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 finds middle ground in Singapore

Shein給中企上了一課:如何在中美爭拗下成長(下)

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在新加坡找到了平衡世界兩大超級大國的中間地帶,而這家網上快速時尚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本文為兩部分系列文章中的第二部分。如要閱讀第一部分,請點擊這裏   鐘立斌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徵收關稅的大招。這第一輪關稅並不明顯,也沒有直接影響到主要面向美國客戶銷售的中國網上快時尚零售商Shein。根據KrAsia的數據,Shein在2019年實現了46億美元(336億元)的銷售額,比貿易戰爆發前的2017年猛增了三倍。 儘管如此,美國最初的關稅仍然是一個不祥的信號,預示著未來的麻煩,Shein需要儘快採取行動。 除了強勁的銷售業績,2019年對Shein而言,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年,因為它開啟了另一段重要的企業里程。為了使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受中美緊張局勢影響,Shein啟動了一項對沖地緣政治風險的戰略:在新加坡註冊了一家公司,而新加坡作為一個中立的城市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美國和中國的信任。 新加坡作為前殖民地,繼承了英國的治理體系,但又與亞洲的價值觀保持一致。正因如此,新加坡成為中美兩國利益交匯的首選之地。新加坡作為「戰略支點」的優勢不僅吸引了Shein,也吸引了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字節跳動、華為、愛奇藝(IQ.US)、中國平安(2318.HK; 601318.SH)、騰訊(0700.HK)和攜程集團(TCOM.US; 9961.HK)等其他中國公司。 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就與中美兩國建立了戰略互信,決不允許被利用來規避中美兩國的法規,損害兩國各自的利益。這一點對新加坡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Shein也不例外。 Shein將新加坡作為地緣政治對沖工具的戰略,已融入其整個商業模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表面決定,而是對一個平衡中美利益的中立地點的努力和承諾。 據路透社報道,Shein取消了其南京公司的註冊,並將其商標和廣州公司的擁有權轉讓給其新加坡公司,該公司也是營運其全球網站的法人實體。Shein的創辦人許仰天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也是新加坡公司的代表之一。 Shein正在新加坡大肆招聘人才,高調招聘的人員包括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的前高管和東南亞電子商務巨頭Lazada的前聯席總裁。截至8月底,Shein在其新加坡LinkedIn頁面上,列出了141個職位空缺。 今年5月,Shein啟動了「全球一體化市場」這項變革性戰略舉措,從新加坡向世界其他地區拓展,首先從巴西和美國開始。不久後,Shein在都柏林設立了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總部,愛爾蘭企業、貿易和勞工部部長出席了此次活動。 儘管植根於中國並擁有龐大的中國供應鏈網路,Shein的新加坡戰略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從中美緊張關係中緩解,並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這並不是靈丹妙藥,未來的任務還很艱巨。美國將繼續監察該公司的環境、人權、關稅和版權記錄。同時,中國也會繼續加強對數據保護、安全和海外上市公司的控制。 Shein的最終目標可能是在紐約上市,這需要中美雙方的批准,但它否認了上市申請。但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新加坡將成為中美兩國「相會」的地方。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國公司開展國際業務的門戶和安樂窩。但它直接暴露在美國的監控之下,處於弱勢地位。在這方面,中國企業可以從已有2,500年歷史的《易經》中汲取靈感,走出香港傳統上提供的舒適區,並管理香港的脆弱性。 和諧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需要一個持續的平衡循環。目前,影響世界的最大力量是不斷變化的中美關係,這就需要重新調整,而不是拋棄香港。由於香港獨特的地位,這個城市將繼續協助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互動,儘管方式有所不同。 從《易經》的角度來看,香港和新加坡不是二元選擇,而是應該協調的一對,這好比陰陽互補。兩者都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時代會隨著地緣政治等力量的變化而循環往復。套用《易經》的方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求和諧而非對立,才是正確的對策。 在實踐中,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應優化其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業務和資產配置,這就需要走出香港的舒適區。中國公司應考慮《易經》的優點,並仿傚Shein等公司管理中美地緣政治風險的做法。 鐘立斌是C Consultancy和Helios Strategy Advisors的合夥人,這是兩家分別位於香港和新加坡的諮詢和企業服務公司。他還著有《Managing a Chinese Partner》一書。您可以通過 Lbc@c-consultancy.com 與他聯絡 (本文的中文和英文版本若存在衝突,以英文版為准)…
Shein can teach us some lessons

Shein給中企上了一課:如何在中美爭拗下成長

這家快銷時裝公司或可提供一些參考,企業如何在地緣政治緊張下保護競爭優勢,      鍾立斌 中美緊張局勢,影響中國企業在美國和西方市場的戰略與業務。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這場激烈的地緣政治鬥爭不僅限於政客,還滲透到了普通大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已從2020年的79%上升至2023年的83%」。 分析人士預計這將成為新常態,而在美國市場上,中國企業要做好陷入被動的準備。但對於來自南京的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來說,卻並非如此,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在美國市場的增長絲毫沒有陷入被動之勢,反而表現優異。 Shein是大量美國年輕人,尤其是Z世代首選的在線快銷時裝品牌,根據數據分析公司Earnest的統計,2021年前六個月,Shein以28%的市場份額引領美國快時尚市場。 彭博新聞社在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估計,Shein的年收入為240億美元(1739億元),CNBC在7月援引一份內部備忘錄報道,Shein「(2023年)創公司上半年利潤紀錄」,並援引該備忘錄稱「在美國的持續增長勢頭,鞏固了我們在市場的領先地位」。 Shein的勢頭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22年的一次融資中,獲得了1,000億美元的估值。當時,Shein的價值比競爭對手、快時尚巨頭H&M和Zara的所有者Inditex的市值加起來還高。Shein今年也進行了募資,估值降低至660億美元。 儘管大打折扣,但Shein的估值仍高於Zara,但現在落後於Inditex,後者的股價在過去12個月內上漲了60%以上。 Shein在美國的最新進展,是大約一周前宣布與Forever 21達成合作。根據協議,Shein將收購Forever 21母公司Sparc Group三分之一的股份,而Sparc Group反過來將收購Shein的少數股權。 可以肯定,情況並不是一帆風順,Shein很可能會像名聲大振的中國短視頻TikTok一樣遭遇強勁逆風。今年3月,一個由美國品牌、人權組織和個人組成的聯盟,發起了「關閉Shein」行動,把Shein說成國家安全威脅。該聯盟將Shein與TikTok連在一起,稱它們「TikTok是針,Shein是藥」。 不管怎麼說,到目前為止,Shein的經歷為大大小小的中國企業,如何規避美中緊張關係提供了有用的參考。 2008年,內地人許仰天(英文名Chris Xu)在南京創辦ZZKKO,也就是Shein的前身。在Shein的初期,美中關係較為穩定,其面向全球化市場採購和銷售服裝的商業模式,反映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 然後,在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次年,奧巴馬總統宣佈「重返亞洲」戰略,以回應中國的崛起。美中關係的轉變由此開始,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下,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後來在拜登的「美國回來了」政策下,中美關係更加一落千丈。 隨著美國和中國關係惡化,像許多中國公司一樣,Shein繼續向價值鏈上游移動——這同樣也反映了中國在這個方向上邁進。Shein放棄了基礎的「採購—銷售」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的供應鏈,和一個由算法驅動的端到端技術平台。今天,Shein擁有逾1.1萬名員工,產品銷往150多個國家(佔全球國家數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Shein於2012年進入美國市場,並在2017年開始投放日間廣告。根據App Annie的數據,到2021年,它已取代亞馬遜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大的購物應用程序。根據營銷行業出版物Ad Age的數據,2022年,Shein躋身美國最熱門品牌。 去年,Shein在印第安納州設立了一個中西部配送中心,它在美國建立了龐大的配送網絡,在加利福尼亞州還有一處配送中心,並計劃在東北部也設立一個。據印第安納大學的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稱,僅印第安納的配送中心,就有望每年為當地經濟貢獻1.75億美元。 產品、營銷、定價、配送、技術和其他競爭優勢,是Shein在美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自尼克松1972年訪華,開啓中美關係新紀元以來,雙方的不信任目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因此光憑這些優勢還不夠。競爭優勢無論多麼強大,都可能因中美緊張局勢而失效。  這給Shein敲響了警鐘,它正在努力保護自己的競爭優勢。它到底是如何做的?請繼續關注下周本文第二部分。 鐘立斌是C Consultancy和Helios Strategy Advisors的合伙人,這是兩家分別位於香港和新加坡的咨詢和企業服務公司。他還著有《Managing…
The e-commerce giant’s results beat expectations, but its home appliance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sales are under pressure due to lower durable goods demand.

京東季績有驚喜 惟銷售面臨壓力

京東的第二季業績超出市場預期,但需留意房地產行業低迷和耐用品需求減少,對家電和消費類電子產品銷售帶來的雙重壓力   富途投研團隊 中國電子商貿巨擎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於8月16日公佈今年第二季業績,期內營收按年上升7.6%至2,87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更大漲31.9%至86億元,兩者表現均超出之前市場一致預期。 各業務分項中,以帶電類商品表現較佳,期內收入達1,521億元,按年增長11%,優於之前較悲觀的市場預期,而且重回雙位數升幅。原因是本年度天氣較熱,驅動了空調等家電產品的需求提升、加上蘋果公司(AAPL.US)旗下iPhone降價,以及京東推行「百億補貼」等促銷活動,驅動了消費電子產品需求。 該公司的另一亮點,是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按年大增51%至316億元,顯著超出市場預期,其經營利潤更從去年的3,600萬元增長到5.1億元,主要因為618家電商平台推行大型促銷,令整體物流行業穩健復甦。據京東物流財報,上半年倉儲規模進一步擴大,來自外部客戶貢獻的收入同比增長較快,已連續四個季度佔比約七成,其中汽車行業增長尤為顯著。此外,該公司於去年7月正式併表德邦物流,第二季對公司整體營收同比增速仍有正向貢獻,但相信從第三季開始,其收入增長預計將回歸到20%至30%的正常區間。 國民消費者情緒謹慎 但值得留意的是,京東在第二季的平台及廣告服務收入,表現則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據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之前公佈,其客戶管理(CMR)收入同比增加10%至797億元,遠高於京東的1.5%。由於電商低價化競爭加碼,阿里巴巴在第二季亦引入大量新商家進駐,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快速成為價格戰的新增力量,協助爭搶消費力較低的「下沉市場」,因此對於京東造成一定衝擊。 即使如此,由於公司從1P(供應商)向高毛利的3P(第三方零售賣家)業務轉型,令期內毛利率提升至14.38%,高於去年同期的13.41%,也帶動了公司期內取得86億元經調整淨利潤,超出彭博一致預期的77.76億元。 總括而言,各大電商平台於第二季的競爭加劇,從最新業績表現,可見京東在主動調整價格策略和品牌生態建設方面的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市場份額增加,也說明京東的傳統優勢業務仍有一定競爭力。但鑑於傳統電商接近存量競爭市場,平台間採取的低價戰略具有趨同性,第二季京東在平台及廣告服務收入方面的表現,仍相對弱於競爭對手。 此外,投資者需留意的風險,是目前消費環境仍然承壓,消費者對於高檔耐用品的支出情緒偏向謹慎,京東傳統強勢的家電,以及電腦、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3C類產品)受到房地產行業和耐用品低迷的雙重壓力,短期將繼續面臨宏觀逆風和低價競爭激烈的挑戰。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D.US 9618.HK

中國半導體行業或迎來復甦

半導體行業股份的中期業績預告陸續披露,讓市場對行業氣候變化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觀察視窗   買方研選 中國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企業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1347.HK; 688347.SH)本周一正式在上海科創板上市,該公司籌集資金高達212億元,使其成為今年A股最大規模上市籌資活動的同時,也成為繼中芯國際(0981.HK; 688981.SH)和百濟神州(6160.HK; 688235.SH; BGNE.US)之後,科創板歷史上的第三大IPO。 該公司的股價當日開高走低,開市曾大漲逾15%,但其後曾回落至迫近招股價的52元水平,收市升幅僅餘2%,或許側面反映投資者對這個板塊的看法頗為分歧。 事實上,從華虹的上市表現,加上半導體行業股份中期業績預告的陸續披露,讓市場對行業氣候變化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觀察視窗,而且相關看點也比較多。 值得留意的是,設備領域的「國產替代」仍在繼續,國產半導體設備公司普遍業績衝高。經歷過過去兩年的資本開支高峰後,今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轉為負增長,但國內代表性半導體設備公司在首兩個季度均表現較好。據某國產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剛剛發佈的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6.7億至19.3億元,預計按年增長121%至155%,由此推算,預計單是第二季已實現淨利潤10.8億至13.3億元,相比第一季大增82%至126%。 去庫存成功 存儲晶片週期見底的信號最為明確,其價格經歷過前期的大幅下跌之後,已經跌破上一輪週期低點,海外大廠紛紛表態減產保價。今年5月開始,存儲晶片價格見底企穩,從近期某存儲廠商發佈的財報來看,第二季按年下滑速度明顯放緩,並實現淨利潤按季增長27%。目前市場預期DRAM價格在今年下半年可能觸底反彈,第三季起DRAM和NANDFlash均價,均有望分別上漲7%和5%。 LED驅動晶片也在率先開始去庫存,目前已進入補庫漲價階段,作為調整時間最早的IC細分領域,LED驅動晶片庫存去化已至尾聲,多數產品已進入8至10周的健康庫存水平。 相對來說,與手機相關度較高的微控制單元(MCU)、射頻、模擬及攝像頭圖像感測器(CIS)領域,去庫存進度相對滯後。據國內某CIS龍頭企業發佈的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預計實現淨利潤1.28億至1.92億元,按年大幅減少91.5%至94.3%,按此推算,該公司第二季實際上已錄得淨虧損,可見行業仍在去庫存階段未見明顯回暖。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蘋果公司(AAPL.US)正積極採用3D列印技術,預計新款Apple Watch Ultra的部分鈦金屬機構件,將採用3D列印技術。由於該技術可滿足航空航太、武器裝備、汽車零部件輕量化和一體化等,應用領域廣泛,但受制於高昂成本,很難大規模民用。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設備和材料成本的不斷下降,其應用領域也開始進入民用領域。如果蘋果真的在Apple Watch Ultra中運用3D列印技術,可能標誌該技術將正式走入消費電子等民用市場,值得市場關注。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原文網址請點擊這裏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1347.HK

上市公司舉報政策 關鍵在於「信任」二字

上市公司的舉報政策能否行之有效,最重要是員工或外部人士對這套機制的信任程度   歐美美 今年4月,一封關於內地地產發展商華潤置地有限公司(1109.HK)的匿名信在網絡流傳,指控安永會計師樓在華潤置地的審計喪失了獨立性,原因是雙方可能存在商業利益輸送,例如華潤置地懷疑向安永高管低價賣樓,但雙方其後均發表聲明否認,直斥與事實嚴重不符。巧合的是,匿名信的流出時間,正好是華潤置地以達到規定年期的理由,把審計師從安永更換為畢馬威約兩星期之後,其時間點可說是相當耐人尋味。 事實上,為了確保員工廉潔、避免私相授受及損害公司利益,許多上市公司都會設立一套舉報政策(Whistleblowing policy)。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在公司接到員工舉報、或是開始處理投訴前,這些內部消息已由傳媒披露,不禁令我們反思,到底是傳媒太過神通廣大,還是員工也不相信這些舉報制度,情願向外界「爆料」,借助外界向公司施壓? 從企業管治角度來看,舉報制度在內部監控及風險管理系統佔重要一環,因為它可以協助公司揭發內部存在貪污、不當行為或重大錯誤;但要留意的是,舉報制度必須不偏不倚,而且需具有獨立性,以免「官官相衛」,成為高管們護短的保護傘。 此外,如果舉報內容屬實、甚至具有一定嚴重性,無論被舉報者是誰,在公司的影響力有多大,即使涉事者為董事長,公司都需要嚴肅看待,以免令制度名存實亡。 以港交所於去年1月生效的《企業管治守則》及相關《上市規則》修訂案為例,要求上市發行人建立一個舉報政策,以促進和支持反腐敗法律法規的政策和體系。例如發行人應讓僱員及其他與發行人有往來者,例如客戶及供應商等,可暗中及以不具名方式向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Audit committe),提出對任何可能關於發行人的不當事宜的關注。 不能否認的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內部問題及相關風險,都是靠內部人士透過舉報而發現。因此,除了既有的審計委會員(Audit committee)、薪酬委員會(Remuneration committee)及提名委員會(Nomination committee)外,很多上市公司也會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由專責的風險管理專家,處理來自公司內部及外部的不當行為舉報。 如何鼓勵「吹哨者」? 舉例說,假如某部門需要採購一批物資,但負責處理招標的員工卻收取供應商利益,好讓對方獲得中標機會,那麼無論是其他員工或是供應商,都可以透過風險管理委員會設立的舉報機制,向該公司正式投訴。至於一些未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上市公司,一般會由審計委員會處理相關舉報。 但要鼓勵員工勇敢舉報,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到滴水不漏,否則投訴消息傳出,便可能遭受被舉報的人士報復。例如中電控股有限公司(0002.HK)表明假如有人對舉報人士進行報復或威脅報復,公司有權向其採取適當的行動,任何報復或威脅報復的員工,將受到包括可能被即時解僱的紀律處分。該公司又指出,管理人員支持並鼓勵員工提出疑慮而無需害怕遭受報復,並確保所有作出如實恰當投訴之人士將獲公平對待,即使指控最終無法得到證實,公司亦確保員工不會受到不公平解僱、傷害或不當的紀律處分。 華人社會普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上市公司要鼓勵「吹哨者」,最重要是完善舉報機制,確保投訴者身份保密,定時向對方匯報調查進度,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處理。當信任增加,舉報機制獲得認可,自然能成為恆常習慣,公司內外涉及的不當行為也自然能減少。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1109.HK

中國出海企業 「三大策略」制勝

近年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有分析認為主要歸功於三大經營策略:淡化中國身份、善用大數據和輕資產模式   班琪兒 在一場美式足球聯盟「超級碗」的比賽中,一名美國女孩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Temu,搜羅價錢不到一美元的廉價精品。 這一款去年9月上線的拼多多(PDD.US)海外版手機應用程式(App),目前已經是美國下載量最多、最受歡迎的App之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CapCut,也就是海外版「剪映」,以及「海外版抖音」TikTok。以上現象,反映很多中國企業的平台和產品深受海外使用者歡迎,甚至成了他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受歡迎的還不止這些:華為、海爾的產品都曾一度熱銷歐美,甚至反過來收購海外企業和品牌。根據知名金融資料商路孚特(Refinitiv)的統計,從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間,中國企業收購的海外零售品牌,總價值便達到了900億美元(6,220億元)。 但是,即使是充滿機遇的市場,仍不能避免遭受國際政治爭端的衝擊,例如德國政府最近計畫禁止其流動網絡營運商使用華為的配套元件,而在美國帶領下,多個國家正討論徹底「封殺」TikTok,理由是他們認為TikTok正在進行「反西方」宣傳,並盜取西方國家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即使TikTok已嚴正否認這些質疑。 面對這些批評,西方年輕一代的警覺性普遍不高,對中國產品的接受程度甚至與日俱增。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分享的文章,把這些中國公司的成功歸納於三大策略。 淡化背景 善用數據 第一個策略是盡量淡化企業的中國背景,以不少於海外取得成功的中國企業為例,幾乎都擁有地道「英文名」和非常本土化的網站,令當地用戶難以意識到這是來自中國的企業,例如當一家美妝設計公司起名叫「BettyCora」,配以色彩斑爛的全英文網頁,美國年輕人能看出它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第二個策略是善用大數據。比起通過本地零售商銷售,很多中國企業更傾向於通過移動App或網站直接觸達終端,從而更好地分析消費者的數據,並提出相應策略。以快時尚零售商Shein為例,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取得、分析和利用使用者數據,成功在美國市場實現月度「吸粉」300萬,並在2020到2022年的三年間,在美國市場的營收翻了三倍,達到200多億美元。 第三個策略,是出海的中國企業會儘量採用「輕資產」模式。這種方式,一方面是為了節約投資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在「政治大棒」突然砸下來時措手不及,可謂「一石二鳥」。例如Shein最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新開了一處配送中心,但其大部分貨物仍然從中國直接運來,而Temu也表示無意在美國開設倉庫和工廠,以省卻不必要開支。 當然,這些所謂的策略,在目前持續未見好轉的國際環境下能否繼續,以及是否足以應對往後更多的變數,將會持續考驗這些中國企業掌舵人的智慧。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用平台「買方研選」,原文網址請點擊這裏,而作者的聯絡方法是maifangyanxuan@163.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中國科企改進ESG 迅速追趕西方同行

一項分析發現,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中國科技巨頭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領域表現出了進展顯著、透明度增加、表現提升的總體趨勢   Mark Watson 隨著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成為主流商業戰略,並被上市公司普遍採納,中國科技行業正悄然在大量重要的ESG領域取得進展。治理挑戰有迹可循,但中國內地大型科技公司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為獲得競爭優勢和差異化而在ESG其他領域的努力,特別是環境和越來越多的社會方面的考慮,卻未得到太多關注。 我們對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騰訊控股(0700.HK)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公司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進行分析,發現它們明顯都在果斷地向制定ESG戰略,並將其融入核心業務的方向發展,強調行業合作與宣傳、社區參與及社會影響,以及最重要的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總括而言,它們的ESG報告並沒有試圖忽視這些公司在治理和透明度方面面臨的挑戰,以及提高它們在這些領域的評分需要採取的措施。 批評人士可能會認為,在這場ESG派對上,中國科技公司姍姍來遲。在公司治理方面,那些參與詳細跟蹤和分析公司治理的人觀察到,在董事會多元化、資本結構改善以及對效率和排放的關注的推動下,亞洲企業取得了重大的、有時甚至是快速的進展。在中國,政府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制定的總體碳中和目標,可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因為它影響的不僅是交通和公用事業行業,還有科技行業。 事實上,企業正重新調整目標,尋求競爭優勢,尋求將ESG融入核心業務。 Teneo諮詢公司對中國內地科技行業自2017年以來的ESG報告進行的分析(必須承認,一些企業最近才開始發佈該報告)發現,它們在發展ESG的過程中展示出進展顯著、透明度增加、表現提升的整體趨勢。它們也會優先考慮ESG在它們的業務和更廣泛領域的重要性,並對其有了更好的了解,包括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開展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我們的分析還表明,中國科技企業開展ESG行動不是出於市場關注的增強,而是把它們當成了提高內部效率、降低風險,以及為獲取、留住人才提供支撐的一種手段。 比如,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最新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重點強調普惠金融,是其更廣泛的社會責任轉變的一部分。脫碳依然是優先考慮的事項之一,包括增強對行業合作和社區宣導的呼籲。 不出所料,我們的分析表明,整個中國科技界都非常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就是關注氣候變化目標,並報告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進展。 中國科技公司非常關注「綠色計算」的概念,將其作為減少自身設施中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手段。這包括投資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更好地利用計算資源,包括更節能的CPU、伺服器,以及減少資源消耗,並負責任地處理電子垃圾。數據中心由於必須進行冷卻才能高效運行,因此導致高能耗和高排放,為此它們經常受到批評,而現在受惠於新技術,數據中心現時越來越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我們的分析還發現,領先的科技公司越來越遵守更嚴格的ESG相關標準,並對全球供應商提出了更嚴格要求。例如,蘋果公司(AAPL.US)就號召其全球供應鏈解決溫室氣體問題,並積極評估其主要製造合作夥伴的氣候影響和減排目標,以支援蘋果的整體脫碳目標。 2022年,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承諾到2035 年,其整個商業生態體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並承諾利用數碼平台在整個公司範圍內影響和宣導低碳。 中國科技公司也越來越意識到,通過聯合發聲呼籲在其他可持續性領域做出積極改變的重要性,包括解決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喪失問題。比如,騰訊和京東(JD.US; 9618.HK)就和全球1,000多家公司一起,支持「大自然是每個人的事」的行動呼籲,敦促各國政府在本十年內採取政策,扭轉物種自然喪失的趨勢。 有進步,但仍有改善空間 我們的研究發現,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科技行業在ESG的關鍵領域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公司內部仍然需要更大透明度,特別是需要圍繞ESG如何創造價值、支援企業業務戰略,以及在企業內部更好地整合ESG方面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這還需要更加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外展。總括而言,我們對主要參與者的碳減排計畫的分析發現,幾乎沒有實現碳中和的細節證據。我們還發現,作為有效和透明的氣候路線圖的一部分,在實現同比減排方面缺乏嚴格性,但百度、螞蟻集團、阿里巴巴和騰訊是明顯的例外。 雖然港交所多年來一直強調和宣導加強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但我們確實看到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中國內地的科技企業正在治理領域取得進展。獨立非執行董事已成為領先科技公司董事會的一個特徵,當中包括百度、騰訊、京東、阿里巴巴和網易(NTES.US; 9999.HK)在內。 然而,董事會多元化整體上仍是中國內地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性別多樣性薄弱,女性董事仍然是少數。在歐洲和北美,董事會多元化一直是由監管、政治和市場壓力推動的,與此不同的是,在中國,女性在公司董事會中的比例仍然很低。MSCI的資料顯示,只有11.8%的中國公司董事會中女性佔比30%或以上。 除此之外,我們預計中國科技企業今後將更加注重背景的多樣性,擁有領導當今企業所需的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如氣候變化、數據安全,以及應對公司風險登記單上的其他問題。在這方面,中國內地可以從港交所得到啟發,在那裏,ESG因素正日益成為上市企業的核心。 儘管面臨挑戰和近期的監管壓力,但我們在中國這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看到了巨大的長期增長機會,並相信持續投資於支援環境目標的技術,對於政府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Mark Watson博士是戰略諮詢公司Teneo的高級總經理和亞太區ESG諮詢部門主管。他的聯繫方式是:mwatson@ten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