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季度收入創最慢增速,經調整盈利更大跌24%,但其中兩項業務仍然呈現亮點

重點︰

  • 阿里巴巴第四財季收入同比增長8.9%至2,040.5億元,創公司歷史最慢增速
  • 該公司兩項主要業務令市場驚喜,其中阿里雲更成功扭虧為盈,是中國唯一賺錢的雲服務商

葉天娜

還記得2020年11月5日嗎?這天本來是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旗下螞蟻集團在滬港兩地掛牌的大日子,豈料上市大計被中國監管當局叫停,隨後引發了中央對科技企業的“強監管”,阿里巴巴自此就過上“苦日子”,香港的股價由309.4港元高位反復下跌,至今一年多,其市值已蒸發了近七成。

但到了最近,市場好像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曙光。

阿里巴巴最近公佈2021/22財政年度第四季、也就是今年1到3月的業績,期內收入同比上升8.9%至2,040億元,比市場預期優勝;但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的經調整盈利按年下跌24%至198億元,低於市場預期的208億元。總括全年業績,阿里巴巴收入增長19%至8,531億元,淨利潤和Non-GAAP經調整盈利分別大跌59%與21%。

如果這份成績表在兩年前出現,對阿里巴巴來說當然是不及格,因為其季度收入增長創歷史新低,淨利潤跌幅也是上市以來最大,但經歷一年多整改、反壟斷及新冠疫情影響,在極度悲觀的市場情緒下,這份業績已超出市場預期。因此,公司在美國的股價於公佈業績當日大漲14.8%,翌日港股也反彈12.2%,或反映投資者對公司前景恢復信心。

環顧這份業績,有兩項業務成為亮點,首先是包括淘寶、天貓、天貓超市及高鑫零售(6808.HK)的中國商業分部,第四季收入仍同比增長8%至1,403.3億元。雖然淘寶和天貓的商品成交金額(GMV)在3月受疫情影響而同比下降,但包括天貓超市在內的直營及其他收入卻同比增長14%,抵銷了前者的跌幅。

“在疫情衝擊下,4月份阿里巴巴整體收入錄得低單位數下跌,淘寶等GMV同比也下跌了10%以上,但5月下旬物流恢復,已在消化積壓的包裹,甚至很多商戶正為年度特殊大型營銷活動“天貓618”準備!”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說。

回顧第四季,阿里巴巴有不少讓利及補貼政策吸引商家和用戶,導致中國商業分部的經營利潤同比下跌10.1%,但同時換來用戶增長,其年活躍消費者同比多了2,100萬戶,是中國眾多平台中增長最快。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國年活躍消費者更突破10億人,差不多每4名中國人,就有3人光顧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更特別提到主攻三四線城市的淘特,其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3億,當中20%去年未曾在淘寶或天貓購物,可見“下沉市場”將是阿里巴巴的未來增長點。

阿里雲首次扭虧

至於被阿里巴巴寄望甚殷的雲業務──阿里雲,第四財季更首次扭虧為盈,經調整EBITA(一項非公認會計準則財務指標)賺11.46億元,表現遠勝去年同期的虧損22.51億元,是中國第一個賺錢的雲服務商。

“阿里雲的表現絕對值得關注,它去年在中國的市佔率約37%左右,並在東南亞有很大發展空間,加上它擁有很多自家研發軟體,將逐步與雲服務產生協同效應。” 獨立股評人鄒家華說。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阿里巴巴這次罕有地沒有公佈業績預測,市場憂慮管理層或看淡第二季營運情況,但鄒家華卻持不同意見,認為主要因為疫情仍然不確定,公司未能摸清官方政策發展,不適宜貿然作出預測。

阿里巴巴公佈業績後,主要投資銀行紛紛“唱好”,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稱,市場早已預期阿里巴巴第四季業績疲軟,但該行相信中國將克服疫情,因此調高電商股的盈利預測;此外,阿里巴巴今年實行成本節約,將有助推動股價上升,維持對該股的“增持”評級,目標價130港元。高盛則認為,雖然阿里巴巴本季增長會受疫情拖累,但之後兩季的盈利將保持穩定,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154港元。

估值遠低於同業

從估值來看,阿里巴巴的預測市盈率只有10倍,遠低於另一電商巨頭京東(JD.US; 9618.HK)的29倍,甚至規模較小的拼多多(PDD.US),市盈率也達到22倍。“阿里巴巴估值較低,主要因為政治因素,例如最近的“馬某某”事件,反映市場已成驚弓之鳥,股價對此非常敏感。不過,一旦政治問題轉趨明朗,例如旗下螞蟻集團的整改完成,相信資金很快就會重新關注。”鄒家華分析說。

事實上,中國幾家大型科企第一季的成績都不錯,其中百度(9888.HK;BIDU.US)收入微增1%至284.1億元,Non-GAAP淨利潤達38.8億元,超過市場預期,旗下愛奇藝(IQ.US)更首次扭虧為盈;網易(9999.HK;NTES.US)首季收入增長14.8%至236億元,Non-GAAP盈利51億元,也是較市場預測優勝;至於拼多多的首季收入與盈利表現,也同樣給市場帶來驚喜。

在前所未見的惡劣經濟情況下,各大科網企業老闆都絞盡腦汁開源節流,首季交出比市場預期好的成績,再下一步就要看中央是否有實際政策支持 “平台經濟”,以及中國在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情況,以修復對中國科技企業的估值。

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首三季淨利大增91%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個月,實現收入837.8億元(118億美元),按年增長25%,淨利潤按年大增91.5%至39.56億元。 單計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億元,按年升27.3%;淨利潤為1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黃金價格上升及銷量增加。報告期內,公司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及營運效率,推動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總資產1,719.6億元,按年增長7.0%;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約151.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東黃金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3港元,升1.29%。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4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聞概要:拉拉科技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這家物流服務供應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計劃在進一步拓展中國同城貨運市場的同時,加速進軍全球物流市場   余特莉 物流巨頭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請文件,文件顯示上半年營收及關鍵運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帶動整體收入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延續穩健上升勢頭。 拉拉科技運營兩大物流品牌:中國香港及海外市場採用Lalamove,中國內地市場使用貨拉拉。公司採用平台模式,通過整合海量承運商資源在線連接商戶與司機,滿足即時或預約貨運需求。其一體化「閉環」平台可管理從下單支付到匹配、追蹤及結算的全流程交易。該模式使其成為全球閉環「商品交易總額」(GTV)最大的物流供應商,去年以53.3%的份額主導該細分市場。 公司最新招股書顯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長17.7%,從2024年同期的50.7億美元增至59.7億美元。當期內全球履約訂單量達4.55億,較去年同期的3.39億單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營收同樣保持強勁增長,同比攀升31.8%至9.346億美元,經調整利潤達2.716億美元。其海外營收同比增長34.3%至8,89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6,62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戶數達1,970萬,平均月活司機數為200萬。 Lalamove於2013年在中國香港創立,次年即同步進軍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市場。此後持續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包括拉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截至6月末,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4個主要市場逾400座城市,憑藉行業經驗成功在多地複製其商業模式。公司表示,東南亞及拉丁美洲仍是未來投資布局及提升市佔率的核心區域,同時計劃今年進軍中東等其他市場。 以GTV計,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中國市場的三倍。據招股文件披露,東南亞和拉美市場2024年合計實現1,243億美元GTV,預計將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長,到2029年達1517億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為公路貨運行業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憑藉其技術基礎設施優勢,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業務的同時,亦可拓展城際貨運市場。截至今年6月,超過70%的首次使用城際貨運服務的商戶是使用其同城貨運服務的現有客戶。 詠竹坊專註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簡訊:美的第三季度盈收雙升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升9%至118.7億元。 今年首三個季度,累計收入3,631億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億元。 公司首三個季度,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的收入,分別是306億元、281億元及2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團開市升0.06%報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上升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