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教旗下職業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去年底平均就業率高達98%,能進入中國知名企業的高質量就業人數更大增76%

重點︰

  • 這家職業教育集團的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遠高於中國平均水平,成為學校加學費的動力
  • 中國官方鼓勵職業教育,利好政策接二連三,引領新高教中期純利上升17.2%

裴梓龍

又到畢業季節,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22年中國各級各類高校畢業生預計創超過1,000萬人新高。畢業意味著要投身職場,但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各大互聯網企業更接二連三裁員,要成功就業看來不易。

然而,中國有一家民辦高等職業教育企業,去年底平均就業率高達98%,能進入中國知名企業的高質量就業人數更大增76%,在華為、京東(JD.US; 9618.HK)、特斯拉(TSLA.US)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實習的人數超過一萬名,它就是中國新高教集團有限公司(2001.HK)。

自從去年中國政府推出教育 “雙减” 政策之後,民辦教育行業遭受重創,業務覆蓋K-12學生的公司陷入困局,但職業教育賽道卻成為中央政策扶持的行業。新高教最新公布了截至2月28日的中期業績,總收入增長30.7%至12.1億元,盈利增加17.2%至3.45億元,表現遠勝其他教育服務公司。

學費穩步上升

對於這一份不錯的成績表,新高教解釋是因為學費收入和住宿費收入穩步增長,加上甘肅和鄭州學校的業績,開始併入財務報表。期內,該公司學費收入為9.26億元,比上一財年增加32%。

作為一家職業教育集團,新高教去年開設了八大新專業,其中智能製造工程、大數據技術、網絡與新媒體等,正好迎合科技發展趨勢;同時,它也加强了民生緊缺的專業培訓,新增社區康復、嬰幼兒托育服務和早期教育等新專業,培育專業人才以填補行業空缺。

新高教的另一優勢在於合作夥伴,公司在教學方面與國內外知名高校聯手,例如與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斯諾實驗室共建學前教育專業、並獲西交利物浦大學提供全面諮詢,以提高教育水準;至於高達98%的就業率,要歸功於騰訊(0700.HK)、特斯拉中國移動(0941.HK)等1,754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同建設各種產業學院,為這些企業供應人才,確保了新高教旗下學生的就業之路。

說起教育股,投資者可能會搖頭嘆息,股價從去年高位蒸發90%的比比皆是,新高教也不例外,該股上周五晚間公布中期業績後,本周一漲約2.1%,以2.41港元收盤,比52周高位6.55港元大挫約63%。雖然投資者對教育股仍存戒心,但與 “教育雙减” 政策針對的教育培訓行業不同,新高教所在的職業教育賽道接連迎來政策利好。

去年10月,中國出台《關於推動現代化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鼓勵上市企業及行業龍頭舉辦職業教育;兩個月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突出職業教育角色;到今年1月,中央政府首次發布職業培訓《「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教育部2月公布2022年職業教育工作重點時,也表明支持職業教育和民辦高教行業;1996年實施的《職業教育法》近日也完成修改,5月1日起正式施行,確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同等地位,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

“國內政策上是利好這類高等職業教育企業,加上畢業生就業率高,不是隨便派個實習位置給你,那自然有加學費的能力。”一直有跟踪教育股的香港獨立股評人鄒家華分析說。

鄒家華認為,中央《「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不少於7,500萬人次、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少於4,000萬人次、新建公共實訓基地不少於200個等建議,政策上令職業教育股的前景仍然看好。

併購帶動增長

除了依靠加學費外,要保持增長,還是要靠併購同業。新高教去年初以235.2萬元收購北京聯合100%股權,以布局在綫教育;到了去年4月,公司再以6.74億元買下位於河南的鄭州學校、同月完成收購甘肅學院,之後再進一步收購廣西學校和東北學校的股權,一系列併購促使公司收入增加,但同時成本也上升,主營成本增加了44.2%至6.2億元,毛利率也下降了5.2個百分點至40.2%。

鄒家華說,新高教近年派息有所增加,加上公司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都有回購股份,未來政策也是正面多於負面,對其前景大致看好。但他提醒投資者注意該公司的學費收入會否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上其現金及現金等物在兩年間蒸發近三成至5.78億元,比去年的主營成本還低,因此需提防未來會否面對資金壓力。

按新高教下半年與上半年同樣賺3.45億元計算,公司的預測市盈率僅4.55倍,低於中教控股(0839.HK)中匯教育(0382.HK)與宇華教育(6169.HK)的7.2倍至17.9倍。投行摩根士丹利對職業教育行業看好,把新高教列為行業首選,評級從 “與大市同步” 上調至 “增持”,目標價3.2港元,意味約有33%的上升空間,未來說不定可以收窄與同業的估值差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藥明合聯發盈喜淨利按年升50%

為制藥公司提供合同服務的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二發盈喜,截至2025年六月底止,收入增長超過60%,經調整淨利潤增長超過67%,淨利潤增長逾50%,按去年中期的淨利是4.9億元人民幣,即今年盈利達7.4億元人民幣。 盈利大幅增長,主要是抗體偶聯藥物(ADC)的下游需求持續強勁,集團通過 穩固的地位及競爭優勢,獲生物偶聯藥物CRDMO的重要市場份額,以及新投產線的產能迅速爬坡,及生產設施持續保持高利用率及運營效率。 公司周三開市升9.1%報53.9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76%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稻草熊今年中期轉盈為虧

影視製作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周二表示,由於當期播映劇集數量減少,預計公司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轉盈為虧。 公司稱,截至6月底的六個月,預計淨虧損額介於350萬元至8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2,990萬元。公司補充,經調整後,2025年上半年預計淨虧損約290萬元至盈利160萬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3,790萬元。 稻草熊指出:「變動主要因為集團於2025年上半年,播出集數較少的「小而美精品化」創新劇集,集數減少使收入減低,而運營成本維持相對穩定。」 稻草熊娛樂周三開盤走低,早盤下跌6.7%至0.56港元,公司年內累計漲幅約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thium price slump: the ghost that keeps haunting Ganfeng Lithium

鋰價深陷低谷 贛鋒鋰業基本面壓力未解

鋰價長期低迷,贛鋒鋰業上半年虧損高於預期,基本面轉折點尚未到來 重點: 上半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虧損較去年同期擴大 鋰價仍在成本線附近徘徊,基本面未見改善   李世達 儘管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6月中旬以來似乎有所回升,但微乎其微的升幅、平緩的曲線,實難以安慰中國鋰業者的心。 在經歷2023年的暴跌後,曾被視為新能源革命「白色石油」的鋰,到2025年仍未等到真正的春天。中國鋰業巨頭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772.HK; 002460.SHE)近日發盈警,預期上半年淨虧損3億元至5.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7.6億元收窄27.6%至60.5%。 不過,期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出現虧損5億元至9.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1.60億元,反而擴大了。 事實上,公司淨虧損收窄,很大程度來自投資收益。公司稱,其控股子公司深圳易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處置旗下部分儲能電站項目,以及公司處置部分其他公司股權產生投資收益。 對於業績變動,贛鋒鋰業稱,鋰鹽及鋰電池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下跌,雖公司電池板塊的產能有序釋放、銷售增長,但公司整體經營業績遭受一定衝擊。 同時公布中期報告的天齊鋰業(9696.HK)則預計,上半年淨利潤介乎0元至1.55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2.06億元,有機會扭虧為贏。 乍看之下頗為樂觀,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實際營運利潤也僅為0元至8,900萬元。天齊鋰業稱,匯兌收益與對聯營公司SQM的投資回報是業績主要的正面因素,否則仍處邊際利潤區間。 這意味即便兩家公司積極在成本控制與投資方面作出努力,仍掙扎於盈虧臨界點,難回到過去的榮景。 基本面未轉好 據上海有色網報價,至7月中旬,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平均現貨價每噸64,950元。對比今年初的78,800元跌約17.6%;若從2022年末高點58萬元計算,跌幅已近九成。 供應過剩是核心問題。過去兩年,無論中國西藏、四川,還是南美、澳洲等地,都迎來大規模鋰礦投產,導致供給激增。下游需求則未能同步擴張,電動車銷售雖仍成長,但增速趨緩,加上儲能需求尚未爆發,導致鋰價難有支撐。 在此背景下,大批中小型鋰鹽廠已開始停工或減產,行業進入艱難的去庫存與產能出清期。 目前碳酸鋰現貨價已逼近中國部分中小型廠商的現金成本底線。根據中信證券與高盛估算,中國鋰鹽企業的邊際現金成本大多介於每噸50,000元至60,000元之間,當前市場報價已壓縮大部分利潤空間,部分高成本業者開始退出市場。 高盛認為,若價格進一步回落至成本區域,將加速高成本供應商退出,從而為2026年起鋰價重拾反彈奠基。但摩根士丹利則警告,直到下游電動車與儲能市場出現強力補庫需求,否則鋰價仍可能在目前區間振盪,明年平均價位恐仍低於每噸 100,000 元,意味着行業的結構性反轉尚未到來。 今年股價回升 盈警公布後,贛鋒鋰業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逾7%至24港元,儘管今年已累升19.7%,仍較2021年9月的高點跌去81%。 事實上,對行業景氣回升的期望,讓贛鋒鋰業吸引不少市場目光,股價從年初約19港元回升至7月中旬的26港元附近,逼近52周高位。主要受市場對鋰價觸底反彈預期的帶動,以及政策面支持新能源車及儲能的利好氛圍。但此波反彈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投行似乎並不看好。 摩根士丹利指出,內地7月計劃鋰產量增速續高於需求增速,若供需結構無改善,鋰價反彈恐難持續,贛鋒第三季仍將面臨盈利壓力,並對其給予「減持」評級與14.3港元目標價。瑞銀亦發表報告,指贛鋒鋰業虧損高於市場預期,給予18.1港元目標價及「沽售」評級。 最近兩周,鋰價雖有短線反彈,但產能過剩與需求不振的基本面未解,產業景氣反轉仍言之過早。目前贛鋒鋰業市銷率約為2.59倍,低於天齊鋰業的3.5倍,顯示市場對其成長性預期仍存疑。若未來鋰價無法持續回升,公司仍將面臨持續虧損壓力。不過,若看好新能源長期需求與鋰價在未來一至兩年反彈,贛鋒鋰業目前的估值或具潛力,應以保守配置為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TRenew files ESG report

萬物新生加碼ESG承諾 制定減排目標

公司去年二手產品銷售增長,推動年收入增長26% 重點: 萬物新生去年處理、銷售了超3,530萬件二手智能手機及其他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和範圍二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削減35%,範圍三排放量削減50%   梁武仁 在ESG(環境、社會和管制)領域,萬物新生(RERE.US)天生佔據有利地位。作為一家專業回收公司,它通過業務增長即可減少污染——這正是ESG中的「E」。公司的年度ESG報告詳細闡述其如何減少污染,以及在此過程中如何助力打造綠色環境。 公司去年處理、銷售了超過3,530萬件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驅動2024年的營收增長26%,達到163億元(約23億美元)。公司指出,為擴展其回收產品類型,2022年啓動的 「多品類」戰略在去年獲得「強勁勢頭」,其多品類回收門店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電子產品回收這個傳統優勢領域之外,多品類業務將回收範圍擴展至名牌箱包、黃金乃至名酒等其他消費品回收領域,這些物品如果不進行回收的話,很可能會被當成垃圾處理。 萬物新生還拓展了以舊換新服務,以配合國家通過補貼及其他激勵措施鼓勵以舊換新,進而提振消費的計劃。截至去年底,公司在中國擁有超過1,800家線下門店,其中超過650家提供多品類回收服務。 技術無疑是公司的重要賦能因素。具體而言,它使用人工智能檢測二手產品,以簡化運營並確保結果更加一致。 回收對環境保護至關重要,原因有多重。以萬物新生的核心回收產品——手機為例:這些設備含有大量化學物質,不當處置會使有害物釋放到環境中。 丟棄舊手機同時意味著購買新機,導致稀土等資源的大量消耗,而目前的稀土資源短缺正在影響全球市場。開採此類礦物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生產過程往往伴隨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同時,製造及運輸新手機會釋放溫室氣體,這正是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2年,WEEE(廢棄電子電氣設備)論壇估計,當年將有約53億部智能手機被棄置,相當於當時總擁有量的近三分之一。儘管沒有更新的數據,但由於電子設備整體回收率較低,估計近年來棄置手機的數量還在增長中。依據另一項同樣源於2022年的預測,因為不足2%的設備被回收,僅中國報廢智能手機數量將在2025年達到60億部。 廢棄手機僅僅是日益增長的電子廢棄物(e-waste)中的一小部分。有數據估計,電子廢棄物年總量約4,000萬噸,僅約12.5%被回收。其餘被填埋或焚燒,均對環境造成危害。 電子廢棄物 電子廢棄物管理是萬物新生為ESG中的「E」部分做出貢獻的另一領域。公司稱,去年通過環保方式處置13.7萬台電子設備,使電子廢棄物污染減少21.9噸,高於2023年的17.8噸。 除這些成就外,萬物新生正主動致力減少自身碳足跡,這是在ESG中實現「E」目標的另一關鍵環節。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Scope 1)和「範圍二」(Scope 2)排放強度——即單位經濟產出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降低35%。萬物新生目前未產生任何「範圍一排放」,即溫室氣體覈算體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下由其擁有或控制的源頭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實際運作中,公司著力於大幅削減通過採購電力產生的「範圍二」排放。 公司還以2024年為基準,期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三」(Scope 3)排放量減半。此類排放間接源於多種來源,例如用於配送及員工通勤的交通運輸。 這些目標是公司未來大目標中的一部分——整體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並在隨後三十年內達成碳中和,契合國家規劃。儘管實現減排或有挑戰,萬物新生仍專注於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能源效率。雖然其在2022年至2023年成功將「範圍二」排放強度從0.30降至0.28,但我們注意到去年該數字回升至0.31。未來五年維持下降軌跡需持續努力,才能達成「範圍二」減排目標。 萬物新生對環境承諾相當明確:僅其持續披露「範圍三」排放這一點便是擲地有聲。此類數據因需追蹤估算多種排放源,且整合過程複雜繁瑣,故鮮有公司願意披露。兩年前,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其氣候披露要求的原提案中納入強制「範圍三」排放披露;但遭到許多公司反對,導致SEC最終從正式規則中剔除。 萬物新生亦在改進ESG中的其他領域,其風險管理委員會採取包括主動識別潛在問題在內的各種措施。 這些努力也得到了第三方的認可——標普全球企業可持續性評估(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