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盛博藥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宣佈在中國正式商業化,並獲多個省市納入本地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重點:

  • 騰盛博藥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是首個獲批的國產自主研發新冠療法,能有效應對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毒株
  • 該公司的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將面臨國產新冠口服藥的激烈競爭

莫莉

等待7個月之後,中國首款國產新冠特效藥終於“姍姍來遲”。上週四,由騰盛博藥生物科技有限公(2137.HK)、北京清華大學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注射藥物——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正式在中國商業化

騰盛博藥成立於2017年,之前未有其他藥物獲批上市。在利好消息公佈後,騰盛博藥的股價結束了持續兩個月的低迷,曾經連續三個交易日大漲,股價一度升至15.28港元,創5個月新高。

2021年12月8日,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的聯合療法,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批准,用於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的12歲以上新冠患者,是中國首個獲批的自主研發新冠療法。在2022年3月,該藥物納入第九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多個省市醫保局也陸續將其納入本地醫保基金支付範圍,提供了一定的市場保障。

騰盛博藥總裁羅永慶介紹,首批數千人份的藥物,已經發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並已收到了20多個省市的需求,下一步將通過華潤醫藥(3320.HK)、上海醫藥(2607.HK)和國藥控股(1099.HK)三家經銷商將藥物分發到全國。

為何該藥物從獲批上市到正式商業化,需經歷7個月長時間?羅永慶解釋,公司獲批後,主要在完成藥品的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認證、生產工藝驗證等,期間經歷了國家藥監局、江蘇省、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藥監局,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至少5次核查,因此需時較久。

可抵抗最新毒株

全球已有多款中和抗體療法獲批使用,再生元、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Vir Bio、禮來/君實生物等國際醫藥巨頭均有產品獨自或合作推出。但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出現,改變了這些藥物的命運。研究資料顯示,多款中和抗體藥物面對奧密克戎毒株幾乎失效,美國FDA因此先後修訂了再生元、禮來/君實生物、葛蘭素史克/Vir Bio研發的新冠中和抗體緊急使用權,將應用範圍縮小至非奧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治療,意味著這些藥物將喪失絕大部分新冠市場。

作為一款中和抗體療法,騰盛博藥的新藥效果如何呢?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該聯合療法能使臨床進展高風險的新冠門診患者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0%,更重要是可應對當前全球主流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聯合研究方披露,在最新的體外實驗和臨床實踐中,該藥物對於對BA.4和BA.5毒株展現的病毒抑制效果,可達到FDA規定的有效標準。

儘管如此,騰盛博藥新藥仍將面臨強勁競爭對手——新冠口服藥。雖然中和抗體藥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需要注射使用,便捷性不如新冠口服藥。其次,口服藥物大多為小分子藥,中和抗體藥物作為生物製劑,生產成本和擴產速度亦比不上口服藥,不具備價格優勢。

從美國政府採購價來看,葛蘭素史克/Vir研發的中和抗體每劑的定價約為2,100美元(1.4萬元),而輝瑞(PFE.US)的新冠口服藥Paxlovid為每療程529美元,僅為前者的四分之一。

面對口服藥挑戰

如今,國產新冠口服藥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日本藥企鹽野義旗下新冠口服治療藥已向國家藥監局申請上市。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VV116達到三期研究主要終點,開拓藥業(9939.HK)的普克魯胺以及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均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這三款藥物均有望於近期遞交新藥上市申請。騰盛博藥能否把握口服藥上市前的空窗期以搶佔市場,決定了其新冠療法的發展前景。

在進軍新冠中和抗體領域之前,騰盛博藥主要在傳染疾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進行藥物開發,但未有產品商業化。在十多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乙肝藥物,但僅處於臨床二期階段,因此新冠特效藥在未來數年內,將會是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2021年財報顯示,騰盛博藥收入9,903萬元,分別來自政府補貼及銀行利息收入。受惠新冠藥物研發項目的第三方承包成本降低,去年研發開支大減43.5%至4.95億元。羅永慶透露,在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研發和商業化上,公司已投入了超過2億美元。

由於國內疫情趨穩,上述藥物能為公司帶來多大營收,仍屬未知之數。但市場對騰盛博藥的信心明顯不足,去年12月,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緊急批准後,騰盛博藥的股價曾升至48.65港元,儘管近日股價再度起飛,但仍比去年高位下跌近七成。

當前,騰盛博藥的市銷率約為80倍,同樣研發新冠藥物的君實生物和開拓藥業,市銷率分別為13倍和165倍,顯示市場對新冠藥物相關企業的估值差異較大。

在中國採取“清零”政策控制疫情、新冠患者人數有限的前提下,騰盛博藥的首款國產特效藥能否協助公司收入大幅提升,投資者宜抱觀望態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軒竹生物招股 集資約7.8億元

四環醫藥(0460.HK)分拆的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5.HK),於本周一公開招股,共發售6,733.4萬股H股,每股發售價11.6元,一成作公開發售,每手入場費5,858.5元,集資總額達7.8億元,本月10日截止認購,15日開始在港掛牌。 公司有超過十種藥物資產在積極開發中,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當中包括三項NDA批准資產,一項個藥物項目處於NDA註冊階段,以及一項目處於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等。 軒竹生物仍處於虧損階段,2023年的淨虧損達3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更高達5.56億元,主要因行政開支大幅增加,以及支付去年上市申請開支。今年上半年的虧損為1.11億元,跟去年同期相若。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ery zooms out of the IPO gate. Now, it needs to show investors its longer-term value

奇瑞衝出IPO起跑線 極需展現長期價值

這家中國領先的汽車出口品牌於9月25日掛牌上市,融資逾10億美元,其股價在前三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4% 重點: 奇瑞股票自上周IPO以來取得穩健開局。與其國內最大競爭對手相比,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間。 維持高增速將成為這家車企的首要挑戰——正是這種增長態勢使其躍居中國汽車出口榜首,並成為今年國內第六大新能源車銷售商   陽歌 奇瑞汽車(9973.HK)以發行價區間上限定價成功募資逾10億美元,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車企IPO,市場為之振奮。而現在考驗真正來臨:作為中國本土汽車出口領頭羊,奇瑞必須持續向長線投資者證明,為何其仍是在國際巨頭與本土勁敵混戰的全球汽車紅海中的優質標的。 估值維度顯示,投資者已給予公司較強信心。但著眼長遠,奇瑞須維持令人艷羨的增長動能——近期的出口規模對增長貢獻很大。在中國市場飽受產能過剩與激烈競爭困擾的態勢下,隨著利潤率承壓,公司還需證明能實現長期盈利。 年內出口量突破關鍵臨界值——佔比超總銷量一半——已成為奇瑞持續實現強勁雙位數增長與盈利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最早出海的車企之一,公司自2003年起穩居汽車出口榜首。但本土競爭對手亦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場,意味著中國車企的海外角逐將日趨白熱化。 奇瑞股票上周四登陸港交所首日收漲3.8%。此次上市共募資91.5億港元(11.8億美元),獲得本地與國際投資者踴躍超額認購。 上市三天後,該股收報32.02港元,較30.75港元發行價上漲4.1%,對應市值約240億美元。參照來看:國內龍頭車企上汽集團(600104.SH)與奇瑞體量相當,市值約1,940億元人民幣(270億美元);美國巨頭通用汽車(GM.US)580億美元的市值則超出奇瑞兩倍有餘。 但按市盈率衡量,基於2024年利潤的約12倍估值而言,奇瑞仍有上升空間——因為國內另兩家頭部民營汽車產商的市盈率,比亞迪(1211.HK; 002594.SZ)港股為22倍、吉利汽車(0175.HK)為20倍。 這樣的對比顯示了奇瑞向同行更高估值水平靠攏的向上空間,但這仍意味著奇瑞需保持基本面穩健以證明其長期潛力。隨著奇瑞開啓上市公司新徵程,任何失誤都可能對該潛力構成壓力。 出口勁旅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奇瑞位居中國汽車銷量第五。其同期銷量同比勁增22%至860,126輛——在前十廠商中增速位列第二(多數廠商增速不足12%)。 據其微信公眾號月度銷量快報:8月奇瑞汽車銷售的242,736輛汽車中,主品牌奇瑞佔比約三分之二,另一主力品牌捷途(Jetour)貢獻約22%。總部位於安徽的奇瑞汽車貢獻了其母公司奇瑞集團約95%的銷量,旗下還擁有星途(Exeed)、iCar、智界(Luxeed)等品牌。 出口與新能源車的雙重優勢構成奇瑞最核心的競爭壁壘——這也正是中國車企增長最迅猛的兩大領域,也是對投資者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8月奇瑞集團出口量同比增長32.3%至129,472輛創單月新高,海外銷量首次超越國內,佔當月總銷量242,736輛的過半份額。為推進出海戰略並抵御未來貿易風險,公司已在馬來西亞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並於越南和泰國新建合資工廠。 新能源車板塊增速更為可觀:奇瑞集團8月新能源車銷量同比飆升53.1%至71,218輛,佔當月總銷量30%。國內市場上,據乘聯會統計,公司新能源車銷量年內前八個月同比激增64%至309,025輛,攀升至全國第六。 相較而言:同期新能源龍頭比亞迪國內銷量僅增5.5%,特斯拉銷量則實際下滑6.9%。 這些業績表現如何體現在核心財務指標上?2025年一季度奇瑞總營收同比增長24%至682億元人民幣,增速雖強勁但較2024年有所放緩。增速放緩部分是因為席捲中國車市逾年的價格戰拖累全行業價格下行。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車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9%降至12.4%。 通過成本管控,特別是行政管理支出驟降40%,公司充分對衝毛利率下滑影響,研發支出則基本持平。最終奇瑞當季盈利達47.3億元(去年同期24.8億元)幾近翻番,較2024全年37%的利潤增速顯著提升。 但成本管控終非長久之計,對研發等需持續投入方能保持領先的領域尤甚。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價格戰令所有競爭對手同樣面臨利潤下滑。2025年有關部門對緩解汽車等領域價格戰採取更積極的舉措。若政策見效,則將惠及整個汽車行業。而奇瑞的核心優勢仍在於其出口實力,以及國內外新能源車業務的快速增長。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錶品牌西普尼首掛 半日大升248%

中國金錶品牌西普尼(2583.HK)周二在香港首日掛牌,開市即升183.7%報84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103.1元,升248.31%。 公司發售1,060萬股,每股29.6港元,為上限定價,本地發售錄得2,504.9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獲得2.9倍超額認購,集資淨額2.68億港元(3,400萬美元)。 西普尼主要銷售自主品牌「HIPINE」黃金錶殼及錶圈手錶,並為國內知名珠寶品牌提供ODM及加工服務。2024財年收入4.6億元,按年升2.5%,期內溢利4934.8萬元,跌5.3%。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主要用於進一步提升產能及擴大及優化銷售網絡、加強品牌建設,以及建立莆田研發中心加強研發能力。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泰車聯首掛午收升4成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周二首日掛牌,開市即升32%報135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中午收報142.8港元,升40%。 公司發售1,043.69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02.23港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529倍,國際配售超額2.7倍,集資淨額9.19億港元。 集資所得的30%用於擴大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加強軟件、硬件和雲端車聯網的全方位自主能力;另外30%用於提高生產、測試及驗證能力;約20%用於擴大銷售和服務網絡,10%用於整合行業資源的戰略性收購,餘下10%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