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指出,中國監管機構將結束對滴滴長達一年的網路安全調查,並容許其應用程式重新上架及註冊新用戶

重點:

  • 除了滴滴獲“鬆綁”,物流配對平台滿幫集團及招聘平台看準網,也傳出獲解除新註冊用戶禁令
  • 有分析認為,中國官方為挽救經濟,將陸續放寬對科技公司的“強監管”政策,掃除了市場最大不明朗因素

羅小芹

為了在後疫情時期借助科技巨頭的力量振興經濟,中國政府對該行業的態度,已由去年的 “強監管” 轉為 “支持平台經濟”。言猶在耳,官方看來隨即有所行動,有三家公司可能率先成為受惠者。

《華爾街日報》本週一,中國監管機構將結束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DIDI.US)長達一年的網路安全調查,並準備解除其新用戶註冊的禁令,而滴滴的移動應用程式,預計最快一周之內在國內應用商店重新上架。對於飽受監管政策煎熬的科技巨頭來說,官方這次放生滴滴,有如為行業打下一支強心針。

消息刺激即將在美退市的滴滴股價周一早段爆升65%,高見3.06美元,但其表現之後有所回落,截至本週三收報2.51美元,比消息傳出前仍漲36%。

如果以滴滴去年6月底的上市招股價14美元比較,最新股價仍低約82%,市值比上市時的730億美元(約4,880億元),大幅收縮至130億美元。

另外,據悉同樣獲解除新使用者註冊禁令的應用程式,包括在美國上市的滿幫集團(YMM.US)及看準網(BZ.US)。雖然滿幫集團其後澄清,該公司尚未恢復註冊新客戶,但其股價在週一至週三的三個交易日內,也累積上漲了18%;看準網更受投資者關注,同期的股價升幅達到30%。

科技股集體亢奮

官方這次放生滴滴的傳聞,被外界視為北京強監管政策的轉向,但究竟對中國科技巨頭有多大的利好作用,仍然有待觀察。無論如何,自從傳出滴滴“敗部復活”的消息,投資者反應相當正面,甚至憧憬其他科網股的政策監管亦有望“鬆綁”,恒生科技指數在本周首三個交易日已累升約一成,跑贏同期恒生指數的4.4%。

去年中國政府以“強化反壟斷”和遏止“資本無序擴張”為理由,對中國科技巨頭作出嚴厲打壓。強監管序幕於2020年11月揭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關聯公司螞蟻集團的滬港同步上市計畫突然遭煞停,緊接的是去年4月阿里巴巴因被指控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推行“二選一”的反競爭行為,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重罰約182.3億元。此外,網上外賣平台美團(3690.HK)去年10月也被認定涉及“二選一”壟斷行為,遭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億元。

在中央連番祭出政策組合拳後,科技股遭投資者大手拋售,股價一瀉千里,在往後的一年多,阿里巴巴、美團與騰訊控股(0700.HK)的股價均比高位腰斬逾半。

然而,直至去年6月底滴滴赴美上市,監管風暴才真正達到最高潮。

由於滴滴擁有海量資料,業務涉及敏感的網路安全問題,加上公司未按監管部門的“提示”而暫緩上市,結果遭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展開資料安全調查,旗下25款應用程式遭勒令下架,令滴滴去年第三季淨虧損達306億元,全年淨虧損擴大至493.3億元。市場曾經擔心滴滴因缺乏新業務增長而最終被拖垮至破產收場,甚至令中國科技股赴海外融資的途徑從此被截斷。

然而,隨著政府放軟口風支援平台經濟,科技企業看似迎來曙光。滴滴於5月23日的股東會表決通過從紐交所退市,外界估計網路安全審查結束後,滴滴有可能加快赴港上市步伐。

其他公司或受惠

獨立股評人溫傑表示,4月中國經濟表現轉差,已有風聲指當局希望“穩經濟”,有意放寬網路平台的監管,但當時市場只相信是監管不再收緊,但不代表會放鬆;然而,從今次滴滴事件來看,顯示強監管政策暫時靠邊站,對於先前已交罰款或遭處理的科網巨頭,這無疑是個利好訊息。

溫傑認為,俄烏戰事膠著、美國未來兩次議息很大機會各加息半厘等利空因素,已開始被市場消化;相反,市傳中美就在美上市中概股的披露要求達成一些共識,加上送餐平台美團預告6月外賣業務有單位數增長,以及傳出滴滴敗部復活,都成為科技股上漲的催化劑,緩解港股的鬱悶氣氛。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也認同當局結束對滴滴的網路安全審查,是近期利好科網股的重大事件,顯示官方為了挽救經濟,暫時對科網平台採取寬鬆態度;而且他相信這不只網路安全審查,甚至科網行業其他範圍的監管也會相應寬鬆,有望掃除市場最大不明朗因素。

然而,他認為港股經歷最近的上升後,短期內會反覆震盪,後市還要看中國企業復工復產的進度,以及穩經濟措施出台後的經濟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美緊張的貿易關係有望局部解凍。美國財長耶倫表示,為了紓緩通脹,未來數周將公佈削減對華入口關稅的措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利好消息,為紐約及香港上市的中概股的股價帶來正面作用,屆時科網股可能會迎來另一波升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中興通訊擬發行H股可轉債 淨籌逾35億元

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擬發行35.84億元(4.99億美元)零息美元結算的H股可轉換債券,擬將發行所得款項淨額用於加強公司算力產品研發投入。 可轉換債券於2030年8月5日到期,初始轉股價為每股H股30.25港元,較H股上日收市價溢價約15.9%,可悉數轉換為約1.3億股H股,相當於擴大後已發行總股本約2.64%。 今年首季,中興通訊收入按年升7.8%至329.68億元,純利則跌10.5%至24.53億元。 中興通訊港股周二低開2.8%,至中午收市報25港元,跌4.2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生力啤上半年盈收雙升

香港生力啤酒廠有限公司(0236.HK)周一公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上升3.2%至3.9億美元,淨利潤勁增31.9%達4,960萬美元,因中國大陸及菲律賓市場的增長有效對衝了香港地區的業績下滑。 展望後市,公司表示對核心市場持續增長前景保持「審慎樂觀」態度。公司聲明稱:「儘管香港及華南地區的經濟指標顯示持續復蘇的跡象,我們仍需關注現存的挑戰,包括緊縮的金融狀況、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以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對本地需求與出口表現的影響。」 公司股票周二開盤走高,早盤漲幅達25%,報價1.25港元。年內迄今該股累計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雍禾醫療發盈喜 扭虧為盈賺2,500萬

醫療機機雍禾醫療集團有限公司(2279.HK)周二發盈喜,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扭虧為盈,純利不少於2,500萬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虧損1.39億元。 集團表示,期內通過優化門店網絡,將資源聚焦核心門店,提升醫院運營效率。此外,持續提升自研的連鎖醫療管理系統「禾帆」,並融入企業AI知識庫引擎。同時,集團通過管理模型重構及營鎖投放精細管理,顯著提升獲客轉化率及投入產出比。 周二雍禾医疗平开报3.54港元,后股价急跌逾5%,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升近三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an Palace makes bird's nest products

燕之屋營跌利增 王石代言銷售慘淡

中國最大燕窩品牌在營收承壓背景下實現盈利復蘇,預期今年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20%至35% 重點: 燕之屋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利潤將增長20%至35%,同期營收增長近乎停滯或呈負增長態勢 銷售費用下降、廈門新工廠智能製造升級和工藝改進,共同推高這家燕窩製造商的利潤空間   譚英 在經濟波動期,中國消費者發現,傳統燕窩製品的親民化轉型正降低消費門檻。 廈門燕之屋燕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1497.HK)上周發布的盈利預告傳遞出關鍵信息:繼去年利潤下滑後,今年上半年盈利強勁反彈。儘管平價產品策略導致營收增長乏力,投資者仍湧入購買公司股票,公告後數日,股價大漲逾7%。 燕之屋預計上半年營收區間為10億(約合1.398億美元)至10.6億元,同比小幅下滑。但利潤表現更為亮眼,預計錄得7,200萬至8,100萬元,同比增幅達20%至35%。 盈利改善並非無跡可尋,公司去年年報顯示,儘管當年下半年營收開始萎縮,利潤在經歷上半年斷崖式下跌後,於下半年企穩。 新品系列為燕之屋去年注入增長動能。以燕窩為基底、2023年推出的平價食用燕窩粥產品需求旺盛,帶動全年新品收入激增63.3%。其他的平價新品包括燕窩肽天然蘇打水、整根人參燕窩飲,單價均低於200元(約合30美元)。 傳統「純燕窩」產品線雖仍佔去年總營收的87.6%,但較2023年91.3%的佔比有所下滑。新品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7.2%升至去年的11.3%,其中新拓展的護膚品類貢獻1.1%的營收。 燕之屋在洞燕唾液製品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後者原料取自東南亞洞穴金絲燕,以唾液粘合樹枝築成的燕巢。 自明朝起,燕窩製品即為中國奢侈滋補品。目前,燕之屋佔據14%的國內燕窩市場份額,資產包括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的全球最大燕窩加工廠,並在220個城市設有700家實體門店。 即便佈局新品線與新加坡海外渠道,燕之屋盈利增長仍存變數。去年淨利潤提升部分得益於管理費用縮減12.4%,這更多源於成本管控而非業務擴張。此外,2023年拖累盈利的IPO相關費用消除,亦推高去年利潤。 新晉品牌代言人 除受益於新品矩陣外,燕之屋將盈利回升歸因於廈門總部工廠智能製造的升級和工藝改進,帶來運營效率提升,並計劃在甘肅、上海工廠推行類似改造。 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下降也被視為利潤改善動因。這一趨勢去年已初顯成效,去年下半年銷售及分銷費用增速,從上半年的同比38.5%驟降至2.3%。 為拓展男性及年輕客群,公司持續依賴品牌代言人策略。今年新聘地產巨頭萬科創始人、前董事會主席王石,後者以攀登珠峰等登山壯舉及航海探險聞名。此前,公司簽約演員鞏俐及中韓偶像團體明星王一博。 新代言人成效尚待檢驗。當前消費環境承壓,消費者正削減此類可選消費支出,燕之屋的高定價策略面臨挑戰。公司近年啓用王石、王一博等男性代言人拓展跨性別、跨代際客群的嘗試,同樣存在試錯風險。 74歲的王石代言首款產品引發市場質疑。燕之屋「總裁碗燕」含六碗燕窩,單盒售價高達3,168元(折合每158克碗裝產品528元,約75美元)。儘管有王石背書,銷售仍顯慘淡。 據媒體報道,該禮盒在天貓旗艦店上市前六日僅售出六盒。與此同時,伴隨行業價格承壓,燕之屋整體庫存風險可能加劇。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消費者日益縮減非必要開支,中國13,000多家燕窩企業正競相降價,即食燕窩單價已低至每45克碗裝產品20元。 因燕窩屬自然資源,企業多通過價格競爭與產品創新實現差異化。未上市競爭對手小仙燉,憑借鮮燉燕窩品類取得成功,連續八年蟬聯銷冠。但據中國媒體近期報道,即便小仙燉也面臨經營壓力,被迫取消獎金福利、裁員並下調業績目標。 儘管23倍市盈率表現強勁且分紅優厚,燕之屋看似優勢顯著,但鑒於產品賽道局限、溢價策略及白熱化競爭,公司需付出更多努力維繫投資者信心。其疲軟的營收增速引發擔憂,或是當前股價較2023年發行價折價約10%的一大誘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