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9.HK
WuXi Biologics is spinning off its WuXi XDC ADS unit

乘著市場對ADC藥物的熱度,藥明生物通過分拆藥明合聯在資本市場吸金

重點:

  • 市場預計2022年至2030年,全球ADC藥物複合年增長率達30%
  • 按2022年的營收,藥明合聯是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達9.8%

  

莫莉

在新藥研發領域,抗體偶聯(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賽道正成為繼PD-1抗體之後的又一大熱點,無論傳統巨頭抑或是新興生物藥企,都紛紛上馬ADC項目,這也讓專攻ADC領域的CRDMO(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組織)業績大增。

全球生物大分子CXO龍頭企業藥明生物(02269.HK)上周日公布,將拆分專注於ADC及其他生物偶聯藥的CRDMO業務於港交所上市,同一天,該業務的實體藥明合聯,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分拆消息公布後第一個交易日,藥明生物的股價曾在早盤上漲3.8%至39.25港元(36.27元),但隨後高開低走,全日僅升0.53%。

藥明生物在公告中表示,分拆交易完成後,藥明合聯仍繼續是藥明生物的併表子公司,如今ADC及生物偶聯物市場正處於增長拐點,分拆公司獨立上市,將提升市場認知與認可度,把握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機遇。

藥明合聯成立於2020年12月,由藥明生物及藥明康德(603259.SH ;02359.HK)子公司合全藥業,分別出資1.2億美元(8.7亿元)及8000萬美元,兩間公司分別持股60%和40%。雖然這是一間頗為年輕的公司,但是「藥明系」在該領域耕耘已久, 2013年藥明生物成立了專門的ADC CRDMO業務部門,隨著ADC藥物市場的高速發展,藥明生物於2018年在無錫建立單獨及專用的ADC設施。合全藥業亦在上海、江蘇等地,擁有可以生產高活原料藥的實驗室,可以為客戶生產ADC藥物。

藥明合聯背靠 「藥明系」兩大巨頭,如今已在生物偶聯藥物市場佔據一片江山。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報告,按2022年的營收計,藥明合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服務公司,市場份額達9.8%。截至2022年底,藥明合聯有94個進行中的整體項目,佔同年全球生物偶聯藥物外包整體項目總數的35%以上。

ADC賽道火熱

ADC藥物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這種藥物是通過專門設計的連接子(Linker),將小分子藥物(即細胞毒性有效載荷)連接到生物成份(即抗體)上組成,結合了二者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也被稱作「生物導彈」。相比於當前標準的癌症治療方法,ADC藥物療效更精準,副作用也更小。

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ADC藥物誕生於2000年,近年來因技術改善,ADC藥物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美國FDA批准的生物制劑中,ADC藥物佔15.4%。其中部分藥物顯示出良好臨床效果,例如針對HER2+靶點的ADC藥物Enhertu,在上市第三年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2億美元。因此,全球藥企也在紛紛加快ADC藥物的研發,截至3月底,全球有500多項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當中有222款為ADC候選藥物。招股書引述的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ADC藥物的市場規模為79億美元,預計2030年ADC藥物市場將進一步增長至647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0%。

由於ADC藥物涉及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載體的偶聯,需要同時覆蓋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跨學科專業知識,研發較為複雜,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大多數醫藥企業依賴外包合作夥伴進行ADC開發。2022年全球ADC開發及生產的外包率高達70%,遠高於一般生物藥34%的外包率。

在此背景下,藥明合聯的業績近年來水漲船高,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的營收分別為9600萬元、3.11億元、9.90億元,同期分別實現盈利2630萬元、5490萬元、1.56億元。截至2023年5月31日,藥明合聯的未完成訂單金額高達3.73億美元。招股書披露,藥明合聯已成功賦能多個ADC藥物,在15個月內完成從DNA到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相比傳統開發時間幾乎縮短一半。2022年以來,中國有十家生物醫藥公司,與海外合作夥伴達成ADC對外授權交易,當中有八家是藥明合聯的客戶。

「藥明系」再壯大

一般來說,生物醫藥企業分拆業務上市,是為了增強融資能力以支持研發。但是藥明合聯已經有成熟的盈利能力,且並未引入外部投資者,也就沒有急於上市的壓力。藥明生物2022年的營收高達152.7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50.5億元,藥明合聯貢獻的營收佔比僅6.6%。但是ADC業務增長前景明確,是當前最受關注的賽道。藥明生物選擇此時分拆,除了如公告所說的「可以獲得獨立的融資平台和資金支持,提升產能和完善全球佈局」,更像是一次利用市場熱度進行吸金的資本運作。

在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藥明系」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主要包括專注化學藥和小分子藥物CXO(醫藥外包)的藥明康德,和專注生物藥CXO業務的藥明生物兩大巨頭。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兩者互相獨立,但背後的主要股東一致。

由藥明康德與美國Juno公司2016年共同成立的藥明巨諾(2126.HK),已於2020年11月登陸港股,被視作「藥明系」的第三架馬車。不過,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的藥明巨諾,由於商業化之路不順,股價已持續下跌兩年,當前股價不足3港元,較當時的招股價23.8港元縮水近九成。作為創始股東的藥明康德近年來也在大幅減持,現已退出主要股東行列。

從估值來看,當前藥明生物的市盈率約為35倍,與兄弟公司藥明康德的19倍相比,存在明顯溢價。倘藥明合聯成功上市,獲得大筆融資以擴充規模,藥明生物作為母公司,將獲得更大增長動力。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ack Sesame challenges Qualcomm with homegrown chip substitution advantages

挑戰高通地位 黑芝麻擁國產替代優勢

黑芝麻研發的C1200系列晶片,能媲美高通高端晶片,屬業務發展的重點 重點: 黑芝麻的研發及銷售開支增,拖累中期業績見紅 公司的汽車晶片潛力大,並進軍機械人產業   白芯蕊 有中國輝達之稱的晶片設計商寒武紀(688256.SS),今年股價累升逾倍,加上國產替代憧憬下,引發市場對晶片股的熱情。在香港上市剛超過一年的自動駕駛晶片生產商黑芝麻智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533.HK),最近也公布業績,雖然業績見紅,但2025上半年收入增長快,按年升超過四成。 黑芝麻於2016年成立,為一家汽車計算晶片設計公司,專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2019年推出第一代華山系列系統級(SoC,即System On Chip)晶片,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性能計算。到2021年黑芝麻通過武當系列擴大產品線,推出能夠集成多種汽車功能的跨域SoC晶片。 受惠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增加,黑芝麻2025上半年收入升40.4%至2.5億元,當中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達2.4億元,按年升41.6%,佔整個收入93.6%。 儘管收入增長快,但集團2025上半年業績卻要見紅,由盈轉虧蝕7.6億元,但要留意去年錄得盈利主要是向投資者發行金融工具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所致,該項目錄得19.3億元盈利。撇除上述影響,按非國際財務準則,黑芝麻2024上半年實質虧損6億元,至於2025上半年,實質虧損收窄8.3%至5.5億元。 研發開支高於收入 集團業績見紅,主要因研發開支巨大,上半年已達6.2億元,較收入高144%,還有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成本上升111%至1.9億元,最終令黑芝麻上半年業績錄得虧損。 不過,智能駕駛發展空間巨大,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便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為436億元,隨著滲透率提升,料到2030年便擴大至超過1,550億元人民幣,主攻汽車智駕晶片的黑芝麻,將會是重大契機。 尤其是現時全球智能駕駛只是起步階段,整體上智駕大致以L0至L5劃分,L0需由駕駛員操控,L5則是完全自動化,現時普遍處於L2有條件自動化至L4高度自動化階段。黑芝麻開發的晶片,目前涵蓋L1到 L3級別的自動駕駛為主。 整個智駕系統架構高度依賴晶片,細分可分為三個重要晶片系統,包括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及執行系統。感知系統透過車上的感應器,例如激光雷達或鏡頭,收集汽車行駛時數據,收集後交由決策系統,透過晶片算法計算出行車路徑,再將結果送去執行系統,根據決策的結果作出行車線路及速度控制。 黑芝麻生產的智能駕駛晶片,便是技術關鍵所在。目前智駕普遍用上SoC晶片,SoC晶片內包含多個處理器,包括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像處理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其優點是體積較細,將不同處理器整合在一枚SoC晶片內,因此只需要封裝測試一次,變相可壓低成本。 客戶全屬大品牌 現時黑芝麻主要客戶包括吉利、比亞迪、東風等,今年起產品已安裝在吉利銀河系列等多款車型。黑芝麻也進軍機械人領域,為人形機械人製造商傅利葉的靈巧手,提供模組的處理能力,還與小米、宇樹科技等合作。 雖然智能駕駛晶片發展前景大,但行業競爭激烈,除了輝達外,還有特斯拉(TSLA.US)的FSD系統、高通(QCOM.US)等等,國內對手則有華為及在香港上市的地平線(9660.HK)等。 不過,黑芝麻C1200系列座艙控制器晶片以7納米工藝設計,能夠處理多達12個高清攝像鏡頭輸入數據,對標高通現時主流的高通座艙控制器晶片,為內地僅少量能國產替代高端晶片之一,亦可佈局於機械人大腦及小腦系統,有望成為集團殺手鐧。 整體來講,目前黑芝麻雖然未錄得盈利,預期今年市銷率達9倍,估值處偏高水平,將限制股價表現,但由於與內地多間車廠合作,加上進軍藍海的機械人市場,只要收入維持高增長,在自動駕駛及機械人概念下,將有望吸引基金追入,值得長期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