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a IPO

嘀嗒出行近日第四度遞交上市申請,再闖港股延續上市夢

重點:

  • 嘀嗒出行已由中國第一大順風車平台跌至第二位,被對手哈囉爬頭
  • 為求翻身加入補貼戰,燒錢導致毛利率下降,若然生意量追不上,盈利前景堪憂

     

陳嘉儀

曾三度入表港交所爭取來港掛牌的嘀嗒出行(Dida Inc.),屢敗屢試,於8月30日再度遞交更新文件,四度闖關港股。翻開初步招股文件,最搶眼球的一句是:「按2022年交易總額及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出行經營中國第二大的順風車平台……」。按之前於2020年10月、2021年4月和2023年2月遞交的初步招股文件,嘀嗒一直以「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平台」自居,沒料只不過半年時間,「順風車一哥」寶座已旁落。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按2022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完成搭乘次數約9,420萬次,市佔率為32.5%,位列國內順風車市場第二;遭第一位的對手完成搭乘次數1.23億次,市佔率42.5%,遠遠拋離。按交易總額計,嘀嗒出行去年交易總額約61億元,市佔率比為31.8%,同樣遠遠落後排第一位的80億元及41.7%市佔率。

雖然嘀嗒沒有披露新一哥的名字,但從近年走勢可以判斷,後來居上的是做共享單車起家,於2018年及2019年先後進軍網約車及順風車業務的哈囉。

嘀嗒出行創立於2014年,目前擁有三大業務,按收入規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順風車平台、智慧計程車服務以及廣告及其他。經營模式主要通過嘀嗒出行、嘀嗒出租車司機等移動App及微信小程式為個人用戶提供服務;另外還通過「鳳凰出租車」這項管理出租車的雲工具,為公司客戶(包括出租車營運商及出租車協會)提供雲平台服務。

初步招股文件資料顯示,於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嘀嗒出行營業收入分別為7.54億元、7.8億元、5.69億元和3.96億元,去年營收顯著倒退27.1%。期內順風車平台服務貢獻營業收入比率,由2020年的89.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4%,業務單一化越趨嚴重。

疫情影響盈利倒退

盈利方面,雖然以經調整淨利潤計,2020年至今年6月30日上半年,分別盈利3.43億元、2.38億元、8,471萬元和8,572萬元,成為中國順風車市場中唯一連年實現盈利的平台;但按國際會計准則計算的淨盈虧波動甚大,2021年仍賺1.73億元,去年卻轉蝕近1.88億元,今年上半年再蝕2.2億元。盈利能力轉差,除了是受到去年第四季中國防疫政策轉變,全國爆發大規模新冠疫情影響用戶出行次數,令公司收入減少外;也反映優先股價值變化的賬面變動,以及公司為提升市佔率而提供補貼,導致盈利表現受挫。

一直以來,嘀嗒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只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擁有或租賃車隊車輛;加上補貼成本比較低,故能保持80%以上的高毛利率。不過,從過去三年半的毛利率變化,由2020年的82.7%,一度降至去年的75.1%,公司解釋主因是持續增加向私家車車主提供補貼,以及需支付更高的保險費。

這其實很大程度反映市場競爭加劇,除了哈囉大派補貼搶客,滴滴回歸也帶來巨大衝擊。滴滴於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安全問題暫停順風車平台服務,是造就嘀嗒能坐上「順風車一哥」寶座的關鍵,2019年其在國內順風車市場市佔率高達66.5%。不過,滴滴於2020年回歸,憑藉其網約車一哥地位、龐大的資金實力、用戶數和司機數,通過增加對用戶的營銷推廣及給予大量補貼,火速便從後追上;按交易總額計,市佔率由2020年的10.8%,到2022年升近倍至18.4%。

融資受挫後勁不繼

為了維持競爭力,嘀嗒也被迫燒錢換市場,於2021年給予私家車、出租車司機及用戶的補貼,由2020年的1.239億元,佔總收益1.3%;增加至1.549億元,佔總收益19.9%;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補貼佔比更達23.7%及23.5%。打補貼戰需要財力,嘀嗒截至今年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約5.34億元,相信這正是其誓要衝擊港股的苦衷。

事實上,嘀嗒自成立以來共進行了5輪融資,獲包括IDG、騰訊、高瓴、京東、蔚來等多家知名機構參投,累計投資額約18億元;但是自2018年6月後,長達5年沒有新融資,原因極可能與最後的D、E輪融資每股認購價0.4954美元,較C輪融資的認購價0.8727美元,大跌逾43%,即使公司隨後按反攤薄條款無償向C輪股東發行額外優先股作補償,把每股認購價降至0.7184美元,也難填補損失所致。

嘀嗒面對強手圍攻,急需融資打翻身仗,趁上半年業績略有改善再遞表;但是即使獲港交所接納,恐怕也要面對估值考驗。嘀嗒E輪融資投後估值約30.26億元,以今年上半年收入3.96億元,年度化計算,市銷率約3.82倍,目前港股未有同類股份,上市的網約車平台只有主力做貨運的快狗打車(2246.HK),但該公司未錄得盈利,上市後股價一瀉千里,最新市銷率僅0.8倍,兩者差距明顯。即使嘀嗒盈利表現較佳,但考慮到經營環境惡化,市場亦一直關注順風車監管問題,如何定出公司、早期投資者及市場均接受的估值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unevision profits jump but shares slump, near-term pressure against brightening skies

港數據中心需求上行 新意網短期受壓前景看俏

香港數據中心需求因人工智能與跨境數據流量而持續上升,推動新意網去年度收入增長10%,但新租用步伐放慢與融資成本壓力仍令盈利承壓 重點: 2025財年錄得收入29.38億港元,淨利潤年增8%至9.8億港元 績後股價急跌13.81%,但今年以來仍累升逾40%   李世達 隨着人工智能推理、跨境電商與金融交易對低延遲數據處理的需求不斷攀升,香港作為連接中國與全球的網絡樞紐,其數據中心需求持續看漲。在這波趨勢下,新意網集團有限公司(1686.HK)的最新業績自然備受關注。 在截至2025年6月底止的財年,新意網錄得29.38億港元(3.76億美元)收入,按年增長10%。其中數據中心及相關設施服務仍是核心,按年增長11%至27.20億港元。公司解釋,增長主要來自現有客戶擴容,尤其是雲端與AI推理相關需求。 新意網的業務模式以提供大型數據中心設施與互聯服務為核心,屬於「批發型」數據中心營運商。公司將機房容量出租給超大規模雲服務商、電訊商及金融機構,合約期長、租戶穩定,確保收入可見度。 公司擁有多個數據中心,各自承擔不同功能。柴灣的MEGA-i是香港最大、亦是亞洲互聯最密集的數據樞紐;將軍澳的MEGA Plus與MEGA Two分別服務跨國雲端及AI高密度運算;葵涌的MEGA Gateway則鄰近國際海纜登陸站,最新的MEGA IDC首期已投產,二期正在推進。 潛在用戶增加 管理層透露,隨著AI應用需要更貼近用戶端部署,香港的地理與網絡優勢正逐步轉化為實際訂單。公司同時披露,MEGA IDC整體出租率在財年內保持穩定上升,雖然短期新租用步伐略有放慢,但潛在租戶的洽談數量增加,顯示後續需求仍然強勁。 盈利能力方面,期內股東應佔溢利錄得9.79億港元,按年增長8%,增速不及收入。公司解釋,雖然數據中心業務帶來穩定現金流,但淨利增速受到融資成本大增的拖累。由於MEGA IDC一期投產後利息資本化減少,利息開支升至3.37億港元,按年飆升53%,成為盈利增長的主要壓力。不過,EBITDA仍上升至21.28億港元,利潤率由69%提升至72%,反映規模效應與成本管理依舊發揮作用。 公司並不避諱承認壓力所在。公告中直言,未來數年仍有大量新項目建設,包括MEGA IDC二期、沙田及荃灣項目,資本開支需求龐大。雖然母公司新鴻基地產提供支持,但在高息環境下,融資成本仍會是短期股價波動的重要因素。 公司在業績中提到,這些設施的容量利用率正隨着AI與跨境數據需求快速上升,成為推動收入增長的重要引擎。由於內地跨境數據審批趨嚴,使香港成為跨國企業與中資企業的「中轉站」,國際金融機構亦偏好在香港處理敏感數據。這股結構性需求,推動不僅新意網,Equinix(EQIX.US)、Digital Realty(DLR.US)、中國移動國際(0941.HK)萬國數據(9698.HK)等競爭者也在加碼布局香港。 績後股價暴跌 然而,市場對這份業績的反應並不熱烈。績後首個交易日,新意網股價大跌13.81%,收報6.99港元,盤中一度暴挫逾16%,成交更急增至平日的八倍,顯示拋售氣氛濃厚。 投資者主要憂慮新數據中心如MEGA Gateway與MEGA Two的出租進度能否維持高速,若容量利用率上升未如理想,將直接拖累收入增長;同時,高利率環境下融資成本不斷上升,也令市場對未來盈利承受力產生疑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公司股價累升逾40%,績前表現亮眼,或許回吐壓力在績後集中釋放。 從估值看,新意網現時市盈率約29.1倍,低於Equinix的75倍及Digital Realty的42.7倍,估值水平相對較具吸引力。而公司背靠新鴻基地產,在資金與土地供應上具備一定保障,這亦減少了潛在的財務風險。若新項目能快速出租並帶來正向現金流,估值有望被重估。…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