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a IPO

嘀嗒出行近日第四度遞交上市申請,再闖港股延續上市夢

重點:

  • 嘀嗒出行已由中國第一大順風車平台跌至第二位,被對手哈囉爬頭
  • 為求翻身加入補貼戰,燒錢導致毛利率下降,若然生意量追不上,盈利前景堪憂

     

陳嘉儀

曾三度入表港交所爭取來港掛牌的嘀嗒出行(Dida Inc.),屢敗屢試,於8月30日再度遞交更新文件,四度闖關港股。翻開初步招股文件,最搶眼球的一句是:「按2022年交易總額及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出行經營中國第二大的順風車平台……」。按之前於2020年10月、2021年4月和2023年2月遞交的初步招股文件,嘀嗒一直以「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平台」自居,沒料只不過半年時間,「順風車一哥」寶座已旁落。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按2022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完成搭乘次數約9,420萬次,市佔率為32.5%,位列國內順風車市場第二;遭第一位的對手完成搭乘次數1.23億次,市佔率42.5%,遠遠拋離。按交易總額計,嘀嗒出行去年交易總額約61億元,市佔率比為31.8%,同樣遠遠落後排第一位的80億元及41.7%市佔率。

雖然嘀嗒沒有披露新一哥的名字,但從近年走勢可以判斷,後來居上的是做共享單車起家,於2018年及2019年先後進軍網約車及順風車業務的哈囉。

嘀嗒出行創立於2014年,目前擁有三大業務,按收入規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順風車平台、智慧計程車服務以及廣告及其他。經營模式主要通過嘀嗒出行、嘀嗒出租車司機等移動App及微信小程式為個人用戶提供服務;另外還通過「鳳凰出租車」這項管理出租車的雲工具,為公司客戶(包括出租車營運商及出租車協會)提供雲平台服務。

初步招股文件資料顯示,於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嘀嗒出行營業收入分別為7.54億元、7.8億元、5.69億元和3.96億元,去年營收顯著倒退27.1%。期內順風車平台服務貢獻營業收入比率,由2020年的89.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4%,業務單一化越趨嚴重。

疫情影響盈利倒退

盈利方面,雖然以經調整淨利潤計,2020年至今年6月30日上半年,分別盈利3.43億元、2.38億元、8,471萬元和8,572萬元,成為中國順風車市場中唯一連年實現盈利的平台;但按國際會計准則計算的淨盈虧波動甚大,2021年仍賺1.73億元,去年卻轉蝕近1.8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蝕2.2億元。盈利能力轉差,除了是受到去年第四季中國防疫政策轉變,全國爆發大規模新冠疫情影響用戶出行次數,令公司收入減少外;也反映優先股價值變化的賬面變動,以及公司為提升市佔率而提供補貼,導致盈利表現受挫。

一直以來,嘀嗒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只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擁有或租賃車隊車輛;加上補貼成本比較低,故能保持80%以上的高毛利率。不過,從過去三年半的毛利率變化,由2020年的82.7%,一度降至去年的75.1%,公司解釋主因是持續增加向私家車車主提供補貼,以及需支付更高的保險費。

這其實很大程度反映市場競爭加劇,除了哈囉大派補貼搶客,滴滴回歸也帶來巨大衝擊。滴滴於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安全問題暫停順風車平台服務,是造就嘀嗒能坐上「順風車一哥」寶座的關鍵,2019年其在國內順風車市場市佔率高達66.5%。不過,滴滴於2020年回歸,憑藉其網約車一哥地位、龐大的資金實力、用戶數和司機數,通過增加對用戶的營銷推廣及給予大量補貼,火速便從後追上;按交易總額計,市佔率由2020年的10.8%,到2022年升近倍至18.4%。

融資受挫後勁不繼

為了維持競爭力,嘀嗒也被迫燒錢換市場,於2021年給予私家車、出租車司機及用戶的補貼,由2020年的1.239億元,佔總收益1.3%;增加至1.549億元,佔總收益19.9%;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補貼佔比更達23.7%及23.5%。打補貼戰需要財力,嘀嗒截至今年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約5.34億元,相信這正是其誓要衝擊港股的苦衷。

事實上,嘀嗒自成立以來共進行了5輪融資,獲包括IDG、騰訊、高瓴、京東、蔚來等多家知名機構參投,累計投資額約18億元;但是自2018年6月後,長達5年沒有新融資,原因極可能與最後的D、E輪融資每股認購價0.4954美元,較C輪融資的認購價0.8727美元,大跌逾43%,即使公司隨後按反攤薄條款無償向C輪股東發行額外優先股作補償,把每股認購價降至0.7184美元,也難填補損失所致。

嘀嗒面對強手圍攻,急需融資打翻身仗,趁上半年業績略有改善再遞表;但是即使獲港交所接納,恐怕也要面對估值考驗。嘀嗒E輪融資投後估值約30.26億元,以今年上半年收入3.96億元,年度化計算,市銷率約3.82倍,目前港股未有同類股份,上市的網約車平台只有主力做貨運的快狗打車(2246.HK),但該公司未錄得盈利,上市後股價一瀉千里,最新市銷率僅0.8倍,兩者差距明顯。即使嘀嗒盈利表現較佳,但考慮到經營環境惡化,市場亦一直關注順風車監管問題,如何定出公司、早期投資者及市場均接受的估值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首開即崩盤 撥康視雲午收勁跌30%

眼科醫藥公司撥康視雲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掛牌,開市股價即跌6%報9.5元,之後股價持續下跌,中午收市報7.04元,跌30%。 公司發售6,058.2萬股,每股定價10.1元,錄得超額認購78倍,國際配售並不足額,集資淨額5.22億元。 撥康視雲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則錄得收入1,000萬美元,去年虧損9,913萬美元,按年收窄2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BM notches up another mega deal

和鉑醫藥獲6.7億美元BD大單 轉型之路能否久長?

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重點: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 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業績容易出現波動    莫莉 從全鏈條重資產模式到以BD(Business Development)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輕資產商業模式,和鉑醫藥走出了一條與其他創新藥企業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上周一,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與大塚制藥株式會社(4578.T)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以最高6.7億美元(48億元)的交易總金額將其自主研發的BCMA×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HBM7020在大中華區之外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出售給大塚制藥。 根據協議條款,和鉑醫藥在此次BD交易中將獲得總計4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達成特定研發和商業里程碑後,和鉑醫藥還有權獲得高達6.23億美元的額外付款,以及基於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交易對象HBM7020是一款針對BCMA(B細胞成熟抗原)與CD3(T細胞表面抗原)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激活T細胞並殺傷目標惡性B細胞。2023年8月,HBM7020獲批在中國開展針對癌症的I期臨床試驗。全球首個被批准上市的BCMA/CD3雙特異性抗體強生Teclistamab,被獲批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根據行業媒體醫藥魔方的統計,和鉑醫藥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和鉑醫藥就通過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完成了6筆交易。 除了與大塚制藥的合作之外,和鉑醫藥在3月21日與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簽署總金額45.75億美元的全球合作協議,阿斯利康將與和鉑醫藥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多特異性抗體,並獲得兩個臨床前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及未來提名開發更多靶點的權利,為此阿斯利康向和鉑醫藥支付1.75億美元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最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這是和鉑醫藥與老朋友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22年,和鉑醫藥以3.5億美元曾授權給阿斯利康一款CLDN18.2xCD3雙抗,2024年,和鉑醫藥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的一項臨床前單抗項目以超6億美元授權給阿斯利康。這一次的攜手合作,雙方的關係更加深入,阿斯利康不僅以真金白銀引進了項目,更是以1.05億美元認購了和鉑醫藥9.15%的新發行股份,雙方還將在北京共建一個創新中心。 跨國企業的認可,也讓資本市場對和鉑醫藥尤為偏愛。與大塚制藥的合作消息公布當日,和鉑醫藥的股價大漲了12.32%。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去年業績規模收縮 和鉑醫藥的股價暴漲,與其股價曾長期處於低位有關。在生物醫藥低谷期,和鉑醫藥一度砍管線、賣工廠,以求實現「斷腕重生」。2022年下半年,由於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又難以融資獲得現金支持,公司只能將核心產品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亦結束了一款重要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還將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6,193萬元虧損。 和鉑醫藥也在2022 年底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提供CRO業務,另一個子品牌和鉑醫療則將持續推進內部管線的全球臨床開發進程。這種雙輪驅動的輕資產運營模式,讓和鉑醫藥可以將資源集中於管線的開發。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曾多次在媒體訪問中,將和鉑醫藥與通過技術平台驅動和BD合作實現商業化的再生元(REGN.US)進行類比:「我們希望通過與阿斯利康可能長達十年的深度合作,將我們的整個運營體系搭建在一個穩固且強大的平台之上,實現商業回報的穩步增長,進而加速轉變成像再生元這樣的世界級卓越企業。」 2024年,和鉑醫藥儘管實現了連續兩年盈利,但是期內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57%至3,810萬美元,淨利潤為278萬美元,更是同比銳減88%。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單純依靠BD模式,業績容易出現波動。和鉑醫藥當前的市盈率已經高達325倍,甚至遠超過再生元的市盈率13倍。儘管和鉑醫藥與醫藥巨頭的綁定讓其業績短期內的預期向好,但是長期發展仍取決於技術平台的創新力與對外授權項目的研發進展,投資者需注意其商業化缺位的潛在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國罕王出售澳洲金礦業務交易告吹

從事鐵精礦業務的中國罕王控股有限公司(3788.HK)周三公布,原計劃向內蒙古匯能煤電集團出售旗下澳洲全資附屬公司Primary Gold的交易正式告吹。Primary Gold主要資產包括位於澳洲北領地的Mount Bundy金礦項目。 根據雙方於2024年初簽署的股份出售協議,交易對價為3億澳元(1.97億美元),並以若干先決條件為完成前提,包括買方須於2025年7月1日下午5時前,獲得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出具的無異議通知。然而,中國罕王表示,買方未能如期取得該批准,故公司當日正式向買方及其擔保人發出終止通知,立即終止股份出售協議。 交易告吹意味公司須重新評估澳洲資產的發展方向。中國罕王指出,集團目前正全面檢視金礦業務發展路線,未來將專注優化資源配置,並計劃於短期內對外公布新規劃,以提升資產價值與股東回報。 中國罕王股價周三高開,一度升逾4%,其後轉跌,至中午收市報2.28港元,跌0.44%。年初至今仍累升近20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