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公司股價在上個月IPO之後的數周裡曾飆升21,426%,成為華爾街最新的“迷因股”

重點:

  • 7月15日以7.8美元的價格登陸美股後,數碼金融服務孵化器尚乘數科的股價一度飆升至1,679美元
  • 這種戲劇性的飆升讓人聯想起去年的“遊戲驛站事件”,在尋求懲罰沽空者的散戶投資者推動下,它的股票出現暴漲

梁武仁

上個月上市以來,金融服務孵化器尚乘數科(HKD.US)以燎原之勢上漲,已經成為最新的“迷因股”,大舉獲利的早期投資者可能仍然不確定發生了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解釋是什麼助推了這只股票一飛沖天。

但俗語說得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該股票週二暴跌48%。誰都能看出來,它未來還會出現戲劇性的下跌,因為即使是該股最新的收盤價,也達到其IPO價格的27倍。

這種瘋狂的上漲讓人想起遊戲驛站(GME.US)事件。這家陷入困境的遊戲公司營運商的股票,去年經歷了類似引人注目的漲幅。對於該公司而言,股價暴漲是一個名為“華爾街賭場”的Reddit討論版裡散戶投資者的傑作,他們的宏圖是讓遊戲驛站的沽空者蒙受巨大損失。

總部設在香港的尚乘數科自稱是“亞洲一站式綜合數位解決方案平台”,它於7月15日登陸紐約股市。該股發行價7.8美元(52.7元),在上市頭兩日增長了兩倍多,這足以讓人印象深刻。但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接下來幾周。

該股繼續高歌猛進,在7月28日達到180美元,交易量也創下新高,達到逾240萬股。截至上週二收盤,該股已經漲到了令人咂舌的1,679美元,使尚乘數科的市值突破3,100億美元——與三星電子(005930.KS)和雪佛龍(CVX.US)等巨頭公司不相上下。

同一日,尚乘數科發文感謝投資者使其“成功完成”IPO,但沒有直接提及股價非同尋常的暴漲。但顯然,該公司感到有必要說點什麼,它間接地解釋稱,公司業務沒有任何異常。

尚乘數科給出了一個明顯輕描淡寫的說法,稱其股票正在“初始穩定期”,因為它的IPO承銷商,資歷普通的Maxim Group和Livermore Holdings擁有所謂的綠鞋期權,可以在最終招股說明書日期的30天內,以IPO價格購買額外240萬股。

鑑於該股的大幅上漲,這兩家投資銀行可能會樂得合不攏嘴,並盡快行使這個期權。此舉對於承銷商和尚乘數科是雙贏的結果。銀行可以給他們的客戶——和他們自己再次以較大折扣購買尚乘數科股票的機會,而尚乘數科可以通過銷售額外的股票籌集更多資本。

在早期的驚人上漲之後,尚乘數科似乎已經開始向下,自上週二達到峰值之後股價持續下跌,交易量顯著下降。但即使在週二的拋售之後,考慮到最新的股價相當於超過2,300倍的市盈率,它距離合理的水平仍有一段距離。

最新迷因股

去年遊戲驛站的過山車行情造就了迷因股(Meme stocks)這個詞,指的是在社交媒體網站和其他網上社群上被人大肆炒作的股票,通常情況下,炒作對象的公司基本狀況很少會納入考慮,甚至完全不予以考慮。其他獲得類似關注的公司包括影院營運商AMC娛樂控股(AMC.US),因為疫情期間業務下滑,這家公司瀕臨破產。此外,還有沒落的智能手機巨星黑莓(BB.TO)。

不出所料,這些迷因股都已回落,儘管不一定回到了它們開始大幅上漲之前的水平。

尚乘數科的例子與去年的那些迷因股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加神秘。一些媒體報道把它的暴漲歸因於去年在“華爾街賭場”上熱炒遊戲驛站的交易員。但這群人似乎也挺困惑。“我覺得我們所有人都是在為時已晚的時候,才知道這只股票的,”有人寫道。

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的是,另一家香港公司——投行智富融資(MEGL.US)的股票,上週五在紐約上市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飆升約2,300%。

尚乘數科作為新的迷因股登上頭條,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該公司的確切業務。

它成立於2019年,由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0001.HK)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AX)於2003年創立的尚乘集團控股。據媒體報道,在股價飆升後,位列亞洲最富有人士的李嘉誠採取行動,與該公司撇清關係。

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其“蜘蛛網”生態體系,通過這個系統,它為數碼金融初創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和其他資源,並幫助它們聯繫其他有助於業務發展的企業。尚乘數科向該體系的成員收取費用,並對它認為有前途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除了培育年輕企業,尚乘數科在香港還經營著保險經紀業務,並於2020年在新加坡收購了一家名為PolicyPal的類似企業作為補充。該公司還開始投資數碼媒體和行銷企業。

尚乘數科的收入增長乏力,尤其是與它的股價表現相比。在截至2020年4月的12個月裏,也就是公司營運的第二年,收入同比增長了十倍以上,達到1.68億港元(1.44億元)。但在下一財年,增速急劇放緩至 17%,在截至今年2月的10個月時間,增速從2021年同期大幅放緩至不到4%。

或許,該公司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其高利潤率。在不包括估值收益和其他額外收入的情況下,該公司最近一個財年的利潤率超過了60%。

但對於推高尚乘數科股價的神秘交易員大軍來說,這可能並不重要。畢竟,迷因股到頭來只是一個幌子,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沒有人真正關心表像背後的內容。但這只迷因股出現股價的斷崖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最大的問題在於,待塵埃落定時,它的價格會落到什麼位置。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金錶品牌西普尼首掛 半日大升248%

中國金錶品牌西普尼(2583.HK)周二在香港首日掛牌,開市即升183.7%報84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103.1元,升248.31%。 公司發售1,060萬股,每股29.6港元,為上限定價,本地發售錄得2,504.9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獲得2.9倍超額認購,集資淨額2.68億港元(3,400萬美元)。 西普尼主要銷售自主品牌「HIPINE」黃金錶殼及錶圈手錶,並為國內知名珠寶品牌提供ODM及加工服務。2024財年收入4.6億元,按年升2.5%,期內溢利4934.8萬元,跌5.3%。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主要用於進一步提升產能及擴大及優化銷售網絡、加強品牌建設,以及建立莆田研發中心加強研發能力。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泰車聯首掛午收升4成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周二首日掛牌,開市即升32%報135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中午收報142.8港元,升40%。 公司發售1,043.69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02.23港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529倍,國際配售超額2.7倍,集資淨額9.19億港元。 集資所得的30%用於擴大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加強軟件、硬件和雲端車聯網的全方位自主能力;另外30%用於提高生產、測試及驗證能力;約20%用於擴大銷售和服務網絡,10%用於整合行業資源的戰略性收購,餘下10%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otti runs coffee stores

掀起中國咖啡戰三年 庫迪疲態畢現

這家國內第二大咖啡連鎖企業去年高調宣稱,將在今年底前開設5萬家門店,如今聲勢已大幅減弱 重點: 截至今年8月,庫迪咖啡僅擁有1.5萬家門店,距其今年底5萬家的目標相去甚遠 今年早些時候,公司紐約首店開業之際,競爭對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譚英 當中國流行文化試圖為現代企業的「你死我活」競爭策略尋找歷史注腳時,兩千年前的三國時代常被援引為參照。那段群雄逐鹿的歲月最終在西晉實現大一統,但前提是經歷多輪慘烈的混戰。 隨著中國咖啡戰火蔓延海外,國內兩大領軍者瑞幸咖啡(LKNCY.US)與庫迪咖啡正將戰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戰場仍在中國本土,這裡不僅要迎戰星巴克(SBUX.US)等國際巨頭,更需直面數十家海內外對手。 儘管今年初進軍紐約的營銷聲勢浩大,但在這場對陣瑞幸與星巴克的現代「三國之戰」中,庫迪咖啡顯露後勁不足之勢。 庫迪與瑞幸在紐約的首店幾乎同期開業,前者5月登陸布魯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點中城區;後者6月在中城開出兩家美國首店。雙方均迅速摒棄國內9.9元(約合1.4美元)的低價策略,轉為採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價。 今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國巴西加徵50%關稅,導致美國咖啡價格飆升,兩家企業似乎不以為意。但深層次看,兩大咖啡新銳的真正戰場在中國及更靠近本土的亞洲,星巴克等西方連鎖品牌在此並無主場優勢。 據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數據,2024年東南亞、東亞及南亞咖啡市場規模高達642億美元(含中國市場30億美元),預計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長率達6.2%。這使得亞太市場幾乎與美國676億美元體量持平,後者同期年均增速預計僅為5.2%。 誠然,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劇情正被復刻,亞洲其他地區正快速成為這場現代咖啡「三國之戰」的新主戰場。 兩大品牌均以亞洲市場開啓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開出首家海外門店,目前在當地門店超60家;成立一年後,庫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國香港佈局,次月迅速進軍泰國及馬來西亞,門店遍及韓國、印尼、日本、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 5萬分店勢難達標 作為市場後來者,庫迪在國內尤其處於相對劣勢。但在全球舞台,雙方競爭態勢更趨均衡,庫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於對手。 憑借強勁增長,瑞幸已成資本寵兒,這主要受益於其疾速擴張。最新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營收同比飆升47.1%至124億元(合17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勁增43.6%至12.5億元。其門店總數超2.6萬家,絕大多數位於中國。 橫向對比,星巴克全球門店3.2萬家,6月底中國門店數達7,828家。但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巨頭正進行美國業務重組,且與中國當前精打細算的消費群體脫節,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國之戰」中基本處於觀望狀態。 與此同時,庫迪先前的擴張計劃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計劃在今年底,大約在其開業的同一時點,運營5萬家門店。成立僅兩年,庫迪2024年10月便開出第10,000家門店,展現迅猛勢頭。 不過,官網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庫迪全球28國門店僅達1.5萬家。更有媒體披露,其中3,000家門店至年中仍未開業。即便這些門店全部運營,總量仍不及其承諾的2025年底目標的三分之一。除紐約開店等零星宣傳,公司近期的推廣活動已較首年明顯減弱。 陸正耀、錢治亞兩位瑞幸前聯合創始人,因涉嫌主導數千萬美元銷售造假醜聞離職後,2022年10月創辦庫迪。據悉,這段「黑歷史」令該公司當前激進的擴張計劃融資受阻。 重資產佈局或是庫迪早期信心來源。去年11月,首席戰略官李穎波在行業會議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國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產能4.5萬噸。瑞幸2024年也在臨近上海的的崑山市,投產年烘焙量3萬噸的工廠。 作為非上市公司,庫迪僅零星透露財務狀況。公司宣稱今年4月聯合外賣新軍京東推出配送補貼,活動期間訂單量破億杯。據內部會議消息,陸正耀表示超過90%標準店型中,淨利潤逾1萬元。 李穎波在近期加盟商會議上披露,5月單店月均經營現金流達2.7萬至2.8萬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庫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時售賣冰淇淋、方便面、瓶裝飲料、熱食及盒裝簡餐,以此區別於星巴克、瑞幸的傳統咖啡專營形態,並宣佈將在第三方超市設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價格戰壓力,瑞幸過去一年悄然提價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庫迪釋放持久戰信號,其與非洲生產商簽訂長期供應合約。星巴克持續進行的中國業務轉型更賦予這幕現代「三國之戰」變局新注腳,預示咖啡戰終局來臨前,必將經歷更多峰回·路轉的劇情演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agoda taps investors with stock placement to repay high debt after weak results

業績下滑債務高企 百果園配股集資還債

經營水果零售的百果園,公布中期業績不久,即以大折讓配股集資 重點: 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轉盈為虧蝕逾3億元 分店量大減近三成至4,386家   白芯蕊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行業有三大龍頭,以「南百果、北鮮豐、西洪九」之稱,當中「南百果」便是在香港上市的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411.HK),但近年業績滑落,2025上半年業績更進一步惡化,最新更宣布大折讓逾19%配股。 主打水果銷售的百果園,完成公布中期業績後,上周宣布按每股1.17港元,配售2.795億股新H股,佔擴大後H股總數約16.1%,較前一日收市價1.45港元大幅折讓19.31%,集資3.27億港元,當中2億港元用作支付貿易應付款項,1億港元用作償還銀行貸款。 2023年1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百果園,於2001年在深圳成立,據當時招股文件指,集團是中國最大水果零售商,但市佔率只有1%,大股東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余惠勇。經過是次配股後,股權亦從19.5%攤薄16.5%,但仍是最大單一大股東。 業績盈轉虧 回顧百果園表現,上市後首年業績硬淨,2023年盈利錄得增長11.9%至3.62億元,但踏入2024年業績開始走樣,單是上半年純利就大幅倒退66.1%至8,851萬元,整個2024年業績更由盈轉虧蝕3.86億元。至於股價,在2024年便累積大跌76.9%。 集團在2024年業績公布後解釋,因競爭加劇加上消費者需求變化,以及自身經營周期調整帶來挑戰,導致業績走樣;但奇怪是2024上半年業績開始倒退,到2024下半年業績轉差,管理層忽然變得積極,頻頻在市場回購,2024年全年回購約4,920萬股,金額達6,837萬港元。同時在2024業績大虧下,也派末期息每股0.0065元。 不過,從年初迄今起,回購的手影又未再出現,繼2024年大幅虧損3.86億元後,2025上半年亦虧損3.42億元。再者,百果園的短期銀行借款接近23億元,非即期銀行借款亦達2.67億元,資本負債比率由去年底的89.3%,增至上半年的103.5%,反映情況不大樂觀。 由於業績進一步惡化,集團也大刀闊斧搬遷或關閉租金費用率高、人工費用高或經營業績較差的劣勢門市,更加專注於優勢門店,因此零售門店總數按年淨減少1,639家至4,386家。 另一方面,百果園2024下半年採取措施優化毛利率較低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在消費疲弱下,對高品質與高性價比產品需求,包括豐富產品種類及優化產品組合。從毛利率角度業務已見喘穩,由2024年底的3.1%,升至2025上半年的4.9%。 生鮮產業鏈損耗高 無可否應,內地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大,但前五大企業市場佔有率只得3.6%,理論上業務發展及合併空間巨大,但百果園問題除了內地消費降級影響外,行業供應鏈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據內地券商開源證券指出,中國水果種類繁多,亦是易腐食品,每種水果質量標準、保存要求都不同,故新鮮度和品質要求較高。另一方面,水果產地多,涉及不同農場、種植者和批發商,還有供應鏈亦複雜,對多數小型水果經銷商庫存管理難度大,因此要統一整條供應鏈較困難,形成水果產業鏈經常出現存放效率低、高損耗率等問題,單是中國生鮮產業鏈整體損耗率達25%,變相亦阻礙產品附加值提升。 為減少損耗,實現經營效率全面提升,加上現代種植技術和農業科技發展,業內企業引入數字科技,優化果品品質、減少損耗,以實現經營效率的全面提升。 為針對痛點,百果園已在內地建立七個總倉及428個城市倉,提升供應鏈效率,以滿足中小型水果供應商和夫妻老婆店的採購需求。 整體來說,百果園目前市賬率只有0.2倍,市銷率亦不足1倍,理論上估值處於偏低水平,配合毛利率有止跌回升的跡象,令股價在低位有支持,奈何集團整體收入下滑,加上內地樓市疲弱情況未改,令「財富效應」帶動的樂觀消費模式變得保守,消費者變得更為謹慎,直接打擊各零售行業。同時公司未來仍需為物流設備作大量投資,因此百果園業務前景挑戰大,中短期故事仍欠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