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ook: a Hong Kong unicorn

港人成立的旅遊及體驗平台Klook,剛獲逾2億美元融資,公司朝上市又邁進一步

重點

  • 公司表示,今年收入逾30億美元,並已獲得盈利
  • 創辦人王志豪表示,已隨時準備在香港或美國上市

    

劉智恒

由萬人迷碧咸擁有的美國足球隊邁亞密,於明年二月旋風訪港,這支擁有世界球王美斯的球隊,勢將在港掀起一片熱潮,人人都想一睹球王風彩,料必一票難求。而這次獲獨家銷售門票的Klook,亦即時搶盡風頭。

這家港產的獨角獸Klook Travel,主要經營旅遊及體驗的平台,剛獲2.1億美元(15.1億元)融資,參與的機構投資者有美國的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亞洲投資基金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以及泰國大城銀行旗下的Krungsri Finnovate。

根據資料,是次為公司成立9年以來第7輪融資,首輪融資是2015年獲取經緯創投的500萬美元,之後接連有知名投資機構入股,包括紅杉、高盛、軟銀願景及TCV等先後注資。至2018年時,當年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說到Klook,是近年香港少有能做到如此規模,並能獲世界頂級投資者青睞的本土企業,而它的成立,背後就是一個追夢的故事。

一切源於一次尼泊爾的旅程

人的一生很微妙,有人營營役役辛勤工作,忙來忙去一事無成,有人因一件事情,就改變一生命運。Klook的誕生,或許也是一個偶然。

2013年,兩名任職投行的80後年輕人王志豪和林照圍,相約到尼泊爾旅行,在籌備到出發,深深體會到市面上的預訂服務並不足夠也不便利,於是靈光一閃,認為此生意大有可為。

因為年輕,所以任性,也顧不了那麼多,想到就做,當時王志豪的父母極為反對,認為投行工作薪高糧準,沒必要冒險。王志豪卻有另一番看法,「人生只活一次,我想開設一盤生意,不想後悔。」

創業有時就是一剎那的衝動,雖千萬人,吾往矣。王志豪毅然辭去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工作,並將位於半山荷李活道的住宅物業賣掉,集資數百萬創業。林照圍亦辭掉花旗銀行的工作,兩人找來熊小康,三人於2014年成立Klook,意思是Keep Looking。

公司以OTA(Online Travel Agency)模式營運,主要是一家境外目的地旅遊服務商,地域以亞太為核心,通過旅遊KOL去體驗及挑選旅程,設計出多種不同的體驗活動及行程,再而推薦給用戶,當中包括有交通、住宿及遊樂,並為客戶解決各項預訂服務。

把握時勢籌備上市

今天回看,當初的決定沒有錯誤,縱使一路走來經歷風風雨雨,但總算邁過多次的高山低谷,Klook聯合創辦人兼營運總監王志豪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公司業績今年早前已有可觀增長,創下歷年最佳成績,亦遠超過疫情前水平,今年度的總預訂額達30億美元,更實現成立以來首次盈利。 

市場早已傳聞,Klook正籌組上市,集資金額達到3至4億美元。王志豪早前對外表示,已做好充分準備在美國或香港上市。

事實上,旅遊業自疫後復蘇,正邁入一片亮麗前景,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世界旅遊晴雨表》報告指出,旅遊業已恢復至疫前的80%。報告又說,今年第一季全球旅遊人次達2.35億,較去年同期增加逾倍。同時,世界旅遊觀光組織(WTTC)發布的《2023年經濟影響研究》報告預計,2023年旅遊業收入預計將達到9.5萬億美元。

此外,未來兩年全球旅遊業仍將火熱。明年有巴黎奧運會舉行,2025年又有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市場將迎來一定增長。

大市場環境對旅遊業有利,不過現時市場上的旅遊網站多的是,許多更是耳熟能詳的大品牌,與Klook相似的有中國台灣台灣旅遊體驗平台KKday,美國亦有Tripadvisor及Expedia等,更不用說內地的㩗程(9961.HK, TCOM.US)、途牛及飛豬等。

三大策略應對挑戰

面對激烈競爭,Klook未來又有甚麼策略?從Klook最近一次集資的用途,或可見其端倪,即是針對產品創新、拓展KOL社群及人工智能服務。

一直以來,Klook著重於科技去運營,他們認為Z世代主要依賴社群媒體,因此公司加大對數位創作內容的投入,不僅於內容,而是推動從旅客視角出發的原創內容。同時,集團不斷完善預訂體驗,從而吸新客戶,及提升客戶忠誠度。

在疫情期間,Klook投入相當資源,協助商戶數位轉型及擴展服務版圖,例如汽車租賃和戶外體驗等。種種方法使公司更能精準抓緊現時的旅遊新趨勢。

另外,Klook 將投入更多資源,擴展Klook Kreator 計劃規模,通過旅遊界KOL的親身體驗,設計旅遊內容,並把旅遊資訊分享到全世界,配合具針對性的數位行銷策略,提升轉換率。

人工智能方面,他們深信AI是人類的未來,可見將來的使用性會不斷增加。Klook 最近與谷歌雲端合作,將人工智能融入公司的平台,涵蓋自動翻譯、自動生成內容和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等。

Klook以三大策略去應對新的市場變遷,這隻港產獨角獸可否在強敵環伺下突圍而出,我們且拭目以待。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AI機器人開發商雲迹科技公開招股 集資6.6億

機器人服務AI賦能技術企業北京雲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開招股,全球發售690萬股,發售價為每股95.6港元,預計集資約6.6億港元,下周四掛牌上市。 雲迹科技主要提供機器人及功能套件,輔以AI數字化系統的服務,主要專注於開發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其產品可應用於多類場景,目前收入主要來自酒店,去年收入為2億元,按年升47%,佔比達83%。去年公司收入2.4億元,按年升68.6%,淨虧損1.8億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過去已完成八輪融資,引入聯想基金、阿里巴巴、騰訊、攜程等投資者。申請文件顯示,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聯想基金、阿里、騰訊及攜程預料會於雲迹上市後分別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稱,集資所得淨額約5.9億港元,其中約60%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約30%用於提高中國境內外商業化能力,拓展與醫療機構、工廠及商業樓宇場景的潛在客戶,餘下10%為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6,700倍 長風藥業午收升181%

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三首日在港掛牌,開市即升219%報47元,之後股略回軟,中午收報41.5元,升181%。 公司發售近4,120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4.75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6,697倍,認購一手的中籤率只有1%;國際配售超額11.7倍,集資淨額5.25億元。 長風藥業主要專注於吸入技術及吸入藥物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專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公司今年首季度的收入按年跌2.7%至1.36億元;期內盈利按年升逾倍至1,281.5萬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三隻松鼠香港IPO獲中國證監會放行

中國證監會上周宣布,零食製造商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300783.SZ)已獲准赴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此舉為該公司的上市進程掃清了重大監管障礙。 根據中國證監會在國慶長假前一日(9月30日)於官網發布的公告,三隻松鼠計劃通過此次IPO發售8,150萬股。該公司已於5月9日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這意味著若未能在11月9日前完成上市,則需提交更新版的招股文件。 據該公司提交至深交所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三隻松鼠上半年營收較上年同期的50.7億元增長約8%,至54.8億元。但其同期淨利潤卻從2.9億元驟降52%至1.38億元。 作為越來越多在滬深A股上市的中國企業之一,三隻松鼠近期申請赴港第二上市以利用全球資本市場並提升國際知名度。年初至今,該公司在深交所掛牌的股價累計下跌3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國市場帶動 小牛電動第三季銷量大增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周一公布,第三季度銷售46.6萬台,按年大增49.1%,中國市場表現尤為亮眼,出貨45.1萬輛,按年增長超過70%,為今年來最高成長;國際市場出貨則為14,418輛,已超去年全年總銷量。 年初至今,公司總銷量已達101.9萬輛,較比去年同期69.8萬輛增長約46%。強勁表現主要受益於公司在國內市場的渠道擴張、產品組合優化,以及提前備貨以應對新的中國電動自行車規範。 今年7月,NIU 推出兩款旗艦新車型FXT Ultra 2025和NXT Ultra 2025,強調續航、效能與安全提升,以吸引不同消費者偏好。 銷量公布後,小牛電動美股周一大漲23.01%,收報5.56美元,今年以來該股已升212.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