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醫療教育競爭大 華醫網增長放緩求上市

這家醫療網上教育平台今年首五個轉盈為虧,而且將面對更多行業參與者的競爭
重點:
- 華醫網申請到港股上市,雖然公司過去三年利潤逐年上升,但今年首五個月卻錄得虧損
- 該公司的付費使用者增速減慢,而且每名付費用戶的平均開支今年開始下降,未來收入出現隱憂
莫莉
醫生是一份需要持續學習的職業,不斷更新的診療規範、最新的醫學研究進展,都是醫生們需要及時學習的知識。
隨著時代進步,醫生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從訂閱紙質期刊雜誌,轉向醫療網上教育平台,這項服務於醫生的細分賽道亦湧現出不少龍頭企業,近期向港交所第二次遞表的華醫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成立於2008年的華醫網,最主要業務是向全國醫務人員提供網上醫學教育,同時也在線上線下針對不同職位、專科和地區的醫務人員提供專項培訓,並根據不同的課程類型收取課程費用。據其初步招股文件引述的行業報告,截至今年5月底,華醫網的註冊醫療專業用戶達1,030萬名,其中包括340萬執業醫師用戶,成為中國最大的醫療衞生人員網上平台。
除了向醫務人員提供服務,華醫網的另外兩部分主營業務,是向醫藥及醫療設備公司提供數碼醫療行銷服務,以此收取推廣費用;另外,它也向患者提供數碼服務,尤其是網上慢病管理和職業健康課程。
招股文件顯示, 2019年至2021年,華醫網的營業收入逐年上升,從2.76億元增至4.87億元,其中面向醫務人員的數碼醫學教育服務,佔總營收的比重均超過75%。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今年首五個月的營收下降10.2%至7,600萬元,其中主營業務數碼醫學教育服務佔貢獻收入5,317萬元,收入佔比減至69.9%,顯示營收出現波動風險。
由於華醫網提供的服務大多在網上提供,因此毛利率也隨著業務拓展而不斷上升。過去三年,公司的毛利率從44.9%逐步升至48.9%,期內利潤也從2,285萬元增至6,318萬元。但是2022年前五個月卻由盈轉虧,虧損額為2,976萬元,華醫網解釋稱,這主要是來自收入減少、但研發開支增加,以及產生了與上市有關的開支等原因。
行業參與者眾多
從市場前景來看,華醫網主攻的三大業務均為高增長賽道,公司主營的數字醫學教育市場將迎來頗快增長。據招股書引述的報告,目前中國醫學教育市場正經歷快速數碼化轉型,大學院校以外的網上持續醫學教育滲透率,將由2021年的22.9%快速增長到2026年的49.2%,市場規模將達159億元。
但是,華醫網在招股書中坦承,公司需要在多個方面與其他醫學服務服務機構展開競爭。雖然華醫網的註冊醫療衞生人員和執業醫師數量,在醫療專業用戶網上平台中均位居第一,但這些註冊用戶也可以隨時在其他平台上開設帳戶。
截至2022年5月,中國共有12家機構獲得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批准,獲得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許可證,該許可證為公開申請制,未來或將有更多市場參與者獲批。2021年登陸港交所的醫脈通(2192.HK)、獲得騰訊(0700.HK)及高瓴資本等投資的“丁香園”等也在同一賽道,此外還有面向骨科醫生的好醫術及唯醫、產科領域的iBaby,也是華醫網的潛在競爭對手。
華醫網的招股書還提及:“存有擁有海量資源、技術專長和更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將與公司進行競爭。”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阿里健康(0241.HK)、京東健康(6618.HK)、平安好醫生(1833.HK)也在數碼行銷服務領域發力,希望與華醫網分一杯羹。
付費用戶增長減
雖然中國約七成醫療衞生人員為華醫網的註冊用戶,但也意味著市場發展空間有限。招股書顯示,該公司的付費使用者數從2019年的150萬人,增至2020年的220萬人,2021年再增加至240萬人,可見增速明顯放緩;此外,每名付費用戶的平均開支增長更加緩慢,從2019年的115元增至2021年的125元,2022 年前五個月甚至回落至111元,顯示華醫網的收入前景並不樂觀。
幸而華醫網現金流並不算十分緊張,截至2022年5月31日,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11億元。公司稱本次IPO集資所得,將主要將用於業務擴張及升級、鞏固數碼平台及升級AI應用,以及探索戰略合作、投資及收購等。
作為醫療教育賽道的早期入局者,華醫網在成立初期獲得紅杉中國、中海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資金,但之後大多數投資都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完成,並未引入更多外部投資者。在招股前,紅杉資本持有公司19.3%股份,為最大外部股東。
華醫網未有招股詳情,要估計其上市估值,可與2021年上市的醫脈通比較,這間主營數碼醫療行銷服務的公司市盈率高達72倍。如果以醫脈通的市盈率計算,按照華醫網去年的盈利水平,市值可達45億元。但由於華醫網的發展前景不太明朗,而且今年首5個錄得虧損,投資者可能只願意接受稍低的估值。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