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ors unimpressed by massive Lufax dividend

业务续萎缩 陆金所息诱投资者

在宣布每股美国存托股份派发2.42美元特别股息后,这家在线贷款公司的美国存托股份在两天内仅上涨1.11 美元 重点 陆金所宣布每股美国存托股份派发2.42美元的巨额特别股息,相当于其周五收盘价4.48美元的一半左右 随着专注于更优质的借款人,公司去年将贷款投资组合削减了45%,预计今年还将再削减32%      阳歌 在线贷款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HK;6623.HK)规模不断缩小。首先,公司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转型,贷款投资组合在2023年缩减了近一半,因为它正进行更广泛的“去风险”过程,专注更优质的借款人。现在,随着宣布派发巨额特别股息,陆金所的现金储备也即将经历一场类似的缩减,派息将花去约100亿元,相当于它去年底现金总额的约四分之一。 公司在上周四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中宣布,记录在册的股东将于4月9日获得每股美国存托股份 (ADS)2.42美元的巨额股息。 换句话说,这个股息金额,相当于它在美上市股票公告发布前的72%收盘价。即便该股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上涨了33%,股息仍相当于美国存托股份周五收盘价4.48美元的54%左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告发布后ADS上涨1.11美元,不到股息的一半。因此,即便股息支付后价格回落至发布公告前的水平,现在购买ADS的人仍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利润。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投资者对这种不多见的巨额股息并不是太兴奋。 事实上,缺乏热情是人们对中国民营线上贷款机构普遍持高度怀疑态度的延续。过去五六年来,这种疑虑一直困扰着这类公司,此前政府因为担心它们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经验而进行了一场监管整顿。 这些担忧依然存在,因为监管机构的不可预测,始终是在中国做生意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最近,又多了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直接影响到陆金所控股等线上贷款机构。 公司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对这风险,并在最新报告中,将2023年称为“去风险”年。最能体现这种“去风险”的是公司大幅减少贷款,将重点放在最优质的借款人身上。截至2023年底,它的贷款余额为3,1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760亿元下降45%。 公司预计今年贷款余额将继续萎缩,称预计到年底余额将在2,000亿元至2,300亿元。按中值计算将下降32%,与两年前公司放贷更加自由的时期相比,缩减近三分之二。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第四季度,随着去风险计划的完成,业务的缩减处于可控状态,我们的业务可见度很高。”他续称“但是……由于审慎的战略和业务模式转型,我们仍然需要更多时间。” 更重视消费贷款 陆金所的转变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全都是为了提高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公司由金融服务巨头中国平安控股,曾是201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批民营金融科技贷款机构中的佼佼者,主要面向小企业和消费者,这些借款人往往不受传统国有银行的重视。 这些借贷公司后来几乎都要么关门,要么转型为贷款中介以应对整顿,而陆金所是少数几家仍从事直接借贷业务的公司之一。根据最新业务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公司正转向为所有贷款提供担保的模式,而不是依赖第三方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这将为它节省大量的保险费用,但同时也促使其严加筛选,以降低违约风险。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陆金所更加专注于消费贷款,降低了之前对小企业贷款的偏好,因为许多此类企业由于当前经济放缓而举步维艰。公司表示,第四季度新增贷款中约有四成是面向消费者的,这将消费者贷款占其投资组合的比例,从2022年底的5%提高到去年底的12%。 公司还在迅速缩减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以便专注于最具盈利潜力的市场。 因此,其覆盖城市数量从上年的300多个减至去年底的146个,同期直销团队的规模也从4.7万人减至2.1万人左右。 收入方面,公司日益保守的做法,致其第四季度营收从2022年同期的123亿元下降44%,至68.6亿元。公司当季支出同比减少了近40%,但巨额信贷减值损失,导致当季净亏损8.32亿元。 在宣布派息后,陆金所的股价大幅上涨,最终使其往绩市盈率达到可观的20倍。这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奇富科技(QFIN.US)的5.6倍、信也科技(FINV.US)的4.2倍和乐信 (LX.US)的区区1.8倍。但基于今年利润将大幅增长的预期,陆金所的远期市盈率回落至5.7倍,表明投资者对该公司仍不是特别看好。 在中国金融科技贷款机构中,派息越来越常见,陆金所控股实际上是最后一批派发股息的公司之一。奇富科技、信也科技和乐信都已经定期派发股息,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每年的分红金额,相当于当前股价的5%左右,而乐信甚至更高,达到10%。 像这样直接用现金回报股东,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陆金所控股即将进行的大规模派息,对投资者来说似乎尤其诱人。这可能有助于在短期内吸引投资者重返该股,但它们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控制经济衰退带来的更大风险,才能在长期内吸引投资者购买它们的股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ifu steps up share buyback

别再想着增长 奇富科技正向股东返利

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业绩发布时,这家线上贷款服务商公布了加大股份回购计划的力度 重点: 奇富科技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净利润增长超20% 公司宣布计划回购价值高达3.5亿美元的股份,远超去年6月至今年3月回购的1.32亿美元 梁武仁 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正尝试各种可行手段,大力吸引投资者。 首先,这家在线贷款服务商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取得稳健的利润增长,这点在当前中国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令人印象深刻。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奇富科技公布了多项计划,欲将更多现金储备回馈股东。投资者往往乐于听到这类消息,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把利润重新投入业务可能并不会带来强劲的增长。 根据该公司上周发布的最新财报,奇富科技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3%,达到45亿元,轻松超过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给出的预期。公司的利润表现更加出色,净利润增长21.5%至11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成本控制的推动。 奇富科技去年四季度的业绩明显好于2023年全年的业绩,2023年全年公司收入下滑1.6%至163亿元,利润增长6.6%。该公司表示,强劲的业绩也将持续到今年一季度,首席财务官徐祚立在与分析师召开的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这三个月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不包括股权激励费用)将同比增长17%至22%。奇富科技第四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增长了近三分之一。 相比之下,奇富科技的劲敌之一信也科技(FINV.US),周一报告去年四季度收入增长平平无奇,同比仅增长6%,利润下滑5%,反映中国经济疲软带来的挑战。信也科技在海外的表现要好一些,报告称随着公司试图在本土市场之外进行多元化发展,海外业务收入增长逾50%,占总收入的近19%。 虽然在当前环境下,奇富科技两位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看起来很强劲,但公司的最新报告中最吸引投资者的,可能是它宣布计划大幅加强现有的股份回购计划。 去年6月至本月,奇富科技回购了价值1.32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ADS)。但根据刚宣布的计划,该公司可能会大幅加快步伐,回购价值高达3.5亿美元的股份。公司表示还将继续拿出公认会计准则税后净利润的20%至30%派发股息。 投资者对奇富科技越来越重视回报投资者表示欢迎,在最新业绩公布后推动公司股价上涨超过10%。该股第二天继续上涨,目前较公告前上涨了20%以上。 付款保证 公司第四季度收益明细显示,它正努力在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维持艰难的平衡。 在第四季度,占其业务相当比例的“轻资本”贷款促成服务带来的收入,实际上出现了急剧下降。在该模式下,奇富科技只是充当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中间人,对贷款违约不提供担保或只提供部分担保。 这种服务显然对公司有利,因为它可以在赚取费用的同时,承担很少的信用风险。但随着当前环境下违约风险的上升,此类贷款对奇富科技的贷款合作伙伴来说,可能正在失去吸引力。 贷款合作伙伴的这种偏好变化,体现在奇富科技包括违约担保的贷款促成业务大幅增长上。这些服务的收入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长了三分之一。奇富科技的信托或其他部门提供融资的贷款收入增长了近50%,这些部门基本上使奇富科技成为了出借人,因此涉及的风险也更大。 奇富科技不良贷款比率相对较高。截至2023年底,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银行业对于不良贷款的标准定义)占公司总贷款的2.35%,远高于信也科技的1.93%和银行业的1.62%。这意味着奇富科技可能不得不为坏账提供更大的拨备,而这会削弱它的利润。 但至少在第四季度,奇富科技贷款促成服务的收入增长了近5倍,弥补了潜在贷款违约风险加大的影响。在这些服务中,奇富科技通常会利用其平台上的数据,将借款人与出借人匹配起来。这类介绍费通常只占奇富科技业务的很小一部分,但它们在提高公司第四季度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第四季度利润的增长,截至去年底,奇富科技的现金持有量略有增加,达到33.8亿元左右。令人鼓舞的是,公司正在从运营中产生现金。虽然投资者似乎很赞成该公司与他们分享部分现金的计划,但这种现金使用方式,可能也会引发一些长期担忧,认为该公司通过投资实现增长的选择其实很有限。 至少就目前而言,奇富科技的管理层似乎专注于提振公司股价。 公司CEO吴海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深信公司的股票被严重低估,当前的市场估值未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奇富科技目前的市盈率是5倍,略高于信也科技的4倍。但对于这类科技公司来说,这样的估值似乎太低了,尤其是考虑到全球同类公司LendingClub (LC.US)目前的市盈率为21倍。这可能归因于中国经济放缓和更严格的市场监管。但对许多人来说,目前的倍数仍然过高。 归根结底,公司去年最后几个月的业绩看起来不错,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所以奇富科技的高层试图通过积极的股份回购以提升公司价值是可以理解。但这种策略只能到此为止,因为投资者可能也会认为,这种做法反映了公司的长期增长机会正在减少。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ufax's metrics all contract

陆金所贷款收缩 借多元化破困局

由于贷款拖欠率同比大幅攀升,这家线上贷款服务商第三季度收入下跌39% 重点 中国经济放缓,物色信誉良好的客户难度增加,陆金所第三季度新增贷款下降59% 这家线上贷款机构宣布,以9.33亿港元,从姐妹公司金融壹账通收购香港的虚拟银行,以实现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多元化发展       阳歌 在动荡的中国网络借贷领域,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的业务快速萎缩,周一公布的三季度业绩显示,各项主要指标均持续大幅收缩。该公司宣布进军香港市场的多元化计划,拟从姐妹公司手里购入一家中型虚拟银行。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陆金所在国内的情况恶化,包括越来越多的客户出现拖欠贷款,其拖欠率大幅攀升。与此同时,作为在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贷款中介人,该公司因要提供担保而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周一晚发布最新季报后,陆金所的股价在纽约盘后交易中下跌近5%。 如果跌幅在周二的常规交易时段继续,该股的价格将低于1美元,可能会触发退市通知。公司在香港挂牌的股票,周二的收市价下跌了5.2%。 約在十年前,政府首次面向民营企业开放贷款行业,陆金所、信也科技(FINV.US)及奇富科技(QIFU.US; 3660.HK)等,同属中国最早一批金融科技公司。当时常被叫作P2P贷款机构,大多数在一场监管整顿后倒闭。 像陆金所和信也科技这样的幸存者,不得不应对日趋严格的监管,促使它们大部分进入了贷款中介领域,这类业务受到的监管,较实际放贷要宽松一些。但中国经济的大幅放缓,影响它们物色信誉良好客户(主要是消费者和小企业),导致贷款活动大幅收缩。困难的环境也意味着,即使找到了合格的借款人,拖欠贷款的可能性也增加。 “尽管近期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之路,惟第三季度SBO(small business owners,小型企业)的优质贷款需求仍然疲弱,”陆金所控股董事长赵容奭表示。“在此环境下,我们于本季度进一步降低风险及多元化发展业务,强调审慎决策及长期可持续增长。” 他接着表示,公司继续秉持质量优于数量的理念,这是一种表面的说法,实际是指公司的贷款中介活动大幅下降,因要找到信用良好客户的难度与日俱增。 反映出这一点的是,公司本季度撮合的新贷款同比下降59%至505亿元(69.4亿美元),与今年上半年的降幅类似。新增贷款大幅下降,导致公司第三季度贷款组合同比萎缩43%至3,660亿元,较第二季度36%的降幅进一步扩大。 贷款情况恶化 接下来,我们看看陆金所的其他主要指标,它就像一份重要指标缩减的详细清单。公司的营收大跌39%至81亿元,与上半年41%的降幅接近,乐观一点看,或许你会说,下降幅度维持稳定。 违约风险方面,陆金所表示,截至9月底,6.0%的贷款拖欠时间超过30天,较三个月前略有上升,但比去年9底的3.6%高出不少。拖欠超过90天的贷款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占陆金所贷款总额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1%上升到9月底的3.7%。 随着贷款合作伙伴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冒险,陆金所不得不承担新贷款的部分风险。指标显示,公司第三季度为54.3%的新增贷款承担了风险,其中不包括其消费金融子公司。这一数字超过一年前一倍多,当时它为21.7%的新贷款承担了部分风险。 好消息是陆金所控股正在控制成本,报告透露第三季度开支同比下降30%。它的信贷和资产减值损失也出现了类似幅度的下降,可见目前它没有受到贷款违约的重大打击。 但核心贷款业务的整体收缩影响到了它的利润,这个指标从上年同期的13.6亿元下滑90%,至1.31亿元。该公司的市盈率为7.9倍,高于信也科技的4.3倍和奇富科技的4.7倍,但低于美国同行LendingClub (LC.US)的10.8倍。 最后,我们来看看陆金所控股进军香港的情况,它最近宣布拟以9.33亿港元(1.19 亿美元)的价格,从金融壹账通(OCFT.US; 6638.HK)手上收购平安壹账通,该公司是香港八家持牌虚拟银行之一。由于陆金所和金融壹账通均由金融服务巨头平安集团控制,此次收购被视为内部事务。 由于香港2019年才开始发放虚拟银行牌照,这家银行还很年轻,规模也不大。但它的业务增长迅速,去年收入从2021年的4,200万港元增至1.24亿港元,增长了两倍。虽然与陆金所控股的整体业务相比仍然很小,但这是公司摆脱依赖动荡的内地市场,并进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信也科技也在进行类似的努力,以实现地域上的多元化,只是这一举措还处于早期阶段。 总之,陆金所及其同行目前正航行在中国波涛汹涌的水域,它们既要维持核心贷款业务,又要保持信贷质量,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在困难的情况下,最新数据似乎表明,其整体状况可能正开始趋稳,不过投资者会密切关注近期其贷款拖欠率的上升势头。…

中国经济复苏不稳 网贷机构遇冷

最新季度业绩显示,随着经济放缓,陆金所、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同时面临日益增多的困难和管理风险 重点: 网贷服务机构陆金所和奇富科技均报告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竞争对手信也科技当季度录得营收增长,因为海外业务的贡献帮助抵消了国内低迷的业绩    梁武仁 随着中国期待已久的经济复苏势头逐渐减弱,中国顶级网贷机构的冬天正在迅速逼近。 提前到来的寒冬,让领先的网贷服务机构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和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的最新季度业绩寒意凛然,两家公司均报告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它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信也科技集团(FINV.US)表现要好一些,主要归功于其在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和其他网贷公司一样,它在国内市场并不顺利。 就在几个月前,很多人还以为北京取消了防疫措施后,中国将迅速回归繁荣。但复苏充其量只能说不稳定,由于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国内消费依旧低迷,而年轻人往往是最热衷于借钱和消费。 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系列其他重大问题,从人口萎缩和老龄化,到房地产行业摇摇欲坠,再到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但对这三大网贷平台和所有贷款机构来说,国内消费持续疲软或许才是最麻烦,给它们的业务带来了很多严峻挑战。 首先,这些非传统的贷款机构发现,眼下寻求信贷消费的个人需求疲软,这是它们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另一个主要客户群体——小企业的需求也颇为疲弱,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疲软打击了对这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在大量消费者和小企业应对财务压力之际,贷款机构也被迫在选择借款人时更加挑剔,以避免陷入违约潮。虽然可降低它们的风险,但也会阻碍它们的成长。 这些不利因素多管齐下,在二季度给金融巨头平安保险(2318.HK;601318.SH)旗下的陆金所带来最大的一击。该公司主攻小企业,但也正在努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据上个月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的三个月里,其收入同比下降39%至92.7亿元(12.8美元),原因是其新增贷款和未偿贷款量均大幅下跌。它的净利润也暴跌近三分之二。 报告中的一个亮点是,因为变得谨慎,陆金所遏制了贷款违约的增长。但在截至6月的三个月里,该公司被拖欠超过90天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仍略有上升,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它为了降低风险而减缓了放贷。公司担保的不良贷款损失也有所收窄。 陆金所和它大多数同行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撮合实际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贷款时收取的费用。随着这项业务难度增大,陆金所也在寻求,通过其消费金融子公司直接放贷,以及用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运营的信托来增加收入。 更高的风险 在此类直接放贷业务中,陆金所把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差额收入囊中。但这么做风险也更大,因为陆金所对贷款违约造成的损失负有直接责任。公司还试图为其贷款合作伙伴,提供更多贷款担保,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 无论是哪种方式,陆金所都承担了有别于贷款撮合活动的业务的大部分信用风险。如果所有客户都能按时支付服务费用,那倒是有钱可赚,但如果违约率飙升,就会出现问题。陆金所二季度的业绩表明,在如此艰难的时期,达成这样的平衡绝非易事。 财报援引陆金所CEO赵容奭的话说,“度过这一过渡期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近期贷款的增长和盈利能力都将继续受到抑制。” 虽然收入下滑,但奇富科技的表现要好于陆金所,甚至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据公司同于上月发布的最新季报显示,二季度的营收同比下降6%至39亿元,而利润的改善主要归因于营销成本的大幅削减。 与陆金所一样,奇富科技似乎也愿意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不过尚不清楚是否一种战略转变。本季度,它的贷款撮合收入有所下降,但财报称,通过信托基金发放的贷款,以及由其小额贷款子公司直接提供资金的贷款利息收入增长了45%。 奇富科技在本季度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同比和环比均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降低了小额贷款业务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利润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公司在二季度计提了更多拨备,以应对增加的信贷风险,不过其不良贷款率实际上有所下降——大概是加强风险控制的结果。 在海外收入激增112%的带动下,信也科技交出了体面的数字,营收增长15%。看起来相当可喜,表明公司在试图实现中国以外地区多元化发展的策略下,国际扩张努力正在取得成果。但如果不考虑海外业务的贡献,公司二季度的收入增长不到10%。虽仍好于陆金所和奇富科技的下滑,但与早前强劲的涨幅相比,涨幅不算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贷款出现问题,信也科技根据贷款合作伙伴担保计划,应承担的拨备和信贷损失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出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因而损害了公司的利润,本季度净利润仅增长了0.8%。 陆金所在纽约上市的股票,在财报公布后的第二天下跌约5%,而奇富科技在财报公布后下跌2%。信也科技的股价在发布相对强劲的财报后先是上涨,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回吐了涨幅。三只股票的预期市盈率均低于4倍,反映投资者对其前景持谨慎态度。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低迷,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udian eyes last-mile delivery

趣店公布最后一公里配送转型计划

这家曾经的中国在线消费贷机构透露,从去年年底开始,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试验性地推出了新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重点: 趣店宣布将成为最后一公里配送专家,初期主打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市场 公司已经正式结束了原来的在线消费贷款业务,目前正在逐步收缩推出不久的预制菜业务    阳歌 答案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今年年初以来,投资者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曾经的中国消费贷先驱趣店集团(QD.US)要何去何从,而这就是答案。自从几年前决定放弃原来的金融科技业务以来,趣店尝试过很多新的领域,但均以失望告终。 据周四发布的最新季报显示,该公司有充足的现金用于最新的尝试,进军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截至6月底,它的现金持有量为50亿元(6.8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它逐步退出的原消费贷业务,在北京最初允许民营初创企业,进入由大型国有机构主导的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时,该业务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后来北京改变了主意,担心很多像趣店这样的新玩家缺乏经验,最终可能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在随后的整顿行动开始后,大多数公司都倒闭了,但奇富科技(QFIN.US)和信也科技(FINV.US)等几家公司幸存下来,它们主要是贷款的中介,撮合银行与消费者和小企业之间的贷款。 说实话,趣店的最新计划,看上去远比它之前涉足的教育和前不久尝试的预制菜在内的多元化业务有趣。相比于这两个领域,最后一公里配送是一个相对未开发的领域,随着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车辆等新技术的到来,它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Grand View Research估计去年全球最后一公里配送市场的规模为1,320亿美元,并预计2023年至2030年间,该行业的年增幅将达到8.8%。 尽管如此,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挤满了初创公司,它们也看到了这一巨大潜力;另外还有亚马逊(AMZN.US)和中国自己的京东(JD.US; 9618.HK)等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和京东都展示了在无人机技术方面的努力。从这一点来看,趣店初期主打较小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决定似乎相对明智,可以避开巨头,至少初期可以。 趣店的公告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至少乍一公布没有,股价在周四暴跌17%。但在这里我们需要退一步,来了解更大的背景。由于投资者对该公司下一个商业模式的预期,该股自5月中旬以来实际上已经涨了一倍多。即便是经历了周四的抛售之后,该股现在仍比5月中旬的价格高出60%以上,大约是年初的两倍。 即使经历了最近这一轮抛售,该公司的市值仍然有4.4亿美元。当然,这只是它在2017年IPO后的鼎盛时期约35亿美元市值的零头。但这也不是小钱,可能既反映了该公司持有的大量现金,也体现了对新业务的一些谨慎预期。 巨大潜力 说了这么多,我们接下来就简要介绍一下趣店最新的季度财务数据,然后快速了解一下与它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策略相关的有限新信息。 该公司最新的财务数据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它们主要反映的是日趋停止的业务。趣店二季度的营收只有1,11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1.054亿元。该公司表示,由于正式结束了以前的放贷主业,该业务的收入降至零。 相反,它的收入来自于趣店食品品牌下的即食餐饮业务的剩余订单,该业务目前正在逐步清盘,不久也将降至零。趣店表示,去年12月开始试点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也带来了一些收入。因为这项业务的缘故,公司二季度的一般和行政成本同比增长88%,达到6,540万元,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该公司最近三个月净亏损为7,690 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130万元有所扩大。同样,由于该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储备,这些亏损看起来相对较小。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截至6月底,它的现金持有量约为50亿元,与三个月前持平,但较去年年底的35亿元大幅增加。 该公司没有召开财报电话会议,可能是因为没有分析师再关注它了。因此,对于它的新计划,我们掌握的信息只有其财报中的一些简短评论。 “我们新的最后一公里业务自2022年12月试点以来,已经取得了稳步进展,于2023年第二季度在澳大利亚以‘快马’为品牌投入运营以来,已具雏形和规模,”它的董事会主席罗敏说道:“我们相信这个新的战略业务计划将为股东带来价值,我们预计将扩大该业务在澳大利亚、北美和新西兰市场的足迹,并在继续建设这项业务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发展细节。” 中国领先的最后一公里快递公司达达(DADA.US)目前的市销率为1倍,而美国快递巨头联合包裹服务(UPS.US)为1.5倍。这意味着,趣店需要通过新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将年销售额迅速提升至5亿美元左右,才能证明其目前的股价是合理的。这个目标似乎颇为宏大,却也是可行的。 总而言之,趣店最新的转向伴随着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该公司在快递业务以及境外运营方面几乎没有经验。但创始人罗敏也证明了自己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比如在意识到不会成功后,迅速放弃教育和预制菜业务。因此,对于这个最新举措,我们表示谨慎地赞赏,但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它最后究竟是取得成功,还是再次以失败告终。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低调扩展海外业务 信也科技迎收获期

一季度,这家金融科技放贷机构海外收入激增,让其平平无奇的核心中国业务业绩相形见绌 重点: 一季度,信也科技海外业务收入激增165.8%,占总收入的14.7%,高于2022年全年的10% 该公司于2018年末在菲律宾开启了它的海外扩张之旅,此后又进入了印尼   梁武仁 近五年前开始寻求海外扩张时,信也科技集团(FINV)是认真的。现在,在中国民营借贷机构在国内的日子并没有变得更好过之际,这一战略转移迎来丰盛回报。 信也科技于2018年底首次涉足海外市场,当时正值一场监管行动的初期,中国国内的P2P放贷机构日子难熬,导致该公司被迫从直接放贷机构转型为贷款促成商,它的很多同行则倒闭收场。当时可能几乎没有投资者把它的海外行动当回事,因为这类尝试在中国公司中相对普遍,而且往往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但信也科技多年来打造国际业务的努力,终于带来了切实的成果。该公司上周三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一季度海外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65.8%至4.48亿元,占总收入的14.7%,高于去年全年的10%。  信也科技一季度海外交易量同比增长逾80%,截至3月底中国境外未偿还贷款余额暴涨164%。该公司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则要低迷得多,交易量仅增长7.7%。它在国内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实际上比去年底有所减少,不过该数字比去年同期还是增加了约15%。 海外贷款仍只占信也科技整体业务中的一小部分。该公司一季度中国境外贷款交易按价值计算仅占其同期总量的不到4%,而其海外未偿贷款所占份额更小,仅为1.5%。 但实际上,一季度国际交易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近15%,远高于其按价值计算的占比,这表明海外市场每笔贷款产生的收入远高于国内市场。 信也科技蓬勃发展的海外业务,帮助其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24.7%,净利润增幅更大,达到29%。相比之下,该公司更专注于国内业务的那些同行则表现不佳。奇富科技(QFIN.US; 3660.HK)上周四报告一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在国内的平庸表现,突显了很多放贷机构目前在中国面临的困难。尽管中国从去年底开始解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后,已经重新开放,但对放贷机构来说,很多消费者和小企业(信也科技和其他私人信贷提供商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仍是有风险的,因为它们的财务状况不佳。 而且,虽然中国经济正在从疫情中复苏,这应该会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不良贷款在信也科技总信贷中的比例,实际上从一年前的1.64%上升到了3月底的1.72%。因此,该公司为向贷款合作伙伴支付贷款损失而预留的准备金也增加了,这侵蚀了它的利润。 难以预料的监管 加大监管力度的可能性在中国始终存在,悬在信也科技及其同行的头顶。虽然针对金融科技贷款机构的监管风暴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难以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信也科技在4月下旬发布的年报中说:“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管框架,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清晰明确的应用和解释,我们与机构合作伙伴的合作使我们面临监管不确定性。” 不久前出现了一个极端案例——中国证监会在去年年底表示,在线股票经纪商富途控股(FUTU.US)和老虎证券(TIGR.US)未经批准,向境内投资者开展跨境证券业务,违反了有关法律,并禁止它们发展境内新客户。 这两家券商也一直积极向境外扩张,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中国不可预测的监管。 信也科技不太可能完全切断其中国根源,但它有可能通过加强国际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它目前的重点是东南亚,由于跟中国本土市场距离较近,而且相似度较高,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那里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起点。信也科技的国际之旅就始于2018年底的菲律宾,一年后扩展到印度尼西亚。 虽然信也科技进入印度尼西亚的时间较晚,但该市场似乎已经成为了其海外扩张背后的驱动力。在印度尼西亚,信也科技已经完成了转型,专注于更高质量的借款人,以降低风险,其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该公司的投资关系主管Jimmy Tan在财报电话会上说。 信也科技在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伙伴基础也在增长。今年1月,它与印度尼西亚十大银行之一的PT Bank Permata Tbk签订了一纸协议,使其有多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现在,该公司正试图在菲律宾复制其在印度尼西亚的增长模式。 从总体上说,东南亚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就人口而言,该地区的国家正在增长,而中国却开始萎缩。而且它们的人口结构很年轻,有很多人电子产品用得很溜,未必会使用银行。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为信也科技这样的公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在如此陌生的市场运营,风险也很高,所以信也科技构建筛选出潜在不良借款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该公司对印度尼西亚增长质量的关注看起来是谨慎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