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US QFIN.US FINV.US

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隨著經濟放緩,陸金所、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同時面臨日益增多的困難和管理風險

重點:

  • 網貸服務機構陸金所和奇富科技均報告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
  • 競爭對手信也科技當季度錄得營收增長,因為海外業務的貢獻幫助抵消了國內低迷的業績

  

梁武仁

隨著中國期待已久的經濟復蘇勢頭逐漸減弱,中國頂級網貸機構的冬天正在迅速逼近。

提前到來的寒冬,讓領先的網貸服務機構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和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的最新季度業績寒意凜然,兩家公司均報告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它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信也科技集團(FINV.US)表現要好一些,主要歸功於其在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和其他網貸公司一樣,它在國內市場並不順利。

就在幾個月前,很多人還以為北京取消了防疫措施後,中國將迅速回歸繁榮。但復蘇充其量只能說不穩定,由於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國內消費依舊低迷,而年輕人往往是最熱衷於借錢和消費。

中國經濟還面臨著一系列其他重大問題,從人口萎縮和老齡化,到房地產行業搖搖欲墜,再到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但對這三大網貸平台和所有貸款機構來說,國內消費持續疲軟或許才是最麻煩,給它們的業務帶來了很多嚴峻挑戰。

首先,這些非傳統的貸款機構發現,眼下尋求信貸消費的個人需求疲軟,這是它們的主要客戶群體之一。另一個主要客戶群體——小企業的需求也頗為疲弱,因為消費者的購買力疲軟打擊了對這些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在大量消費者和小企業應對財務壓力之際,貸款機構也被迫在選擇借款人時更加挑剔,以避免陷入違約潮。雖然可降低它們的風險,但也會阻礙它們的成長。

這些不利因素多管齊下,在二季度給金融巨頭平安保險(2318.HK;601318.SH)旗下的陸金所帶來最大的一擊。該公司主攻小企業,但也正在努力發展消費金融業務。據上個月發佈的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6月的三個月里,其收入同比下降39%至92.7億元(12.8美元),原因是其新增貸款和未償貸款量均大幅下跌。它的淨利潤也暴跌近三分之二。

報告中的一個亮點是,因為變得謹慎,陸金所遏制了貸款違約的增長。但在截至6月的三個月里,該公司被拖欠超過90天的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仍略有上升,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它為了降低風險而減緩了放貸。公司擔保的不良貸款損失也有所收窄。

陸金所和它大多數同行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撮合實際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的貸款時收取的費用。隨著這項業務難度增大,陸金所也在尋求,通過其消費金融子公司直接放貸,以及用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運營的信託來增加收入。

更高的風險

在此類直接放貸業務中,陸金所把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與融資成本之間的差額收入囊中。但這麼做風險也更大,因為陸金所對貸款違約造成的損失負有直接責任。公司還試圖為其貸款合作夥伴,提供更多貸款擔保,並從中賺取手續費收入。

無論是哪種方式,陸金所都承擔了有別於貸款撮合活動的業務的大部分信用風險。如果所有客戶都能按時支付服務費用,那倒是有錢可賺,但如果違約率飆升,就會出現問題。陸金所二季度的業績表明,在如此艱難的時期,達成這樣的平衡絕非易事。

財報援引陸金所CEO趙容奭的話說,「度過這一過渡期的過程中,我們認為近期貸款的增長和盈利能力都將繼續受到抑制。」

雖然收入下滑,但奇富科技的表現要好於陸金所,甚至實現了淨利潤的增長。據公司同於上月發佈的最新季報顯示,二季度的營收同比下降6%至39億元,而利潤的改善主要歸因於營銷成本的大幅削減。

與陸金所一樣,奇富科技似乎也願意承擔更多的信貸風險,不過尚不清楚是否一種戰略轉變。本季度,它的貸款撮合收入有所下降,但財報稱,通過信託基金髮放的貸款,以及由其小額貸款子公司直接提供資金的貸款利息收入增長了45%。

奇富科技在本季度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ABS),同比和環比均增加了一倍以上,從而降低了小額貸款業務的融資成本,提高了利潤率。但與去年同期相比,該公司在二季度計提了更多撥備,以應對增加的信貸風險,不過其不良貸款率實際上有所下降——大概是加強風險控制的結果。

在海外收入激增112%的帶動下,信也科技交出了體面的數字,營收增長15%。看起來相當可喜,表明公司在試圖實現中國以外地區多元化發展的策略下,國際擴張努力正在取得成果。但如果不考慮海外業務的貢獻,公司二季度的收入增長不到10%。雖仍好於陸金所和奇富科技的下滑,但與早前強勁的漲幅相比,漲幅不算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貸款出現問題,信也科技根據貸款合作夥伴擔保計劃,應承擔的撥備和信貸損失的增長速度,也遠遠超出貸款餘額的增長速度。因而損害了公司的利潤,本季度淨利潤僅增長了0.8%。

陸金所在紐約上市的股票,在財報公佈後的第二天下跌約5%,而奇富科技在財報公佈後下跌2%。信也科技的股價在發佈相對強勁的財報後先是上漲,但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回吐了漲幅。三隻股票的預期市盈率均低於4倍,反映投資者對其前景持謹慎態度。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的低迷,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預計上半年純利增長最多120%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一公布,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5.5億元(3.56億美元)至30.5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84.3%到120.5%。 本公司預計上半年度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母淨利潤為25.5億元至人民幣30.5億元,同比增長80.3%到115.6%。 公司將業績增長歸因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提升精細管理水平,實現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另外,由於黃金價格上行,利潤漲幅較大。 山東黃金股價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報26.50港元,跌1.6%。今年以來已升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股市場火熱 中金中期盈利爆升

頭部投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601995.SH,簡稱:中金公司)周一表示,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介乎34.5億元至39.7億元間,同比增長55%至78%。 公司指受惠於上半年資本市場活動回暖,帶動核心投行業務需求水漲船高。香港成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市場,44家企業在六個月內共計募資1,071億港元。作為今年迄今最大規模IPO的聯席保薦人之一,中金公司與另外兩家中國投行和外資投行,共同助力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實現約400億港元的募資。 周二中金公司港股開盤下跌0.1%,年初至今累計漲幅約達50%。

簡訊:萬科上半年勁蝕最多120億元

房地產開發商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周一發盈警,料截至今年六月底的上半年,將錄得虧損介乎100億至120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蝕98.5億元。 公司表示,虧損主要因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規模下降,而毛利率仍處於低位。 同時因行業的市場和經營環境變化,考慮到業務風險敞口上升,新增計提了資產減值。另外,部分大宗資產或股權交易價格低於賬面值。 萬科續稱,上半年續獲得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新增融資和再融資達249億元,並償還164.9億元公開債務,在2027年前已無境外公開債到期。 周二萬科開市跌0.4%至5.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由高位下跌6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eihe’s sliding profits point to China dairy market past its sell-by date

中國飛鶴發盈警 乳業市場難復當年勇

隨著近年內地出生率下降及經濟增長放緩,奶類產品出現供過於求,企業急去庫存,把資產減值,令內地乳業股表現低迷。 重點 中國飛鶴料今年上半年盈利大跌逾三成 企業最壞時刻或已過去,有機會走出谷。   鄭瑞棠 內地嬰幼兒配方奶粉龍頭企業中國飛鶴有限公司(6186.HK)近日發盈警,預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半年盈利10至1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元大幅減少。盈利減少主要由於集團為消費者提供生育補助、降低嬰幼兒奶粉的庫存、為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及政府的補助減少等。 中國飛鶴在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連月續五年中國第一,並且連續三年全球第一。不過公司太集中於嬰幼兒市場,嬰兒配方奶粉佔公司收入逾九成,近年集團擬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市場,但暫未見有成效。 至於主從事上游原料奶業務的現代牧業(1117.HK)亦發盈警,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將擴大至8至10億元,比上年同期約2億元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的乳牛公平值重估出現損失,預計最高達18.5億元。 現代牧業生產牛奶,主要資產自然是乳牛,24年底公司擁有乳牛逾49萬隻,但公司主動淘汰產能較低的乳牛及原料奶價格下降,都令乳牛的公平值下降。 企業紛紛發盈警 乳業股龍頭企業蒙牛(2319.HK),去年盈利大跌九成八,只得1.05億元,純利大跌是由於集團收購貝米拉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以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虧損所致。 業績報告指出,由於乳製品行業供需不平衡,消費需求不及預期,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一成。已晉身藍籌股的蒙牛近年股價低迷,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液態奶產品,去年佔公司總收入82.4%。 可見近期無論從事原奶、嬰幼兒奶粉、及液態奶的公司,盈利皆有壓力,顯示無論處於中國乳品市場產業鏈那一個位置,都面臨嚴冬。過去中國人口處高增長期,加上經濟急速發展,確是乳品市場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出生率急劇下降,乳製品需求大幅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出生率由2019年的10.48%(每1000人有10.48人出生),下降至2024年的6.77%。零至三歲兒童由亦由19年的4,720萬,大幅下降至24年的2,820萬。 面對行業需求急速下滑,導致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內地原料奶價格由21年的每公斤4.4元,大跌三成至24年底的3.1元。企業在好景時擴大產能,在市場逆轉時造成供過於求,需要積極調整產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原料奶產量約4,000萬公噸,同比降2.8%,是7年來首次下跌。 政府由以住的一孩政策,到近年鼓勵生育,去年新生嬰兒有954萬,已終止連續7年的跌勢,惟內地每年死亡人數逾一千萬,使人口總數持續下跌。近期經常有內地城市推出派錢催生的政策,例如今年三月內蒙呼和浩特公布向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一萬、五萬及十萬元。每有鼓勵生育政策傳出,都令乳業股有短線炒作。不過,要短期內改變新一代少生孩子的觀念,也似不容易。 有望走出谷底 除嬰幼兒市場,近年經濟漸富庶及人民注重健康,成人飲用乳品也有增加。2023年中國人均乳製品年消費量約為18公斤,僅及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相信仍有增長空間。不過由於飲食習慣差異,要達到歐美國家人均消費量逾30公斤相信較為困難 另外,期望人口老化的趨勢增加老人配方奶粉需求,可部分填補嬰兒奶粉需求下滑的缺口,這些皆是乳品市場的正面因素。 縱觀目前在港上市的中國乳業股,從事嬰幼兒奶粉以中國飛鶴規模最大,現價往績市盈率約為11倍,H&H國際(1112.HK)及中國聖牧(1432.HK)去年沒有盈利,至於主要從事液態奶生產的蒙牛由於去年盈利大跌,現價市盈率達550倍,但預計今年將回復至十多倍水平。 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盛,乳業公司近年積極去庫存,為資產減值,相信影響已在近期的業績中反映,現時估值處於較低水平,行業有機會走出底部,但市場基本因素已變,實在難以回到以住的黃金高增長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