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銷售未回暖 堅持千億元產車大計

小米集團預期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機業務尚未復甦,但堅持明年上半年量產電動車的目標,意味即將踏入投資高峰期
重點:
- 由於手機業務表現不振,小米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下跌23%,經調整利潤更大挫67%
- 該公司預告,未來5年的總研發支出將超過1,000億元
羅小芹
2022年對小米集團(1810.HK)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隨着主業智能手機業務收入持續萎縮,公司對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機市場又不表樂觀,加上多家電動車製造商陷入困境,它參與動輒投資以千億元計的造車業,是否一個理智的決定?
小米3月底公布的去年第四季業績黯淡,季度收入按年跌23%至660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收入大挫27%至367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經調整利潤更按年大挫67%至14.6億元,明顯低於之前三季的20.8億元至28.6億元水平,為去年表現最差的一個季度。以全年計,小米的經調整利潤按年大挫61%至85億元,收入跌15%至2,800億元。
業績公布後,小米股價在之後一個交易日下挫3.5%,並在12港元水平小幅波動,可見投資者也未能看清它的前景。
去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減少兩成至1,672億元,手機出貨量減少21%,高於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11.7%跌幅。參考Canalys數據,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中排名第三,市佔率為12.8%,較一年前的14.1%有所下降。
高端化策略
雖然小米去年第四季業績下滑,但管理層解釋已專注高端化策略,強調「質量先於數量」,而其高端智能手機的銷情亦確實有些起色。據財報顯示,該公司在中國內地市場3,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較2021年大增6.8個百分點,而且在3,000至4,000元價位的智能手機銷量排名中位列第一,平均手機銷售單價更增長超過14%。
由於小米過去幾季正在努力去庫存,去年第四季存貨減值撥備單季淨增長約5.6億元,與前季度相若,全年減值撥備則達到34.7億元,按年大增160%,令智能手機的毛利率大降2.9個百分點至9%。
令人擔心的是,小米總裁盧偉冰對今年智能手機市場表現也不敢樂觀,認為上半年整體手機市場仍可能錄得按年跌幅,到下半年隨着宏觀環境可能「一步步好起來」,該公司會以「規模和利潤並重」的策略穩健經營,希望投資界給與耐心和信心。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對於已買入小米股票的投資者,管理層的呼籲或許能起到一定安撫作用,但對未持有該股的潛在投資者來說,則可能會因為其手機業務在短期內仍然不明朗,而抱持較觀望的態度。
錢從何來?
在手機業務疲軟的同時,小米卻雄心壯志,在業績報告中強調明年上半年正式量產智能電動車的目標不變。溫傑強調,小米目前並不在他的投資名單內,因為在科技股板塊中,市場上有其他更佳的選擇,「但如果把小米看作一只汽車股,除了市場上有大量選擇外,鑑於整體電動車行業不景氣,如果短期內把大量金錢投資造車,將為公司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因此,他對該公司的決定難以理解,質疑 「底氣從何而來」
小米最新市銷率約4倍,低於同樣由手機起家、並部署發展電動車業務的蘋果公司的6.7倍,當中的估值差距,已反映投資者對小米前景的憂慮。
事實上,小米的電動車研發費用正逐步增加,去年相關開支達31億元,其汽車研發團隊也快速擴張,由去年第二季的逾500人,急增至去年底的2,300人,佔整體研發人員約14%。由於該公司已預告未來五年的總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燒錢速度恐怕繼續加快,反觀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276億元,而且經營及融資活動更分別錄得44億元及79億元負現金流,不禁令市場質疑「錢從何來」。
要成功製造出一部電動車,研發費用僅佔一小部分,其後涉及的與建廠房、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電池的開發及生產,才是最「燒錢」的部分。由於不少電動車企業成立多年後仍錄得巨虧,部分規模較小的甚至被同業併購,難怪有投行看淡小米前景。
摩根大通的報告認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電動車領域市場需求疲弱,令小米的電動車業務前景不太明朗,僅維持「中性「評級,目標價12港元;麥格理則估計小米今年收入不會錄得增長,但電動車業務將會拉高營運開支,令經營利潤率進一步收窄,因此維持其「跑輸大市」評級,目標價9.77港元,比現時的股價水平有近兩成下跌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