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盛博藥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宣佈在中國正式商業化,並獲多個省市納入本地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重點:

  • 騰盛博藥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是首個獲批的國產自主研發新冠療法,能有效應對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毒株
  • 該公司的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將面臨國產新冠口服藥的激烈競爭

莫莉

等待7個月之後,中國首款國產新冠特效藥終於“姍姍來遲”。上週四,由騰盛博藥生物科技有限公(2137.HK)、北京清華大學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正式在中國商業化

騰盛博藥成立於2017年,之前未有其他藥物獲批上市。在利好消息公佈後,騰盛博藥的股價結束了持續兩個月的低迷,曾經連續三個交易日大漲,股價一度升至15.28港元,創5個月新高。

2021年12月8日,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的聯合療法,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批准,用於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的12歲以上新冠患者,是中國首個獲批的自主研發新冠療法。在2022年3月,該藥物納入第九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多個省市醫保局也陸續將其納入本地醫保基金支付範圍,提供了一定的市場保障。

騰盛博藥總裁羅永慶介紹,首批數千人份的藥物,已經發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並已收到了20多個省市的需求,下一步將通過華潤醫藥(3320.HK)、上海醫藥(2607.HK)和國藥控股(1099.HK)三家經銷商將藥物分發到全國。

為何該藥物從獲批上市到正式商業化,需經歷7個月長時間?羅永慶解釋,公司獲批後,主要在完成藥品的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認證、生產工藝驗證等,期間經歷了國家藥監局、江蘇省、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藥監局,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至少5次核查,因此需時較久。

可抵抗最新毒株

全球已有多款中和抗體療法獲批使用,再生元、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Vir Bio、禮來/君實生物等國際醫藥巨頭均有產品獨自或合作推出。但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出現,改變了這些藥物的命運。研究資料顯示,多款中和抗體藥物面對奧密克戎毒株幾乎失效,美國FDA因此先後修訂了再生元、禮來/君實生物、葛蘭素史克/Vir Bio研發的新冠中和抗體緊急使用權,將應用範圍縮小至非奧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治療,意味著這些藥物將喪失絕大部分新冠市場。

作為一款中和抗體療法,騰盛博藥的新藥效果如何呢?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該聯合療法能使臨床進展高風險的新冠門診患者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0%,更重要是可應對當前全球主流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聯合研究方披露,在最新的體外實驗和臨床實踐中,該藥物對於對BA.4和BA.5毒株展現的病毒抑制效果,可達到FDA規定的有效標準。

儘管如此,騰盛博藥新藥仍將面臨強勁競爭對手——新冠口服藥。雖然中和抗體藥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需要注射使用,便捷性不如新冠口服藥。其次,口服藥物大多為小分子藥,中和抗體藥物作為生物製劑,生產成本和擴產速度亦比不上口服藥,不具備價格優勢。

從美國政府採購價來看,葛蘭素史克/Vir研發的中和抗體每劑的定價約為2,100美元(1.4萬元),而輝瑞(PFE.US)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為每療程529美元,僅為前者的四分之一。

面對口服藥挑戰

如今,國產新冠口服藥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日本藥企鹽野義旗下新冠口服治療藥已向國家藥監局申請上市。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VV116達到三期研究主要終點,開拓藥業(9939.HK)的普克魯胺以及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均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這三款藥物均有望於近期遞交新藥上市申請。騰盛博藥能否把握口服藥上市前的空窗期以搶佔市場,決定了其新冠療法的發展前景。

在進軍新冠中和抗體領域之前,騰盛博藥主要在傳染疾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進行藥物開發,但未有產品商業化。在十多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乙肝藥物,但僅處於臨床二期階段,因此新冠特效藥在未來數年內,將會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2021年財報顯示,騰盛博藥收入9,903萬元,分別來自政府補貼及銀行利息收入。受惠新冠藥物研發項目的第三方承包成本降低,去年研發開支大減43.5%至4.95億元。羅永慶透露,在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研發和商業化上,公司已投入了超過2億美元。

由於國內疫情趨穩,上述藥物能為公司帶來多大營收,仍屬未知之數。但市場對騰盛博藥的信心明顯不足,去年12月,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緊急批准後,騰盛博藥的股價曾升至48.65港元,儘管近日股價再度起飛,但仍比去年高位下跌近七成。

當前,騰盛博藥的市銷率約為80倍,同樣研發新冠藥物的君實生物和開拓藥業,市銷率分別為13倍和165倍,顯示市場對新冠藥物相關企業的估值差異較大。

在中國採取“清零”政策控制疫情、新冠患者人數有限的前提下,騰盛博藥的首款國產特效藥能否協助公司收入大幅提升,投資者宜抱觀望態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行業簡訊:外賣戰升溫引監管關注 五部門約談京東 美團 餓了麼

在外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之際,中國監管部門出手介入。5月13日晚,市場監管總局聯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社部及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JD.US; 9618.HK)、美團(3690.HK)及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餓了麼等平台企業。 據財新報道,五部門要求企業嚴格遵守《電子商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強調須履行主體責任與社會責任,規範經營、保障消費者、商戶與外賣騎手權益,促進平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京東今年強勢進軍外賣市場,劉強東親自領軍,提出佣金不超過5%、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等政策;美團則回應推出養老保險補貼,雙方並因「騎手二選一」問題互相指責。阿里也在4月底加入戰局,饿了麼宣布百億補貼計畫,並聯合淘寶閃購發放上億份免費茶飲券。 監管層自去年底多次強調平台經濟要規範發展,並整治算法濫用、保護新型就業者權益。未來外賣平台競爭將不僅拼補貼與速度,更須接受更高標準的法律與社會責任檢視。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 較A股折讓逾兩成 恒瑞醫藥集資近百億

中國藥業龍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於周四招股,發售約2.25億股,5.5%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介乎41.45至44.05港元,較A股周三的收市價折讓約23%至27.6%,集資近99億港元,下周二截止認購,周五正式掛牌。 恒瑞醫藥專注的藥物領域包括腫瘤、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神經科學。公司擁有110多款商業化藥物,包括19款新分子實體創新藥和4款其他創新藥。 去年公司盈利達63.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48%。今年首季收入72.06億,同比增長20.1%,純利上升36.9%至18.74億元。 是次共有七名基石投資者,認購金額達5.3億美元,包括新加坡政府的GIC、Invesco Advisers、UBS AM Singapore、Cordial Solar、Hillhouse、Millennium及Oaktree。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結束三年收入萎縮 虎牙重返增長軌道

遊戲直播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二披露,在經歷競爭加劇、監管打壓及合併案遭否等困境後,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收入正增長,結束逾三年的業績收縮周期。 虎牙披露,今年一季度營收總額為15.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5億元微增。此前公司上一次實現同比增長,要追溯至2021年第三季度,當季營收從28.1億元增長5.7%至29.8億元。 公司核心直播業務收入仍延續跌勢,最新季度同比下滑約10%至11.4億元。但遊戲相關服務收入大漲52%至3.7億元,彌補了核心業務缺口。根據非公認會計准則,公司最近三個月實現淨利潤2,40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9,250萬元有所下降。 財報發布後,虎牙美股周二漲1.9%。該股年內累計漲幅已達2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五年投資10億 美團Keeta進軍巴西

外送服務巨頭美團(3690.HK)近日宣布,將斥資10億美元把其海外外送平台「Keeta」拓展至巴西,此前該平台已在香港及沙特阿拉伯成功推出。美團表示,Keeta將於「未來幾個月內」登陸巴西,並計劃於未來五年內在當地投入總額10億美元。 南華早報報道,有關協議於本周一在北京簽署,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親臨現場,與美團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一同見證。王興表示,巴西是擁有巨大潛力的重要市場,美團將致力於「提升消費者體驗、幫助合作餐廳成長,並為外送員提供更多機會」。 美團於2022年開始部署開拓海外市場,Keeta已分別在香港及沙特阿拉伯推出服務。去年2月,美團進行多項業務整合,由王興親自負責海外業務拓展。 公司稱,Keeta將在巴西建立全國性外送網絡,並為當地餐飲商戶提供多元行銷及數位營運工具,助其拓展業務。 儘管利好消息公布,美團周二股價仍下跌4%,報138.60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