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6.HK MNSO.US
Top Toy heads for separte listing

公司的TOP TOY業務和海外擴張取得了成功,但其核心的傳統零售業務板塊卻成了發展的拖累

重點:

  • 雖然競爭激烈,但名創優品旗下的連鎖品牌Top Toy仍顯示出強勁的增長
  • 因為扎根於傳統零售業,這家日式門店運營商的股價承受著壓力

 

肖林

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推遲買房、買蘋果手機,但似乎他們仍然願意為玩具這類價格相對較低、更能負擔得起的小確幸掏錢。

這是零售商名創優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9896.HK; MNSO.US)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它的最新財報顯示,已經成立五年、專門經營潮流玩具的子品牌TOP TOY持續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大大超過了公司的整體增長速度。去年第四季度,TOP TOY的營收同比飆升逾50%,是名創優品同期整體營收增長速度22.7%的一倍多。

名創優品創始人、董事會主席葉國富在周五業績公佈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2024年是TOP TOY首個實現全年盈利的年份。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TOP TOY將在潮流玩具領域佔據更重要的地位,並為全球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歡樂。」

但可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中國的收藏玩具市場競爭激烈,行業領導者泡泡瑪特(9992.HK)正在利用最新的拉布布熱潮,而像52Toys這樣的小型後起之秀也在大舉擴張,以抓住年輕人中的這股最新熱潮。

從模仿無印良品到新的玩具總動員

總部位於廣州的名創優品在中國是著名的零售商,它最初從無印良品等日本零售商那裡獲得靈感,這一策略既吸引了喜歡這種風格的粉絲,也招來了指責該公司山寨的批評者。2020年12月,也就是泡泡瑪特於香港上市的同一個月,名創優品推出了爭議較少的子品牌TOP TOY。

當時,在日本的「盲盒」文化、Z世代的興趣驅動型消費,以及擁有自主開發知識產權(IP)的公司經濟不斷擴張推動下,收藏玩具(專為收藏而非休閒把玩設計的限量版、高需求產品)正在迅速成為主流熱門產品。

根據市場咨詢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預測,到2026年,中國的收藏玩具零售市場價值將達到1,100億元(152億美元),近年來的年增長率約為24%。據公司預測,到2030年,中國購買此類玩具的消費者數量,將從今年的4,000萬增加到4,900萬。

名創優品顯然想趕上這股增長浪潮,它的國際網站上,Top Toy表示希望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收藏玩具夢工廠」,目標客戶是10至40歲的消費者。

與專注於開發自己的IP形象並包裝在不透明盲盒中的泡泡瑪特不同,TOP TOY提供的產品更廣泛,從盲盒收藏品到手繪人偶,再到像《變形金剛》那樣的機甲模型,而且價格更親民。它嚴重依賴迪士尼、漫威和三麗鷗等品牌的授權IP。

在阿里巴巴旗下廣受歡迎的天貓商城,其店鋪有200多種產品可供選擇,從19元的韓國卡通海狸Zanmang Loopy的冰箱貼,到509元的迪士尼-皮克斯巴斯光年的機甲型號。泡泡瑪特的產品價格更高,天貓商城店鋪里最貴的產品售價高達5,999元。

雖然與知名品牌的合作有助於Top Toy以更快的速度發佈新產品,但也導致公司缺乏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脫穎而出的獨特IP。自研IP也比授權IP更賺錢,因為前者是開發者專屬的,不需要任何授權費用。

去年,當人氣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被拍到,用帶有泡泡瑪特自主開發的拉布布形象的手機殼時,泡泡瑪特一夜之間在全球聲名大噪。2023年末,52TOYS的草莓熊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走紅,成為年輕收藏者當中的熱門產品。

這些成功助力泡泡瑪特在第三季度實現約120%的營收增長。與此同時,52TOYS正試圖借助自己成功的勢頭,計劃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有望籌集高達2億美元的資金。

儘管如此,名創優品似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截至2024年,TOP TOY與2021年相比增長了近9倍,年銷售額達到9.84億元。雖然它對名創優品整體營收的貢獻仍然較小,但這個子品牌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從約3.5%增長到近6%。

TOP TOY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以至名創優品計劃將該子品牌拆分上市。本月早些時候,彭博新聞社報道稱,公司正與潛在的顧問商談,為這個子品牌公開募股籌集約3億美元的可能性。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在2022年就表示,他計劃在三年內將該子品牌拆分上市。

名創優品的最新財報,包括TOP TOY取得的顯著進展,似乎不足以說服投資者。財報發布後,公司在美上市的股票於周五下跌了8.9%。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走勢類似,在本周一的早盤交易中下跌了7.3%。

嚴峻的零售環境

中國零售商正面臨嚴峻的形勢,因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不願意消費。儘管名創優品第四季度營收達到47億元,同比增長22.7%,並實現了創紀錄的47%的毛利率,但公司在中國的核心業務,名創優品品牌門店的營收期內僅增長了6.5%。與2023年相比,這部分業務的同店銷售額去年也出現了高個位數的下滑,不過名創優品海外品牌門店的中個位數增長,以及TOP TOY的強勁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一下滑。

與股價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約四倍的泡泡瑪特,和自1月份上市以來飆升超過40%的布魯可(0325.HK)相比,名創優品的股價一直承壓,其在紐約上市的股票今年下跌超過20%。

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名創優品深深植根於中國的傳統零售行業,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在放緩。雖然公司近年積極向海外擴張,但名創優品的中國業務(銷售低價手機殼和發飾等產品)仍佔其總收入的一半左右。

讓投資者更為擔憂的是,名創優品去年9月收購了虧損的中國連鎖超市永輝超市(601933.SS)29.4%的股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不解。消息公布後,名創優品的股價下跌了約三分之一,而永輝超市的股價則上漲了10%。

鑒於其強勁的海外增長以及TOP TOY的迅速成功,以目前的價格來看,名創優品的股票似乎物有所值,市盈率(P/E)約為20倍。只相當於泡泡瑪特高達108倍市盈率的一小部分,此事表明投資者至少目前仍然將名創優品視為一家零售商,而非一個收藏玩具品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Lexin helps get credit

樂信盈利倍翻真相:撥備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大幅增長,但受信貸中介業務疲軟拖累,營收出現下滑 重點: 樂信一季度淨利潤同比翻倍,收入卻下降了4.3% 不良貸款撥備減少推動利潤增長,表明樂信強化風險管理的舉措已初見成效    梁武仁 數字有時候具有欺騙性,樂信(LX.US)的最新季度業績就屬於這種情況。 上周三,這家網絡貸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淨利潤同比翻倍,達到4.3億元(約合6,500萬美元)。在當前中國經濟陰雲密布的大環境下,如此強勁的盈利增長增長足以讓公司大放異彩。但仔細審視財報會發現,其實際業務表現遠不如淨利潤數字那般光鮮。 實際上,樂信當季營業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億元,其中佔營收超三分之二的主營信貸中介服務收入驟降17.3%。這一表現並不令人意外,因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很多消費者面臨嚴峻的財務壓力,尤其是該公司瞄准的年輕消費者。 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給貸款機構帶來了雙重挑戰:消費者錢包縮水,不僅減少支出,還因擔心無力償還而避免借貸;貸款機構在審批貸款申請時也更加嚴苛,以避免違約率飆升。雙重夾擊導致樂信這樣的貸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數據上,樂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貸款總額同比減少11%。 財報發布後的兩天里,樂信股價下跌13%,表明投資者可能更關注上述負面因素,而非淨利潤的大幅躍升。他們或許還注意到,與樂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競爭對手當季實現了營收與放貸規模的雙增長,標誌著中國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措施可能已顯成效。 儘管主營業務增長放緩,樂信淨利潤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於兩項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給貸款合作夥伴提供的貸款償還擔保撥備大幅下降18%。這類撥備在去年一季度相當於總營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約22%。 另一個重要推動因素來自金融擔保衍生品和貸款的公允價值變動,去年同期樂信在這一項上曾錄得3.16億元虧損,而本季度則實現7,500萬元收益,一正一負之間是近4億元的利潤差額。 這兩項改善均表明,使用樂信服務的借款人違約率不斷下降,這可能是公司加強風險管理的結果。過去兩年,樂信一直在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獲客能力,精准定位優質借款人,從而避免受到大規模貸款減值的衝擊。 「具體來說,我們專注於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優化風險策略體系、開發智能風控工具,並積極探索大模型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樂信首席風險官喬佔穩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 風險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標也顯示,這些風險管理舉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樂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貸款比例(銀行界定不良貸款的標準),從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這一關鍵領域,樂信仍有改進空間。中國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遠低於2%,儘管有人認為,由於中國經濟疲軟,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在樂信的直接競爭對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兩家公司一季度均實現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長。 從收入增長來看,樂信一季度的亮點是科技賦能服務,收入躍升70%以上,成為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約佔總收入的20%。這些服務包括為機構合作夥伴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覆蓋獲客和信用評估等信貸服務不同階段。 儘管如此,樂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國內消費是中國當下的重點工作,決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許多措施針對家電、汽車等大件商品消費,這類消費通常需要貸款,理論上利好貸款機構和中介。 若這些政策見效,可能會為樂信的業務注入新的活力。但現實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競爭對手,似乎已從刺激措施中受益,而樂信卻沒有,這一反差或許反映出樂信的策略相對保守。 樂信在一季度財報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將派息比例從當前的25%上調至30%(這個比例剛在去年11月從20%提升至25%)。然而此舉未能阻止股價下跌,這現象頗能說明問題,短期內連續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國及海外市場都面臨投資機會匱乏的困境。儘管樂信在海外確有業務佈局,但規模始終微不足道。 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樂信將不得不繼續在中國疲弱的經濟環境中艱難求生,發展前景愈發黯淡。根據雅虎財經匯總的四家分析機構的預測,公司今年的營收預計將同比下滑2%。 樂信目前的往績市盈率(P/E)為7.3倍,市銷率(P/S)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為6.2倍,但市銷率較高,達到1.2倍,不過也沒什麼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為6.58倍,市銷率則高出不少,達3.06倍。 樂信若想重獲投資者青睞,就必須證明自己既能嚴格管控管控,又能同時實現業務增長。然而最新財報數據表明,要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並非易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營運成本大幅下降 知乎首季錄得經調整淨利

線上內容平台知乎(2390.HK; ZH.US)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跌24.1%至7.3億元(1億美元),淨虧損收窄93.9%至1009.4萬元,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經調整淨利潤為690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36億元。 公司稱,首季付費會員收入4.2億元,按年跌7%,主要由於平均月訂閱會員數量輕微下降所致。期內,平均月訂閱會員達1,420萬人。至於營銷服務收入為近2億元,跌40.4%。 對於首季表現,公司稱歸功於精細化運營策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季度,公司總營運成本下降34.4%至5.037億元,研發費用減少28.1%至1.419 億元。整體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6.6%增長至61.8%。 業績公布後,知乎美股周二升1.78%報4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首季盈利勁跌近五成 拼多多股價急挫一成四

電商平台拼多多(PDD.US)周二公布首季業績,收入按年增長10%至956.7億元人民幣(下同),遜於市場預期的1,016億元;盈利更大幅下挫47%至147.4億元。 期內公司的銷售及推廣開支則大增43%至234億元,行政開支則減少8%至18.2億元,研發費用按年上升22%至35.8億元。 CEO陳磊表示,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加上業務投入與回報周期不匹配,導致首季收入增速放緩,而持續的生態系統投資亦令利潤下降。他補充,正如過去幾季所傳達訊息,隨着業務的增長和新挑戰的出現,增長率放緩是無可避免。 公司今年以來,在「百億減免」等惠商措施基礎上,推出「千億扶持」新戰略,真金白銀反哺供需兩方,繼續爲商家降本減佣,加快推動產業。 受到業績下跌影響,拼多多股價在美國收市跌近14%至102.98美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關無功而回 富衛近日再衝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澤楷與多家國際資本,富衛集團的上市歷程依然充滿波折 重點: 在2023年大幅虧損後,公司去年錄得採用新會計準則後的首度盈利 過去三年,內地客戶貢獻新保費增長5.3倍   李世達 即便背後站著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同時集合了阿波羅資本與加拿大養老金等國際資金支持,富衛集團有限公司這家亞洲保險業新貴,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期盼這次能走完最後一里路。 根據申請文件,富衛集團本次申請由摩根士丹利與高盛擔任聯席保薦人,取代前幾次申請時的招銀國際與摩根大通。 富衛集團成立於2013年,為電訊盈科(0008.HK)旗下保險資產整合後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電訊盈科母公司、李澤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億美元收購ING荷蘭國際集團(ING.US)位於香港、澳門和泰國的保險業務。 公司以香港為總部,從最初的三個市場,短短十年間通過取得新牌照,或收購當地持牌保險公司,將業務足跡拓展至十個市場,遍及日本、印尼、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越南等。 根據申請文件,富衛在東南亞市場的年化新保費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間增長最快的泛亞洲人壽保險公司。截至去年底,富衛擁有超過2,900名保險經紀及獨立理財顧問合作夥伴,其分銷渠道合共使該集團能夠觸及多個獨家及非獨家銀行合作夥伴,合併客戶群超過2.8億。 產品方面,主要為分紅人壽;非分紅人壽;危疾、定期人壽、醫療及附加保險;單位連結式壽險;及團體保險及其他,於2024年分別貢獻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儘管從業務拓展上頗為順利,但是在上市這條路上,富衛卻走得艱辛。 2021年9月,富衛提出赴美上市,計劃募資約30億美元,但於同年12月主動撤回,主要受到美國針對中概股的審計要求與中美監管摩擦升溫影響。此後,富衛又分別於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與公司虧損有關。 巨虧後轉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業績經歷較大起伏,期間保險收入分別錄得24.08億美元、27.56億美元與27.24億美元,同期分別錄得虧損3.2億美元、虧損7.33億美元,及盈利2,400萬美元。公司稱,全球資產價格大幅回調,打擊保險公司帳面收益,因而導致投資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於2023年採用新的會計準則——IFRS 17與IFRS 9。 IFRS 17要求「合約服務邊際」(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傳統的保費收入確認方式,使保險業務利潤攤分至長期。IFRS 9則要求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在市況不穩時,波動將直接體現在利潤表上,放大投資虧損對當期業績的衝擊。 在新會計準則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淨投資業績分別盈利4,800萬美元、虧損6.32億美元及賺2.41億美元。儘管投資損失是主要受外部環境影響,但對於以「穩健」為賣點的保險公司而言,似乎難以說服投資人承擔風險。 內地客戶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於各地區業務分部貢獻超過6億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實現正營運現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諾信貸融資總額增加至約14億美元,並完成總值10億美元的早期再融資和銀團貸款,進一步提升集團的財務靈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門的業務出現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費同比增長56%至約8億美元,其中三分一來自內地旅客。2022至2024年間,內地客戶貢獻的年化新保費由4,200萬美元增至2.64億美元,增長5.3倍之多。 港股市場保險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貿易戰衝擊下,保險股股價頗有回升之勢,友邦保險(1299.HK)今年以來已上漲17%,保誠 (2378.HK)則漲了44.5%,顯示投資人似乎正重新關注保險股。 作為李澤楷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核心投資標的之一,富衛不乏話題與故事,但最終能否讓投資人買單,仍需回歸到兩個核心問題:能否持續擴張市場份額?能否實現穩定可預期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