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6.HK
The Fosun-backed drugmaker’s privatization comes as its stock price has wilted over 60% since its IPO five years ago and it failed to use the listing to raise additional funds.

復宏漢霖在過去五年的港股旅程實在算不上亮眼,不僅股價較招股價插水逾六成,也未能利用港股平台進行股權融資

重點:

  • 在股市頻頻失意之際,復宏漢霖的業績卻一路走高,2023年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 5.46億元
  • 將實現商業化正向造血的復宏漢霖完全收入囊中,復星醫藥將直接受益於這些優質資產的高速增長

 

莫莉

在停牌一個月後,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私有化退市的傳言終於在6月24日深夜得到證實。作為港股借《上市規則》18A章上市的公司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藥企,復宏漢霖在過去五年的港股旅程實在算不上亮眼,不僅股價較招股價插水逾六成,也未能利用港股平台進行股權融資,難怪作為母公司的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決定出手將其私有化

公告顯示,復星醫藥這次私有化的現金對價為每股24.6港元,相對於停牌前的不受干擾交易日(即5月21日)的收市價18港元來說,這份要約的溢價為36.67%。合併交易的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而復星醫藥截至去年底持有超過130億元的貨幣資金,反映這次交易的體量並不算小。因此,作為本次交易的要約人和合併方,復星新藥將以自有資金加上最多37億港元的併購貸款支付。

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由劉世高、姜偉東聯合復星醫藥共同創立。復宏漢霖一直是復星醫藥的控股子公司,後者通過復星醫藥產業、復星新藥、復星實業合計持有復宏漢霖59.56%股權。私有化完成後,復星醫藥將通過復星新藥持有復宏漢霖100%股權,並向香港聯交所申請自願撤銷上市地位。

隨著宣佈私有化,復宏漢霖也迎來高管人事變動。公司宣佈,因個人發展原因,已於4月30日辭任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的李鑫磊,其職務將由毛應波接替。

對於為何選擇私有化,復宏漢霖的解釋可謂是相當尖銳。公司稱,自2019年在聯交所上市以來,大部分時間股價相對較低,而且交易量低迷不振,期間從未通過股權融資籌集到資金,反而因為維持上市地位而產生額外的行政成本。此外,長期以來,受全球宏觀經濟挑戰、醫療行業變化、港股整體趨勢等綜合因素影響,復宏漢霖的股價未能反映公司的核心價值,這可能有損公司的業務重心和員工士氣。

的確,復宏漢霖在港股的光輝歲月並不長,在2019年9月掛牌時,復宏漢霖的發行價高達49.6港元,集資淨額為33億港元。雖然上市後曾跌破發行價,但是隨著新冠疫情後帶來一波生物醫藥大熱行情,復宏漢霖的股價在2020年7月一度創下67.05港元的歷史新高。此後,隨著港股及生物醫藥板塊整體下行,其股價也一路走低,去年甚至跌破10港元。

股市頻頻失意之際,其業績卻一路走高,2021年成為港股18A企業中,第四家「摘B」的企業,2023年甚至成功實現全年扭虧為盈。目前,復宏漢霖旗下擁有5款獲批上市的產品,分別為2019年獲批上市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2020年獲批上市的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及阿達木單抗注射液、2021年獲批上市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以及2022年獲批上市的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其中,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在2020年7月、2024年4月分別在歐盟、美國獲批上市。從時間線來看,其商業化節奏十分穩健。

提振母公司業績

財報顯示,復宏漢霖2023年的營業收入為 53.95億元,按年增長約67.8%;淨利潤為5.46億元,扭轉2022年的6.95億元虧損。公司稱,獲利原因在於核心產品陸續實現商業化銷售後持續銷量擴大,實現銷售收入合計約5.54億元。期內,兩大核心產品表現優異,曲妥珠單抗和斯魯利單抗分別貢獻收入27.37億元和11.2億元。

可惜的是,「優等生」的業績並未受到市場重視,復宏漢霖的正面盈利預告發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僅輕微上漲3.3%,即使將時間線拉長到兩個多月,5月停牌前的復宏漢霖的市盈率也不到17倍。

相比之下,母公司復星醫藥的估值甚至更為慘淡,最新的市盈率僅16倍,這或許與其新冠相關產品收入大幅下降後,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有關。2023年,復星醫藥的營收按年下滑5.81%至414億元,淨利潤23.86億元,亦按年減少36%。財報中難得的增長則來自子公司復宏漢霖,帶動了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的營業收入按年增長 38%。

因此,將實現商業化正向造血的復宏漢霖完全收入囊中後,復星醫藥將直接受益於這些優質資產的高速增長,為股價提供更大亮點。以復星醫藥的話來說,復宏漢霖是公司的核心創新資產,私有化完成後,不僅有助於復宏漢霖擺脫作為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市場預期壓力和股價波動風險,專注於創新研發和市場拓展工作,也有助於復星醫藥整合創新資產,加強公司在創新生物藥領域的戰略佈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受惠大電視熱銷 TCL首季業績增長強勁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機型銷售強勁的推動下,公司一季度電視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4%至651萬台,同期營收增速達銷量增速一倍,錄得22.3%的同比增長。 數據顯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吋及以上大屏電視出貨量同比勁增33%,佔整體銷量的27.7%,較去年同期提升4.5個百分點。當季出貨機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吋至53.4英吋。其高分辨率Mini LED電視季度出貨量同比激增233%,在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從去年同期的3%增長超過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場午後交易時段,TCL電子股價上漲5.8%。該股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達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Shein上調美國商品售價 部分漲幅高達377%

快時尚巨頭Shein在美國即將對小包裹徵收關稅前,率先調高產品售價,調幅最高達377%,反映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的直接衝擊。 據彭博新聞報道,上周五起,Shein在美容與健康類的100大熱門商品平均漲幅達到51%;家居與廚房用品以及玩具類產品平均漲幅為30%。而Shein最暢銷的女裝類別,平均價格亦上調了8%。其中一款10件裝廚房毛巾價格,由前一天的1.28美元暴漲至第二天的6.10美元,升幅高達377% 美國政府於4月初宣布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並將於5月2日起,終止針對中國與香港商品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此外,每件郵寄商品的處理費也將提高至100美元。報道稱,Shein已鼓勵供應商在越南設廠,Temu則推動中國工廠採「半託管」模式,大批量將貨品直運美國。 此前,Shein與Temu已向消費者預告,受「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變更」影響,營運成本上升,因此自4月25日起調整價格,以維持產品品質。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 Saa sells cosmetics

網購日盛消費北上  莎莎救急力拓電商

這家化妝品零售商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其核心的港澳市場收入下滑11%至12%,導致利潤降幅高達68% 重點: 隨著大量香港民眾北上深圳消費,去年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出現萎縮 因關閉門店並將重心轉向電商,在截至3月底的第四財季,這家化妝品零售商在中國內地的收入下降了40.5%    譚英 化妝品零售商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78.HK)是香港的創業傳奇,它原是郭少明與羅桂珍夫婦於1978年在一家小商場的地下創立的攤位。但在2015年達到89億港元(11.5億美元)的營收巔峰後,其業務規模已縮水過半,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營收僅為43.6億港元。 在這一財年,壞消息不斷,上周五的公告更突顯這一點。盈利預警顯示,截至3月底的12個月內,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10%,利潤暴跌63%至68%。在香港,隨處可見它的粉色店面,裡面售賣各種平價化妝品,但人口結構和消費趨勢的一些重大轉變給它造成了衝擊,而且轉變似還在加速。 最主要的轉變是香港民眾日益熱衷赴深圳消費,這給莎莎國際營收四分之三的港澳核心業務帶來了壓力。同時,赴港內地遊客曾是該公司的重要客群,如今這個群體也減少在港停留期間的消費。 盈利預警將公司利潤暴跌歸咎於這兩個因素。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里,其利潤從上一年的2.19億港元驟降至7,000萬至8,000萬港元 上2023年財年業務激增,也是近期多項數據下滑的部分原因,受疫情結束後的報復性旅遊和消費推動,莎莎國際2023年營收增長24.8%,利潤近乎翻幾番。但情況的轉變來得猝不及防: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回歸謹慎,繁榮一瞬即逝。 市場似已做好迎接壞消息的準備,尤其是考慮到莎莎國際已在此前的多份季報中,披露了大量的營收疲軟信息。該股週一開盤股價持平,不過年內仍下跌約17%,錯失近半年其他中概股的上漲行情。 該股目前市盈率為11.8倍,與上美股份(2145.HK)的30倍和主打中高端市場的毛戈平(1318.HK)的46倍相比,似乎遭嚴重低估。 盈利預警和同在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季報也並非全是壞消息。雖然核心的港澳市場萎縮,但佔營收10%的東南亞業務(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增長17.3%,而該地區的線上銷售更是激增36.5%。不過同樣佔營收10%的中國內地市場同期大幅下滑40.5%,形勢嚴峻。 持續虧損 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多數年份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好消息是,它終於開始有所動作,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了,比如加大對線上資源的投入,並關閉那些業績不佳的門店。它在內地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的時間較晚,直到2015年才開始在大型電商平台上開設旗艦店,而且它堅持傳統零售模式的時間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要長。 它在香港的一位競爭對手屈臣氏的動作要快得多,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購物應用程序,並在阿里巴巴旗下流行的淘寶平台開設了旗艦店。在那之後,它又在京東和亞馬遜等其他熱門網站上都開設了店鋪。 值得稱贊的是,莎莎國際終於改變了在中國內地的路線,淘汰了實體網絡,採用了更加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線上業務目前佔該公司中國內地銷售額的80%,公司關閉了18家實體店,計劃繼續聚集電子商務,並與更多第三方合作夥伴合作銷售商品。 莎莎國際表示:「集團相信,此輕資產模式的轉變,有助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公司還表示,在截至3月的財政年度產生了2,000萬至3,000萬港元的一次性閉店撥備。 儘管莎莎國際將電商視為在內地的發展方向,但在香港大本營,線上業務規模仍然不太活躍。截至去年9月底的六個月內,港澳核心市場的線上銷售額僅為9,480萬港元,佔兩地14億港元總營收的7%。彼時港澳市場整體營收已現頹勢,六個月內同比下滑18.4%,不過同期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市場分別增長27%和15%,但由於香港業務在營收結構中佔主導地位,最終導致公司期內總收下跌10.4%。 隨著香港消費者持續遠赴深圳娛樂購物,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恐將持續承壓。今年4月18日至21日復活節假期期間,約160萬香港人次入境內地,同比增長6.8%。其中多數前往深圳,港元匯率優勢增加了在深圳的購買力。同時,這個因素也削弱昔日為便宜而去香港購物的內地遊客需求。 莎莎國際對零售市場變局的應對雖顯滯後且伴隨著陣痛,卻是必要的調整。隨著創始人夫婦步入古稀之年,接班人問題亦浮出水面。最可能的接班人是女兒郭詩慧,她2005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公司,2018年被任命為企業策劃及發展副總裁。 郭詩慧行事低調,但她相對年輕,而且更有可能擁抱電商,如果她能努力讓公司順應最新零售趨勢,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必選獲人形機械人採購合約

機械人製造商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周日公布,集團簽訂大型雙足仿人機械人採購合同,分別為Walker S1及 Walker C,主要用於汽車工廠生產製造和商用接待。 集團表示,採購合同意味在具身智能人形機械人工業製造的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讓具身智能人形機械人進入汽車工業製造得到進一步驗證。未來集團續將產品商業化落地,為大批量產和交付做好準備。 周一優必選開市升近3%報83.9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從高位下跌近六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