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製藥走出集採陰影 利潤勢重回高增長軌道
中生製藥上半年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但淨利潤卻大增1.4倍至30.2億元
重點:
- 中生製藥上半年創新產品收入按年增長14.8%,期內有四款創新產品獲批上市
- 該公司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
莫莉
在中國政府加大醫藥行業管控的背景之下,老牌藥企近年來逐漸有序退出仿製藥領域,全面轉向創新藥研發和生產,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1177.HK)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間曾經的仿製藥巨頭,最近發佈了今年上半年財報,包括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在內的創新產品貢獻的收入佔比達38.6%,份額比2023年同期的22.9%大幅增加。
財報顯示,如果剔除非持續營運業務,今年上半年中生製藥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淨利潤則大增139.7%至30.2億元,主要得益於今年3月出售了研發骨質疏鬆症及海洋藥物的子公司正大青島的股權,所產生的16億元盈利。
扣除這筆交易後,中生製藥上半年錄得淨利潤15.4億元,按年增長14%,以行業今年的景氣度來看,表現已屬亮眼。資本市場對此給予正面反應,財報發佈後,中生製藥股價連續三天上漲,累計漲幅約11.5%。
中生製藥主要專注抗腫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鎮痛四大治療領域的新產品研發,其業務可以分為兩大板塊,以仿製藥為基石,創新業務為驅動。當中,備受重視的創新產品上半年貢獻收入61.3億元,按年增長14.8%。
報告期內,中生製藥旗下主攻創新藥研發生產的子公司正大天晴收穫頗豐,共有四款創新產品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貝莫蘇拜單抗於今年4月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富馬酸安奈克替尼亦於4月獲批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另外兩款則於6月獲批上市,包括當前最火的GLP-1產品利拉魯肽注射液。這些新產品獲批較晚,相信對上半年財報的貢獻有限,未來將進一步迎來收成期。
在仿製藥領域,中生製藥旗下年收入5億元以上的仿製藥產品已全部納入集體採購。由於價格大幅收縮,該領域的營收近年來表現不佳,以曾經的王牌產品潤眾為例,這是乙肝藥物恩替卡韋在中國獲批的首種仿製藥,在2010年上市後,潤眾曾經為中生製藥帶來巨額利潤,在2015至2017年間,潤眾的年均銷售額超過30億元。然而,在2018年集採開標中,潤眾需降價94%,導致毛利大幅下滑。
中生製藥近幾年沒有披露潤眾的具體銷售額,所在的肝病用藥分部貢獻的營收佔比也從2017年的45%,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12.8%。今年上半年化學仿製藥貢獻收入97.4億元,按年增長9%,上半年有11款仿製藥產品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公司管理層表示,預計今年收入將實現雙位數增長,創新藥物的銷售額達120億元,相當於下半年的收入將按年增長10%,野村證券的研報認為,該增幅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數下是可行的,多間投行給予中生製藥「買入」評級。
創新藥賽道入正軌
創新產品如今已經成為中生製藥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不過與其他主攻一類創新藥的公司相比,中生製藥的管線中,也包括不少生物類似藥和同類仿創藥,這些產品獲批上市後,可能會遭遇更為激烈的競爭。例如,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均為2023年獲批的生物類似藥,市場上已有多款同類產品,中生製藥作為後來者,要擴大市佔率需要更高的營銷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及分銷成本約58 億元,按年增加11%。
財報顯示,公司有在研創新產品76 個,還有65 個在研仿製藥產品。2024 年上半年,研發費用25.8 億元,其中76%用於創新藥研發,24%用於仿製藥研發。
目前中生製藥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今年4月,公司與跨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合作,共同在中國內地研發和商業化勃林格殷格翰的多個處於臨床階段的管線。中生製藥在第 42 屆 JPM 大會上亦表示,外部合作是公司將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今年的目標是完成 5 筆授權引進或轉讓交易。
中生製藥管理層提出,2025年至2026年的收入及盈利,要達到雙位數增長目標,因為預計創新藥物銷售佔這兩年總銷售額約45%及50%。中生製藥當前的市盈率約為13倍,同樣為仿製藥轉型創新藥企的石藥集團(1093.HK)市盈率為10倍,顯示投資者較看好中生製藥前景,隨著未來創新藥業務逐漸成為主導,其業績表現可望繼續上揚。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