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製造商中創新航科技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市場消息傳聞,該公司的集資或高達95億元

重點:

  • 電池製造商中創新航申請在港股上市,有機會成爲年初至今招股規模最大的公司
  • 中創新航去年度扭虧爲盈,錄得利潤1.12億元,但佔電池總成本30%至55%的正極材料價格急漲,拖累公司毛利率急降

羅小芹

在國家致力推動環保政策的背景下,電動車是中國其中一個最炙手可熱的行業,連帶周邊的電池及原材料行業也同樣受惠,頻頻申請上市籌資擴充業務。從事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已於上周五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據報該公司計劃籌資最多15億美元(95億元),有機會成爲今年規模最大的新股。

中國動力電池銷售去年呈井噴式爆發,與新能源汽車銷情有莫大關係。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爲154.5吉瓦時(GWh),同比增長143%。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達到352.1萬輛,同比大增160%,帶動中創新航去年度的動力電池銷售收入,也同比增長143%至60.65億元。


如果計算去年裝車的動力電池銷量,中創新航在全國排名第三,市佔率爲5.9%,但遠低於兩大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00750.SZ)及比亞迪股份(1211.HK)的52.1%及16.2%的市場份額。

據中創新航招股書引述的市場研究報告預測,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於2021年至2026年的6年間,將以複合年增長率23.6%的速度增長,而動力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部件,佔總成本20%至40%,報告因此預計,期內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將以複合年增長率37.6%的速度增長。

該公司於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別錄得17.34億元、28.25億元及68.17億元收入,呈快速增長局面,其中動力電池銷售收入佔整體近九成。公司解釋,收入增長源於若干主要客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

公司客戶規模多元,去年新增了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車和小鵬汽車這三家具規模的裝機新客戶,由於製造動力電池本身有固定成本,多了新客戶能改善營運,因此公司去年扭轉了過去兩年的虧損局面,錄得1.12億元盈利。

但是,隨著動力電池市場高速增長,吸引更多行業參與者,製造商面對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但競爭格局趨於寡頭式壟斷,去年前三大動力電池製造商的市佔率便達74.2%,在“强者愈强”的行業趨勢下,各大動力電池巨頭都積極投資優化電池技術,希望加大研發及擴充生產綫,以保持規模效益及技術優勢,這將會增加公司的資本開支。中創新航也坦言,公司正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未能保持優勢,其業務、財務狀况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近期地緣政治及供應鏈紊亂,推高了鎳、鈷、鋰等原材料成本,令行業的經營環境較前更爲嚴峻。

動力電池的電芯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及隔膜構成,而正極材料是電芯中成本最昂貴部分,約佔電芯(取决於電池類別)總成本約30%至55%,其中碳酸鋰、氫氧化鋰及硫酸鈷是合成動力電池正極的主要原材料。

原材料成本大增

隨著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快速增加,市場對原材料需求巨大,主要的正極原材料價格自去年已開始急漲,例如今年3月碳酸鋰每噸46.84萬元,同比增長4.42倍,近月鎳、鈷價格也因爲俄烏戰爭爆發而暴漲,不但推高動力電池的製造成本,也變相蠶食中創新航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13.6%,大跌8.1個百分點至去年的5.5%。

根據招股書顯示,銷售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勞工成本及製造費用。其中,原材料成本佔銷售成本的絕大部分,公司過去三年的原材料成本佔比分別爲77%、76.1%及84.2%。以去年度爲例,原材料成本狂飈192%至54.19億元,主要是受到正極材料及電解液等價格上漲拖累。

中創新航未公布招股詳情,要估計其上市市值,可比較產業龍頭的預測市盈率。根據寧德時代1月底發表的盈喜公告,預計去年淨利潤約140億至165億元,預測市盈率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約66至78倍,中位數是72倍;至於比亞迪的預測市盈率約81倍。如果計算其平均值約76.5倍,以中創新航全年度溢利1.12億元推算,估計其上市的市值約86億元,那豈不是比它的招股籌資金額還低?

事實上,根據中創新航此前的融資,公司投後估值已超過600億元,投資者更包括紅杉中國與基石資本等大腕,意味86億元的上市估值太過不切實際,甚至讓人懷疑:按投後估值計算,相比寧德時代等行業巨頭,其市盈率憑甚麽享有巨大溢價?對於這家去年初錄盈利的公司,看來今年要交出一張更爲出色的成績表,才能回應挑戰者的疑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全球票房復蘇 IMAX中國上季淨利大增48%

大銀幕影院運營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9.HK)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上升16.6%至1.07億美元(7.62億元),期內淨利潤報2,262萬美元,按年大增48%。 公司指出,受惠於全球票房復蘇及IMAX格式影片供應擴增,上季「圖像增強及維護服務」收入按年大增30%至6,103萬美元,「技術租金」收入亦上升45%至2,334萬美元。 前三季合計收入2.85億美元,按年增9.8%,淨利潤增長67%至4,300萬美元,反映營運效率及成本控制顯著改善。截至9月底,集團現金及等價物達1.43億美元,按年增加42%,負債總額維持4.53億美元。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7.71港元,升0.2%。過去六個月累升約2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平安好醫生首九個月盈利勁增72%

醫療平台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周四公布首九個月業績,盈利按年大增72%至1.84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則上升13.6%至37.2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達2.16億元,按年增長45.7%。 公司表示,主要受惠於公司的醫險協同模式不斷深化,保險+醫養會員模式的持續深耕,以及在企業健康管理業務上的快速推進。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強化與平安集團的協同,並推動核心服務的數字化和AI化,通過更一體化的整合式體驗,提升用戶口碑和滿意度。 周五平安好醫生開市升1.7%至15.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升逾1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auty Farm operates the Palaispa brand

美麗田園斥12.5億元 鯨吞思妍麗成行業龍頭

提供美容服務的美麗田園,以12.5億元收購競爭對手思妍麗,繼近年一系列收購後確立行業整合者地位 重點: 美麗田園將以1.75億美元收購思妍麗,是一年多內的第二筆重大收購,並將高端美容服務三大龍頭部品牌收歸旗下 精密的財務安排,使美麗田園以大折讓收購思妍麗,交易基本可實現自我償付   譚英 三十多年前,中國最大的美容服務企業創立於海南南部,最初僅是由現任董事長李陽已故妻子經營的一家面部護理美容院。時至今日,美麗田園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2373.HK)已發展成覆蓋中國20座主要城市、擁有734家門店的商業帝國,佔預計今年中國美容服務市場的 4,850 億元人民幣(約合680 億美元)規模的40%份額。 上述數據涵蓋這家公司上周宣布的最新收購,美麗田園與專注北亞市場的私募巨頭MBK Partners簽署協議,收購中國第三大美容服務商思妍麗。 美麗田園將通過「現金+股權+銀行貸款」的組合拳方式完成交易,交易對價達12.5億元人民幣(下同)。思妍麗持有的3.57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可覆蓋美麗田園大部分的收購現金,而思妍麗今年預計達3億元的營運現金流,也足以償付美麗田園在此交易中的銀行貸款年度利息。 儘管融資方案精巧,但美麗田園的投資者反應冷淡,或因交易將稀釋其股權並使MBK獲得公司6.28%的股份。公司股價在盤前公告當日下跌且持續走弱,截至本週四市值縮水約14%。 美麗田園主攻高消費都市女性市場,這一群體在中國後疫情時代消費趨緊中呈現逆勢增長。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中國醫美市場年均增速達20%,位列消費板塊增長最快領域。 美麗田園對此趨勢的研判是:「隨著情緒消費與悅己消費持續升溫,美麗與健康行業已然成為萬億級黃金賽道。」 從戰略角度看,思妍麗6萬余名活躍會員將使美麗田園客戶群擴大44%。去年7月,美麗田園斥資3.5億元收購奈瑞兒,金額只是今次收購思妍麗總價的四分之一,為公司矩陣新增80家美麗健康服務門店、6家醫美診所及2家中醫門診部。 通過思妍麗,美麗田園將進一步獲得覆蓋全國48個城市的163家生活美容門店及19家醫美診所。新門店使美麗田園總門店從並購前的552家增至734家,鑄就中國美容巨頭。 此外,思妍麗將提升美麗田園的營收與利潤。MBK Partners作為控股方展現卓越運營能力,自2019年首次收購23.53%股權後,已大幅改善思妍麗業務表現。繼2022年虧損後, 2023年、2024年恢復盈利,營收從2022年的5.65億元增至2024年的8.49億元。 這筆交易對思妍麗的估值市盈率為14.8倍,約為美麗田園自身28倍市盈率的一半,表明美麗田園以相對低價收穫該資產。 併購擴張 奈瑞兒與思妍麗僅是美麗田園2014年以來30餘宗收購的最新案例,公司表示在激進併購戰略中採用「市場驗證及可複製的整合方法論」。據美麗田園最新半年報披露,奈瑞兒經調整淨利率從收購前的6.5%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0.4%,「印證集團深度賦能的有效性,以及卓越的並購整合能力」。 美麗田園展現出精准戰略眼光,其收購多聚焦美容產業細分賽道,實現互補。奈瑞兒是升級版傳統中醫品牌,思妍麗則作為高端沙龍護膚品牌,為高線城市女性提供護膚美容服務。 美麗田園品牌矩陣以「雙美」商業模式為基石,融合美麗與醫療服務。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原生品牌美麗田園及貝黎詩貢獻14.6億元總營收的55.2%;醫美服務品牌秀可兒佔比則為34.2%。 剩餘10.6%的營收來自亞健康服務品牌研源,主營預防及整體醫學。該板塊也是公司增長最快的業務,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翻倍。研源首家健康中心2018年在上海成立,目前已在廣州等城市擁有12家機構,包括8月開業的首家抗衰醫療診所。截至年中,其活躍會員總數達7,014人,同比增長93.4%。 雅虎財經追蹤美麗田園的五位分析師均預期業績將持續增長,鑒於其並購擴張特性及中國行業龍頭地位的確立,這不足為奇。此外,公司6月末持有20億元現金,現金流強勁,為未來收購儲備充足彈藥。 美麗田園目前70億港元(約合9.82億美元)的市值,接近全球美容巨頭如新集團(NUS.US)的一倍。其24倍市盈率也遠超如新的5.3倍,反映投資者對其強勁增長前景,以及對中國美容核心市場整合者地位的看好。 規模效應也助力美麗田園控制獲客成本。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在中國分散型的市場,約有百萬家美容院,當中的89%屬依賴散客的單店經營者。美麗田園通過多品牌協同營銷,將獲客成本控制在營收2%以內,遠低於傳統醫美機構30%至50%的行業均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IMCo files Hong Kong IPO

思卓基金遞表港交所 開啟另類資產上市新時代

當其他市場仍在爭論AI與科技股時,香港選擇將焦點轉向更深層的資金流向——基礎設施與長期收益。首家另類資產基金公司思卓基金遞表上市,正是這場金融轉向的起點 重點: 若成功上市,將成為港股首隻基礎設施私募信貸基金 全球基建投資缺口至2040年將達15萬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約佔3.5萬億美元    李世達 在金融市場日益追求透明與流動性的時代,香港正嘗試讓原屬機構投資者領域的「另類資產」走向公募市場。隨著香港證監會(SFC)於今年2月17日發布《關於上市封閉式另類資產基金的通函》,另類資產基金首次被允許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也為思卓基礎設施私募資本開放式基金型公司(SIMCo Infrastructure Private Credit OFC)開通了上市通道。 所謂「另類資產」(Alternative Assets),一般指不屬於傳統股票與債券範疇的投資,如基礎設施、私募股權、房地產、信貸與對沖基金等。這項新規意味香港開啟了「資產上市」的新篇章。過去,另類資產基金因缺乏流動性與估值透明度被排除在公募市場之外。通函明確指出,只要基金採取封閉式結構、具穩定現金流與透明估值機制,即可在港交所上市,讓私募基金能保留專業策略,同時獲得二級市場流通性。 這次制度突破,也代表香港監管框架的深化。從2018年引入開放式基金公司(OFC)制度、2021年簡化註冊程序,到2025年正式開放另類資產基金上市,SFC逐步完善從「設立—授權—上市」的全鏈條監管,試圖打造一個能吸引全球資產管理機構落戶香港的制度平台。 思卓基金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04條設立,屬公眾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但以封閉式運作、不設贖回機制,需透過交易所買賣股份。這是香港首個以私募信貸與基礎設施投資為核心的上市OFC基金,投資人買入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籃子基建貸款的現金流收益權。 另類資產登場 根據申請文件,思卓基金由思卓資本亞太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管理人,也是投資顧問SIMCo(Sequoi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之直接全資附屬公司。SIMCo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倫敦,專注於基礎設施債務,目前管理或建議分配予基礎設施債務的資本約25億美元,其團隊迄今為止已在北美、英國和歐洲以及亞太地區進行超過60億美元的債務投資交易。其姊妹基金「Sequoia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Income Fund(SEQI)」長期維持約8%的年化分配率。 申請文件指出,至2040年全球基建投資不足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基金將北美與歐洲視為重點市場,資產配置上限為60%,亞太地區上限則為40%。基金已識別潛在投資項目總值超過50億美元,涵蓋能源、運輸、公用事業、資料中心及社會基建貸款等固定收益資產。 基金採「固定分派+資本平滑」策略,按月派息。若短期現金流波動,董事會可動用部分資本維持穩定派息,以確保現金流連續性。風控上,單一借款人曝險不得超過總資產10%,單一子行業不得超過總資產的15%以上,並採取貨幣與利率對沖策略,以減低波動。 整體而言,思卓的估值邏輯不同於一般股票或ETF。其收益主要來自基建貸款利息與本金回收,資產淨值(NAV)由獨立估值代理人依DCF模型與市場數據計算,並按IFRS編制。雖具透明度,但仍受貼現率、利率與市場情緒影響。基金設有折讓控制與股份回購機制,維持股價穩定仍待市場檢驗。 耐心的實驗 思卓能否複製母基金在倫敦市場的穩定派息與估值表現,不僅關乎自身成敗,也將測試香港能否成為亞洲另類資產的金融樞紐。這不再只是金融制度的一次嘗試,更是市場信任的考驗。 對投資人而言,觀察這類基金的重點,並不在短期價格波動,而在它能否真正建立一條穩定、可持續的現金流。若未來能在波動的利率環境中,仍保持每年足夠吸引的穩定派息、維持估值透明,或能為香港開闢出一條「另類資產上市」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