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HK

雲頂新耀預告表示去年總收入將達到1.24億元至1.26億元,較2022年大幅增長868%至884%

重點:

  • 業績增長主要受惠於兩款重磅產品商業化上市,公司還預計今年將在大中華區和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陸續推出多款重磅新藥
  • 現有的12款研發管線中有10款來自授權引入,與吉利德的一次轉手交易,賺得超過3億美元差價

 

莫莉

對於採用授權引入(License-in)模式的創新藥企而言,高價引入的臨床管線能否實現商業價值,就如同賭搏一樣,考驗的是團隊的預見性與判斷力。不過,在蕭條的市場環境下,大手筆開支的授權引入已經快速降溫,投資者更期待的是真金白銀的入帳。作為該模式的佼佼者,雲頂新耀有限公司(1952.HK)正走在商業化穩步回報的道路上。

上週一,雲頂新耀發佈2023年業績預告,稱基於未經審計的初步計算,預計去年總收入達到1.24億至1.26億元,較2022年的1,280萬元大幅增長868%至884%。消息公佈後,雲頂新耀的股價在三日內大漲8.4%,顯示投資者看好其長期前景。

該公司指出,去年的業績增長主要受惠於創新型強效抗菌藥物依拉環素的上市,該藥物於當年3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4個月後即實現商業化上市。依拉環素是一種新型、全合成、廣譜抗菌藥物,用於治療多重耐藥(MDR)菌感染,俗稱「超級抗生素」。

此外,全球首個IgA腎病靶向藥物耐賦康,於2023年11月獲中國藥監局批准上市,同年12月也在中國澳門商業化上市,為該公司去年貢獻一定收入。中國是全球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作為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IgA腎病約佔35%至50%,中國約有500萬患者,而且發病年齡較輕。之前,中國IgA腎病的臨床主要用藥為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伴有嚴重感染等副作用,缺少從疾病源頭改變疾病進展的針對性治療方法。

耐賦康作為靶向腸道的黏膜免疫調節劑,是第一個針對IgA腎病疾病源頭的治療方案,填補了中國IgA腎病無適應症治療藥物的空白。耐賦康在中國人群中的臨床三期研究顯示,經過9個月的治療以及15個月的停藥觀察後,仍能減少腎功能衰退達66%,預計可延遲12.8年進展至腎功能衰竭。雲頂新耀首席執行官羅永慶表示,耐賦康去年4月在海南博鼇獲准進入樂城先行區,可供小範圍臨床使用,截至同年12月,有一千多人申請使用該項目,顯示其較大的商業潛力,羅永慶稱該藥物有望於今年第一季在中國實現商業化上市。

根據公司去年的中期財報,預計在2024年還將在大中華區和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陸續推出多款重磅新藥。去年4月,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已經受理耐賦康的上市許可申請,公司預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重磅新藥伊曲莫德(Etrasimod),以及針對尿路感染的抗生素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Taniborbactam),也有望在今年獲批。

在多款新藥上市之際,雲頂新耀開始著手籌建商業化團隊,主要聚焦抗感染及腎科疾病領域。截至去年中,商業團隊有約138名成員,包括銷售、行銷、市場准入、醫學事務、管道及商業卓越的員工。同時也與中國領先的多個藥品供應鏈服務提供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國藥集團、廣州醫藥集團、重慶醫藥、上藥控股等企業。

出色的選品眼光

雲頂新耀的成功背後,依託的是康橋資本強大的資本能力,現有的12款研發管線中,有10款來自授權引進。為了降低引進後無法上市帶來的資本沉沒風險,雲頂新耀在引進時已規避早期管線,選擇已經在歐美進入臨床後期的管線進行佈局。

其中,耐賦康是雲頂新耀2019年從Calliditas Therapeutics(CALTX.STO)引進的管線,以首付款1,500萬美元加上1.06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獲得大中華地區和新加坡的開發以及商業化權利。Calliditas已推進該藥物於2021年12月在美國上市,2022年7月在歐盟獲批。伊曲莫德則是雲頂新耀2017年以首付款1,200萬美元購入的新藥,這款藥物在大中華區及韓國以外的權益被跨國藥企輝瑞(PFE.US)收入囊中,去年10月已經獲美國FDA批准上市,被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列為2023年十大重磅新藥。

此外,雲頂新耀於2022年還將一款從吉利德引進的藥物Trodelvy反向授權給吉利德(GILD.US),2019年4月買入Trodelvy時,雲頂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僅為6,500萬美元,而此次轉手賺得超過3億美元差價。該交易在2023年第一季完成,雲頂新耀收到合計3.14億美元的費用,讓公司擁有更穩健的財務狀況,截至2023年中,其擁有25.4億元的現金儲備。

按預期收入計算,雲頂新耀的市銷率約為42.5倍,遠高於同屬授權引入藥企再鼎醫藥(ZLAB.US;9688.HK)的8.7倍,顯示前者頗受投資者歡迎。在去年上半年實現收入 890 萬元,到全年總收入增至最高1.26億元,顯示雲頂新耀的商業化回報增長之快。但值得留意的是,銷售啟動的同時,也意味著相關開支驟增,對於這家去年上半年仍有4.23億元虧損的公司來說,何時能實現收支平衡,仍需投資者長期關注。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聞概要:海辰儲能有望繼續推進香港IPO進程

這家儲能企業的首次申請因六個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鑒於其國際業務與儲能系統業務增長迅猛,公司有望於年底前更新申請   陽歌 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請失效後,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重啓香港上市進程,此舉旨在為其全球擴張計劃融資並加速發展儲能系統業務。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請因未能在六個月內完成IPO,於上月底失效——這是多數企業首次上市嘗試的常見現象,而非失敗徵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儲能企業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請也因同樣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海辰儲能有望於今年年底前重啓香港IPO進程。 儲能板塊當前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強勁的增長前景與政策紅利引發投資者濃厚興趣。海辰儲能也積極把握全球市場機遇:隨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電站及發電設施加速建設,配套儲能電池與系統的需求持續激增。這類儲能設備通過高峰發電期儲電、低谷期放電,構成新能源設施的關鍵環節。 根據海辰儲能3月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隨著需求擴張,全球儲能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每年1,000吉瓦時。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為家庭、商業及工業用戶提供儲能電池與系統。公司以約11%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三。其2022至2024年間年發貨量年均增速達167%,2024年實現35.1吉瓦時的交付規模。 近期海外儲能需求激增幫助公司獲得歐美及中東多筆國際訂單,推動其2025年上半年儲能產品出貨量躍居全球次席。廈門、重慶兩大生產基地自3月以來持續滿負荷運行,山東菏澤新工廠亦在建設中以擴充產能。為對衝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其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新廠已率先投產——這使其成為國內儲能行業首家在美建成投產的中國企業。 海辰儲能去年營收達129億元(約18.1億美元),較2023年的102億元增長26%。其中高毛利的儲能系統業務營收表現突出,從上年的19.7億元增至46.7億元,增長超過100%,在總營收佔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業務拓展同樣迅猛:海外銷售佔比從2023年的1%躍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與沙特電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達成價值約26億元的重大供貨協議,實現關鍵突破。在盈利層面,海辰儲能去年達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實現經調整後盈利,全年錄得3.1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AI機器人開發商雲迹科技公開招股 集資6.6億

機器人服務AI賦能技術企業北京雲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開招股,全球發售690萬股,發售價為每股95.6港元,預計集資約6.6億港元,下周四掛牌上市。 雲迹科技主要提供機器人及功能套件,輔以AI數字化系統的服務,主要專注於開發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其產品可應用於多類場景,目前收入主要來自酒店,去年收入為2億元,按年升47%,佔比達83%。去年公司收入2.4億元,按年升68.6%,淨虧損1.8億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過去已完成八輪融資,引入聯想基金、阿里巴巴、騰訊、攜程等投資者。申請文件顯示,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聯想基金、阿里、騰訊及攜程預料會於雲迹上市後分別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稱,集資所得淨額約5.9億港元,其中約60%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約30%用於提高中國境內外商業化能力,拓展與醫療機構、工廠及商業樓宇場景的潛在客戶,餘下10%為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anhua is a futures company

南華期貨獲中證監開綠燈 能否靠風險管理吸引投資者?

當前經濟不確定性上升或催生服務需求增長,這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期貨公司正尋求赴港第二上市 重點: 南華期貨已獲中國監管機構批准赴港上市,作為目前A股上市的補充 此次新股發行適值公司加速海外佈局,滿足中國企業出海的業務需求   梁武仁 當經濟不確定性充斥市場,企業和投資者往往增加金融工具使用,以防範資產價值劇烈波動。這正利好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S)等金融衍生品專業機構,既催生服務需求,也助力其赴港第二上市吸引投資者。 上個月下旬,南華期貨獲中國證監會赴港上市備案通知書,對其目前的A股上市形成補充。公司表示,所募資金主要用於拓展全球業務版圖。 據4月提交的申請文件,公司擬在馬來西亞設立新基地,並增資英國、美國和新加坡子公司,分別支撐歐洲、北美及東南亞業務擴張。文件本月下旬即將失效,南華期貨需提交更新版本。 南華期貨創立於1996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期貨公司之一。援引第三方研究數據,公司宣稱其以期貨經紀業務收入和佣金計,位居非附屬於金融機構旗下的期貨公司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外收入規模居全行業之冠。 自2006年起,在國內競爭加劇,加上出海企業需要應對匯率及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南華期貨開展海外業務佈局,通過中國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分支機構,為客戶提供橫跨亞歐美三洲的跨境服務。 中國其他各類服務提供商,包括銀行、雲計算和電信服務提供商,在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採取了類似的海外舉措,為國內客戶提供服務。 海外戰略正為南華期貨帶來實質貢獻。去年,海外期貨淨佣金及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逾45%至1.46億元(約2,000萬美元),同期該項收入在境內縮水逾25%至3億元。與2022年相比,公司海外期貨淨佣金收入實現近翻倍增長。 相應地,南華期貨包含資產管理、證券及槓桿式外匯交易在內的海外金融服務,佔去年整體營收比重逾11%,較2023年提升2個百分點,較2022年躍升8個百分點。 今年,南華期貨的國際業務增速似進一步加快。儘管最新滬市中期報告未單列海外營收,但披露上半年海外客戶權益(即經紀客戶交易保證金)同比激增32%,遠超去年全年10%的增幅。 風險管理 當前,海外擴張仍在進行,南華期貨絕大部分收入仍源自境內。公司雖有期貨名稱,但期貨經紀並非主要收入來源,其營收主力來自境內風險管理業務,該業務本身也使南華期貨承擔風險。 南華期貨的風險管理業務本質上依賴交易技術,例如,公司向客戶提供場外(OTC)衍生品如期權、掉期及遠期並收取費用,助其規避資產價值波動風險,同時南華期貨須對相關資產進行風險對沖。若運作順利,南華期貨可規避虧損甚至獲得收益。 然而,若市場突發異動致運作失控,公司可能蒙受重大損失。此外,因客戶或無法履行衍生品合約,也使南華期貨面臨信貸風險。 2022年至去年,南華期貨交易淨收益連年下滑,風險管理業務收入同步走低,拖累整體營收。顯示在地緣政治衝突及特朗普關稅威脅下,駕馭波動加劇的市場環境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故而,波動加劇對南華期貨猶如雙刃劍,期貨經紀服務需求可能攀升,但風險管理業務卻因不確定性增強而更難盈利。 經濟困局中,客戶或選擇收縮戰線,削減高波動性大宗商品及外匯的業務板塊,而非須南華期貨等公司提供對沖風險服務。 不過,南華期貨仍保持盈利,去年營收下滑但淨利潤逆勢增長14%至4.03億元。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持續下降,原因是年初生效的新規,要求風險管理業務收入由總額法改為淨額法覈算。事實上,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錄得小幅增長。 年初至今,南華期貨A股飆漲87%,現市盈率(P/E)近30倍,高於對手瑞達期貨(002961.SZ)的20倍,但低於永安期貨(600927.SH)的41倍。 作為能從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中獨特獲益的企業,南華期貨或能打動香港國際投資者,其日益擴展的全球網絡相較國內同業也具優勢。但公司自身絕非無虞,因為其直接涉足衍生品市場,而該領域波動恐將持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