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6.HK NOAH.US
Noah does wealth management

國內挑戰持續之際,這家財富管理機構的國際業務,在第二季度推動其重回營收增長軌道

重点:

  • 諾亞控股第二季度海外營收同比增長約6.5%,推動整體營收增長2.2%
  • 這家資產管理機構2022年啓動國際化佈局,瞄准海外富裕華人群體,延續從服務普通投資者轉向的戰略調整

 

梁武仁

在當前國內經濟疲軟掣肘下,出海正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主流選擇。然而現實是,面對當地競爭與文化差異等重重阻礙,多數企業折戟沉沙。成功者(尤以金融零售等面向消費者的領域為甚)的核心制勝因素,在於瞄准海外華人聚居市場。

就此而言,數年前才揚帆出海的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能快速取得成果實屬可貴。

這家財富管理機構上周四在香港披露,第二季度淨營收同比增長2.2%至6.295億元人民幣(8,790萬美元)。表面看,這一個位數增幅平平無奇,但深入剖析可見,為應對國內業務放緩,諾亞控股在境外取得實質性突破,其海外淨營收達2.967億元,同比增長約6.5%,佔總營收近半壁江山,而國內業務則呈收縮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周五業績發布的後續公告中(全文高頻凸顯「海外」關鍵詞),諾亞控股宣稱,公司85%的新增營收源自境外銷售產品。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其海外客戶經理數量達152人,較上年同期增長逾三分之一,服務客戶超18,900名。

作為國內最老牌私營資產管理機構之一,諾亞控股遲至2022年才開啓國際化進程,主攻全球華語群體的高淨值人士。2019年,涉及欺詐性影子銀行產品的危機後,公司已開始從服務普通投資者轉向聚焦中國富裕客群。

在疫情持續擾動、房地產長周期下行,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挑戰,導致經濟遇冷,諾亞控股堅持錨定高淨值客群,轉向海外佈局。當前,中國富裕階層避險情緒升溫,傾向於囤積現金,而非通過財富管理機構獲取超額收益。市場研究公司GlobalData調查顯示,2024年中國超四分之一高淨值資產配置於現金及同等低風險產品,遠高於亞太地區約18%的平均水平。

受困於上述難題,諾亞控股2022年營收大跌28%,次年微幅反彈後,2024年再度下滑21%。頹勢延續至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5.4%。因此,儘管二季度增長看似溫和,卻可能標誌著連續六個季度滑坡後復蘇周期的起點。雅虎財經調研的五位分析師平均預測,該公司今年營收增速將達5%。

更令人鼓舞的是,諾亞控股通過削減國內業務運營成本優化整體盈利,二季度淨利潤猛增79%至1.79億元。雅虎財經分析師一致預測,其今年淨利潤有望同比增長15%,增速超越營收。 

諾亞控股CEO殷哲表示:「我們欣然交出一份穩健答卷,彰顯公司在財富管理行業逆週期中的韌性與靈活性。得益於過去數季度提升運營效率與加速海外擴張戰略,投資產品盈利能力和營收強勁反彈。」

獲權威媒體背書

今年3月,權威金融期刊《歐洲貨幣》授予諾亞控股「中國最佳離岸財富管理機構」稱號,肯定其「在海外資產管理領域展現卓越專業能力與強大全球佈局」,為其境外成就提供有力背書。

諾亞控股的海外成功法則,在於聚焦熟悉其品牌的海外華人富豪,而非純外資客群。其吸引力源自雙語服務能力(涵蓋銷售代表與應用程序界面),以及對目標客群產品偏好的精准把握。

目前,亞洲金融重鎮新加坡、日本及中國香港構成諾亞控股核心海外市場。同樣在這些市場取得成功的中國公司,包括在線券商富途(FUTU.US)與老虎證券(TIGR.US)。隨著企業競逐存量有限的海外華人客群,業務摩擦或將加劇。

今年上半年,諾亞控股在新加坡設立財富管理品牌ARK全球總部,並與日本東京之星銀行,達成財富管理業務戰略合作。此類協同,使其可借合作夥伴的本土渠道加速市場滲透。公司計劃,下半年通過同類「商業夥伴」模式,拓展日美加等發達市場客群。

與此同時,諾亞控股涉足加密貨幣領域。公司正與 Coinbase 合作,以 Olive 品牌為其海外資產管理業務建立穩定幣基金﹐Olive專注以美元計價的私募股權基金和私募二級產品。

財報發佈後,諾亞控股股價持續走強,其中港股在業績日大漲8.7%。當前,其港美兩地交易市盈率(P/E)均徘徊在11倍左右,雖屬合理區間,但仍遠低於全球巨頭貝萊德的27倍,也顯著低於老虎證券的20倍與富途的27倍。

過去數年,受困國內多重挑戰,諾亞控股財務表現乏善可陳。不過,最新季報釋放業務復蘇的積極信號,或將助力其逐步拉近與國際同業,及佈局全球的中國金融機構的估值差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九方智投入股EX.IO 布局海外數字資產業務

投資教育機構九方智投控股有限公司(9636.HK)周二宣布,其全資子公司JF SmartTrade與虛擬資產交易平台EX.IO訂立股份認購協議,將入股EX.IO。公司表示,此舉有助借助EX.IO的交易所資源與Web3技術,加快海外數字資產業務布局,強化鏈上金融服務能力,推動多元化及可持續發展。該筆投資未披露具體細節。 EX.IO附屬公司EXIO Ltd.去年12月已獲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從事虛擬資產交易及託管業務。九方智投指出,本次投資將提升公司在數字資產交易、資產管理及託管等方面的合規基礎設施與服務能力,形成完整閉環。雙方將共同推進數字資產創新合作,亦計劃深化「AI+研究」在數字資產場景的應用,研發智能投顧系統與算法,鞏固在數字金融領域的競爭優勢。 九方智投周三高開,至中午休市報64.45港元,轉跌1.0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dong Hi-Speed engages in power stuff

證監踼爆股權集中 山高股價閃崩八成

截至今年7月,這家數據中心及綠色能源投資商的股價累計飆漲逾200%,但上周五單日大跌近80%,不僅回吐全部漲幅而且倒跌 重點: 山高控股上周五突發股價閃崩,致前兩月巨大漲幅悉數蒸發,無奈啓動回購程序以支撐股價 股價大跌前夕,香港證監會警示投資者稱該公司股權高度集中   梁武仁 僅僅兩個月,反差竟如此之大。 今年7月底,山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412.HK)發布新聞稿,慶賀市值突破千億港元(129億美元)大關,公司股價自年初已累計大漲逾200%。然而,上周五,這家投資機構的股價在異常巨量交易中單日狂瀉近80%,迫使其緊急啓動回購計劃力保股價。 經歷此番劇烈震蕩後,公司股價基本回歸年初價位,較1月份低約18%。 山高控股在公告中表示:「董事會認為,當前本公司股價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核心業務競爭力及未來發展潛力,在目前市場情況下進行股份回購,表明公司對自身業務展望及前景的充分信心,是公司基於對自身價值的高度認可,及對全體股東負責的態度所作出的決策,最終將使本公司受益,並為股東創造價值。」 公告發布前一日,香港證監會剛警示投資者,山高控股逾九成已發行股份集中於少數股東,意味幾筆大額交易即可引發股價巨震。監管機構為何核查該公司股權結構尚不明確,但通告特別提及該股自4月以來累漲超150%。無論如何,通告的警示性已形成強烈利空,或直接引爆此次拋售潮。 儘管香港證監會未指認該股年內暴漲存在違規操作,此輪漲勢仍顯蹊蹺。公司財務表現雖算不上亮眼,但尚屬穩健。 2024年,山高控股營收同比增長11%至56億元(7.87億美元),淨利潤更大幅增長40%至6.93億元。不過,此類盈利增長遠不足以支撐股價短期內如此飆漲。此外,公司股價漲勢實際始於今年5月,距發佈最新年報已近兩月。8月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雖同比下滑,淨利潤卻大幅躍升,主要歸因於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上半年最顯著的利好或許來自國際頂級評級機構惠譽的背書。5月末,惠譽以政府支持力度增強為由,上調山高控股及其山東省屬母公司評級,但公司股價在此前早已啓動上漲行情。 耀眼戰績 上述因素均未能真正解釋股價暴漲動因,7月市值突破千億港元里程碑時,公司公告將「耀眼戰績」歸功於新能源與算力電站領域的「智慧投資戰略」,此說辭恐令理性投資者愈發困惑。 新能源與算力均屬山高控股的工業投資板塊,是核心營收來源。公司聚焦這兩大領域不足為奇,既是當前資本紮堆的賽道,也契合其國資背景。中國政府正大力推動清潔能源與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發展,後者耗電量不小,常需為承載AI應用的數據中心配套專用電站。 山高控股創立於1990年代初,前身為中國新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在被山東高速收購約五年後,2022年完成業務重構,確立現時架構。 2022年轉型後,山高控股迅疾開展資本運作。當年即收購一家清潔能源開發商,後重組為山高新能源(1250.HK; 000803.SZ),其新能源發電項目現已覆蓋全國逾20省份。次年,山高控股斥資2.99億美元,入股國內三大民營數據中心運營商之一的世紀互聯(VNET.US)。 這兩大資產似為構築 「電算科技產業生態」的核心支柱,但兩者業績均未達預期,新能源公司上半年營收萎縮,世紀互聯二季度陷入虧損。 此類波動實屬新興產業常態,卻無法合理解釋山高控股股價異動。需要指出,年內數據中心板塊確因AI熱潮受資本熱捧,世紀互聯股價累漲86%,競爭對手萬國數據(GDS.US; 9698.HK)也累漲60%,但二者漲幅均遠遜山高控股此前表現。 公司或因「迷因股」特質吸引投機客,最終卻招致監管關注。無論如何,股價過山車行情,恰印證“爬得越高摔得越狠”的老話。 為維穩股價,山高控股上周五斥資逾百萬美元回購370萬股,當日股價應聲反彈近30%。 雖然當前股價較一周前已然腰斬,但51倍市盈率估值仍處高位,即便對高增長前景企業也顯昂貴。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與數據中心運營商正深陷產能過剩困局,該公司兩大核心業務賽道承壓,前景蒙上陰影。 但市場邏輯似乎與該股走勢關係不大,歷經巨震,股價終歸理性區間。監管介入或被視為對投機者的警示,但對敢於押注的投資者,或許視之為博反彈的機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山雲配股集資28億拓AI業務

從事雲計算的金山雲控股有限公司(3896.HK, KC.US)周三公布,將配售3.38億股新股,每股配售價8.29港元,將集資28億港元。 配售價較周二收市價9.09港元折讓8.8%,配售股份佔公司已擴大後發行股份的7.46%。 公司表示,配售集資所得80%用於支持人工智能業務,包括擴充基礎設施及提升雲服務能力;20%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及其他公司用途。 金山雲周三開市跌5.4%報8.6港元,過去一年股價升5.5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onymous letter reveals storm in a China Rare Earth teacup

一封匿名信 揭中國稀土茶壺裡的風暴

擁有響亮名號的中國稀土控股,在一連串內部指控後,對投資者而言似乎只剩下警惕價值 重點: 附屬公司涉至少45宗訴訟與9宗強制執行案件 公司業務以稀土加工為主,與央企中國稀土集團無關   李世達 6月的一封匿名投訴信,讓剛剛經歷一波大漲的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0769.HK)像是坐過山車,命運急轉直下。 中國稀土自6月18日起陷入停牌,至今未能復牌。最新公告顯示,旗下附屬公司捲入至少45宗訴訟與9宗強制執行案件,部分銀行貸款並未在財報中披露,甚至還傳出資產被轉移的嫌疑。一連串的調查最快要到今年10月才會有結果。 就在停牌前一周,中國稀土股價在6月11日創下52周高位,今年至今仍有75%的漲幅。波漲幅或與當時中美談判進展有關,傳出美方擬放寬半導體出口管制換取中國在稀土方面的鬆綁。今年6月,中國稀土出口量攀升至2009年以來新高,顯示全球買家正積極搶購用於製造強大磁鐵的材料。 此稀土非彼稀土 不過,雖然名為中國稀土,這家港股上市公司卻和稀土出口沒什麼關係。 儘管以「中國稀土」為名,但該公司與深圳上市的央企「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有限公司」(000831.SZ)無關。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母企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於 2021年主導成立的央企巨頭,擁有開採配額,控制大部分冶煉指標,是中國在國際戰略博弈中的重要籌碼。 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卻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家公司最早由生產耐火材料起家,其後業務擴至稀土材料,總部在江蘇宜興。它並沒有自己的稀土礦山,也不掌握任何開採配額,業務模式是從上游企業採購稀土精礦或氧化物,再進行分離和加工,生產氧化鏑、氧化鋱、氧化鐠汝等產品,銷售給磁材、電子和新能源行業的下游客戶。根據2024年年報,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佔比高達99%。 換言之,它是一家中游加工企業,而不是掌握資源的巨頭。 近年稀土價格持續下行,2024年,稀土相關業務錄得5%毛虧率,但虧損幅度已有收窄。期內公司收入為7.57億港元,較2023年的6.86億港元上升約10.3%,虧損則由2023年的2.32億港元收窄至1.47億港元,但依然無法扭虧。期末公司持有現金約9.66億港元,較2023年底的12.99億港元下降約25%。 公司停牌的核心問題在於治理。一封來自附屬公司員工的匿名投訴信,點名指出兩家附屬公司宜興新威利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宜興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存在嚴重問題。投訴人指稱,公司資產可能被挪用,導致負債纏身,甚至令銀行和供應商不斷上門追討。 公司稱,調查顯示,兩家附屬公司積欠多家銀行債務,且並未向母公司披露相關銀行貸款,未償債務已超過實繳資本金,可能出現資產被挪用的情況。 自己批准 自己舉報 此外,匿名投訴還將矛頭指向一宗近期完成的交易。今年6月中,中國稀土宣布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1,600公斤鎢條,作為投資性資產。然而,投訴信質疑標的資產估值過高,程序缺乏透明度。更戲劇性的是,公司創始人、法定代表人蔣泉龍與其子、行政總裁蔣大偉都對這宗交易提出申訴,然而當初兩人所在的董事會全體成員均一致批准交易,甚至交易細節都由他們兩人參與準備。 至7月6日,蔣大偉突然以「個人原因」辭任。蔣泉龍則被曝涉及逾期未償還的個人債務,金額高達2億元。這不是蔣泉龍第一次涉及債務糾紛,2017年,蔣泉龍曾遭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入稟法院,追討折合約1.08億港元的賭債。令外界揣測公司涉及的各項指控,是否與蔣的個人問題有關。 目前,港交所已要求公司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聘請法證會計師全面審查,兩份關鍵調查報告預計將於今年10月與11月提交。這意味著至少在調查完成前,公司難以復牌。 對投資者而言,中國稀土控股的案例是一記警鐘:在「戰略資源」的概念光環下,公司自身的財務真實性與治理結構往往容易被忽略。短期內,公司能否復牌,完全取決於獨立調查能否揭示真相並落實整改,但即便如此,市場對其誠信的信任已大幅削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