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9.HK 2359.HK 2268.HK
The latest draft of a U.S. biosecurity law would give drug companies until 2032 to cut their ties with Chinese contract suppliers, allowing WuXi companies time to focus on Europe instead.

美國參眾兩院最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

重點:

  • 美國「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當地企業藥物研發,立法機構給予8年緩衝期,讓公司尋找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
  • 現有的中國市場難以消化失去美國市場後的剩餘產能,歐洲市場或成為「藥明系」的下一個重點目標

 

莫莉

過去數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提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就像懸在中國醫藥外包(CXO)企業頭上的一把劍,不時在市場掀起腥風血雨。如今,這把利刃向上抬高了幾寸,CXO賽道的龍頭企業「藥明系」有望獲得8年喘息期。上週三,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以40對1的比例,毫無懸念地通過了針對對手國家的《生物安全法案》最新草案,將進入下一個立法階段。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阻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資料和個人健康資訊,因此將禁止所有由外國對手擁有或控制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商業營運威脅國家安全,不得通過聯邦合同、撥款和貸款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在草案中明確提及,華大基因(300676.SH)、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藥明生物(2269.HK)等公司與中國軍方有關聯,並存在數據安全風險。

藥明康德表示,草案將公司保留在「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定義中,對此表達強烈反對。不過,這份最新草案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因為在最新的草案更新版中,所涉及的現有合同/產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

「最新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讓我們感到鼓舞,相信8年的期限能讓『藥明系』有時間實現軟著陸。」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正因如此,藥明康德的股價在隨後兩日僅累計下跌3%,而該法案在今年1月剛剛進入立法進程時,藥明康德的股價曾一度閃崩逾30%。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作為全球CXO賽道重要玩家,為數千間企業提供服務,尤其是眾多小型創新藥企業。今年第一季,藥明康德的收入中,三分之一來自全球前20製藥企業,而美國客戶貢獻了49億元收入,在當季營收中佔比逾六成。根據藥明康德在3月19日的年報電話會披露,今年首兩個月的業務營運仍按正常節奏進行,暫未受到法案影響。

CXO訂單涉及藥物研發、測試等諸多環節,完成週期長達一年至數年,「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美國企業的藥物研發。根據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向立法機構提交的調查結果,眾多受訪的美國藥企估計,它們需要8年時間才能找到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這或許正是最新草案中添加了8年的豁免期限的緣由,「藥明系」也因此贏得了生機,以拓展非美國業務,建立資料使用防火牆,以降低美國對資料安全的擔憂。

但是,新增的法案也將「藥明系」的另一家公司藥明生物納入其中,未來制裁名單是否會進一步拓展至同系的藥明合聯(2268.HK)等其他公司,也是市場關注重點。這次被制裁的藥明康德,主要業務集中於化學藥的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以及後續的合同測試等,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分拆上市後的藥明生物與藥明康德互相獨立,但兩家公司背後的主要股東一致。

轉向歐洲市場

雖然法案禁止受聯邦政府資助的企業與「藥明系」合作,但跨國藥企已經開始考慮減少對「藥明系」的依賴。作為官方政策,也同樣會影響其他醫藥企業的決策。諾華首席財務官Harry Kirsch在今年4月對傳媒表示,將「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與受託研究機構的關係。

過去幾年,「藥明系」曾快速擴充產能,如果失去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市場,靠現有的中國市場,很難消化這些產能。隨著中國創新藥行業融資遇冷,整體研發項目減少,再加上許多CXO企業積極進行產能擴張,導致行業出現價格戰,許多企業淨利潤大打折扣。

因此,藥明生物已經提前開始轉向。據藥明生物2023年財報,歐洲市場成為藥明生物增速最快的市場,營收按年增長101.9%,佔總營收比例為30.2%,北美地區的營收同比下降5%,佔總營收比例47.4%。因應地緣政治因素,藥明系正在增加海外基地部署,例如在歐洲和新加坡的基地均在建設中,藥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發及生產基地也已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藥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0倍,低於同業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的16倍。以美國立法流程來看,該法案還需要經過參議院、眾議院分別投票,獲得通過後再將兩院版本統一文本,最後由美國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變數甚多,「藥明系」能否獲得更大生機,值得投資者留意。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丘鈦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長150%

手機鏡頭製造商丘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預期於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綜合溢利,較2024年同期的1.15億元(1,600萬美元)增長約150%至180%。 該公司稱,預期綜合溢利明顯增長,主要由於期內應用於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之規格繼續提升,令集團中高端產品的銷售比重繼續提升,並進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團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數量較同期增長約59.7%,銷售數量和產品結構的雙重改善令得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收入明顯增長,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聯營公司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鈦科技攝像頭模組銷量達3,434.8萬套,按年增長4.1%,指紋識別模組銷量1,390萬套,按年增長7.3%。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4.22%,至中午休市報10.68港元,升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代幣化點石成金 德林股價一度狂飈

從事金融服務的德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團資產代幣化的進展,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與資產評估,並將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線並開始長期監控。 集團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資產進行代幣化,涉及金額最高5億港元,首批的資產包括位於中環的德林大廈若干權益,以及三項由集團管理的基金資產。 德林表示,將資產代幣化後,將以分派方式贈予合資格股東、德林證券(香港)的合規用戶,以及「突觸科技」平台的認證用戶。透過實物分派,讓參與者能夠直接持有鏈上資產,享有更高的透明度與流動性,並參與新一代的數字金融生態。 德林股價開市升4.2%報4.18港元,過去一個月公司股價上升達4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er-India

業績急升卻出售近半股權 海爾印度的資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長之際,海爾仍決定出售近半數股權,以換取更多本地化發展空間 重點: 去年海爾印度收入超1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30% 海爾印度擬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    李世達 在全球家電巨頭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數能在新興市場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國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家中國製造「出海標杆」企業,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南亞市場持續高速成長之際,卻傳出擬出售近半股權予印度本地企業,這一操作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在海外發展面對的困境。 據《商業旗幟報》、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巴帝電信(BRTI.NS)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爾仍在評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此前,彭博社於5月份一則報道也透露了此一可能性,但當時傳出的估值為20億美元,最新報價折價幅度高達64%。路透社稱,估值縮水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費用,侵蝕公司未來的利潤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製造業出海先行者 回頭來看,海爾集團可說是中國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製造企業之一,從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機、空調、廚電、電視等多元家電產品,並成功併購GE Appliances、Candy等國際品牌,成為全球智能家電領導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爾連續15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市佔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達52%。 早在2004年,海爾便已進入印度市場,是首批在印度設廠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2007年,海爾在普納(Pune)設立首座工廠,生產冰箱與洗衣機,並在2017年於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興建第二座綜合工業園區。截至2024年底,海爾印度擁有近3,000名員工,當中技術與研發人員佔比達25%以上,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四位一體的本地全鏈條運營體系。 根據2024年報,海爾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公司更訂下2027年達20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公司海外業務最大亮點之一,幫助公司去年度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過30%,印度地區零售額與零售量市佔率分別提升0.6與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的市佔率更達到21%。 這樣的業務表現應當吸引母公司繼續增資擴產,卻為何選擇出售近半股權? 必然的妥協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印度自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以來,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採取更高的審批標準。根據「Press Note 3」政策,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適用自動通道。海爾印度曾於2023年申請100億盧比的直接投資計劃,用以擴建現有產能與建設新廠,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獲批。 事實上,自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以來,一直力圖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中心,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尤其是家電、電信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對外資企業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機會,通常需在股權、治理結構與供應鏈層面進行在地化調整。在此情形下,海爾勢必要降低「中國控制」的敏感標籤。 雖然交易後仍由中資控股,但透過讓渡49%股份給印度本地商界與西方資本,可形塑出一種「多元治理」、「間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產能擴張與IPO等關鍵節點上被卡關的風險,在不喪失實控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間與政策通融餘地。 這種「讓渡而不放權」的資本設計,或許是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協。 根據路透報道,海爾印度還將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此安排也有助強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業」形象,有利於說服印度監管層其治理結構符合在地利益。以目前7.2億美元收購49%計算,整體估值僅14.7億美元。若未來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億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將回升至10億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權收入與潛在技術服務費,可實現實質收益放大。 不過,交易後勢必仍需面對嚴格的審批與資本回報限制,而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技術轉移費若未調整,仍可能抑制海爾印度本地利潤,影響IPO估值表現,同時股權的讓渡也意味著治理複雜度提升。但對海爾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值得下注的轉型賭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多晶硅製造商擬設公司 收購業內陷困境對手

財新網周三報道,因多晶硅供應過剩,導致過去一年價格持續暴跌,中國有主要多晶硅製造商,計劃設立一家公司收購國內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以拯救被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行業。 財新援引熟悉計劃的消息人士稱,參與該倡議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協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將與較大生產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業產出並支撐價格。 新公司的籌建談判始於今年初,目前參與方包括主要多晶硅製造商、潛在收購目標和金融機構,並已就推進方案達成共識。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現狀折射行業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銷售均價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驟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相當於每售出1公斤產品即虧損3.2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