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煙草監管機構允許這家國內領先的電子煙品牌,以低於去年銷量約30%的水平進行生產

重點:

  • 按照今年早些時候頒佈的新規要求,霧芯科技獲得了新的生產許可證
  • 該許可證允許這家公司生產可充電電子煙設備,但產量要比去年的銷量低約30%

陽歌

霧芯科技有限公司(RLX.US)在中國的地位相當於美國的電子煙先鋒Juul,該公司的最新公告讓投資者更清楚地瞭解了國內市場的新規對它產生了何種影響。我們的分析顯示,該公司認為在新規之下,其業務今年將下降30%或者更多。這些最新規定是在全世界範圍減少或者扼殺電子煙的廣泛舉措的一部分。

我們稍後將解釋30%的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它是根據週五發佈的一份公告推導出來的,這份公告詳細介紹了霧芯科技根據今年年初出台的國內新規獲得的一項新的業務許可證。

但老實說,新規本來應該對霧芯科技產生比這還要可怕得多的影響。該公司控制著超過一半的中國電子煙市場,這要歸功於聰明的行銷策略,在中國各地的商場和其他一些地點,它的小售貨亭無處不在。我們懷疑未來一年其中的許多店鋪可能會消失,因為該公司正努力控制成本,以應對與新規有關的銷量急劇下滑。

投資者對於最新公告不是那麼興奮,公告觸發霧芯科技股價在上週五下跌了7.8%。以最新收盤價1.89美元計算,該股較2021年1月份12美元的IPO價格已經下跌了84%。如果你認為即使電子煙今後遠沒有現在這麼流行,但仍然大有可為,那麼可能會覺得霧芯科技及其同行已經超賣。但是,只有時間能證明這些產品是否會有更長遠的未來,還是會成為另一種被拋棄的流行產品,畢竟曇花一現的例子太多了。

監管機構頒發的生產電子煙產品的最新許可證,包括可充電和一次性電子煙設備,以及設備中使用的煙彈。根據新規,所有生產商必須獲得這種許可證。

樂觀主義者可能會認為,霧芯科技很幸運能夠獲得許可證,因為中國經常利用這種要求來淘汰產品和服務不太可靠的小型企業。但是考慮到它作為明顯的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拒絕給霧芯科技頒發許可證似乎不太可能,因為該監管機構已經表示,將允許電子煙公司繼續與傳統煙草產品競爭。

新的許可證將允許霧芯科技每年生產至多1,500萬根可充電電子煙設備,以及610萬根一次性電子煙和至多3.29億顆煙彈。相比之下,根據霧芯科技4月份提交的最新年報,該公司去年銷售了1,950萬根可充電電子煙,和2.126億顆煙彈。

縮減規模

略加計算就不難看出,與去年的銷售量相比,可充電電子煙設備的許可生產量減少了23%,而煙彈的許可生產量實際上比2021年的銷售量高出35%。但這兩個數字中,第一個數字似乎更為重要,我們因此可以說,該公司認為其銷量在新法規之下可能會下降約30%

公司董事長汪瑩在最新公告中表示:“隨著我們努力及時遵守新的監管要求,該許可證代表了我們戰略路線圖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按計劃實現運營合規。”

今年一季度,霧芯科技的收入從一年前的24億元縮減到17億元,它將此歸咎於跟疫情相關的干擾,因為防疫措施影響了公司在南方城市深圳的生產基地。

霧芯科技在最新的季報告中沒有給出第二季的業績指引,不過,由於各地紛紛採取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上海在四五月更是實行封城,面向消費者的中國企業在這段時間普遍表現不佳。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三家分析機構認為,霧芯科技今年的營收將下降30%左右,從2021年的85億元降至60億元左右。

除了疫情導致的干擾外,大幅下降的長期罪魁禍首是今年5月生效的一項新規,禁止了口味電子煙,只允許企業銷售煙草味的電子煙產品。今年6月,霧芯科技的美國同行Juul也遭受了類似的、甚至更大的打擊,當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以其產品可能滲出有害化學物質方面的資料不夠充分為由,禁止了它的所有產品。

在禁令頒佈之前,口味煙佔中國電子煙銷售額的90%左右,這意味著如果許多用戶因為只能使用煙草口味的產品而改掉這個習慣的話,中國的電子煙公司可能會遭受巨大打擊。銷量下降90%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口味煙退出市場,銷量下降50%或更多,我們倒也不會驚訝。

看空情緒壓低了霧芯科技的市盈率,目前低到僅6倍。Juul不是上市公司,但由於FDA對電子煙採取了激進立場,導致許多人已經不再看好該公司。其他的電子煙企業,比如思摩爾國際(6969.HK)和華寶國際(0336.HK)的市盈率要高得多,分別為21倍和27倍,這可能是因為這兩家公司都是電子煙零件製造商,無論是在地域還是客戶多樣性方面,都超出了霧芯科技。

歸根結底,霧芯科技的未來將與電子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緊密相連。與美國 FDA 似乎打算徹底消滅該行業的激進做法相比,中國的監管機構在最新法規中似乎對其採取了更加寬容的態度。如果是這樣的話,霧芯科技未來可能還會繼續生存下去,儘管它幾乎肯定會遠小於其在2021年達到頂峰時的規模。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HKEx has big IPO year

中企棄紐約轉香江 上半年港新股市場熱爆

今年上半年,累計有44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期內集資136億美元,佔全球上市集資總額的四分一 重點: 按上半年全球新股市場集資額統計,香港以136億美元領跑,同期中國企業紐約上市集資總額僅為8.41億美元 中美貿易摩擦放棄赴美上市、疊加A股上市遇阻之際,港交所出台政策吸引中資企業 陽歌 經歷過去三年的沈寂後,渴求資金的中資企業爭相赴港上市,助力香港今年上半年成為全球領跑的新股市場,獨佔全球新股集資總額四分一。A股上市公司赴港雙重上市(A+H)成為香港新股市場熱爆的主要推手,這些公司在尋求資金的同時,寄望提升國際影響力。 與此同時,隨著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很多原可能選擇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今年基本打消念頭。上半年,僅奶茶連鎖品牌霸王茶姬(CHA.US)4月登陸美股,集資逾4億美元。然而,其「戰果」被電動車製造商極氪(ZK.US)的私有化抵消。僅一年前,極氪在紐交所上市時集資額達4.41億美元。 若上述趨勢延續,今年確有可能成為2021年以來,香港新股上市最繁榮的一年,且創下近十年新股集資規模次高紀錄。 普華永道本周發布的報告顯示,上半年港交所共有44宗成功上市個案,合計集資1,071億港元(136億美元),同比大增7倍。安永6月發布的類似報告指出,上半年香港新股上市集資額佔全球新股募資總額的24%。 兩份報告均認為,香港市場增長勢頭有望延續至下半年。普華永道預測,今年全年,港交所新股集資總額將突破2,000億港元。 安永發現,儘管赴美上市的新股數量增加44%至36宗,集資額卻大跌62%至8.41億美元。可見集資額達1億美元或以上的中資大型上市個案,在美漸稀缺,當前赴美上市多為集資額2,000萬美元或以下的小項目。 赴港上市趨勢日益增強,今年上半年,中國證監會批准30家中企赴港上市,數量較批准納斯達克上市的12家企業高出逾倍。所有此類境外上市,均需在中國證監會備案。 中國證監會受理的境外上市備案申請呈現類似傾向,目前中證監受理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申請達183宗,其中126家企業赴港上市,僅42家瞄准納斯達克,後者均未聘請頂尖投行,表明其中絕大多數或全部,集資額或不超過2,000萬美元。 多重政策因素 多重政策因素驅動香港新股市場的盛景,首先是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使中企放棄選擇美國上市,部分美國政客甚至主張,把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悉數摘牌。 另一方面,中國的顧慮在於若企業赴美上市,中企持有的大量個人及客戶數據恐被美國政府獲取,上述憂慮引發網約車龍頭滴滴出行2021年被強制從紐交所退市。 類似顧慮亦影響快時尚巨頭Shein的上市前景,公司原計劃登陸紐約,因遭美國政府政治阻撓而放棄,後轉向倫敦市場。然而,上月再度擱置計劃,報道稱因中國證監會傾向該公司赴港上市。 此外,中國為提振A股市場,限制滬深新股發行數量,客觀上加劇企業赴港上市潮。內地投資者情緒低迷可見一斑,上證綜合指數年內僅上漲6%,大幅落後恒生指數的23%漲幅。 中美政治摩擦、中方對數據的安全顧慮,以及對A股上市數量存在限制,港交所多措並舉增強市場吸引力。今年5月,推出特專科技企業上市通道,降低早期專業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門檻;去年10月頒布新規,便利滬深A股上市企業赴港雙重上市,香港市場對國際投資者更為開放。 今年上半年,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潮正源於此類雙重上市。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通過在港上市集資約46億美元,與其A股上市地位形成互補。 霸王茶姬雖因赴美上市在同行中脫穎而出,但今年上半年其數個主要競爭對手赴港上市亦引人矚目,茶飲連鎖龍頭蜜雪冰城(2097.HK)集資4.4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隨著金價飆升至歷史高位,黃金概念股的上市同樣受到追捧。2月,赤峰黃金(6693.HK)在港股上市集資4.19億美元。此輪黃金熱潮或將引爆下半年又一大型上市項目,紫金礦業(2899.HK)本周已提交初步申請文件,擬分拆旗下紫金黃金國際獨立上市。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簡訊:多點數智準備申請穩定幣牌照

零售軟件服務提供商多點數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並已通過公開市場HashKey Exchange購買比特幣,其資金來源爲本公司現有的現金儲備。 公司稱,已於今年2月與HashKey Group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公司將在HashKey Exchange開設交易帳戶,雙方將圍繞數字資產交易、Web3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區塊鏈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穩定幣支付在內的技術服務,並推動穩定幣在零售支付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消息公布後,周四多點數智股價一度升近九成,收市報11.14港元,漲23%,成交額達18億港元(2.3億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掛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後股價持續下滑,最低見4.78港元,目前股價雖有回升,仍較上市價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億港元,跌至目前約100億港元。 多點數智主要為零售行業提供雲基礎數字零售SaaS平台服務,惟其客戶高度集中,近九成業務來自大股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系內公司。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YD supplier Cheng-Tech

比亞迪撐起九成收入 承泰科技能否靠毫米波雷達破局?

以性價比優勢切入L2級以下智駕市場的承泰科技,在比亞迪「智駕平權」的大旗下快速崛起 重點: 公司主營成本更低的毫米波雷達,較激光雷達更具性價比優勢 2024年公司收入約94%來自比亞迪    李世達 在汽車行業進入嚴重內捲與智駕平權的時代後,低價車款開始配備功能更齊全的輔助駕駛系統,令不少激光雷達廠商陷入成本與價格的掙扎之中。有著華為技術血脈、手握比亞迪(1211.HK; 002594.SZ)訂單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選擇了一個較為不同的路徑——毫米波雷達。 與禾賽科技(HSAI.US)、速騰聚創(02498.HK)等瞄準L3-L4高階輔助駕駛市場的激光雷達企業不同,承泰科技選擇聚焦於L0至L2+輔助駕駛層級的毫米波雷達市場,技術難度相對較低但市場基礎更廣,並透過產品定制與算法整合,在細分賽道建立起自身優勢。 近日,承泰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18C特專科技上市申請,期望藉募資擴大產能與研發投資,國泰君安為其獨家保薦人。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利用毫米波頻段進行探測的感測技術,具備全天候、抗干擾強、成本低等特性。但相對的解析度與精度較低,難以精準判斷前方物體,使其在高階輔助駕駛系統中難以獨當一面,需搭配其他感測器補足。不過,相較於造價動輒數千元至上萬元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成本僅約數百元,且工藝並不複雜,成為推動大眾化車型普及輔助駕駛功能的技術核心。 成立於2016年的承泰科技,主要專注於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的研發與生產,產品涵蓋前向雷達、角雷達及中央計算雷達等。截至2025年6月,已推出七款核心雷達產品,覆蓋L0-L2+輔助駕駛等級。 申請文件引用灼識諮詢數據指出,公司2024年出貨量達94.5萬套,是中國最大車載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市佔率達9.3%,並在整體毫米波雷達市佔4.5%,名列全國第三 。 華為技術血脈 公司創始人背景亦頗具看點。董事長陳承文與聯合創始人周珂皆出身華為,前者為華為資深產品經理,後者亦曾任職於華為技術崗位。兩人將華為在射頻設計與嵌入式算法領域的工程經驗帶入新創公司,讓承泰在毫米波雷達的信號處理與硬體整合上建立了堅實基礎。 財務方面,公司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別為5,765萬元、1.57億元及3.48億元,三年間收入翻五倍,成長顯著。但營運仍處於虧損階段,過去三年累計虧損約1.97億元,去年虧損大幅收窄77%至2,176.8萬元,且實現經營溢利1,507萬元,同時毛利率亦逐年上升,自2022年的28.7%升至2024年的33.9%,反映出產品成本控制與議價能力正逐步提升。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略顯吃緊,截至2024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587萬元。若未來擴產或技術升級需求迫切,將需依賴更多融資以維持運營。 比亞迪貢獻94%收入 事實上,承泰科技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與比亞迪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成為比亞迪指定供應商後,公司毫米波雷達已搭載至比亞迪旗下超過20款車型。2024年,公司來自比亞迪的收入達3.26億元,佔公司總營收高達93.6%。 今年2月,比亞迪揮舞「智駕平權」大旗,喊出「高階智能駕駛不應是高價車的專利」,旗下大量10萬元以下車型搭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承泰的4D毫米波雷達正是關鍵零部件之一。但這種結構性依賴意味著,只要比亞迪採購策略微調或轉向其他供應商,對承泰帶來的打擊將極為劇烈。 其次,毫米波雷達的技術門檻相對低於激光雷達,缺乏足夠護城河。同樣深耕毫米波領域的還包括海康威視(002415.SZ)子公司森思泰克,該公司亦為比亞迪核心供應商,產品涵蓋角雷達、前向雷達及環視雷達,其在研發、產能與資金實力上皆優於承泰科技。 而像華域汽車、長光華芯等集團背景雄厚的企業也積極布局毫米波市場,使得承泰在競爭中並不具備明顯技術壟斷力。中長期而言,承泰能否真正破局,在激烈競爭中構建獨特優勢,仍待觀察。 去年5月,承泰科技完成C輪融資,投後估值為13.2億元,對比市值約145億元的禾賽科技、70億元的速騰聚創,規模自是小得多。速騰聚創上市以來股價累跌近三成,美股上市的禾賽科技也跌了17%。相比之下,主打中低階市場的承泰科技固然面向更廣泛的OEM客戶,但市場天花板與議價能力相對有限,仍需警惕未來成長曲線放緩的風險。若其未來能有效拓展新客戶與出口市場、強化研發技術差異化,仍有機會在智駕普及浪潮中佔得一席,但投資人恐怕更應將其視為「內捲型供應商」的代表,而非高科技獨角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