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公司的Temu發佈不到兩個月之後,10月中旬成為美國排名前10iPhone和安卓電子商務應用程式

重點:

  • 發佈近兩個月後,拼多多的跨境電商應用Temu的新下載量,在美國的電商應用中排名居於前列
  • 雖然取得了早期的成功,這款應用程式在目標美國市場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激烈的競爭和高昂的市場行銷費用

西一羊

中國互聯網巨頭最近一直忙於海外擴張,因為隨著互聯網普及率達到頂峰,經濟放緩導致消費者支出乏力,它們在國內的增長陷入停滯。但迄今為止,由於殘酷的本地競爭和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大多數公司都成效有限。

雖然這個群體在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東南亞等發展中地區獲得了一些吸引力,激烈的競爭導致它們多數無法進入更有利可圖的歐美市場。然而,創新的低價電商專家拼多多(PDD.US)正努力打破這個循環,在9月初推出了面向美國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未來還可能擴展到其他市場。

現在,在上線約兩個月之後,這個提供售價不到1美元的鑰匙扣和儲物盒等豐富多商品平台,似乎獲得了一些動力。根據Marketplace Pulse的資料,10月17日,Temu在iPhone應用商店的美國購物應用程式中排名第一,目前在iPhone和安卓應用商店已超過一周排名前10。

不過,排名只能反映新的下載量,並不能說明用戶留存或活躍度水準。拼多多試圖在這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必然面臨一些重大挑戰,包括需要大量支出來獲得使用者。但在討論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快速回顧一下這個在中國電商領域大獲成功的年輕公司。

儘管其歷史只能追溯到2015年,拼多多依靠巧妙的策略迅速崛起,成為了中國三大電商公司之一,它將生產商和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繫,從而減少了多數大型競爭對手承擔的中間商賺取的層層差價。該公司還利用具有社交元素的強勢團購模式獲得説明,鼓勵買家邀請聯絡人組團獲得更大的優惠。

拼多多現在似乎要把這個方法推廣開來。Temu的許多新美國用戶可能就是被它激進的定價、大幅折扣和優惠券,以及限時免運費政策所吸引。流覽一下它的平台就會發現,許多產品價格低至20美分,就像拼多多早期專注於下沉市場的成百上千萬中國消費者那樣。這些消費者一直被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京東(JD.US; 9618.HK)等大型競爭對手忽視。

獲得一些早期成功後,現在困難的部分來了:Temu必須在美國市場開拓自己獨特的一席之地,而這個市場已經擠滿了其他提供中國廉價商品的商家。這其中包括Shein、阿里巴巴旗下的AliExpress,以及Wish。還有本地巨頭亞馬遜(AMZN.US),該平台也被許多中國公司當做接觸美國消費者的管道,比如最近申請在香港上市的子不語

製造商合作夥伴

拼多多雖然歷史不長,而且面臨著來自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激烈競爭,但它在中國嶄露頭角的時候,也曾面臨著類似的困難。它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多年建立起來的龐大的中國製造合作夥伴網路。它繼續與這個群體密切合作,上個月宣佈將投資數十億美元「培育100個出口導向型品牌」。

除了砍掉中間商,拼多多還採取了其他削減成本的措施,以增加Temu在美國和其他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機會。該公司最初的合作政策規定,在海外客戶下訂單並確認收到商品之前,該公司不需要向商家付款。該公司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將未售出的庫存退還給商家,這意味著它承擔的庫存風險相對較低。

儘管如此,拼多多仍需要在海外使用者的獲取和留存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這可能是其最大的挑戰。雖然事實證明,它的團購噱頭在吸引規模較小、服務不足的中國市場的用戶非常有效,但美國消費者對這種模式並不熟悉。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Temu尚未在美國推出類似的團購功能,而是首先依賴促銷優惠券等更傳統的行銷策略。

拼多多在中國的迅速崛起,還得益於它與股東騰訊(0700.HK)的牢固關係。騰訊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式微信在逾10億用戶中推廣拼多多。而在海外市場,它沒有這種合作關係可以利用。

根據華興資本9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拼多多可能還會發現,在美國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遠高於中國,前者高達75美元(543元)。這家投資公司估計,拼多多每年需要投入100億元才能迅速擴大美國客戶群。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可能會拖累該公司的利潤,儘管它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並在過去兩年設法改善了財務狀況。據拼多多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在截至6月的三個月,該公司營收增長36%至314億元,淨利潤增長268%至89億元。在採取措施大幅削減行銷支出後,該公司扭轉了多年的虧損狀態,於2021年初實現了盈利。

歸根結底,拼多多能否在美國複製它在國內的成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願意動用多大的資源來支持這個項目。該公司可能還需要在如何獲取使用者方面變得更加精明。在這方面,它可以從中國線上零售商Shein那裡尋找靈感。通過使用TikTok和Instagram的網紅行銷,Shein已經迅速成為美國快時尚的領導者。

拼多多的股價在過去一年裡大幅下跌,這與大多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股的走勢一致,這些股票受到中國監管機構,以及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打擊。拼多多最新股價約為45美元(這包括週一中概股在美國大跌期間下跌的25%),不到2021年初創下的逾190美元高位的四分之一。

在股價下跌之後,拼多多目前的市盈率為22倍,落後於阿里巴巴的30倍,也遠遠落後於亞馬遜虛高的107倍市盈率。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