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點有限的諾比侃 AI風口下趕上市

人工智能不但成為今天市場熱話,更加是資本市場青睞的行業,相關公司也競相趕上市
重點:
- 諾比侃過去三年連續取得盈利
- 公司放棄內地上市,轉戰香港資本市場
劉智恒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豬也會飛。」
相信資本市場對這句說話更加深信不疑,近年人工智能(AI)已成科技界的一大趨勢,AI公司當然不會錯過這個黃金風口,一窩蜂湧到香港上市。
AI技術公司諾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亦深明此理,去年已申港上市,但期限已過,近日再向港交所遞交新的申請書。
公司提供AI行業模型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業務主要分三大類,一是AI+交通,涉及軌道交通、城市交通及機場;其次是AI+能源,包括電力及化工,第三是AI+城市治理,包含園區、校園及社區管理。
諾比侃通過自主研發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為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的客戶,實現智能化監測、檢測和運維等。
公司的業務模式分三層,分別是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AI行業模型,以及AI+解決方案。
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是公司業務模式的支柱,擁有生成不同AI行業模型的底層通用技術。AI行業模型,則集合業務數據及行業洞察的算法,用於賦能各個行業的特定模式。至於AI+解決方案,是應對客戶在更複雜多維的業務場景中的需求。
業績連年增長
公司過去三年的業績均有所增長,2022年至2024年,收入為2.53億元、3.64億元及4.03億元,當中以AI+交通的佔比最大,去年佔總收入的52%。期間公司的盈利是6,316萬元、8,857萬元及1.15億元。
對於AI公司來說,諾比侃給予投資者的亮點,肯定是已有盈利。強如人工智能的大神第四範式(6682.HK),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況,是以諾比侃能有盈利,而且亦朝著一個上升趨向,過去兩年分別增長40%及30%,確實是難能可貴。
核心業務行內第七
不過,縱能有盈利,但在業內,諾比侃並非處於頭部位置。公司最引以為傲的業務,亦即其收入的核心來源——AI+交通中的軌道行業,據灼識諮詢資料,按2023年的收入而言,其在交通上的AI+檢測監測解決方案,在內地只排行第七,前五大也不到,反映其在市場並非領導者。
至於AI+能源業務,市場前五大企業佔有率約20%,諾比侃並不在五大之內。而中國AI+城市治理行業,更是高度分散且區域多元化,反映市場競爭激烈,而頭五大公司市佔率約為10%,諾比侃亦未能打入五大之列。
創始人知名度遜色
人工智能企業的一個重要致勝關鍵,就是能否擁有超高技術。諾比侃主要創始人廖峪,於2015年成立公司。申請文件中披露,他在先前的職業生涯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領域經驗,在2007至2016年間,在其他軟件開發企業擔任技術人員。
相比在港上市的AI公司靈魂人物,如商湯(0020.HK)已故創始人湯曉鷗、創立希迪智駕的李澤湘,或第四範式首席執行官戴文淵等,均屬行業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廖峪的背境似較遜色,究竟他的團隊技術能力有多強,我們未能具體了解。
規模遠遜AI龍頭
論規模,諾比侃在行內只屬中型企業,商湯去年收入37.7億元,高於諾比侃逾8倍,更別說第四範式,去年收入達到52.6億元,拋離諾比侃達12倍。雖然兩家行業龍頭仍未有盈利,但因業務愈做愈大,規模效應開始顯現,虧損逐漸收窄。特別第四範式,距離盈利之路只一步之遙,一旦轉虧為盈,在資本市場上將可彎道超車,拋離對手。
市場亦批評公司的個別財務情況,最主要是應收款在過去三年一直增加,分別是1.76億元、3.03億元及4.74億元;期間的壞賬更拾級而上,分別是2,176萬元、4,986萬元及6,517萬元。周轉天數也大幅上升,由192天升至241天,到去年更達352日。
目前商湯的市銷率為14.4倍,第四範式更只有3.7倍,諾比侃規模難與兩家企業相比,之前公司進行的第四輪融資後,市場估值為21億。諾比侃要在香港資本市場中突圍而出,或吸引投資者,相信並不容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