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香辣海蟹鍋連鎖店申請上市前不斷擴充,在新冠病毒疫情下,收入和盈利仍錄得高速增長

重點︰

  • 在中國排名第三的火鍋連鎖集團七欣天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其估值或接近140億元
  • 公司的門店在不到兩年內翻倍,或許是為了在上市時取得更好估值

裴梓龍

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變化多端,當中有1,700多年歷史的火鍋,隨時代不停演變,近幾年再成為潮流,連鎖店其門如市,例如吃東北口味的東來順、賣服務的海底撈(6862.HK)、主打單人鍋的呷哺呷哺(0520.HK)等,後兩者已成功在港股上市,其中海底撈的市值更高達千億元。

上週三,在中國專營香辣海蟹鍋的餐飲集團七欣天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這家將炒蟹、海鮮和火鍋融為一體的連鎖店,目前在中國有256家門店,遍佈江浙滬、福建、廣東、海南、湖北、湖南和安徽等地,吃一頓飯的人均單價131元,主打的客戶群絕對是中產以上。

除了七欣天外,主打粵式水鍋的撈王,去年9月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但至今仍然處於擱置狀態,未通過上市委員會聆訊。

火鍋作為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過去幾年在中國的增長速度非常穩定。根據招股檔引述的資料,全國火鍋餐廳的年收入由2016年的3,955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4,38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2.6%,隨著國民消費升級,預計2020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4.2%。

上市前部署

在中國開過餐廳的,都明白競爭非常激烈,其中火鍋市場更是高度分散。2020年全國有50萬到60萬家火鍋餐廳,以收入計算,前5名的火鍋餐廳佔市場僅僅7.9%,當中排第一、最著名的海底撈佔5.8%,處於絕對領先;第二佔1.2%,七欣天排第三,市佔率也只有0.3%。

然而,七欣天選了一條對的細分賽道:螃蟹和海鮮,它在這個賽道上暫時領先群雄,以2020年收入約14.1億元計算,屬全國第一,市佔率1.2%。

過去兩年,幾乎所有餐廳老闆都被新冠病毒害得叫苦連天,強如海底撈都要關店縮小規模,不少個體戶餐廳更直接關門轉行,七欣天卻 “疫市擴充”,餐廳數目由2019年1月的115家,大增至去年9月底的250家;收入也從2019年的12.9億元,增長10.9%至2020年14.1億元。

到了2021年,七欣天的增長加速,前9個月的收入更同比增長了49.5%至14.8億元,主要受惠於中國疫情受到控制、門店重開和餐廳數目增加;另一招是加強外賣業務,相關收入佔比由2019年的11.2%,提升至去年前9個月的16.4%,相關收入為2.43億元,同比增長48.3%。

盈利方面,七欣天2019年只賺了8,115萬元,翌年翻倍到1.72億元,而2021年前9個月已經大賺2.59億元,增幅相當驚人;淨利潤率也從2019年的6.3%,大幅提升到去年9月底的17.5%。從這些資料看來,七欣天在疫情中堅持大舉擴充,或許是為了在上市時取得更好估值,與海底撈2018年招股前的部署,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較之下,根據其招股檔,七欣天截至去年9月底的翻枱率只有每天2.2次,撈王截至去年6月底的翻枱率是2.4次,海底撈、呷哺呷哺是是3.4次和2.6次,以七欣天最低。

但是,七欣天的同店收入增長率為同業最佳,去年前9個月同比增長31.9%,比呷哺呷哺、海底撈和撈王的14.7%到29.8%為高,可見七欣天各有優劣之處。

估值不算低

在疫情下,無論是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的海底撈,或者是呷哺呷哺,股價也經歷風浪。雖然海底撈在一年內大挫七成,但市盈率仍高達57倍;走勢接近的呷哺呷哺,市盈率約21.3倍;至於另一家主打酸菜魚的九毛九(9922.HK),股價一年也跌了約四成,目前市盈率達44.4倍,以餐飲股來說估值不低。

七欣天暫時未公佈招股價與籌資金額等資料,我們以海底撈、呷哺呷哺和九毛九的平均市盈率約40倍計算,如果七欣天去年第四季盈利平穩,估計全年賺3.46億元,公司上市估值約138.4億元(169億港元),是呷哺呷哺的3倍,每家分店約值5,400萬元,與海底撈接近。

七欣天的籌資所得大部份用於擴充網路,預計今年在華東再開40家新店,2023及2024年在華南、華中與華北增加230家新店。這條快速擴充的道路,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也是過來人,但在新冠疫情揮之不去、中國仍然實施社區封鎖的情況下,強如海底撈去年11月也宣佈關閉300家分店,調整發展戰略;呷哺呷哺去年也一口氣關了200家餐廳,承認擴充太快,導致盈利難以追趕。

七欣天會否重蹈兩者覆轍,我們仍要拭目以待,但相信在港股氣氛普通的情況下,七欣天難以說服投資者接受高估值,因大家都經歷過海底撈的“神話破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