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ug maker boosted sales of its core anti-cancer produc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and reined in its research budget under a reform-minded CEO, but revenue momentum lags the pace of leading rivals.

君實生物虧損收窄 核心產品銷量回暖

新任CEO上任後開啟「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令這家生物製藥公司上半年研發開支大減逾四成,協助淨虧損按年明顯收窄 重點: 君實生物成立12年累計虧損額超過90億元,股價自2021年的最高點已縮水近九成 特瑞普利單抗仍為公司核心支柱產品,在中國內地獲批多項獨家或領先的適應症   莫莉 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的中期業績報告,在港股的披露期尾聲搭上尾班車。這間曾跟恒瑞醫藥(600276.SH)、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及信達生物(1801.HK)並稱「PD-1四小龍」的企業,如今的營收規模已經明顯「掉隊」。 君實生物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期內營業收入7.86 億元,按年增加17.4%,當中主要來自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國內市場實現銷售收入6.71 億元,按年增長約 50%。作為2018年獲批上市的第一款國產PD-1藥物,特瑞普利單抗在競爭激烈的PD-1市場中艱難廝殺,商業回報還有待進一步爆發。 今年初,君實生物曾經歷一輪高層調整,由公司原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出任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鄒建軍上任後,開啟「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將資源聚焦於更有潛力的研發管線,這些管線還沒到大舉推進臨床的階段,因此研發費用有所降低。2022年,君實生物的研發支出曾高達23.8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的費用已按年縮減42.4%至5.46億元。 營收提升加上研發支出縮減,君實生物上半年淨虧損縮窄35.3%至6.45 億元。事實上,公司自2012年底成立至今近12年,累計虧損額已經超過90億元,漫長的虧損期讓投資者信心難以持續,股價自2021年2月的最高點97港元已縮水近九成,最近在10港元左右徘徊。 公司交出的這份半年報雖有大幅減虧的優勢,但是僅有特瑞普利單抗一個單品支撐業績。相比之下,恒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上半年的營收分別高達136億元、120億元及39.5億元,業績增速均超過20%,君實生物的業績顯然不夠亮眼。財報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其股價也下跌8.7%。 君實生物擁有三款商業化產品,除了特瑞普利單抗外,還有新冠口服藥民得維和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的阿達木單抗君邁康。公司並未披露後兩款產品的具體銷售額,但是從准入醫院的數量來看,民得維和君邁康分別進入超過2,300 家醫院和243 家醫院,而特瑞普利單抗在全國超過五千家醫療機構銷售,顯然民得維和君邁康銷售網路不及前者。 短期內,特瑞普利單抗仍然是君實生物的支柱產品,在中國內地有10項適應症獲批,其中多項為獨家或領先的適應症。上半年,特瑞普利單抗新增三項適應症納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目前共有6項適應症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是國家醫保目錄中唯一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的抗PD-1單抗藥物。 今年6月,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聯合注射用紫杉醇用於一線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獲批,這是中國首個且唯一獲批三陰性乳腺癌一線治療的PD-1單抗。中國乳腺癌年新發病例數達35.7萬,其中三陰性乳腺癌(TNBC)約佔所有乳腺癌的10%至15%,具有侵襲性強、復發率高和預後較差的特點,是乳腺癌各種類型中最難治療的類型。這項適應症的獲批,有望為特瑞普利單抗擴大市場。 下一個亮點何在? 去年10月,特瑞普利單抗成為美國首款且唯一獲批用於鼻咽癌治療的藥物,也是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首個中國自主研發和生產的創新藥。今年1月,君實生物在美國的合作夥伴Coherus(CHRS.US)宣佈特瑞普利單抗已可以在美國獲取及使用。 雖然這是中國創新藥出海的一大里程碑,但美國每年鼻咽癌新發病例僅約2,000例,銷售增量有限。今年7月2日,Coherus還將特瑞普利單抗在加拿大的權益轉讓給加拿大藥物開發商Apotex,Coherus獲得625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約3,765萬美元的里程碑款項。 相比於2021年Coherus從君實生物與引進特瑞普利單抗和兩個可選項目選擇權、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可時付出的首付款1.5億美元來說,此次出售加拿大權益可謂是平價變賣。這或許顯示出,Coherus對於特瑞普利單抗後續商業價值的信心不足。 在君實生物的儲備管線中,值得關注的重點是Tifcemalimab,作為全球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抗BTLA抗體,在近兩年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現出極大的腫瘤治療潛力,現已經進入臨床三期。 君實生物當前的市銷率約6倍,低於同樣主推PD-1創新藥的同行信達生物的8倍。君實生物要讓投資者重燃信心,看來需要進一步提升國內和海外的銷售業績,加快推出下一代王牌產品。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tchmed has reported sharply reduced profits, coming off an exceptionally high base last year, but sales of its key cancer medicine are accel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和黃醫藥銷售佳 海外市場成亮點

雖然和黃醫藥淨利潤按年大降84.7%,但在沒有新對外授權合作的情況下,依靠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分成維持盈利,實屬不易 重點: 呋喹替尼海外銷售額增長勢頭強勁,令和黃醫藥第二季在美國的銷售額按季增速達52.56% 公司未來經營的重點將以創新藥為主,或將剝離旗下主營中醫藥製造和銷售業務   莫莉 在眾多選擇「出海」的中國醫藥企業中,在千禧年已成立的港資藥企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HCM.US; 0013.HK)可謂弄潮兒,核心產品呋喹替尼(Fruzaqla)不但先後成功獲得美國和歐盟醫藥監管部門的准入許可,呋喹替尼等產品的商業化權益,也早早地對外授權(license out)予多間跨國醫藥巨頭。 7月31日,和黃醫藥發佈了今年中期財報,雖然淨利潤按年大降84.7%,但在沒有新對外授權合作的情況下,依靠國內外市場的銷售分成,仍然維持2,580萬美元盈利,實屬不易。這是因為作為基數對比的2023年上半年,和黃醫藥曾錄得1.69億美元淨利潤,當中包括了武田製藥(4502.JP)為獲取呋喹替尼在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商業化和生產獨家權益,而支付的2.59 億美元首付款,在剔除合作收入後,和黃醫藥在去年上半年其實仍是淨虧損狀態。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和黃醫藥的營收為3.1億美元,腫瘤業務綜合收入1.69億美元,當中產品銷售收入1.28億美元,按年增長64%,武田製藥支付的首付款、里程碑及研發服務收入3,380萬美元,按年大減87%。此外,和黃醫藥在中國內地還擁有龐大的藥品行銷及分銷網路,為第三方製藥公司提供服務,這類業務在上半年貢獻收入1.37億美元,由於與新冠肺炎相關的處方藥分銷銷售額下降,該分部收入按年下降18%。 在備受關注的腫瘤藥板塊,和黃醫藥旗下擁有三大已上市產品,呋喹替尼上半年的海外銷售額達1.31億美元,而國內銷售相對疲弱,為 6,100萬美元。這款核心產品自2018年在中國獲批上市,目前銷售已進入樽頸期,2021年的市場銷售額增速曾高達111%,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已回落至8%。 其餘兩款產品目前僅在中國市場上市,索凡替尼收入為2,540萬美元,按年增加12%;賽沃替尼貢獻收入2,590萬美元,按年增加18%。索凡替尼在國內獲批用於神經內分泌瘤,這款產品的出海準備甚至先於呋喹替尼,早在2019年11月就曾獲FDA授予孤兒藥資格、2021年新藥上市申請獲受理,但是在2022年5月因美國橋接研究的數據不足而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駁回上市申請,出海之路中斷。 雖說此次依靠銷售實現中期盈利,但財報公佈後,和黃醫藥的股價卻連續兩日溫和下跌,這或許因為呋喹替尼海外銷售增長的利好已提前兌現。7月31日,武田製藥發佈2024第一季財報,當中披露了呋喹替尼自去年11月美國上市後的銷售額,從2023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一季,銷售額分別達到22億日元(1億元)、78億日元及119億日元,最新一季的按季增速達52.56%。因此,作為呋喹替尼研發者的和黃醫藥股價當日上漲5.8%,但隨後公佈的財報中國內銷售額增速平平,市場情緒又重歸平淡。 海外市場成出路 在藥品分銷業務按年下滑、研發進展不斷推進之際,和黃醫藥上半年能實現盈利,與其大幅控費相關。其中收入成本下降14%至1.8億美元,銷售及行政費用減少15%至5,780萬美元,而研發開支更大減34%至9,530萬美元,主要是縮減境外管線產品的臨床投入,其中歐美的臨床和監管費用,從去年上半年的5,560萬美元銳減至1,490萬美元。努力控制成本後,和黃醫藥目前擁有現金及等價物約8億美元,手頭相當充裕。 財報顯示,和黃醫藥未來的經營的重點將以創新藥為主,或將剝離旗下主營中醫藥製造和銷售的非合併合資企業上海和黃藥業,又表示會持續探索各種出售和合作備選方案。 至於腫瘤藥物,和黃醫藥三款已上市產品均在中國納入醫保,雖說擴大了銷售管道,但進入國家醫保藥品後價格偏低,同樣影響利潤。以呋喹替尼為例,一盒21粒5毫克的呋喹替尼在美國定價2.52萬美元,而同等數量藥品在中國僅約7,541元,反映美國售價高出23倍。今年6月,呋喹替尼獲得歐盟委員會批准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這也將繼續擴大和黃醫藥的海外市場。 據財報給出的預測,今年腫瘤板塊收入將達到3億到4億美元,券商浦銀國際的分析師認為,考慮到呋喹替尼的強勁海外銷售、嚴格的運營費用控制,以及下半年里程碑收入顯著高於上半年,此前公司預測2025年底實現盈利,有可能提前實現。 目前和黃醫藥的市銷率約5.6倍,同樣走入美國市場的的君實生物(1877.HK)的市銷率約7.3倍,顯示和黃醫藥估值處於行業中下水平。隨著呋喹替尼在海外進一步拓展,公司有望進入穩定收成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innovative drug maker’s product revenue rose 82% to $747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with its star drug on pace to possibly net $2 billion for the year.

百濟神州營收增七成 逆市擴張策略見回報?

這家創新藥生產商今年第一季來自產品銷售的收入達到7.47億美元,按年增長82%,王牌產品全年收入有望衝擊20億美元 重點: 百濟神州旗下替雷利珠單抗在第一季的「出海」進程順利,預計下半年在美國上市 當醫藥同行紛紛大裁員,其員工數目反而按年增加1,400人,達到10,600名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行業,百濟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是特殊的存在。一方面,這間公司手持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藥物(Blockbuster drugs),營收連年創新高;另一方面,它堪稱最捨得花錢投入研發的藥企,公司成立以來長期虧損,何時能為股東帶來盈利回報仍是未知數。 今年5月8日,百濟神州公佈今年第一季財務業績,期內總收入達7.52億美元,按年增長68%,其中來自產品銷售的收入達到7.47億美元,按年大升82%。期內,公司仍錄得2.51億美元淨虧損,但較去年同期的虧損3.48億美元收窄27.9%。財報公佈後,其美股連續兩日上揚,累計漲幅約5%,顯示投資者對這份財報看法積極。 從產品收入來看,百濟神州的王牌產品澤布替尼銷售增長強勁,作為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經成為同類最優(Best-in-class)藥物,繼去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後,今年第一季銷售額達4.89億美元,全年收入有望衝擊2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貢獻的銷售額達到3.52 億美元,按年上升153%,主要得益於該產品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中的市場份額提升,歐洲市場也亦貢獻6,680 萬美元收入,按年大增243%。 另一款產品替雷利珠單抗的潛力也不可小覷,第一季銷售額為1.45億美元,按年增長26%。雖然增速無法與澤布替尼相比,但替雷利珠單抗在第一季的出海進程順利,獲得多項市場准入批准。歐盟委員會批准該藥物用於治療三項非小細胞肺癌(NSCLC)適應症,包括一線及二線治療。 3月,替雷利珠單抗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既往接受化療後的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二線治療,這也是第二款在美國市場獲批的國產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當前尚未在歐美市場實現商業化,公司正在自建海外銷售團隊,預計下半年在美國上市,有助進一步擴大收入來源。 目前,百濟神州在研藥物的管線超過60款,覆蓋多種技術平台和藥物模式,包括單抗、雙抗/多抗、ADC、細胞治療、mRNA等,涉及血液瘤以及肺癌、乳腺癌、胃腸癌等實體瘤領域。下一步值得期待的自研管線包括Sonrotoclax,這款BCL-2抑制劑已經開展了4項註冊臨床,包括聯合澤布替尼用於一線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R/R CLL)患者的一項全球關鍵性三期試驗。 逆市擴張 加大投入 在高息環境下,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熱潮冷卻,資本希望創新藥企能更好地平衡規模和盈利之間的關係。有投資者指出,國內龍頭創新藥企業在資本助力下,營收已經做到幾十億元規模,可是仍然在虧損,高度依賴外部輸血,或無法令投資者信服公司能從產業層面實現正回報。 對於何時能實現盈利,百濟神州的管理層一直封口不談,因為公司擁有龐大候選管線,堪稱一台「燒錢機器」。由於臨床前項目推進至臨床、早期臨床項目推進至後期發展階段,第一季的研發支出按年增加13%至4.6億美元。澤布替尼的銷量大增背後,也離不開水漲船高的銷售及管理費用,這部分支出按年上升30%至4.3億美元,而研發費用和銷售管理費用,已占當季收入達61.2%和57.1%。 在連年虧損之下,百濟神州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從2021年底的43.76億美元,降至第一季末的28.07億美元。隨著持續進行候選藥物開發、尋求監管機構批准、擴張生產及製造設施以及商業化在研藥物等,公司的支出還將進一步上升。投行建銀國際在最新研報中指出,考慮到提升產品收入所需的銷售成本,將百濟神州2024至2026財年的銷售和行政成本預測分別上調10%、13%、27%,並且將明年的淨虧損預測上調2%至4.49億美元。 事實上,除了研發和銷售的正常支出外,百濟神州也沒有停下擴張步伐,距離削減成本、實現盈利的道路似乎越來越遠。當醫藥同行紛紛大裁員時,其員工數目卻按年增加1,400人,達到10,600名全職員工。此外,最新財報還披露,百濟神州將投資7,400萬美元,在上海建設一個新的研發中心。 堅定的逆市擴張策略,顯示出百濟神州對自身業務發展以及融資能力的信心,但新藥研發相當艱巨,候選管線藥物中,能否再出現像澤布替尼的重磅炸彈藥品?百濟神州的市銷率約為6倍,低於同樣手握出海PD-1藥物的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的8倍港股市銷率。百濟神州下半年的產品出海道路能否順利、成本控制能否有進一步效果,值得投資者持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Chinese developer of next-generation cancer treatments is raking in huge returns from its flagship drug, but R&D and sales costs keep rising.

核心產品收入豐厚 百濟神州何時扭虧?

澤布替尼是首款在美國獲批的中國國產創新藥,在美獲批四年後成為「重磅炸彈」藥物,如今進入商業回報的爆發期 重點: 百濟神州2023年的營收按年上漲73.7%,仍然錄得巨額虧損,也沒有具體的預期盈利時間指引 另一款潛力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已在歐洲獲批上市,但海外商業化權益曾兩次被合作方退回,或因同類藥物市場競爭極其激烈   莫莉 在生物醫藥行業,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藥物通常被稱為「重磅炸彈」藥物(Blockbuster drug)。如今,中國的第一款「重磅炸彈」藥物出現在創新藥行業「一哥」百濟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手上。上週一晚間,百濟神州公佈了2023年業績報告,核心產品抗癌藥物澤布替尼全年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 受兩大明星產品澤布替尼以及替雷利珠單抗的銷售帶動,百濟神州去年營收按年上漲73.7%至24.6億美元,包括產品收入21.9億美元,按年增長約74.5%,以及合作收入2.69億美元,按年增長約66.7%。 不過,即使收入大幅增長,百濟神州仍然錄得巨額虧損,其中經營虧損12.08億美元,按年減少約33%,全年淨虧損收窄至8.82億美元。財報公佈後,百濟神州的美股在其後兩天大漲3.3%和12.1%,港股和A股更連續三日上升,或顯示投資者對這次公佈的業績較為滿意,看好公司發展前景。 最值得期待的,是澤布替尼的未來潛力,作為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經成為同類最優(Best-in-class)藥物, 銷售額不斷上漲,去年第四季度的全球銷售額達4.13億美元,按年增長135%,全年全球銷售額達13億美元,按年增長129%。 澤布替尼是首款在美國獲批的中國國產創新藥,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以及適用範圍的增加,如今進入商業回報的爆發期。自2019年11月在美國獲批成人套細胞淋巴瘤以來,澤布替尼已經在美獲批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等多個適應症。 截止2023年底,澤布替尼已累計在全球超過65個市場獲批,而美國是它最重要的市場,去年美國市場貢獻的銷售額高達9.46億美元,按年增長142.6%。 澤布替尼成為百濟神州的王牌支柱產品,在整體產品收入中佔比高達61.9%。但作為國內研發投入資金最多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還有另一款剛剛出海歐洲的潛力產品──替雷利珠單抗值得關注,該產品全年銷售額為5.37億美元,按年增長26.9%。但令人關注的是,替雷利珠單抗第四季度只賣了1.28億美元,按季下降了12.5%。 雖然替雷利珠單抗是國內首個PD-1出海產品,2023 年9月在歐盟獲批上市,預計將今年內在美國獲批上市。但是在全球競爭極其激烈的PD-1領域,替雷利珠單抗能否取得如澤布替尼的亮眼成績,仍有待觀察。 替雷利珠單抗的海外商業化權益曾先後兩次被授權,但之後又都被退回。跨國醫藥企業諾華製藥(NVS.US)曾在2021年以6.5億美元的首付款,獲得在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地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替雷利珠單抗藥物的權利;其後,新冠疫情影響了該藥物在美國的獲批進程,諾華僅表示終止合作原因是PD-1抗體前景發生了很大變化。百濟神州稱,權益收回後,將會獨立銷售替雷利珠單抗。 高額開支難減 百濟神州近期在接受調研時表示,預期在2024年及以後,產品收入增幅將繼續超過經營費用增長,使公司能夠持續提升經營優勢和現金流,但沒有給出具體的預期盈利時間指引。 在擁有一款「十億美元」藥物後,百濟神州為何仍未盈利呢?這與百濟神州龐大的產品管線帶來的高額支出有關,因其現有17款商業化產品,以及超過50款在研藥物管線。這意味著,公司不僅需要高昂的研發開支,亦有大量的商業推廣和銷售成本。 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經營費用總計為32.9億美元,按年增長12.6%,這已是百濟神州積極控制成本的結果,增速較上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當中,研發費用、銷售及管理費用分別為17.8億美元和15億美元。 根據百濟神州在業績快報中披露的研發進展,自主研發的三款已上市藥物,均有新的適應症處在臨床三期階段,而尚未上市的新藥Sonrotoclax有四項註冊性臨床試驗,包括用於一線治療CLL的全球三期註冊性試驗,今年預計還會有超過10款新分子藥物進入臨床階段。這些「燒錢」的研發管線,對應著龐大的研發支出,將進一步推後百濟神州的盈利時間表。 截至去年底,百濟神州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1.85億美元,較2022年底的38.75億美元有所減少。百濟神州在港股的市銷率為6.8倍,相比之下,同樣手握出海PD-1藥物的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在港股的市銷率為7.1倍。對於已經驗證了自身研發及商業化能力的百濟神州來說,下一步能否讓更多重磅產品帶來商業化回報,並最終為股東帶來利潤,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biotech company has been dogged by multiple challenges recently, including declining revenue, ongoing losses and a recent rejection by one of its overseas partners.

君實生物換研發背景新帥 能否挽救低迷業績表現?

這家生物科技公司面臨營收下滑、遲遲無法實現盈利,以及出海產品遭退貨等諸多困局,市場關注其商業化成績 重點: 君實生物原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出任首席執行官,股價卻連續多日下跌 商業化進展遲緩的同時,君實生物近年來研發和商業化團隊已經歷多番震盪   莫莉 隨著生物醫藥行業整體環境趨冷,在業績壓力之下,無論是創新藥企還是老牌醫藥公司,高層人事也頻頻出現變動。1月12日,頭部創新藥企業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宣佈,公司原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鄒建軍將出任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而前任CEO李甯獲選為副董事長,並擔任全資子公司TopAlliance Biosciences董事長,負責海外業務。 消息公佈後,截至上週五,君實生物股價已連續五日下跌,累計跌幅達到15.7%,顯示資本市場對於這次換帥並不滿意。過去一年來,君實生物的市場表現可謂「跌跌不休」,從2023年年初約46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滑,目前股價已不足15港元,市值縮水近七成。此時宣佈換帥的新人選為內部提拔,難以給市場帶來振奮情緒。 新任CEO鄒建軍擁有臨床腫瘤學博士學位,具備二十餘年臨床經驗和腫瘤藥物研發經驗。鄒建軍曾在拜爾醫藥擔任中國腫瘤研發部醫學經理、治療領域負責人、全球醫學事務負責人,也曾在恒瑞醫藥任職首席醫學官、副總經理。2022年4月,在經歷恒瑞醫藥的高管大幅減薪後,鄒建軍宣佈離職,僅僅8天之後便加入了君實生物,依舊主管研發領域。當時君實生物給鄒建軍開出的年薪超過400萬元,還有300萬股的股權激勵,遠高於同期恒瑞醫藥所有高管薪金。 但如今,君實生物面臨營收下滑、遲遲無法實現盈利、出海產品遭退貨等諸多困局,鄒建軍此番升職,已不復當年加入君實的風光。2023年前三季度,君實生物實現營收9.86億元,按年下滑19%,淨虧損逾14億元。 君實生物的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近年來銷售表現起起伏伏,作為2018年獲批上市的第一款國產PD-1藥物,特瑞普利單抗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別實現7.74億元和10.03億元銷售額。但隨著更多國產PD-1進入市場,加上君實生物醫保談判失利,2021年特瑞普利單抗銷售額銳減至4.12億元。此後,特瑞普利單抗在國內新增獲批兩項大適應症,2022年銷售額回升至7.36億元,2023年首三季度,特瑞普利單抗實現營收6.68億元,按年增長約29.7%。 至於其餘已獲批上市的產品,銷售表現則更為平淡。2023年首三季度,小分子新冠口服藥民得維取得收入1.24億元,阿達木單抗取得收入約9,940萬元,曾經的新冠中和抗體藥物埃特司韋單抗已不再產生收入。換言之,除了在PD-1這一紅海市場上廝殺的特瑞普利單抗,君實生物並無其他能支撐銷售業績的重磅產品。 商業化進展遲緩的同時,君實生物近年來研發和商業化團隊已經歷多番震盪。2018年至2021年底,君實生物曾連續更換三位商業化負責人,後兩任首席商務官分別在任1年及4個月,團隊穩定性受影響。直到2021年11月李聰出任君實生物聯席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公司商業化工作。 「出海」項目遭退貨 在研發領域,公司首席科學家武海,以及執行董事、核心技術人員馮輝在2023年8月底相繼辭職。根據君實生物上交所的招股書,兩人是公司四位核心技術人員的其中兩位。財報顯示,君實生物的研發人員數量也在由升轉降,從2022年底的995人,降至去年6月底的854人。 新年伊始,君實生物的美國合作方Coherus(CHRS.US)宣佈終止與重組人源化抗TIGIT單克隆抗體(項目代號為JS006)的許可合作,君實生物前期已從Coherus處收到的3,500萬美元執行費及Coherus承擔的研發費用等無需退還。2022年年報顯示,君實生物該年在JS006項目上投入研發費用5,154.9萬元,佔營收比重為3.55%。 去年10月,特瑞普利單抗獲美國FDA批准兩項鼻咽癌相關的適應症,這是首個成功出海美國的國產PD-1單抗,也是美國唯一獲批用於鼻咽癌治療的藥物,這款藥物的美國合作方也同樣是Coherus。不過,鼻咽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歐美國家的患者數量較少,Coherus估算,美國每年新發鼻咽癌患者2,000人,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的銷售額峰值大約為2億美元,加上君實生物僅能獲得20%的銷售分成,這款藥物獲批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提升或許不如市場預期。 君實生物在研產品管線覆蓋五大治療領域,包括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慢性代謝類疾病、神經系統類疾病以及感染類疾病,除了已經處於商業化階段的四項產品之外,還有近30項在研產品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超過20項在研產品處在臨床前開發階段,仍需龐大的研發投入。 目前,君實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0倍,而擁有在歐盟獲批的PD-1產品的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市銷率僅有7倍,顯示君實生物的估值仍有一定溢價。雖然君實生物的新任CEO有較好的臨床研發背景,但她能否帶領公司在商業化領域交出更好的成績,還有待時間證明。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首款國產PD-1在美獲批 能否協助君實生物扭虧?

美國FDA批准上市的第一款中國PD-1藥物由君實生物研發,不過該藥物的商業化權益已經轉讓,相信能為該公司帶來的收入有限 重點: 特瑞普利單抗早在2021年已對外授權,君實生物可以獲得一筆里程碑付款以及約20%的銷售分成 今年首三季度,君實生物營收按年下降19%,淨虧損14.1億元,按年虧損減少1.88億元   莫莉 中國創新藥「出海」的征程久經考驗,終於迎來第一款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國產PD-1藥物。上周日,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公佈,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抗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單抗(美國商品名:LOQTORZI)獲FDA批准兩項鼻咽癌相關的適應症,這也是美國首個且唯一獲批用於鼻咽癌治療的藥物。 從2017年獲批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到2021年初向FDA遞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當年10月獲受理,再到新冠疫情導致FDA無法來到中國實地審查生產設施,這場「出海」旅途,君實生物走得格外艱難。慶幸最後憑藉鼻咽癌這個差異化的癌種,君實生物順利敲開美國市場大門。 君實生物這款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獨佔許可權,早在2021年就已對外授權予美國藥企Coherus(CHRS.US)。根據當初簽署的合作協議,Coherus向君實生物一次性支付1.5億美元(11億元)首付款,並在達到相應里程碑事件後,向公司支付累計不超過3.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單抗的產品在Coherus區域內年銷售淨額20%的銷售分成。 因此,特瑞普利單抗獲批之後,君實生物不但有大筆里程碑付款進賬,之後也能收到約20%的銷售分成。消息公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君實生物股價大漲,A股收市報45.72元,漲5.5%,其港股更大漲8.2%至21.45港元,這顯示投資者對於君實生物未來的收入有積極的預期。 除了美國市場外,特瑞普利單抗亦有望打入歐洲。2022年12月和今年2月,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分別受理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其他藥物用於治療局部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患者,以及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食管鱗癌患者的上市許可申請。 君實生物表示,將持續拓展全球商業化網路,覆蓋超過50個國家,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與Coherus開展合作之外,在東南亞、中東和北非、拉美、印度、南非等地均有合作夥伴。 「在美國,PD-1賽道已有6個競爭對手,我們是第7個。但我們的適應症是鼻咽癌,而且是鼻咽癌治療領域批准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藥,能夠與其他公司形成差異化競爭。此外,我們的臨床數據亮眼,受到國際認可。」 君實生物的CEO李寧在10月30日召開的傳媒溝通會表示。 收入提升或許有限 鼻咽癌是一種發生於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2020年鼻咽癌超13萬宗,其中約6萬名患者在中國,預計到2040年,每年的新發病例將增至26萬,死亡病例增加至10萬。但是,鼻咽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高發,但在歐美國家的患者數量比較有限。 君實生物透露,據合作夥伴Coherus估算,美國每年新發鼻咽癌患者2,000人,實際測算其PD-1在美國的銷售額峰值大約為2億美元。從腫瘤藥物來看,2億美元的銷售額峰值並不算高,再加上君實生物只能獲得20%的銷售分成,這款藥物獲批後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提升,或許不如市場想像的那麼高。 相比之下,特瑞普利單抗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顯然更大,作為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PD-1(L1)抗體,已累計獲批6項適應症。2023 年首三季,君實生物的銷售產品收入為8.92 億元,較2022年同期上升67.8%,其中特瑞普利單抗貢獻了6.68億元。 作為君實生物的「當家花旦」,特瑞普利單抗的銷量頗為波動。2018年底,它在上市後,銷售額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爬升,在2020年度達到年銷售額10.03億元的高峰。但隨著市場上獲批的PD-1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2021年只實現銷售額4.12億元。當2022年新增兩項大適應症獲批上市後,特瑞普利單抗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情況開始好轉,實現銷售收入7.36億元,按年增長78.8%。 雖然君實生物在創新藥企業當中,屬於商業化推進較早的一員,但銷售能力不夠,導致商業化之後仍遲遲無法實現盈利。根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第三季財報,今年首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9.86億元,按年下降19%;淨虧損為14.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8億元。 對於君實生物來說,漫長的臨床試驗意味著高額的投入,成功出海的象徵意義似乎遠大於實際收益,但FDA的批文或許能成為君實生物走向海外市場的踏腳石。如今,該公司在港股的市銷率約為15倍,而擁有在歐盟獲批的PD-1產品的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市銷率僅10倍,顯示君實生物的估值有一定溢價,相信隨著特瑞普利單抗成功打入美國市場,該公司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biopharma company that led the way in Chinese mRNA research is battling a wave of lawsuits and financial woes, including court limits on its founder’s spending.

mRNA先行者斯微生物 新冠疫情後艱難轉型

這家中國最早進入mRNA技術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如今被追討欠款的官司纏身,創始人也被法院限制高消費 重點: 當資金蜂擁而至時,斯微生物開始匆匆為商業化做準備,不僅建立兩間總年產量可達4億劑的生產工廠,還組建了銷售團隊 新冠疫情帶來的機遇已成過去,斯微生物稱未來將會開展CDMO業務,作為轉型方向   莫莉 新冠疫情過去後,曾經火熱的mRNA疫苗賽道快速遇冷。近日,中國mRNA研發企業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emirna Therapeutics Co. Ltd.,下稱“斯微生物”)陷入財務困境,不僅追討欠款的官司纏身,公司創辦人兼法定代表人李航文,也因無法及時還款被法院限制高消費。 多項法院文件顯示,斯微生物累計被起訴的開庭公告至少有55宗,起訴原因包括買賣合同糾紛、勞動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與服務合同糾紛等,起訴方不僅包括供應鏈上游的企業,還包括疫苗工廠的建設方、幫助招聘的獵頭公司等,而且絕大多數案件發生在2022年10月之後。這意味著,斯微生物的財務危機從去年底就已開始全面蔓延。 斯微生物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最早進入mRNA技術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之一。2020年2月,斯微生物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共同涉及開發的新冠mRNA疫苗啟動動物試驗,這也是中國第一批開始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疫苗成為生物醫藥投資最熱門的選項,而mRNA技術路線更是炙手可熱。2020年2月,斯微生物獲得由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領承創投投資的3,000萬元A+輪投資。同年6月,西藏藥業(600211.SH)宣佈將向斯微生物分階段投資3.51億元,拿下斯微生物在研的新冠疫苗、結核疫苗及流感疫苗的全球獨家開發、註冊、生產、使用及商業化權利。當年12月,斯微生物完成1.4億元的B輪融資,投後估值已經突破10億元。 雖然研發起步搶佔了先機,但斯微生物之前的研發重點在於個性化腫瘤疫苗,在傳染病疫苗研發領域的積累不足。直到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一代mRNA疫苗才獲得1期臨床試驗批件,當時中國已有多款滅活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並進入市場。 不過,BioNTech(BNTX.US)和莫德納(MRNA.US)研發的兩款mRNA疫苗因其較高的保護率,在全球多個地區獲批接種,以斯微生物為代表的國產mRNA疫苗企業熱度上升。2021年6月,斯微生物獲得近2億美元(14.6億元)融資,由招商健康、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景林投資、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共同領投,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加入董事會。 當資金蜂擁而至時,儘管斯微生物手中沒有一款獲批的產品,但公司卻開始匆匆為商業化做準備。2022年1月,斯微生物董事長李航文在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兩個現代化生產工廠,可實現大規模量化生產,預計年產量可達4億劑,同時也正在組建銷售團隊。事後證明,這一步「未雨綢繆」的棋,給斯微生物埋下了債務危機的地雷。 轉型開展CDMO業務 當時間推進到2022年底,中國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突變,全國各地同時經歷感染高峰,也讓中國快速實現群體免疫,疫苗接種需求銳減。如今,中國已有近20款國產新冠疫苗獲批,唯一一款國產新冠mRNA疫苗由石藥集團(1093.HK)研發。斯微生物雖然早著先機,但並未能擠入新冠疫苗的市場,業務前景岌岌可危。 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佈,因外部客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已無新冠疫苗需求,為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位於上海周浦的工廠已暫停試運行,相關人員待業,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員維持工廠的基本營運、現場看護等工作;另一家建好的工廠,也尚未投入使用。 新冠風口已過,斯微生物的故事還沒結束。2023年5月,公司宣佈完成數億元的Pre-D輪融資,該筆融資主要用於加快腫瘤治療疫苗及傳染病疫苗管線的開發,人工智能演算法及mRNA序列設計優化技術佈局。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司不僅沒有披露 Pre-D輪融資的數額,就連投資方的名字也沒有提及。 8月24日,斯微生物再次宣佈新動向,稱公司將會開展研發生產外包模式(CDMO)業務,依靠公司多年積累的mRNA平台技術和mRNA生產體系,可賦能全球合作夥伴實現從概念到商業化生產全過程。李航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補充稱,除了CDMO外,斯微生物還會開展合同定制研發機構(CRO)業務。 斯微生物也是繼康希諾(6185.HK; 688185.SH)之後,又一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新冠疫苗企業。今年8月,康希諾宣佈與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AZN.LON)合作,將會向對方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產服務,以支援其mRNA疫苗項目。對於斯微生物而言,當資本熱潮退去,若能更好地利用在mRNA領域的積累,轉型成為CDMO公司,也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