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no product or licensing revenue, Sunho Biologics has been piling up debts from high R&D spending.

這家處於早期「燒錢」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剛好達到在港交所申請上市的最低市值門檻

重點:

  • 盛禾生物未有任何產品及授權收入,但沉重的研發開支,令其負債不斷上升
  • 該公司今年5月引入成立以來唯一一輪融資,投後估值剛好達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莫莉

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國持續加息等負面因素影響,港股新股市場再度轉趨淡靜。2023年以來,僅有8家生物醫藥企業登陸港交所,即使是成功上市者,籌資規模也較2020年時的高峰期大大縮水,8間企業的合計募資額僅有52.67億港元。

在持續了近兩年的生物醫藥「資本寒冬」中,不少創新藥企難以取得融資,只能靠自有資金艱難維生,衝刺港股上市已成為部分企業的「救命稻草」。8月初,Sunho Biologics Inc.(以下簡稱「盛禾生物」)向港交所首次遞交了初步招股文件,計劃在主板申請上市,並由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

成立於2018年的盛禾生物是一家開發免疫療法的創新藥企業,包括用於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體細胞因子。盛禾生物已建立完全一體化的端到端自主研發能力,涵蓋所有關鍵的生物藥物開發功能,包括發現、抗體和蛋白質工程、工藝開發、臨床前藥理學研究、臨床開發和符合良好生產規範(簡稱GMP)的生產。

目前,盛禾生物正在開發的9個管線中,有6個已經處於臨床階段,其中有3個屬於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2個抗體細胞因子和1個ADCC增強抗體。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機構數據,盛禾生物旗下的3款抗體細胞因子,是全球治療癌症患者臨床進展最快的抗體細胞因子。

抗體細胞因子是由腫瘤相關抗原識別部分和細胞因子有效載荷組成的融合蛋白亞群,是近年來較為新興的生物製藥方向。細胞因子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反應,但是存在全身毒性和半衰期短的問題,它作為單一療法的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研究者將細胞因子與抗體融合開發出新型的抗體細胞因子,可以識別腫瘤相關抗原幫助定位,再通過細胞因子啟動免疫反應,實現定點消除腫瘤。不過,當前全球尚無抗體細胞因子藥物獲批上市。

根據招股書中的時間表,盛禾生物的三款核心產品都將於2023年第四季開始新的進程,其中兩款抗體細胞因子將在中國啟動II期臨床試驗,另一款ADCC增強單抗則將完成II期臨床試驗物件的招募,完成給藥等試驗項目。考慮到進入II期臨床試驗後的高額花費,也難怪盛禾生物急需在更大的資本市場上融資,其在IPO募集所得資金用途中寫道:「將主要用於核心產品及其他管線的研發、臨床前與計畫中的臨床試驗。」

由於所有產品都還處在臨床研究初期,也沒有向其他公司“license out”的對外授權收入,盛禾生物正處於「燒錢」階段。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首三個月,公司的淨虧損分別為7,063萬元、5,199萬元及1,531萬元。

上市前突擊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持續虧損,盛禾生物的現金流狀況已相當緊張。截至2021年底、2022年底以及2023年3月31日,公司分別產生流動負債淨額3,670萬元、5,150萬元及6,290萬元。其手中的現金也不寬裕,截至今年3月31日,盛禾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7.5萬元,顯然無法支撐其9個管線的研發。

盛禾生物在風險提示中也提到,倘無法維持足夠的營運資金,公司可能會違反付款義務,例如無法向受託研究組織(CRO)企業作出里程碑付款、無法滿足資本開支要求、被迫縮減業務規模或營運受到其他負面影響,而這可能會對其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幸運的是,今年5月31日,盛禾生物引入生物醫藥專業投資機構倚鋒資本,後者以2.1億元換取盛禾生物14.89%的股份,這也是盛禾生物成立以來的唯一一輪融資。完成本輪融資後,盛禾生物的手頭寬裕不少,解決了目前的資金不足難題。招股書表示,現有的營運資金,可以支撐公司未來12個月約125%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輪融資完成後,盛禾生物的投後估值約為14.1億元,約合15.3億港元,剛剛跨過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請上市的門檻。根據港股《上市規則》第18A章的要求,申請公司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到15億港元,同時其營運資金足可應付集團由上市文件刊發日期起至少12個月所需開支的至少125%。

今年6月底,研發小分子及抗體靶向藥物的來凱醫藥(2105.HK)成功上市,作為同樣未盈利、無商業化產品的創新藥企, 其市值約68.6億港元(63億元),或許因為其兩款核心產品均獲國際醫藥巨頭諾華授權引進,來凱的估值明顯更高。盛禾生物立足於抗體細胞因子這一製藥新賽道,雖然核心產品的臨床進展較快,但是新藥開發時常「九死一生」,現有管線中能否有成功商業化的產品,市場恐怕仍需較長時間觀察。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