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家財萬貫富可敵國 香港地產龍頭李兆基辭世

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0012.HK)創始人李兆基於周一離世,享年97歲。李兆基年輕時從家鄉順德來到香港謀生,六十年代與郭得勝及馮景禧成立新鴻基地產,七十年代三人分家,李兆基創立恒基並於1981年上市。 及後李兆基又收購中華煤氣(0003.HK)及香港小輪(0050.HK),93年購入美麗華(0071.HK)後,一度讓李兆基登上全球華人首富之位。2000年初他成立私人投資公司兆基財經,主力投資內地企業股份,高峰時兆基財經資產超越2,000億港元,因而又被稱為亞洲股神。 李兆基長於併購舊樓重建,及後物業發展愈做愈大,八十年代參與發展沙田第一城,之後發展的多個大型住宅屋苑,包括有西頁匡湖居、馬鞍山新港城、將軍澳新都城、大埔比華利比別墅等。 二千年後大力拓展甲級商廈,包括中環國際金融中心、金鐘的The Henderson,以及斥資508億港元購入中環添馬艦地皮,建立起中環商業王國。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 Ning buys Hong Kong building

李寧購港廈建國際橋頭堡 市場不接受股價即插水

「國貨之光」李寧宣布斥資22.1億港元收購香港北角商廈,部分作為香港總部之用,在樓市低迷之際出手格外引人注目 重點: 收購消息曝光後,李寧股價大跌14.3%,總市值單日蒸發80億港元 收購香港物業為品牌國際化布局,2024年啟動海外業務拓展       李世達 12月10日晚間,中國運動品牌李寧有限公司(2331.HK)宣布,以22.1億港元收購恒基地產(0012.HK)旗下一家物業投資公司,目標公司的主要資產是一幢位於香港北角的22層樓商廈。公告發布翌日,李寧股價大跌14.3%,總市值一日蒸發80億港元,收報18.3港元,創下2020年3月以來新低。 作為第一家在紐約時裝周亮相的中國運動品牌,李寧今年的表現差強人意。10月時李寧也因為發布第三季度業績簡報,在翌日股價大跌20.7%。今年以來,李寧股價由年初的65.222港元跌至18.3港元,跌幅超過72%,總市值年內已蒸發上千億港元。市盈率11倍已落後於對手安踏體育(2020.HK)的23倍。 業績表現不佳,卻大手筆收購與本業無關的商廈,加上香港樓市正在走下坡路,令許多投資者以拋售股票來表達不滿。李寧隨即宣布動用不超過30億港元的資金購回股份,這才終止跌勢,稍稍穩定股價。 增收不增利 從2022年開始,李寧業績已出現疲軟跡象。2022年在營收同比增長14.3%的基礎上,股東應佔溢利僅同比增長1.32%至40.6億元;2023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2.98%至140.2億元,而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則下降3.1%至21.2億元。2023年第三季度,李寧的銷售額從二季度的10%至20%的中段增長,下降成了中單位數增長。 同樣是國產體育品牌,安踏體育2023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增長32.3%,達47億元,營收亦增長14.2%,達296億元;特步國際(1368.HK)今年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亦有13%的增長。 「國潮」(帶有中國特定元素的時尚潮流)的退燒與高端化定位不再被消費者接受,或許是李寧成長乏力的主因。自去年發生「軍綠套裝」事件後,李寧的「國潮」敘事便已開始褪色,特別是疫情過後,一些小眾戶外品牌更加受歡迎。 另一方面,刻意走高端路線的子品牌,卻沒有更多的研發費用做支撐,也很難讓消費者買單,只能一邊漲價一邊打折,以低價策略努力去庫存。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57天,高於去年同期的55天。 啟動海外業務拓展 「國潮」退燒,李寧將更多力氣放在國際市場,而收購香港商廈便是公司寄與厚望的重要一步。 李寧今次收購的物業是北角電氣道「港匯東」,總佔地面積約9,600平方尺及其總建築面積約144,000平方尺。樓宇包含22層商業/辦公空間及兩層零售區域。根據公告,2021年、2022年,相關物業的收入分别為3500萬港元、5000萬港元,除稅後虧損1700萬港元、8000萬港元。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據其香港物業分析師預期,該物業的租金收益率約3.2%,低於目前約5%的現金收益率。 李寧表示,此處物業的一部分或將用作李寧的香港總部。公司認為此舉展現了公司對於香港業務前景充滿信心,並標志著落實執行加強國際業務發展的計劃。 李寧在香港設立總部的決策,是該公司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公司表示,從2022年香港門店開業以來,海外拓展已提上集團業務規劃之中,預計2024年會啓動李寧海外業務的拓展,並希望在海外通過品牌運營,建立海外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建立海外品牌經營的模式,為未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拓展打下基礎,使之成為李寧集團的成長引擎之一。 事實上,進軍國際一直是李寧的願望,但多年來均未見明顯成效。2023年上半年,李寧在中國市場實現了137.3億元的營收,佔營收的比重高達97.9%,國際市場收益微乎其微。 今次斥重金在香港設立總部,相當程度上展現了李寧的決心。這是李寧在北京、上海、深圳之外,第一個內地以外的總部。李寧將能夠利用香港的資源與平台,整合國際市場資源,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相信將為全球業務增長增添新動力。 儘管李寧在國際化道路上過去有許多嘗試,但從香港起步會是一個新的開始。潮流總是短暫,如果李寧能夠重新說好「國潮」的故事,在產品創新上多所著墨,仍然有機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地產快訊:東涌地「零入標」 明年樓價料跌一成

劉智恒       ▷ 香港 土地接連流標 繼本月初東涌第106B區地皮因標價過低而被政府收回後,港鐵(0066.HK)位於東涌東站一期住宅地的招標情況更慘淡,竟然是無人問津,但10月初截收意向時,共接獲32份意向書,個多月後卻沒有一家公司入標,反映香港樓市疲弱,發展商不願冒險買地發展。 東湧東站土地可建總樓面78.3萬平方呎,可建住宅單位1,200個,具一定規模項目,市場原估計每方呎樓面地價最低2,000港元,最終連出價也沒有。連同是次這幅土地,今年已連續有六幅土地收回,亦是2013年以來,再出現「零入標」,相信短期大市氣氛更差,流拍有機持續。 油塘補價低高位六成 樓價不斷回調,政府及公營機構賣地又流標,影響所及,地產項目補地價金額亦每況愈下。越秀地產(0123.HK)位於油塘東源街及崇耀街項目,剛完成補地價,金額13.5億港元,每方呎補價只是2,040港元。2019年時,長實(1113.HK)同區的親海駅每方呎補價5,283元,即四年間價格下跌了61%。 補地價金額續低走,一方面反映樓價趨向,另外讓人擔心是香港政府的土地收益,原先本年度政府預算賣地收益850億港元,至今只達成一成多,料全年難以達標。賣地收入縮減,勢將影響財政儲備,目前財儲只有6,500多億港元,相等於十個月政府開支,情況並不樂觀。 市場轉軚看淡樓價 土地連環流標,補地價金額又向下走,反映市場普遍仍看淡本港樓市,標普全球報告就將本港今年樓價預測,由原先上升5至8%,調至下跌3%,明年樓價更差,預計跌5至10%。標普解釋,本港經濟增長疲弱,利率又上升,加上供應過剩,樓市面對大壓力。該行預計今年一手住宅成交量只有1.1萬個,大幅低於先前估計的1.5萬至1.7萬個。 瑞銀上月也指出,中小型開發商的高負債風險,以及利率持續居高不下,原預計今年香港住宅樓價上升5%,現調低至持平,並預測明年樓價將下跌超過10%。 預售樓花「零申請」 地政總署新數據披露,上月未接有任何新的預售樓花同意書申請,是今年六月後,再次出現「零申請」。事實上,香港樓市弱勢持續,發展商在看不透前景下,誰都不敢貿然推盤,暫時不急於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 另外,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顯示,今年首三季,私人住宅落成量共10,090個單位,按年減少三成。差估署原先預計全年落成量19,953伙,但首三季只達目標約50.6%,現要看第四季情況如何,能否追回預計的數量。 ▷ 內地 房企按年銷售勁挫 內地住宅銷售持續不振,房企10月份的銷售按年出現大跌幅,遠洋集團(3377.HK)上月銷售只得27.4億元,按年大跌七成一,合景泰富(1813.HK)銷售更差,按年跌八成二至只有7.6億元,即使保利置業(600048.SH, 0119.HK)亦大跌六成,融創中國(1918.HK)也跌五成一。 房企的銷售收入是公司命脈,關乎到是否有足夠資金支撐企業運作,以及達致項目保交樓,已經沒計算是否可以償還外債了。但目前內地樓市氣氛差勁,大部份房企銷售下跌,按年的跌幅更是驚人,不少具規模的房企都跌四至五成。若然情況持續,房企能否繼續經營亦成問題。 傳救市刺激內房股大升 對於房產問題日益惡化,樓市銷售又疲不能興,人民銀行、住建部、金管總局和中證監,周二(11月7日)與幾家房企舉行座談,與會的包括有萬科(000002.SZ, 2202.HK)、保利、華潤置地(1109.HK)、中國海外(0688.HK)、龍湖(0960.HK)及金地(600383.SH)等,主要是向幾家有實力房企了解融資需要,房企在會中提出,希望可以放鬆預售資金監管、增加經營性物業貸款額度等。 不光如此,有消息指政府要求平安保險集團收購碧桂園(2007.HK),雖然平保否認,但市場猜測,政府會考慮多個方案去拯救房企,以及打開資金渠道。受消息帶動,內房板塊在周三港股出現大幅反彈,其中國恒大(3333.HK)及融創爆升三成,碧桂園亦勁升12%。不過投資者認為內房問題嚴重,並非三言兩語可解決,相信是股價過份低殘下,借消息反彈,未來壓力持續,股價仍會十分波動。 深圳政府力撐萬科 內房問題愈演愈烈,原以為財務穩健的房企亦接連失陷,近期就連萬科也牽連其中,有部份萬科美元債價急跌,引起市場一陣恐荒,唯恐萬科將是另一家碧桂園。面對市場流言蜚語,深圳國資委及萬科大股東深鐵集團,伙同萬科主席郁亮等,與多家金融機構交流。政府更拍心口表示萬科無財務風險,深鐵大派定心丸,強調有需要可承接萬科在深圳的部分項目,以注入流動性。 自從碧桂園也接近倒下來後,市場愈發不相信房企,一有風吹草動,債券持有人率先沽貨,深恐會血本無歸。萬科在內地有十分強的代表性,政府最擔憂是原先沒問題,但若然因謠言動搖萬科的穩定性,不光在財務上影響公司融資及債務,物業銷售亦會受拖累,特別市場會對萬科物業交付存在懷疑,從而拖慢公司資金回籠,影響所及,屆時整個房地產市場也陷困境,所以政府不得不揚聲力撐。 ▷…
Lee Shau-kee lent Henderson Land HK$60 billion

李兆基豪借恒地600億 打造中環商業王國

恒基地產近年銳意在核心商業區大展拳腳,大股東李兆基通過股東貸款,借出600億資金,希望成就集團的雄圖偉願 重點 截至今年6月底,恒地淨借貸779億元,淨負債比率只有24% 李兆基借出的股東貸款,恒地無需扺押亦沒有償還期   劉智恒 近期多家內地開發商資金鍊斷裂,債務臨門,個別公司更要在旗下物管公司上動腦筋,調動資金應急。相對內地,香港發展商雖然未至於陷入絕境,但亦面對頗大壓力,有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更因利率不斷上升,租金收入被蠶食殆盡,導致上市十多年首次沒有派息。 面對高息壓力,香港四大地產發展商之一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0012.HK)大股東李兆基家族,就選擇在自己的錢包掏錢,真金白銀拿出高逾600億港元(549億元),貸款予上市公司。在芸芸本地上市企業中,能獲大股東慷慨借出巨額資金的公司,幾乎絕無僅有。 上月剛公布中期業績的恒基地產,淨利潤接近60億港元,按年上升近兩成半,每股派息維持0.5港元,淨借貸近779億港元,淨負債比率只是24%。在樓市不景及息口高企環境下,能派出這一份成績表,也算是交足功課。 股東貸款沒期限 亮麗成績背後,全因大股東李兆基家族為上市公司作出相當支持,根據中報的财務狀況表內顯示,同母系附屬公司借款達600億港元,該筆股東貸款更屬無抵押及無固定還款期。至於利息方面,雖然恒地沒披露,但據中報顯示的中期融資成本為3.79%看,息率肯定是在偏低水平,否則是須要通過獨立股東會議通過。 對於恒地來說,中期淨負債比率能在24%,毫無疑問是得益於該筆龐大貸款,否則比率將升至近43%,雖然也不是什麼危險水平,但能有較低的比率,就顯得公司財務狀況更健康。 另外,以低息獲大股東借款,面對近年息口不斷上升,就不用擔心,會令上市公司百上加斤,在資金調動上更靈活,也減少向股東派息的影響。 而且,貸款是沒有年限,對上市公司十分有利,省卻上市公司要為借貸作再融資的工作及時間。加上是無須抵押,上市公司的壓力大大減輕。 借款用在那裏 李兆基能借出天價貸款,究竟用意為何?我們再看看中報表述:「墊款是用作集團償還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作為收購土地產生的銀行借款。」翻查資料,恒地當年度作出驚人收購,斥資508億港元,投得中環海濱3號地皮。 事實上,要成為中環地王,是多位發展商心中的宏願。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中環則是香港商業中心,區內物業吋金呎土,而且供應稀缺,即使有錢也未必能購入優質商廈。 回歸以前,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英政府對自己國家的企業當然照顧有加,英資的怡和洋行(JAR.LSE, J36.SG)在香港開埠以來,透過旗下的置地控股(HKLD.LSE, H78.SGX)不斷在中環買地建樓,經歷多年發展,中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參天巨廈,大部分是置地或同系公司的物業。包括交易廣場一至三期、怡和大廈、遮打大廈、太子大廈及文華酒店等,總樓面面積45萬平方米(484萬平方呎),更透過行人天橋,將所有物業連結起來,儼然如一個商業王國。 七年之約 其他發展商或企業,縱然有資金,想在中環建立橋頭堡也不容易,因為區內根本沒土地可供發展。但華資大亨又怎甘心屈居老外膝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及郭得勝等幾大華資富豪牽頭,在市場不斷收購當年仍在港上市的置地股票,計劃聯手鯨吞置地。原先進展順利,豈料置地命不該絕,87年股災爆發,華資地產商大失預算,最終雙方談判,由置地買回華資地產商手上的股票,華資地產商則承諾,七年內不再狙擊置地,雙方達成協議,地產商鳴金收兵。 經此一役,置地提高警覺,加上香港經濟及政治發展物換星移,怡和系公司悉數遷冊離香港,中環地王之爭暫偃息旗鼓。然而隨著中環填海,個別實力日益擴大的本港地產商,對中環土地虎視眈眈,首先是機場鐵路發展,中環填出一片土地,新鴻基地產(0016.HK)及恒地眼見機不可失,聯手投得地皮,並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其中第二期大樓,與對岸的環球貿易廣場互相輝影,構成維港門廊。 亦因填海造地,為其它財團提供落戶中環的機會,原本新鴻基地產實力雄厚,可惜因三兄弟的爭拗,內耗令公司元氣大傷,大量人才離去,公司經此巨變,在發展上也變得審慎。恒地對於中環的發展念念不忘,幾年前以近233億港元投得金鐘美利道2號商業地,將建成The Henderson。3年前政府推中環填海而來的海濱3號地皮,恒地更不惜一擲萬金,斥資508億港元成功中標。 恒地在中環及金鐘的項目面積,加起來約350萬平方呎,雖未足與置地分庭抗禮,但已將距離拉近至只差一百萬平方呎。不過,雖贏得地王歸,但當年出價過於勇進,付出沈重代價,海濱3號的成交較第二高的標價高出37%,加上近兩年全球經濟走弱,中環商廈價值及租金受到影響。然而,在大股東全力支持下,恒地面對壓力大大紓緩,倘若趁市況回落而續吸納土地或收購項目,要成為明日的中環霸主,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