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9.HK 2359.HK 2268.HK
The latest draft of a U.S. biosecurity law would give drug companies until 2032 to cut their ties with Chinese contract suppliers, allowing WuXi companies time to focus on Europe instead.

美國參眾兩院最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

重點:

  • 美國「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當地企業藥物研發,立法機構給予8年緩衝期,讓公司尋找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
  • 現有的中國市場難以消化失去美國市場後的剩餘產能,歐洲市場或成為「藥明系」的下一個重點目標

 

莫莉

過去數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跨黨派提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就像懸在中國醫藥外包(CXO)企業頭上的一把劍,不時在市場掀起腥風血雨。如今,這把利刃向上抬高了幾寸,CXO賽道的龍頭企業「藥明系」有望獲得8年喘息期。上週三,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以40對1的比例,毫無懸念地通過了針對對手國家的《生物安全法案》最新草案,將進入下一個立法階段。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阻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資料和個人健康資訊,因此將禁止所有由外國對手擁有或控制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商業營運威脅國家安全,不得通過聯邦合同、撥款和貸款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在草案中明確提及,華大基因(300676.SH)、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藥明生物(2269.HK)等公司與中國軍方有關聯,並存在數據安全風險。

藥明康德表示,草案將公司保留在「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定義中,對此表達強烈反對。不過,這份最新草案為「藥明系」的緊張局面帶來緩和空間,因為在最新的草案更新版中,所涉及的現有合同/產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

「最新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讓我們感到鼓舞,相信8年的期限能讓『藥明系』有時間實現軟著陸。」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正因如此,藥明康德的股價在隨後兩日僅累計下跌3%,而該法案在今年1月剛剛進入立法進程時,藥明康德的股價曾一度閃崩逾30%。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作為全球CXO賽道重要玩家,為數千間企業提供服務,尤其是眾多小型創新藥企業。今年第一季,藥明康德的收入中,三分之一來自全球前20製藥企業,而美國客戶貢獻了49億元收入,在當季營收中佔比逾六成。根據藥明康德在3月19日的年報電話會披露,今年首兩個月的業務營運仍按正常節奏進行,暫未受到法案影響。

CXO訂單涉及藥物研發、測試等諸多環節,完成週期長達一年至數年,「一刀切」式的制裁條款同樣影響美國企業的藥物研發。根據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向立法機構提交的調查結果,眾多受訪的美國藥企估計,它們需要8年時間才能找到替代中國CXO的服務提供者。這或許正是最新草案中添加了8年的豁免期限的緣由,「藥明系」也因此贏得了生機,以拓展非美國業務,建立資料使用防火牆,以降低美國對資料安全的擔憂。

但是,新增的法案也將「藥明系」的另一家公司藥明生物納入其中,未來制裁名單是否會進一步拓展至同系的藥明合聯(2268.HK)等其他公司,也是市場關注重點。這次被制裁的藥明康德,主要業務集中於化學藥的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以及後續的合同測試等,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分拆上市後的藥明生物與藥明康德互相獨立,但兩家公司背後的主要股東一致。

轉向歐洲市場

雖然法案禁止受聯邦政府資助的企業與「藥明系」合作,但跨國藥企已經開始考慮減少對「藥明系」的依賴。作為官方政策,也同樣會影響其他醫藥企業的決策。諾華首席財務官Harry Kirsch在今年4月對傳媒表示,將「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與受託研究機構的關係。

過去幾年,「藥明系」曾快速擴充產能,如果失去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市場,靠現有的中國市場,很難消化這些產能。隨著中國創新藥行業融資遇冷,整體研發項目減少,再加上許多CXO企業積極進行產能擴張,導致行業出現價格戰,許多企業淨利潤大打折扣。

因此,藥明生物已經提前開始轉向。據藥明生物2023年財報,歐洲市場成為藥明生物增速最快的市場,營收按年增長101.9%,佔總營收比例為30.2%,北美地區的營收同比下降5%,佔總營收比例47.4%。因應地緣政治因素,藥明系正在增加海外基地部署,例如在歐洲和新加坡的基地均在建設中,藥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發及生產基地也已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藥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0倍,低於同業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的16倍。以美國立法流程來看,該法案還需要經過參議院、眾議院分別投票,獲得通過後再將兩院版本統一文本,最後由美國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變數甚多,「藥明系」能否獲得更大生機,值得投資者留意。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澳門4月賭收按年微升按月下跌

澳門博監局公布上月澳門賭收,4月博彩毛收入188.6億澳門元(下同),按年升1.7%,但按月則下跌4.1%,並已是運續兩個月下跌。 今年首四個月,澳門累計博彩毛收入達765億元,與2024年同期比較,微升0.8%。 經過疫後連續兩年的急速增長後,澳門博彩收入開始放緩,政府去年底預計,今年賭收將達2,400億元,較去年增長11%。若按此估計,即澳門每月平均賭收要有200億元才可達全年目標;但今年首四個月,每月賭收均低於200億元。近期全球經濟受關稅戰影響,市場氣氛不理想,料有機影響賭客在博彩上的支出,相信澳門賭收今年很大機會未能達標。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nds China has reported a drop in quarterly profit

金沙中國首季盈利跌32% 新客房開放迎五一客

公司首季業績仍受市場放緩及翻新工程影響,但隨著新客房全面開放,金沙中國的「至暗時刻」或已過去 重點: 首季盈利年減32%至2億美元,經調整物業EBITDA跌12%至5.4億美元 倫敦人二期翻修完成,全數新客房已開放迎接五一旅客    李世達 隨著澳門博彩旅遊業增長放緩,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美資博企股價今年以來持續承壓。金沙中國首季業績顯示市場挑戰加劇,未來能否憑藉新客房投入與非博彩業務拓展穩住局勢,成為關注焦點。 澳門美資博彩龍頭金沙中國有限公司(1928.HK)公布,今年首季收入按年下滑5.7%至17億美元,盈利則按年大減32%至2.02億美元,僅約疫情前2019年同期5.57億美元的36%。經調整物業EBITDA跌12%至5.4億美元。 與上一季度比較,公司業績跌幅顯著擴大,上季公司收入與盈利同比跌幅分別為5%與17.7%。 首季業績乏力下,金沙中國績後股價微跌0.2%報13.6港元,但年初至今累跌近35%,表現差於永利澳門(1128.HK)的3.2%、銀河娛樂(0027.HK)的14.4%,新濠國際(0200.HK)的15.18%、澳博控股(0880.HK)的18.22%以及漲1.52%的美高梅中國(2282.HK)。 據首季財報,除澳門百利宮及澳門四季酒店外,金沙中國旗下澳門的所有度假村收入均較去年同期下滑。澳門威尼斯人、倫敦人與巴黎人三大度假村期內收入分別按年下跌17.3%、5.9%及1.3%。其中,非博彩收入(客房、餐飲、購物中心及會展)則分別為增長7.5%、下跌4.1%及下跌5.2%。 遊戲規則改變者 公司表示,首季業績下滑主要受到倫敦人酒店客房持續翻新工程及整體市場表現疲軟的影響。管理層指出,在政策開放下,來自廣東省的一日遊旅客增加,但博彩預算相對較低,過夜旅客仍然不足,而威尼斯人雖然客流量大,消費意願卻很低。 不過,公司確認,最近完成翻新的「倫敦人名匯」(倫敦人二期)所有客房現已全面開放,迎接5月黃金周。倫敦人名匯主攻高端中場客層,提供1,500間套房及905間標準客房,房間數較以往超過4,000間大幅減少。金沙中國行政總裁、總裁兼執行董事鄭君諾表示,新套房產品的回歸將成為業務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儘管要全面見效還需一段時間。 然而,儘管澳門旅客量仍在持續上升,賭收表現卻不見起色。據澳門統計局數據,3月份共錄得306萬人次旅客入境,按年上升12.8%,同期賭收為196.6億澳門元,按月下滑0.4%,按年則微增0.8%。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近日坦言,今年的財政收入或未如預期樂觀,澳門主要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增加,風險與挑戰不容忽視,必須認真研究經濟形勢。 此外,中美經貿紛爭為澳門帶來的影響,也讓外界擔憂。 最壞的情況? 評級機構惠譽表示,若出現「最壞情況」,澳門三家美資博企的博彩經營牌照,可能於2032年到期時被終止或不再續期,而更現實的情況則是,若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這些企業或會被迫出售其在澳門的賭場股份。但惠譽強調發生上述兩種情況的可能性極低。 事實上,包括金沙在內,澳門三家美資博企均高度依賴澳門市場,2024年,金沙的綜合收入有63%來自澳門,永利為52%,美高梅則為23%。對澳門來說,美資博企地位同樣重要,三家美資博企貢獻賭收一半以上,而博彩業貢獻了澳門80%的稅收收入。 對於外界的擔憂,拉斯維加斯金沙主席兼行政總裁Robert Goldstein認為,中美關稅爭端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對集團澳門業務的影響有限。他說:「我們不是在中國內地經營,我們是在澳門。我認為這是不同的。」 Goldstein説:「在澳門,儘管當前市場增長放緩,但我們堅持長期投資,提升澳門商務及休閒旅遊吸引力,支持其發展成為世界級商務及休閒旅遊中心,為未來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集團也以實際行動展示信心,表明有意繼續回購金沙中國股票,目標是將其金沙中國的持股量增至74.9%。 從市盈率看,金沙中國為14倍,仍高於永利澳門的9.1倍、美高梅的8.3倍,與銀河娛樂的14.1倍相若,顯示市場仍在盈利能力與穩定性上給予金沙更高的評價。儘管大環境不利因素仍在,但多數非公司經營層面的問題,隨著更多新酒店客房推出及內地刺激消費措施陸續落實,在非博彩業務上基礎更雄厚的金沙中國,其「至暗時刻」或已過去。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瑞幸咖啡一季度同店銷售重回增長

瑞幸咖啡公司(LKNCY.US)周二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1.2%至88.7億元人民幣(下同),在經歷2024年困境後恢復盈利,並重回同店銷售增長軌道。 瑞幸表示,首季淨新增1,757家門店,總店數較2024年末增長7.9%至24,097家。其中自營門店15,598家,加盟門店8,499家。自營門店收入同比增長41.5%至64.8億元,約佔整體營收的四分之三。 首季自營門店同店銷售額增長8.1%,在經歷四個季度連續收縮後,當中去年一季度曾驟降20.3%,今年首季終能重拾升勢。伴隨經營改善,公司上季成功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5.25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8,320萬元。 瑞幸股價周二下跌2.6%,該股年內累計漲幅仍接近4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inanciering is Linklogis' speciality

走不出房產低迷 聯易融深陷困局

由於未能減少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首季度該公司在供應鏈融資平台上的交易量僅增長7% 重點: 一季度聯易融科技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增7%,遠低於2024年一季度45%和去年全年28%的增速 公司一直在嘗試減少對基礎設施和建築等房地產相關行業的依賴,但收效甚微 梁武仁 聯易融科技集團(9959.HK)在嘗試擺脫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陰影的過程中,似乎碰壁了。 公司已成為房地產長期低迷的受害者之一,因為其基於雲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嚴重依賴基礎設施和建築等相關行業客戶。鑒於房地產市場低迷看不到盡頭,公司一直在努力拓展其他領域的客戶。但上周發布的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顯示,這一努力收效甚微。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在當前動蕩的經濟環境下,聯易融科技不能單純為了追求增速和多元化而盲目拓展客戶,因它仍需篩選能夠履行還款義務的高質量用戶。 這意味和其他很多金融機構一樣,公司需要在業務增長和風險管理間找到平衡。一季度公司旗下平台總交易量,僅比上年同期增長7%至1,000億元(137億美元),或許正是它在兩者之間盡力維持平衡的印證。這個增速和2024年一季度45%的同比增長,以及去年全年28%的增長相比,大幅放緩。 在供應鏈融資中,一家公司(有時也叫「錨」)利用其欠供應商的未付賬單,幫助供應商獲得資金,這是公司用自身的信用度讓供應商獲益。錨和供應商都能從中受益,因為前者有了更多的賬單支付時間,而後者可以獲得運營資金。聯易融科技旗下的平台旨在通過數字化,從基礎資產管理到證券化的各個環節,讓供應鏈融資變得對有關各方都更加便捷。 近年來,這種供應鏈融資在中國發展迅速,部分原因是傳統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信貸普遍不足。但聯易融科技的現狀證明,在艱難時期,比如眼下,這個融資細分領域也會感受到壓力。 如果不是「多級流轉雲」產品,該公司一季度整體交易量會大幅下降。「多級流轉雲」產品交易量增長37%,憑一己之力抵消了包括「AMS雲」和「ABS雲」在內的其他服務的下降。在聯易融科技的最新業務發展公告中,首席執行官宋群將其他平台交易量萎縮,歸因於市場情緒「低迷」以及資產支持證券(ABS)延遲發行。 營收增長乏力 聯易融科技一季度的營收增速可能會低於7%的交易量增幅,考慮到收費面臨壓力,營收甚至可能已經出現了下滑。在一季度業務發展公告中,公司並未提供實際的營收數據。但去年,公司全年營收增長19%,落後於28%的交易量增長。 具體而言,鑒於多級流轉雲服務交易量的快速增長,並未轉化成相應的營收增長,該平台的收費似乎低於AMS雲服務和ABS雲服務的收費。多級流轉雲服務是聯易融科技相對較新的一款產品,但它已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這項服務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將中小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產生的應收賬款轉換成數字憑證(Digipos)。 到2022年,多級流轉雲在交易量方面超過AMS雲,成為聯易融科技最大的產品,之後實現了幾何級增長。2023年,多級流轉雲業務的交易量激增82%,去年又增長了52%。但聯易融科技主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在2023年實際上出現了下降,去年僅增長了約18%。 公司的獲客速度也有所放緩,反映它在為產品尋找新用戶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在房地產相關領域之外。比如,其最大的客戶群體——核心企業夥伴去年增長了45%,而就在2021年時,其增長還接近翻倍。 與此同時,去年聯易融科技對房地產相關客戶的依賴有所加深,儘管由於市場持續低迷,這類客戶的風險可能有所上升,進而吸引力有所下降。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在聯易融科技總交易量中的佔比從2023年的44%和2022年的48%,上升至去年的51%。這意味公司的很多新客戶都來自地產行業,或是來自這些領域的現有客戶,在聯易融科技的平台上變得更加活躍。鑒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蕭條,這兩種情況對聯易融來說都不是好事。 公司去年的減值損失幾乎增加了兩倍,抹去大部分毛利潤,足見其客戶壓力增大。也因此,儘管收入有所增長,但公司淨虧損卻擴大了。 雖然聯易融科技本質上是一家平台運營商,但當客戶未能支付賬單時,它確實需要承擔一些責任。這是因為公司將可證券化的供應鏈資產收集起來,如未付賬單,然後在一定時期內將其暫記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叫「倉儲」。如果一家公司在倉儲期間拖欠賬單,聯易融科技就必須以減值成本的形式,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損失。 有互聯網巨頭騰訊支持的聯易融科技,股價自2021年上市以來已下跌逾90%,僅今年就下跌了31%,目前市銷率僅為2倍。不過,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估值也同樣低迷,比如信也科技(FINV.US)雖然處於盈利狀態,但市銷率僅為1倍。這表明,由於這類公司面對中國當前經濟疲軟的風險敞口,投資者對其持謹慎態度。 這意味著聯易融科技要贏得投資者青睞,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