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烈運營改變 嘀嗒出行盈收下滑
這家順風車服務提供商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開始下滑,公司解釋是「出行的消費趨勢」發生變化 重點: 受中國經濟放緩和競爭加劇的影響,嘀嗒出行去年下半年收入下降8.6%,扭轉了上半年2%的增長局面 這家網約車公司的命運,與比它大得多的滴滴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去年收入增長7.5%,其中第四季度增長了7% 陽歌 對經濟型網約車服務運營商嘀嗒出行(2559.HK)而言,中國經濟放緩猶如一把雙刃劍。 從好的方面來說,該公司價格低廉的順風車服務需求強勁,這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嘀嗒出行也毫不費力地招募到了新司機,其中很多人可能是最近失業的員工,隨著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快速增長後放緩,他們失去了工作。 不利的一面是,服務需求日益增長,並沒有為該公司帶來更多收入,這很可能是因為面對激烈的競爭,以及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性價比,嘀嗒出行不得不降低服務的價格。 從嘀嗒出行上周末發布的最新財報來看,是去年下半年公司的收入開始下降。 這與行業領導者滴滴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也在上周也發布了財報,顯示儘管經濟不景氣,但該公司去年仍取得了7.5%的收入增長。 所有這些都不太令人驚訝,儘管這對嘀嗒出行來說這不是個好兆頭。從理論上講,在當前環境下,該公司應該比競爭對手錶現得更好,因為它主打順風車服務,以低價服務而聞名。但滴滴也非常清楚這一點,並且一直在加速發展自己經過整改的滴滴順風車服務,該服務早前曾爆出兩名乘客死亡的醜聞,後於2019年重新推出。 與此同時,新一代平台將來自許多不同公司的網約車服務聚合在一起,為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平台讓很多小公司得以迅速進入該行業,給嘀嗒出行等老牌大公司帶來了壓力。這些聚合平台還向嘀嗒出行等網約車服務提供商收取費用,從而侵蝕了它們每筆業務的利潤。 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嘀嗒出行等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都受到了侵蝕,這些公司夾在規模更大的滴滴和大量新初創公司之間,後者利用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的高德地圖以及百度(BIDU.US; 9998.HK)的地圖應用程序等運營的聚合平台進入市場。 嘀嗒出行在財報中總結了整個網約車行業的情況:「2024年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出行的消費趨勢更加趨向於價格敏感,同時總量運力供給過剩。」 公司股價在周一,也就是公告發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下跌近10%,並在本周持續下跌,截至周三收盤下跌12.6%。以當天收盤價1.21港元計算,該股自去年6月上市以來已縮水約80%。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10月以來,儘管大多數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大幅上漲,但該公司股價卻下跌了約一半。 收入下滑 嘀嗒出行的收入在2023年達到8.15億元(約合1.12億美元)的峰值後,一直停滯不前。去年這個數字下降了3.4%,至7.87億元。用此前公佈的數據進行的計算顯示,公司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收縮,在截至12月的六個月里下降了8.6%,而2024年上半年其收入還增長了2%。 收入下降與嘀嗒出行其他很多用戶指標的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公司指受下沈市場強勁需求的推動,去年通過其平台下單的乘客數量比2023年增長了34.3%。截至去年底,公司應用程序的註冊用戶也增長了10.5%,超過3.72億人。 但是,面對這樣的增長,公司的收入卻出現下滑,這表明由於上文所述的原因,公司每次乘車費的指標面臨著巨大壓力。這反映在公司的毛利率上——從2023年的74.3%下降到去年的72.0%,嘀嗒出行將其歸因於平台合作的業務量增加以及加強技術基礎設施。 值得稱贊的是,在日益艱難的環境里,該公司仍保持了盈利。其經調整後的淨利潤(不包括股權激勵和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與上一年大致持平,為2.11億元,而2023年為2.26億元。但對全年數據進行的分析顯示,2024年下半年公司經調整後的利潤下降了42%,扭轉了上半年51%的增長趨勢。 相比之下,滴滴去年的收入增長7.5%,至2,068億元,是嘀嗒出行的200多倍,顯示出兩家公司在規模上的巨大差距。而且與嘀嗒出行不同的是,規模更大的滴滴全年收入增長相當穩定,第四季度收入從上年同期的494億元增長7%至529億元。 滴滴曾短暫在紐約公開上市,但IPO之前未能在中國通過必要的數據安全審查,隨後退市。公司尚未對未來的重新上市計劃發表評論,但它繼續發布季度業績報告,表明它正在計劃採取這種舉動,最有可能是在離家更近的香港上市,或者是在上海或者深圳的A股市場上市。 與此同時,規模小得多的嘀嗒出行目前市銷率(P/S)為1.52倍,仍高於1倍,所以情況還不算太糟,但仍反映出對該公司存在許多疑問。行業龍頭優步(UBER.US)的市銷率為3.7倍,東南亞市場的Grab(GRAB.US)市銷率更是高達6.6倍。陷入困境的美國同業Lyft(LYFT.US)市銷率僅為0.86倍,低於1倍這個心理關口,如果業務繼續惡化,嘀嗒出行很有可能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嘀嗒走不出的困局:業務單一難突破
經過四次申港上市無功而還,嘀嗒出行終獲港交所批准上市,並開始在港公開招股 重點: 嘀嗒已連續三年取得經調整淨利潤 公司業務過度集中於順風車平台,但其市場一哥地位又被哈囉奪去 劉智恒 正當網約車平台龍頭滴滴準備在港遞交上市申請時,嘀嗒出行(2559.HK)已搶快一步,獲港交所批准上市,將可率先在股市集資,以免被滴滴搶得先勢。公司發行3909.1萬股,招股價每股介乎5至7港元,集資最多2.7億港元,於本周五掛牌。 這已是嘀嗒的第五次申請,在屢次折㦸下終能排除萬難成功闖關,公司總算鬆一口氣,接下來就要看投資市場是否接受。 招股書披露,2021至2023年間,嘀嗒分別取得盈利17.31億元、虧損1.8億元及獲利3億元,原因在於其優先股公允價值出現頗大波動,若剔除此部份,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為2.38億元、8,470萬元及2.26億元。 找出一片小藍海 強如滴滴,也只在去年實現首次全年盈利,嘀嗒能連續三年實現經調整淨利潤,可算了不起,其成功有賴找到市場上的一片小藍海。 中國汽車客運市場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別,就是出租車、網約車以及順風車。十年前,當滴滴與快的競相爭逐網約車市場,透過不斷燒錢鬥個你死我活的時候,宋中傑另闢蹺徑,於2014年與四位志同道合者創立嘀嗒,主打順風車,不與巨頭競爭,反倒開拓了一條生存之路。 嘀嗒經營順風車網約平台,其競爭優勢在於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不用擁有或租賃車輛,省卻高昂的成本;亦無需向私家車主和出租車司機提供大量補貼,免卻大筆開支。在較低成本下,獲取較高的毛利率,從而達致有利可圖。 公司成立後也立馬獲得重量投資者垂青,IDG、㩗程、蔚來、京東,甚至私募王者高瓴亦對其青睞有加,集團先後經過五輪融資,累計集資逾2.88億美元。 順風車市場乏規模 嘀嗒賴以生存的模式,確令公司能在云云網約車平台上殺出血路,甚至能有盈利,然而深入了解後,即使嘀嗒能佔到一定優勢,礙於順風車市場規模相對要細,能為公司帶來大增長的空間並不寬廣。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以交易總額計算,2022年中國汽車客運市場中,出租車和網約車各自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8.5%及37.8%,相反順風車僅佔3.7%。可見它在整個客運市場上只扮演一個小角色,即使你能遠勝對手,實際的利益也有限度。 再講,別的網約平台企業眼見嘀嗒的成功,又豈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管,滴滴看準順風車市場,早於2015已年推出相類服務,但幸運之神降臨在嘀嗒身上,滴滴在2018年因順風車業務涉及惡性犯罪事件,被迫暫停業務,嘀嗒在沒對手下一騎絕塵。但至近2020年,滴滴重推順風車業務,一年後在市場的佔有率已由10.8%提升至19.6%。 失落龍頭地位 哈囉出行亦於2019年開始染指順風車市場,藉著背靠大股東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加上本身共享單車的龐大客戶群,到2022年已取得42.5%的市佔率,將嘀嗒擠出一哥寶座。面對兩大巨頭的挑戰,嘀嗒招架不易,只能亮出補貼一招,結果自然影響公司的盈利。過去三年,嘀嗒順風車平台服務的毛利率,分別為85.4%、79.5%及75.9%,雖仍高企,但明顯出現每況愈下的趨勢。 嘀嗒深明,光靠單一服務並不足夠,也難將公司推上一個階梯。早於2017年,公司已推出智慧出租車服務,主打出租車市場。然而經過幾年的深耕,似乎成效不大,非但未能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更出現拖後腿之勢。過去三年,智慧出租車服務的收入只有3,300萬元、1,900萬元及1,100萬元,愈做愈失色;而在公司總收入的比例,亦僅有4.2%、3.4%及1.4%。不光如此,2022及2023年更出現毛損710萬及578萬元。 至於想要搶佔網約車市場,真的知易行難,尚普諮詢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網約車市場前四名,合共已佔據89.4%的市場份額,嘀嗒既不能大燒金錢搶奪市場,也沒有龍頭平台龐大的客戶量,想要寫下大衛打敗歌利亞的故事,實在談何容易。 在發展空間有限的市場,又面對強勁對手的挑戰,自家也沒有走出新的康莊大道,嘀嗒的前景也未太樂觀,即使能穩守順風車市場,那只是一片較小的天地,公司未來的增長在那裡?投資者又是否願意押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嘀嗒出行盈利挫 上市抗衡老對手?
這家志切集資擴充業務中國順風車服務平台,已經第三次扣門港交所 重點: 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公司去年前9個月的淨利潤大挫92%,可能引起投資者擔憂 滴滴出行今年1月恢復新用戶註冊,為嘀嗒出行帶來壓力,因此希望上市集資與滴滴抗衡,並可能引發新一輪「補貼大戰」 葉天娜 2023年,中國出行界或見證「風再起時」。事因網約車龍頭滴滴出行(DIDIY.US)在1月份終於完成嚴厲整改,獲准恢復新用戶註冊,甚有強者回歸之勢;與此同時,過去趁滴滴被下架而崛起的順風車平台嘀嗒出行,隨即於2月底第三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希望盡快從市場獲得資金,與滴滴再分高下。 嘀嗒的前身「嘀嗒拼車」於2014開始營運,由曾任谷歌中國唯一本地總監級商務高管的宋中傑創辦,該公司最初推出服務時,並沒有加入快的與滴滴的「網約車大戰」,反而選擇了「順風車」服務,開啟小客車合乘、車主和乘客順路搭乘的藍海市場,直到2017年才展開出租車業務,並在數年間迅速崛起。截至去年9月底,於全國366個城市擁有約1,240萬名認證私家車車主,成為中國最大的順風車平台。 該公司曾於2020年10月及2021年4月申請到港股上市,最後均無功而回,在更新了去年前9個月的財務表現後,嘀嗒決定第三次扣門港交所,並由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野村國際擔任聯席承銷人。 利潤大減92% 根據招股文件,嘀嗒2020年的營收約7.54億元,翌年輕微增長3.6%至7.81億元,到了去年首9個月只有4.28億元,按年下降26.6%,主因新冠疫情導致佔近九成營收的核心業務順風車乘搭次數減少。 嘀嗒雖然在2020年受到優先股公允值變動影響,導致全年虧損21.9億元,但翌年已轉賺17.3億,然而去年首9個月只賺了7,485萬元,按年大挫92%;扣除優先股公允值變動的經調整淨利潤則下跌64.6%至6,540萬元。究其原因,除了受新冠疫情影響用戶出行次數、令公司收入減少外,當中也因為公司為加強市佔率而提供補貼,以致盈利表現受挫。 時間回到2015年的情人節,滴滴與快的宣佈合併,終結了打車及專車服務的「補貼大戰」,並組成滴滴出行,業務涵蓋打車、專車、代駕、順風車和大巴服務等,可謂壟斷中國出行市場。 然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嘀嗒,即使在面對行業巨頭的劣勢下,仍獲得不少明星資本青睞,2014年12月獲IDG旗下兩家公司投資300萬美元(2,080萬元);2015年更獲騰訊(0700.HK)入股,加上IDG合共投了2,000萬美元;同年的C輪融資中,也出現了攜程(9961.HK)的身影,連同IDG和騰訊合共投資2,000萬美元。 到了2017年,蔚來(NIO.US;9866)創始人李斌也看上了嘀嗒,一擲就是兩億元,目前更出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負責業務及投資策略;一年後,嘀嗒再獲高瓴資本、京東集團(JD.US; 9618.HK)等機構入股,合共投入約3.5億元,總結5輪融資累計獲得超過8億元資金。 然而,在2018年,滴滴順風車經歷了兩起針對女乘客的兇殺案,導致官方強勢介入整改,要求滴滴暫停順風車業務,花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到2019年11月才重新上線。雖然嘀嗒當時也同樣受到監管,但整改一周便能恢復上線,更迅速取締了滴滴,成為中國最大的順風車服務平台,演活「大衛戰勝歌利亞」的神話故事。 財力遠遜滴滴 不過,順風車安全問題仍然受到監管機構高度關注,而嘀嗒近九成的收入來自順風車業務,需密切關注官方政策及用戶喜好,並小心翼翼地經營。公司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到,「如果公眾認為順風車並無好處,或因安全開題而不選擇順風車,順風車市場可能會停滯不前。」 嘀嗒也意識到業務單一帶來的問題,所以才選擇開展出租車業務分散風險,但強敵滴滴今年1月恢復新用戶註冊,難免為嘀嗒帶來壓力,畢竟雙方或許會重演2015年快的與滴滴的補貼大戰,但從財力上來看,嘀嗒肯定不佔上風。 截至去年9底,嘀嗒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5.97億元;至於滴滴雖然未有公布去年數據,但截至2021年末的現及現金等價物高達434.3億元,可見嘀嗒的資金實力遠差於滴滴,因此這或許是前者再度啟動急於上市的主要原因。 嘀嗒也在招股文件中明言,集資金額將用於擴大用戶群、加強營銷及促銷活動、提升技術能力及安全機制,以及尋找戰略聯盟及投資收購機會等。 目前在港股上市的網約車平台只有快狗打車(2246.HK),但該公司未錄得盈利,去年6月以每股21.5港元上市後,遭投資者狠狠拋棄,本周三股價曾跌破3港元水平,最新市銷率約2.3倍。以嘀嗒近期估值約42.7億計算,以今年前9個的收入引伸到全年,市銷率約4.3倍,明顯較快狗存在溢價,其盈利表現較佳,或許成為估值較高的原因。 不過,從快狗打車的股價表現,已側面反映市場並不看好打車行業的投資價值,加上嘀嗒去年盈利大挫,即使獲批上市,還看管理層如何在後疫情時期協助公司重拾增長動力,讓投資者相信坐上這輛 「順風車」是有利可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