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y Effect launched its autonomous agent Manus

Manus的誕生標誌著中國AI從技術競賽轉向應用落地,以高效整合與自主執行能力脫穎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國AI走出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

  

田豐

中國AI初創公司蝴蝶效應於3月6日發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國科技圈一片沸騰。社交媒體上瘋傳Manus自動撰寫報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戶睡覺時自主編寫遊戲的展示影片。測試版邀請碼在二級市場被炒至超過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隨即大漲。然而,在中國以外,國際市場反應平淡,凸顯了東西方在AI發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級產品 而非超級模型

與OpenAI追求萬億參數的願景或Google深度神經架構的技術路線不同,Manus 採取了更務實的工程方法。我將AI的發展劃分為三個層級:超級技術(如GPT-4 等基礎AI模型)、超級系統(整合型平台)、超級產品(面向用戶的應用)。Manus 屬於最後一類,即通過協調現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實用的解決方案。

蝴蝶效應並未自行研發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過整合多種開源與專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來構建Manus。其三代理架構(規劃、執行、驗證)使 Manus能夠拆解複雜任務,在虛擬機內執行,並在輸出結果前進行準確性驗證。這種方法優先考慮任務完成,而非類似人類對話,使Manus特別適用於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場景,而非僅追求自然交互的應用。

Manus 聲稱在GAIA基準測試中達到86.5% 的準確率,超過OpenAI參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測試結構化任務(如履歷篩選),而非開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鐘來完成分析,而彭博終端幾乎是即時輸出,但其優勢在於自主處理,用戶可將多步驟任務交由Manus運行,隔天即可獲得結果,這使其更像是一款數字助手,而非即時回應工具。

中國的區域創新中心

Manus 的快速發展展示了中國依靠區域創新集群推動AI產業的策略。蝴蝶效應團隊來自武漢「光谷」,這是一個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學驅動的研發著稱。類似於合肥孵化京東方與蔚來等製造業巨頭,武漢依靠國家投資、補貼與產業合作來推動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杭州已成為中國民營AI和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區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領軍企業。國家支持的創新中心(如武漢)與市場驅動的私營生態系統(如杭州)之間的競爭,營造了一個適合快速迭代的環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國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於北京與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國擴展。

全球反應:興趣多於警惕

在國際市場上,Manus引發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關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時內獲得超過20萬次觀看,但美國科技媒體和監管機構對此次發布基本上未作出反應。與DeepSeek開源發布時所引發的高度關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開了地緣政治上的反彈,部分原因在於其運行於中國自有的雲端基礎設施,且未直接挑戰美國AI模型的主導地位。

這種低調的反應或許反映了中美在AI發展方向上的不同優先級。當美國實驗室專注於推動通用AI的突破時,中國則致力於將任務導向的AI工具商業化,為企業和專業人士提供實用解決方案。西方觀察人士將Manus視為一種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術創新,這進一步強化了中國AI優勢主要體現在實用應用,而非理論前沿突破的認知。

挑戰與商業戰略

Manus在技術原創性方面面臨質疑,批評者將其貶稱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廠」。然而,我認為這恰恰是它的優勢,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於開源基礎併發展壯大,Manus展示了AI生態系統如何通過模塊化與整合發展,而非依賴封閉的專有模型。

在商業層面,Manus正在挑戰AI盈利模式的傳統假設。不久前,消費級AI應用仍被視為難以盈利,但Manus的邀請制測試版已經激發了極大的市場需求,甚至導致訪問碼在二級市場上以數千美元的價格轉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資源用戶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 的工作效率,證明實用型AI自動化確實存在付費市場。

目前,Manus面臨的關鍵戰略選擇是要專注於廣大消費市場,還是深耕企業級解決方案。儘管大型金融機構可能對定製版本感興趣,但這也可能使Manus陷入繁瑣的專屬開發流程。相較之下,蝴蝶效應似乎更傾向於可擴展的SaaS 模式,通過大眾市場的反饋持續優化Manus,並在適當時機再與企業客戶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AI作為工具 而非威脅

Manus的目標並非取代人類工作者,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我預測,像Manus 這樣的AI助手將成為人類專業技能的數字延伸,處理日常重復性任務,讓專業人士能夠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戰略決策。例如,Manus可以自動化金融數據的收集與初步分析,使研究員和投資者能夠專注於解讀洞察,而不是耗費數小時進行手動數據整理。

Manus也體現了中國AI產業向商業化解決方案的轉變,專注於創造即時的經濟價值。與西方對通用人工智能(AGI)風險的前瞻性關注不同,中國的AI戰略更強調實用性、效率與盈利模式。通過將AI融入可觀察的工作流程,Manus確保用戶能夠信任其決策過程,使其成為一個實用且可擴展的工具,而非一個難以理解的「黑箱」算法。

Manus能否保持獨立?

隨著Manus的成長,它與中國科技巨頭的關係將至關重要。從歷史經驗來看,獨立的AI初創公司通常面臨兩種選擇:要麼與大型平台(如騰訊、阿里巴巴)結盟,要麼冒著與其直接競爭的風險。騰訊的「元寶」平台整合了DeepSeek 等AI工具,這或許暗示了成熟企業可能會選擇吸納或與Manus競爭。

據報道,蝴蝶效應已獲得騰訊及其他專注於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公司的戰略投資。鑒於Manus目前在中國市場受到高度關注,其未來的獨立性和自主權仍懸而未決。在突破一億用戶之前,Manus仍然脆弱,可能會被收購並最終被整合或邊緣化。另一條道路則是獨立擴展,仿效微信或抖音的模式,發展成為一個自成生態系統的平台。如果成功,Manus可能演變為一個通用AI門戶,與傳統的應用程式平台競爭。

AI競爭的寧靜革命

Manus代表著人工智能領域更廣泛的範式轉變:從追求智慧轉向提供可用性。與其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它更專注於實用的自動化,這一策略與企業和專業人士的需求高度契合。隨著Manus擴展至全球市場,它可能開創一個新的時代,讓任務導向的AI助手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目前,AI競賽的重點不在於誰打造出最強的模型,而在於誰能提供最有用的工具。中國的AI產業正證明,漸進式創新與基礎性突破一樣能夠帶來變革。AI的未來不僅關乎智慧,更關乎影響力,而Manus正在為這種影響力的實現樹立一個引人注目的先例。

田豐,快思慢想研究院創始院長,曾任商湯產業戰略研究院院長,阿里雲研究院創始人,他的聯繫方式:iamtianfeng@aliyun.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詠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osun international

出售醫療集團套現26億 復星葡國業務重新佈局

復星出售光明醫療四成股權,這是近年繼出售銀行及地產業務後,再一次出售葡萄牙資產,但每次皆是出售部分股權,仍維持控制性股東地位 重點: 復星近年透過瘦身健體策略,不斷出售資產減債,從流動性危機中復蘇 復星去年重投美元債市場,月初再成功發行3億美元債券   鄭瑞棠 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在9月初公布,旗下葡萄牙附屬公司Fidelidade擬出售當地醫療集團光明醫療(Luz Saude)四成股權,作價3.1億歐元(折合約3.6億美元或25.9億人民幣),但仍然保留約六成權益。復星預期交易將令集團有三項裨益,包括優化資本結構及提升流動性;藉與經驗豐富的戰略夥伴合作,推動公司業務發展及價值創造;及強化股權結構,為公司的中期增長提供更強的支持和動力。 光明醫療為葡萄牙最大的私人醫療集團之一,提供廣泛的綜合醫院及臨床服務,擁有29家醫療服務機構,覆蓋葡萄牙75%人口。今次交易買家則為麥格理資產管理的投資基金。 保留項目控制權 葡萄牙原是復星歐洲投資的重要一環,涉及保險、醫療、地產、銀行幾大範疇,今次出售光明醫療集團股份,只是貫徹集團近年瘦身行動,有序地出售資產套現,改善集團的財政狀況,但交易都是出售部分股權,復星仍保留項目的權益。如2024年一月以2.35億歐元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5.6%股權,保留逾兩成股份,維持主要股東地位;今年5月向葡萄牙中央銀行出售里斯本Entrecampos地產項目其中兩幢大樓,作價1.92億歐元元,佔總樓面面積約19%,自己仍有項目的控制權。 此策略顯示集團並不是看淡葡國前景而退出市場,而每項目皆保留部分權益,仍可享受日後發展的收益。出售部分股權套現後,既可改善集團債務情況,又可降低項目所承擔風險,並引入策略性夥伴,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復星投資於葡萄牙可追溯至2013年,當年受歐債危機影響,葡萄牙面臨嚴重資金短缺,為減少公共債務,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私有化措舉,因而讓復星找到投資機會。2014年5月,以10億歐元收購葡國最大保險公司Fidelidade;同年10月,Fidelidade在復星的支持下,以4.6億歐元收購聖靈集團醫院業務96%股權(後來更名光明醫療)。 2016年11月,復星以1.75億歐元收購葡國商業銀行BCP16.7%股權,後來增持至約20%。當年葡萄牙剛從歐債危機中復蘇,資產價格相對處於低位,提供了投資機會,而且葡國經濟穩定,加上地理位置連接歐洲與非洲,有利復星全球化佈局。今次主要業務皆出售部分股權並引入新股東,顯示其葡國業務的新布局。 流動性大幅改善 隨著復星近年積極減債,集團漸從三年前的債務危機中復蘇。最近公在的中期業績報告中,復星國際截至25年6月底止總債務為2,221億,較24年12底的2,141億元有所上升,同期的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3%,也比24年底的52%稍為上升。不過,同期現金及銀行結餘678億元,加上集團尚未提用的銀行信貸額達1,394億元,為集團提供充裕的流動性。 復星的債務危機出現在2022年,集團多年的積極擴張令負債急速上升,但疫情對公司現金流有嚴重影響, 22年9月標普將復星評級從BB下調至BB-,一度令復星境外美元債斷崖式下跌,穆迪更在23年4月因信息不足而撤銷其評級。 不過復星持有的資產價值始終超過負債額,從22年中開始積極瘦身,有序地出售資產,包括青島啤、新華保險等國企股份,並積極地出售海外資產,改善融資渠道,成功令集團從債務危機中復蘇。 重投美元債市場 24年11月復星成功發行3億美元3.5年期高級無抵押債券,是復星隔三年多以來重啟境外美元債,標普認為此對復星融資溝通的拓寬起積極作用,給予公司信用評級BB-,展望穩定。至今年9月初,復星亦成功發行4億美元債券,票息6.8厘。 復星債務危機暫時紓緩,但股價仍在低位徘徊,現價約5.6港元,差不多只及債務危機前的一半。花旗指復星出售資產帶來的現金流有助提高股東回報,現價比資產淨值折讓七成,認為估價復修空間可期,將目標價提高至6.5元,建議買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kTok Deal

新聞概要:中美馬德里會談就TikTok交易達成框架協議

TikTok交易將化解美方對安全的擔憂,但同時保留這個熱門社交平台的「中國特色」    李世達 中美官員周一表示,雙方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會談中,就TikTok問題達成一項框架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表示,該協議將在周五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中確認。 此次會談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率團,美方則由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領銜,議題涵蓋美方單邊關稅措施、出口管制以及TikTok問題。這是自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啟動新一輪關稅戰以來的第四次會談。 這項涉及1.7億美國用戶的熱門社交媒體應用的潛在協議,成為這兩個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在數月談判中罕見的突破。 據財新報道,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關於TikTok問題,中國一貫反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絕不會以犧牲原則立場、企業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為代價,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李成鋼說:「中方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中資企業合法權益,依法依規開展技術出口審批。同時,中國政府充分尊重企業意願,支持企業在符合市場原則基礎上,開展平等商業談判。」 貝森特則在會談結束後表示,雙方就TikTok問題達成了框架協議,他稱這項協議是兩個私有主體之間的事,但商業條款已達成一致。他強調,該協議將解決美國在安全方面的擔憂,但同時會保留TikTok的中國特色。 CNBC報道稱,貝森特指出,在該框架下,可能會由美國控制TikTok的所有權。 TikTok的未來動向一直是中美談判焦點。特朗普今年以來已三度簽署行政令,將TikTok出售期限不斷延後,最新截止日期為9月17日。根據美方立法,一旦無法剝離,TikTok將面臨在美被禁的命運。 特朗普先前曾強調,美國已有潛在買家,包括地產大亨弗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AI初創公司Perplexity AI以及由Employer.com創辦人廷斯利(Jesse Tinsley)組成的財團等,不過方案涉及收購範圍與股權結構各有差異。 然而,TikTok是否能夠出售,最終需經中國政府批准。早在2020年,中國商務部與科技部便將「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服務技術」及「人工智能交互界面技術」納入出口管制清單,意味TikTok核心演算法若要轉讓,必須獲得主管部門許可。 中方先前已多次強調,將依法依規處理TikTok相關事宜,堅決維護企業正當權益,並強調中國政府從未要求企業違反當地法律提供境外數據。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自駕龍頭首掛 禾賽科技午收升逾一成

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禾賽科技有限公司(2525.HK, HSAI.US)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7.7%報229.2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237.2元,升11.47%。 公司發售1,955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定價212.8元,錄得超額認購167.7倍,國際配售超額13倍,集資淨額40億元。 過去三年,禾賽科技均為全球第一大激光雷達供應商,去年在全球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市場排名第三。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12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去年的20.77億元。今年首三個月,收入3.59億元,同比增加46.3%,虧損則收窄84%至1,750萬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olarSpace makes solar cells

轉戰海外盈收改善 中潤光能再闖港交所

這家光伏電池製造商新近遞交的上市申請顯示,幾乎所有主要財務指標在今年上半年開始改善,並重返盈利軌道 重點: 中潤光能提交在香港上市的新申請,公司今年上半年恢復了收入增長及盈利能力 這家光伏電池製造商的快速轉型,受惠於將重心轉向國際市場及先進的N型光伏電池片   陽歌 半年之間,天差地別。 這是光伏電池製造商江蘇中潤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一再度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請的最大啓示,距離其首次在港提交上市申請僅六個月。此前的申請與此次最新版本之間的差異,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截然不同。 3月,全球第二大光伏電池製造商中潤光能首次申請上市時,稱 2024年收入驟降近半,至113.2億元(16億美元),同時全年錄得巨額虧損12.9億元。幾乎所有其他關鍵指標表現類似,毛利率滑入負區間,出現大規模現金流出。 此次最新申請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顯著反轉,收入觸底回升,毛利率重返正值區間。或許最為重要的是,公司恢復了盈利。 行業觀察人士深知,由於新產能大規模擴張,導致嚴重供過於求及價格大跌,中潤光能及其整個光伏行業領域的同行,在超過一年時間里均深陷困境。隨著情況發展,多數公司陷入虧損,紛紛削減產量以控制損失。 為應對此局面,中國鼓勵生產商削減產量,淘汰落後產能,並大規模擴充自身太陽能裝機容量,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256吉瓦(GW),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380吉瓦的三分之二。 中潤光能初現復蘇,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是業內首批傳出此類消息的公司。重要原因似乎是其收縮了中國本土市場,儘管這一市場龐大,但因絕大多數生產商都集中於此,競爭極其激烈,公司已將目光轉向利潤率更高的其他全球市場。 公司供貨其他市場,產品主要來自老撾生產基地,那裡的光伏產品,未受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針對而徵收反傾銷關稅。一個不祥的信號是,美國8月7日宣布,對包括老撾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製造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新反傾銷關稅的實施(獨立於特朗普的貿易戰關稅),或對中潤光能的復蘇構成挫折,因美國市場是助推公司今年上半年顯著復蘇的外銷市場之一。其美國銷售額在今年上半年飆升至14.6億元,為去年同期3.1億元的近四倍,約佔其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專注N型光伏電池片 隨著銷售重心從中國轉向國際市場,中潤光能的營收結構今年上半年發生顯著轉變,成為恢復盈利的關鍵因素。公司上半年整體營收同比上漲27%至74.7億元,去年同期為59億元。 不過,公司上半年對中國大陸的銷售額驟降40%至27億元,去年同期則為44.3億;國際銷售額則逆勢增長逾兩倍至47.6億元,去年同期為14.8億元。這一過程中,國際銷售在公司總收入佔比升至約三分之二,去年同期僅為四分之一。 我們前文指出,美國是中潤光能業務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但越南也表現強勁,成為公司第二大國際市場,約佔其上半年銷售額的16%。其他表現強勁的市場包括泰國、新加坡。 中潤光能業績反彈的另一重要因素,似乎是快速轉向新的N型光伏電池片,並淘汰舊P型光伏電池片技術。中國正推動淘汰舊技術,以解決產能過剩,中潤光能似乎積極踐行此方針。上半年,N型電池片收入同比飆升近倍兩至53.3億元,佔公司營收的71%;P型電池片收入則同比下滑三分之二,至9.85億元。 中潤光能指出,老撾生產成本普遍高於中國,但全球市場銷售獲得的更高利潤率完全抵消了額外支出。因此,其持續擴建老撾生產基地,年產能達7.6吉瓦,約佔6月底總產能22.8吉瓦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幾乎全用老撾產能服務全球客戶,這意味上半年閒置的約3.2吉瓦產能多數位於中國。上市文件顯示,老撾生產基地佔其上半年光伏電池產量的35.7%,遠高於2023年的2%。 大幅轉向國際銷售,助力中潤光能上半年實現毛利潤,儘管中國業務指標仍為負值;公司同期也扭虧為盈,盈利12.1億元,去年同期虧損7.17億元。如前所述,公司上半年現金流也重返正值。 這一顯著轉變預示,中潤光能最新的上市申請前景良好,相比虧損公司,投資者顯然更青睞盈利企業。美國反傾銷關稅或成為潛在拖累,但總體而言,若此次上市成功推進,我們預計將吸引較多投資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