示投資者對或許滿意其最新業績表現。 主席兼CEO彭永東表示,該公司在全國存量房總交易額持續下跌的情況下,仍能出現按年增長,主因是通過有效的經紀人合作網絡(ACN)模式,驅動更多用戶價值,並提供更好的商機分配機制及嚴格的生態治理手段,促進門店和經紀人的發展。所謂ACN模式,是指在遵守房源資訊充分共用等規則前提下,同品牌或跨品牌經紀人之間以不同的角色共同參與一筆交易,成交後按照不同角色在各環節的貢獻,再進行佣金分成。 雖然受房地產整體市況不景氣及新冠防疫限制措施夾擊,該公司上季存量房業務及新房業務收入仍按年減少11.8%及26.8%。但利潤率較高的存量房業務及家裝家居收入佔比提升,帶動該公司上季毛利率按年急增8個百分點至24.4%。 營業成本大減 此外,受惠於經紀人及其他銷售渠道的外部分佣,以及內部佣金及薪酬均有所減少,去年第四季的營業成本大降14.9%至127億元,引領該季轉虧為盈,錄得3.72億元淨利潤,表現遠勝上一年同期的9.33億元淨虧損。 回顧去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處於冰河時期,樓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貝殼上半年已錄得24.85億元淨虧損,即使之後兩個季度都能獲利,最終仍錄得13.97億元全年淨虧損,比2021年擴大166%。 不過,如果扣除公允值變動、商譽、收購業務攤銷等較有「水份」的項目,該公司非國際財務準則的經調整淨利潤,卻按年上升24.4%至28.53億元,也許更能反映公司在2021年提出的「一體兩翼」佈局戰略下,正開始改善的業務表現。 貝殼的主營業務包括存量房交易服務、新房交易服務、家裝家居、新興及其他業務四大板塊。 根據該公司的「一體兩翼」佈局戰略,「一體」是指房產交易,「兩翼」是新增的家裝家居和普惠租房業務。受市道低迷影響,貝殼去年的房產總交易額大降32.3%至2.6萬億元,拖累存量房及新房的收入分別大降24.5%至38.3%,是拖累全年收入減少24.9%至607億元的主因。 隨着中國政府去年第四季推出《金融16條》的房地產救市措施,加上新冠防疫措施已被撤銷,內地樓市表現今年初出現回暖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住宅銷售額按年增長3.5%。貝殼管理層對樓市的前景也轉趨樂觀,預計今年首季淨收入約180億元至185億元,按年大升逾43%。 「兩翼」造就增長 至於「兩翼」的家裝家居及新興業務,更是公司去年業績的重大亮點。 回顧去年,貝殼的家裝家居業務淨收入達50.5億元,按年增長24.4倍,主要因為公司完成收購聖都家裝,其財務業績於去年二季度開始合併入帳,以及家裝家居業務總交易額錄得有機增長。 另外,雖然國民減少買房,但為了解決住屋需要,仍有不少人轉投租賃市場。得益於輕託管租賃服務的淨收入增加,其新興業務去年整體收入也增長33.4%至28.48億元。 新興業務穩步增長,與公司將租務提升為戰略層面不無關係。早於去年3月,貝殼提出要實現全年達到10萬間租賃房源。截至去年底,貝殼租房業務進入了13個城市,總在管規模已突破12萬間。由此可以預見,該業務將持續擴充,並為公司提供另一個重要收入增長引擎。 受惠樓市回暖,市場將對貝殼有更大想像空間,該公司目前市值已接近1,900億港元(1,670億元),比去年10月末的低位翻倍;業務與其最接近的房多多(DUO.US)仍處於虧損,市銷率僅約0.08倍,遠遜貝殼的2.53倍,足以反映後者在中國房地產中介的龍頭地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423.HK BEKE.US

快訊:上季收入減少 寶尊股價大挫

最新: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三公布,去年第四季總營收按年減少19.5%至25.5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利潤則大増82.7%至1.38億元。 利好:該公司的業務去年第四季受新冠疫情衝擊,但經調整利潤仍比第三季的1,690萬元大增718%,主要受惠於品類多元性及增值服務高滲透力,令業務韌性提升,協助實現利潤增長。 值得關注:該公司上季的交易總額(GMV)為255.6億元,按年減少1.7%,主要因為小家電和電子品類銷量下降,令經銷GMV大減37.2%至8.68億元,而非經銷GMV則為246.9億元,按年表現持平。 深度:寶尊電商的總部位於上海,2015年開始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並於2020年在香港二次上市。該公司長期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合作,提供與資訊科技、門店營運與倉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被喻為「中國版Shopify」。該公司近年渴望擺脫阿里巴巴的影響,並尋求主業之外的多元化發展。以去年第四季為例,非天貓交易平台佔寶尊的GMV比例為29.8%,高於過去兩年同期的26.1%及21.7%。 市場反應:寶尊電商的股價周三在紐約大挫9.4%至5.2美元;其港股周四中午收市也下跌8.4%,報13.82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N.US 9991.HK

水滴、泛華渡過疫情 殊途同歸尋求新增長

這兩家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在第四季出現了改善的跡象,水滴加速推出多款新產品,泛華則於上月進行了一筆新收購 重點: 受惠於成本降低,水滴去年第四季恢復盈利,泛華儘管收入下降,但營業利潤增加 雖然中國政府結束「清零」政策,讓保險公司的前景變得明朗,但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為經濟依然脆弱    梁武仁 去年大部分時候籠罩在水滴科技集團有限公司(WDH.US)和泛華控股集團(FANH.US)等中國保險經紀公司頭上的烏雲終於散去,不過這場風暴肯定還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經濟仍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意味著控制成本的能力將是這兩家公司在短期內保持盈利的關鍵。隨著高速增長的時代成為過去,這成了如今中國企業的共同主題。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最大上市保險經紀公司中的兩家,它們各自都正在為2023年恢復增長奠定基礎,水滴是打造新的創新服務,泛華則將目光投向了收購。 根據水滴上週五發佈的最新業績,這家網上保險經紀公司在去年第四季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1.2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120萬元虧損大幅改善。考慮到該公司的收入按年增長僅12.5%至7.72億元,這麼大的波動並不尋常。 水滴將復甦歸功於成本的降低。雖然該公司的營業成本增長速度快過收入增長,但它設法將銷售和行銷費用削減了43%,也將一般行政支出削減了20%,同時其研發成本下降了21%,幫助其整體經營成本和費用減少約11%。這可能看起來不多,但對於這類營業利潤率低的公司來說,這種幅度的削減可不是小事。 根據本月較早前發佈的業績,泛華的營收更加不穩定,在10月至12月期間按年下滑4.4%至7.67億元。但它削減開支的幅度甚至超過了水滴,促使其營業收入增長3%。該公司的淨利潤飆升了六倍多,這主要是由於上年同期的一筆一次性減值費用。 兩份業績都表明,在中國實行疫情「清零」政策的最後三個月裏,雖因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頻繁遭遇不可預測的業務中斷,但在作出調整適應了因為消費者開支減少導致的銷售增長放緩後,這兩家公司相對較好地度過了這個時期。 水滴第四季的收入增長比前三個月有所加快,而泛華的下降速度也有所放緩。即使如此,前者去年全年的收入較2021年下降約13%,而後者則下降了15%,可見這一年對這兩家公司來說有多麼艱難。 經歷新冠風暴的,不止這兩家僅分銷第三方產品的經紀公司,開發和銷售自有保單的傳統保險公司,也受到了這場風暴的打擊。在這種時候,傳統保險公司的日子甚至可能更加艱難,因為它們必須成功應對動盪的市場行情,才能通過用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來賺取回報。相比之下,水滴和泛華等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更簡單的服務費。 中國人壽(2628.HK)等行業龍頭也未能倖免,而眾安在綫(6060.HK)等經驗不足的公司受到的打擊更大。後者是數字保險的先驅,上個月警告稱,由於股票和債券投資價值下降,其投資收益縮水,因此去年出現淨虧損。 削減成本 隨著營收增長的難度加大,水滴在2021年底開始大力削減成本,在當年的第四季進行了裁員,並減少使用第三方渠道來吸引流量。 此外,它還轉向其他業務,其中一項服務是通過它的平台,為有大額醫療費用的患者提供眾籌服務,將他們與愛心人士聯繫起來。這項業務在第四季產生了4,100萬元的服務費用,而這是上年同期所沒有的。 還有一項新服務是為適合臨床試驗的病人和藥企鋪橋搭路。這項業務的服務費也是一大新的增長點,從前一年第四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60萬元,躍升至2,300萬元。 這些數字看起來可能不大,但加在一起,就相當於該公司第四季總收入的8%以上,而且可能還會繼續強勁增長。水滴向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此類輔助服務擴展,使其收入來源多樣化,為不可避免的行業低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這看起來相當明智。 泛華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首家上市的保險經紀公司,在戰略上,它並沒有將重點放在降低成本上面。事實上,該公司計畫增加支出,以增強數碼化,並加快收購速度。如果能有效實現,將有助於促進增長。泛華認為自己可以做到,今年的目標是將壽險銷售額、首年保費和營業收入都至少提高50%。 在去年底放棄大部分防疫措施後,中國經濟肯定會出現反彈。但泛華的目標聽起來相當雄心勃勃——鑑於中國經濟的脆弱,實現該目標的難度頗大。當然,除非該公司計畫通過收購來達成目標。 就在上個月,該公司宣佈了一筆收購,收購吉林中吉世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51%的股份,交易條款未披露。中吉保險是吉林省最大的保險公司,2022年總保費規模超過1億元。 水滴的股價在財報公佈後下跌,而泛華則幾乎沒有變化,這表明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業績都沒有表現出興趣。水滴的市盈率超過12倍,泛華則超過70倍。但如此高的市盈率——尤其是泛華,很可能是利潤基數低的結果,而不是因為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的樂觀情緒。相對於營收的話,它們的估值看起來則合理得多,水滴的市銷率為2.9倍,泛華約為1倍。 就目前來說,兩家公司在市銷率上的差異,可能反映了水滴通過降低成本來支撐盈利的強大能力。投資者感到滿意的,可能還有它通過相關產品的創新,實現收入基礎多元化的能力。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DH.US FAN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