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計劃來港上市的生物製藥公司,旗下第二款新產品剛於11月獲國家藥監局上市,收入增長多了一個火車頭

重點:

  • 博安生物的產品商業化帶來可觀收入,但行政及營銷開支同時大增,令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 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餘3.1億元,有需要上市融資應付沉重開支

陳嘉儀

港股氣氛回暖,大量企業啟動融資計劃,港交所網頁的上市申請名單再度變得冗長,當中不乏招股書失效後立即捲土重來的公司。

綠葉製藥(2186.HK)分拆的山東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隨着5月呈交的第一份招股申請失效,博安生物隨即於11月30日再次向港交所遞表,更新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後,終於獲批上市。隨着收入大幅上升,加上最近有新藥物獲批銷售,為其上市大計增添「底氣」。

博安生物是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綜合性生物製藥公司,從事創新藥及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及生產,於2020年獲綠葉製藥斥資14.84億元全資收購。該公司目前已有兩款生物類似藥在中國獲批上市,分別是去年5月開始銷售的博優諾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以及剛於11月獲批的博優倍地舒單抗注射液。該公司另外擁有12種在研藥物,主要涵蓋腫瘤、代謝、自身免疫及眼科等常見治療領域。

博優諾是博安生物首個商業化產品,獲批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和轉移性結直腸癌,同時為國內第三款上市的安維汀生物類似藥,其後陸續獲批可用於治療其他六種癌症。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博優諾於去年4月獲批上市,5月正式商業化,為集團收入實現「零的突破」;到今年上半年,該產品為公司帶來2.21億元收入,按年大漲逾17倍,但仍無法扭轉連年虧損局面。

回顧去年,博優諾在推出的8個月內,為集團貢獻1.59億元收入,但公司去年淨虧損僅溫和收窄6.6%至2.25億元,到今年上半年再錄得1.53億元虧損,主因是該產品上市後,相關行政開支以及銷售開支大增。以去年為例,這兩項支出便高達9,620萬元,佔同期收入逾六成,加上研發費用高達2.3億元,令集團入不敷支。

爲了快速開拓銷售網絡,博安生物倚賴經銷商及第三方推廣商促銷,令銷售及經銷開支高企。目前博優諾最大的第三方推廣商是阿斯利康(AZN.LN)中國分部,該公司於2021年5月向對方授予為期5年、在中國12個省市及自治區縣域的獨家推廣權。此外,截至6月30日,該公司擁有由160名經銷商組成的經銷網絡,直接向博安生物購買產品,向1,247家中國目標醫院及機構交付。

銷售模式有待優化

參考博優諾的上市經驗,博安生物正面對產品銷售愈多、銷售及經銷開支便愈高的困局。隨着另一核心產品博優倍即將商業化,如果未能優化銷售模式,恐怕還是難逃「增收不增利」的惡夢。

隨著多個管線產品進入臨床試驗期,過去一直是虧損元凶的巨額研發開支在過去兩年大致持平,分別為2.36億元及2.32億元。值得留意的是,其核心產品在過去兩年半的研發成本分別為9,730萬元、5,080萬元及2,130萬元,整體呈下跌趨勢,但實際是由於公司玩了一點小財技,在研發到一定階段後,把符合條件的核心產品研發開支資本化,讓相關數字變為反映在無形資產結餘上,藉此減少研發開支對盈虧的影響,同時為融資提供有利條件。

雖然博安生物的營收呈上升態勢,但有兩項風險不得不提。目前生物類似藥還未被納入國家集中帶量採購名單,但由於去年底的第六批國家集選擇了生物藥胰島素,有分析認為,此舉意味著生物類似藥可能快將納入集採。旗下產品獲納入集採,雖然有助提升藥企收入,但同時意味需要大幅度降價,這可能會大幅壓縮盈利空間,令長期虧損的藥企更難轉虧為盈。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國際生物類似藥市場競爭加劇,而且專利訴訟糾紛增加,它漸漸被視為一項投入成本高、利潤有限的生意,一些跨國大藥廠已逐漸放棄此類業務。博安生物也在招股文件中表明,生物類似藥的准入壁壘較低,主要由於生物類似藥並無授予市場排他性的專利保護,但當生物類似藥獲准商業化時,參考藥物的專利將隨之失效,該公司恐面臨更激烈競爭。

隨著進一步開展臨床前研究、繼續對候選產品進行臨床開發與尋求監管部門批准,以及於中國及海外擴展已批准產品的商業化,博安生物預計在短期內產生更多營運開支,今年的虧損或會錄得顯著增長。參考該公司截至6月底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3.1億元,比去年同期的6.1億元大減近半,甚至比上半年的營運成本還低,可見其上市融資的需要。

博安生物去年9月曾進行B輪融資,令估值升至72億元,以公司上半年收入引伸到全年,再引用主要競爭對手恒瑞醫藥(600276.SH)、百奧泰(688177.SH)和貝達藥業(300558.SZ)的平均市銷率約10.9倍計算,估計其市值為48.2億元,比去年減少33%,可說是今年生物製藥企業遭遇「資本寒冬」的寫照。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超額2,660倍 勁方醫藥首掛午收升逾倍

生物製藥公司勁方醫藥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95.HK)周五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116%報44元,之後股價在此上落,中午收報44.06元。 公司發售8,924萬股,每股售價20.39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2,662倍,國際配售超額38倍,集資淨額16.7億元。 由於在研發活動上作出大量投資,加上股份權益贖回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勁方醫藥去年及今年分別錄得虧損5.1億人民幣(下同)及6.78億元,今年首四個月仍虧損6,660萬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YD hits tariff roadblock

關稅圍城 比亞迪北美路迢迢

墨西哥政府計劃把中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提高至50%,此舉將扼殺比亞迪正在快速增長的墨西哥市場 重點: 比亞迪佔墨西哥電動車市場近五成 墨西哥建廠計劃擱置,比亞迪關稅衝擊遠大於特斯拉    李世達 在墨西哥街頭,一輛中國電動車緩緩駛過車水馬龍的街頭,中國品牌電動車一直代表著價格與科技兼得的選擇。但這樣的景象可能很快改變。 墨西哥政府近期宣布,將把從中國及其他與墨西哥未簽自由貿易協定國家進口的汽車關稅,大幅提升至50%,比如電動車與傳統汽油車。這一提案若被國會通過,將對特斯拉(TSLA.US)、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mpany Ltd., 1211.HK; 002594.SZ)等銷售進口車型的廠商造成重大壓力,幾乎重劃北美車市的競爭格局。 路透社的報道引述加拿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協會主席Flavio Volpe說法指,特朗普政府會對這項新關稅提案十分高興,因為將使美國汽車製造商更容易與比亞迪競爭。 雖然特斯拉同樣依靠海外進口,但新關稅對比亞迪的打擊會大得多。 首先是特斯拉在美國德州設有工廠,建設中墨西哥的Monterrey超級工廠(Gigafactory Mexico)可能很快可以投產,意味著它能很快將產能轉移至北美本地化。而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簽有美墨加協議,若改由北美進口,在符合原產地規則的情況下,便能實現零關稅。 衝擊遠大於特斯拉 對比亞迪則不然。雖然公司在2023年就宣布墨西哥建廠計劃,但由於墨西哥當局的抵制,使得該計劃在今年被擱置。墨西哥政府擔心批准中國人建廠可能會惹怒美國總統特朗普並破壞兩國貿易關係。比亞迪當時亦稱,由於特朗普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公司將停止建廠計劃。 其次則是市場結構的差異。比亞迪自2023年底進入墨西哥市場以來,取得爆炸式增長。該公司去年在墨西哥銷售約40,000輛汽車,佔該國去年電動車和插電混動汽車總銷量的近一半。今年8月,比亞迪宣布今年迄今為止在墨西哥的銷售增速翻倍。近兩年,比亞迪已把墨西哥視為前進北美的橋頭堡。 對比亞迪來說,在歐洲市場增速放慢的情況下,墨西哥市場的重要性正在快速上升,而一旦關稅生效,這種迅猛勢頭將戛然而止。但對特斯拉來說,美國市場重要得多,墨西哥市場相對來說只是小市場,收入與利潤權重遠低於比亞迪對墨西哥的依賴度。 從比亞迪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公司收入按年增長23%至3,712.81億元(522.26億美元),其中海外營收達1,354億元,按年增長50.5%,佔總收入比重來到約36.4%。海外收入增速高於整體,且部分海外國家的售價高於國內市場,成為增長的動力來源。 再看歐洲市場,自2024年下半年起,歐盟對中國製BEV(純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比亞迪的最終稅率約17%(另加10%基本關稅),壓縮了純電車型的定價空間。意味著歐洲市場的增長節奏會放慢,海外增長的壓力自然更往美尤其是墨西哥傾斜。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若能重啟墨西哥建廠計劃,將會是明智的解方,但這條路遭遇的阻礙比想像中更多。 不止墨西哥政府礙於美國政府的壓力反對,中國政府自身也對此有疑慮。據金融時報報道,中方今年曾延後對比亞迪墨西哥工廠計劃的核准,比亞迪核心零部件如電池、電驅、功率模組等高度自製,且深植中國供應鏈,中方也擔心敏感技術可能經由墨西哥外溢至美國。與此同時,美國汽車業也公開表達過對「中國車藉墨西哥入美」的憂慮和反制意向。 最後,比亞迪的北美之路,恐怕還是得「政治解決」。 北京當局已將墨西哥此舉視為「親美舉動」,揚言採取反制措施。與此同時,中美新一論貿易會談在西班牙展開,雙方此前動作頻頻,無非是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國內價格戰尚未落幕、海外貿易壁壘風險增加的情況下,比亞迪盈利能力正受到多重擠壓,今年上半年淨利成長14%至155.1億元,但第二季淨利僅63.6 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近30%。資本市場似乎已提前對比亞迪的處境做出反應。股價從5月的高位約158港元跌至目前約108港元,市盈率已跌至約13.2倍水平。雖然比亞迪仍是新能源車賽道的核心標的,但需要準備好在關稅與政策驟變下承受劇烈波動,短期內或難以突破上方壓力,政治因素帶來的風險變數仍大。…

簡訊:1藥網第二季度營收下滑

醫藥銷售商1藥網(YI.US)周三表示,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6.4%至32億元,面向藥房及醫療機構的核心藥品銷售業務營收下滑6.2%。面向消費者的藥品銷售業務規模較小的,當季同比亦下跌9.6%。 公司運營成本及費用同比下降6.3%至32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受此影響,1藥網當季實現營業利潤10萬美元,但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1,400萬元擴大至1,950萬元。 財報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三收跌6.2%,該股過去六個月累計下跌4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奇瑞啓動重磅IPO 有望成今年最大車企上市案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 Ltd)周三啓動香港IPO,計劃籌資10億美元以上,有望成為今年最大汽車企業IPO。周三發布的新上市公告顯示,公司擬發售約2.97億股,每股定價區間為27.75至30.75港元。若以定價區間上限計算,此次募資總額將達91.4億港元(11.8億美元)。 奇瑞從2003年起一直是出口量最大的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 。2024年公司營收達2,690億元(37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5.4%,同期淨利潤增長37.2%至143億元。 根據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書披露的最新數據,公司今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25年一季度營收從去年同期的549億元增至682億元,增幅達2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成為關鍵驅動力,同比激增約四倍至187億元,佔營收總額四分之一以上。 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公司正加速在全品牌線部署其智駕系統,提供多級自動駕駛功能。此次IPO募集資金部分將用於拓展新能源汽車產品組合、升級新能源動力系統及新能源汽車平台架構,並將投入大規模研發以強化核心技術能力。 余特莉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