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ya's stock price still rings alert

塗鴉智能虧損收窄 股價仍存一定風險

塗鴉智能上季毛利率創新高,虧損亦大幅收窄,但公司估值並不算便宜 重點: 塗鴉智能去年第四季總收入升42.2%,佔比最大PaaS收入增長44.6% 騰訊持股去向與中美關係,將左右股價未來表現關鍵       白芯蕊 物聯網(IoT)雲端平台塗鴉智能(TUYA.US;2391.HK),去年股價飆升33.5%,為少數能夠跑贏恒指兼錄得升幅的中概股,但踏入2024年後表現不濟,迄今為止已回吐逾一成。 塗鴉智能背景絶不失禮,集團是全球最大物聯網平台式服務商(PaaS),市佔率達16%,業務覆蓋物聯網、網絡層、平台層、應用層等,其核心IoTPaaS能提供雲平台、手機應用程式(App)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公司以「讓設備聰明起來」為使命,輔助傳統OEM及品牌商,完成產品智能化轉型,向客戶提供簡單易用的物聯網化服務。 由於塗鴉智能底層架構為物聯網雲平台,透過採用混合雲架構,部署不單止在亞馬遜(AMZN.US)旗下AWS及微軟(MSFT.US)的Azure,還有廣泛應用在騰訊雲等平台,故能夠幫助客戶在數碼化產品在雲上快速開發。 據IoT Analytics研究稱,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超越113億個,估計2021至2025年複合增長達21.8%,在物聯網連接數規模持續提升下,作為物聯網雲端平台龍頭的塗鴉智能將會受惠。 創辦人第二次創業 由王學集於2014年創辦的塗鴉智能,是他個人第二次創業。塗鴉智能背景與內地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關係密切。畢業於浙江理工大學的王學集。大學時期開發內地最受歡迎的通用型論壇程序PHPWind,隨後被阿里巴巴在2008年5月收購,王學集被納入阿里巴巴體系,成為阿里雲第一任總經理,更將阿里雲打造成中國雲計算行業標的。 王學集在2014年與PHPWind聯合創辦人,即當時已是阿里巴巴員工的陳燎罕及周瑞鑫先後離職阿里,並著手創立塗鴉智能。王學集出任行政總裁,陳燎罕任總裁,周瑞鑫則出任首席技術官。 由於塗鴉智能將消費與物聯網領域場景結合,降低產品智能化轉型的門檻,同時塗鸦推出物業、酒店及線下商業等垂直式軟件即服務(SaaS),推動傳統行業管理模式、服務方式的轉型升級,令產品在市場上深受歡迎,更在2017年成為Google Home全球核心戰略合作伙伴之一。 除創辦人出身自阿里體系外,塗鴉智能與騰訊(0700.HK)關係也緊密,因為騰訊作為塗鴉智能重要股東之一,雙方在雲業務上深度合作,騰訊雲更為塗鴉智能提供IaaS(基礎結構即服務)支持,塗鴉則作為IoTPaaS與SaaS供應商,同時亦豐富騰訊在互聯網產業生態,可為一舉兩得。 平台適用性高 華泰證券去年便曾發表報告,相對小米(1810.HK)、華為、海爾智家(6690.HK;600690.SH;690D.DE)等終端設備IoT平台,塗鴉品牌中立性高,具有全品牌、全方位接入能力,加上擁有足夠開放兼容技術架構,令塗鴉平台在海內與海外均能適用,為集團最大競爭優勢。 塗鴉智能最近發表季度及年度業績,整體虧損均收窄逾五成。第四季淨虧損按年大幅收窄52.4%至1,082萬美元(7,774萬元),總收入則有6,440美元,按年增長約42.2%,當中佔比最大的PaaS收入按年增長約44.6%,達4,720萬美元(佔集團總收入的73%);SaaS業務表現也不俗,按年升19.3%至950萬美元。 值得留意是塗鴉智能上季毛利率創新高,按年升2.7個百分點至47.3%;其中PaaS毛利率升3.3個百分點至44.8%,主要是受惠產品組合變化及產品價值提升,以及物聯網芯片和原材料撥備亦減少推動。 不過,市場認為塗鴉智能毛利率短期內難進一步擴張。據彭博資料顯示,投行估計塗鴉智能今年第一及第二季毛利率會回落至46.9%,下半年才會回升至47.3%。 另一方面,雖然市場推算塗鴉智能今年收入增長達14%,但始終仍未能扭轉虧損局面,繼2023年淨虧損6,032萬美元後,市場預計2024淨虧損達3,397萬美元,明年則縮至淨虧損2,693萬美元。 估值貴難撐股價 塗鴉智能在香港上市後,至今股價仍未返回當年水平,目前比2022年7月招股價19.3港元低逾兩成。雖然如此,但估值絕對不平。參考未有出現盈利的科網企業估值慣例都是以市銷率(P/S)評估,目前塗鴉智能市銷率為4.7倍,對比商湯(0020.HK)及金蝶(0268.HK)分別4.5和3.8倍高,意味股價不便宜,隨時有調整空間。 還有兩點要留意,騰訊為塗鴉智能股東之一,持股超過一成,但騰訊過往減持京東(9618.HK)、美團(3690.HK)等股份後,都觸發股價調整,因此其投資去向會是關鍵之一。此外,塗鴉智能2022年被美國證交會列入暫時性除牌名單,中美關係變化也會影響股價變化,投資者宜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Vivo accused of visa violations in India

印度針對層出不窮 中國手機續受打壓

印度指控Vivo的員工申請簽證時未披露雇主信息,並以涉嫌洗錢為由逮捕了一名中國高管 重點: 印度指控Vivo違反簽證規定,以及一些員工非法前往該國敏感地區 該公司以及目前主導印度市場的小米和Oppo等中國智能手機品牌都在該國面臨逃稅指控        陽歌 中國科技企業在海外的處境日益艱難,人們的關注點主要放在西方市場,但對渴望增長的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來說,快速發展的印度市場,也正在迅速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方。本週,隨著在該市場領先的中國品牌Vivo,面臨一系列簽證相關指控 的新聞傳出後,這種日益艱難的困境也登上了各大媒體。 陷入困境的Vivo,最近成為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新王者,印度目前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該市場最新的前五大手機品牌榜單,幾乎被中國品牌瓜分,Vivo在今年上半年以16%的份額領先。韓國三星(005930.KS)排名第二,中國品牌realme、Oppo和小米(1810.HK)緊隨其後。 Vivo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它的發展軌跡可能很快就會像小米一樣,後者是2014年最早進入印度的中國品牌之一。提早進入幫助小米迅速成為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王者,並在2018年超過三星躍居榜首。 但去年,小米開始走下坡路,因為逃稅指控,政府凍結了它價值6.74億美元的資產。小米表示,由於缺乏現金和其他運營資源,其印度業務「實際上已經停止」。 這些麻煩是小米在印度市場份額下滑的一個主因。印度曾是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場,目前仍佔其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左右。2023年上半年,它在印度的出貨量暴跌39%,跌至該市場的第五位。 印度曾對包括Vivo在內的許多中國品牌提出過類似的逃稅指控。但最新事態表明,又出現了新的重大轉折,在各種麻煩中增加了間諜活動的指控。這些指控與中印地緣政治競爭直接相關,兩國在喜馬拉雅地區存在領土爭端。 這讓我們回到了Vivo最近遭遇的挫折,根據本週早些時候的一份法庭文件顯示,該公司的30名員工在申請印度工作簽證時,隱瞞了為該公司工作的事實。 這份文件還指控其中一些人,前往印度的敏感地區,這些地區除了常規簽證外,還需要單獨的旅行許可,這構成了「嚴重違反印度簽證條件的行為」。不僅如此,Vivo的一名高管本週在印度被捕,原因似乎是2022年啓動的一項洗錢調查有關。 Vivo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名員工的被捕「令我們深感擔憂」,並表示「將致力於合法合規」。 逃稅指控 最新的簽證和洗錢指控並非Vivo與印度之間第一次發生衝突。去年印度指控Vivo將 6247億盧比(約合 75 億美元)的資金轉移到國外,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國,卻沒有繳稅,小米也曾受到類似指控。 Oppo和華為也曾被指控,在沒有納稅的情況下進行類似的大額匯款。華為案引起了特別關注,因為據報道,該公司表示它在印度市場虧損嚴重,這使得大額匯款看起來很可疑。 坦率地說,這種把戲對於跨國公司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做法,為了逃稅,它們都愛把錢在各國之間轉來轉去,這使得最新一輪的調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看起來是出於政治動機。雖然三星和蘋果(AAPL.US)都名列印度十大智能手機品牌,但目前還沒有爆出針對西方公司的類似調查。 事實上,蘋果公司似乎正在利用中國公司的麻煩,來提高自己在印度市場的份額,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蘋果公司的iPhone比中國品牌要貴得多。早在2017年,蘋果就開始通過其生產合作夥伴富士康的工廠,在印度生產老款iPhone,據報道,蘋果正準備在卡納塔克邦的富士康工廠,生產最新款的iPhone。 同樣,我們也應該指出,蘋果的舉動未必是為了在印度市場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更像是在疫情期間,因嚴重依賴中國作為製造基地,而蒙受損失後的一種多元化佈局策略。儘管如此,在印度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可能會取悅當地政府官員,從而降低未來像中國品牌一樣,遭遇法律問題的可能性。 在印度市場的暢銷中國手機品牌中,小米作為唯一的上市公司,很好地反映了投資界,是如何看待這些陷入困境的中國企業。小米的股價今年實際上上漲了約10%,儘管和2021年初的歷史高點相比,下跌了約三分之二,當時許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都達到頂峰。 小米目前的市盈率相當強勁,為29倍,與蘋果的30倍大致相當。它也遙遙領先於三星的13倍,儘管這家韓國科技巨頭的產品不止是手機。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小米的預期市盈率只有20倍,而蘋果為27倍。 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中國的科技企業來說,印度正變得越來越強硬,甚至不輸西方國家。因為印度可能是與中國最為旗鼓相當的政治和經濟對手,兩國在經濟發展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還接壤並存在領土爭端。 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像小米、Vivo和華為這樣的公司逐漸退出印度市場,甚至因為擔心資產被沒收,可能最終關閉它們在當地的生產基地。這可能會為蘋果和三星等企業帶來潛在機遇,不過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印度希望推廣的低端本土品牌。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awei’s chip breakthrough forces US to scramble for counter-measures

華為破圍堵第一擊 美急謀對策續打壓

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橫空出世,為中國突破美國高科技圍堵帶來一絲曙光,但可能因此惹來美方更嚴厲的制裁手段。 重點: 外媒引述美國官員指,最快10月初更新對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和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 華為使用了自主研發的7納米通訊芯片麒麟9000s,作為搭載手機的引擎,性能直迫4納米工藝的高通驍龍888       羅小芹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旗艦手機Mate 60 Pro,最大亮點是搭載了由同系芯片設計公司海思開發的7納米通訊芯片麒麟9000s,性能直迫4納米工藝的高通驍龍888。在美國對華半導體產業強烈打壓下,為何內地企業仍有能力製造7納米工藝的芯片?這正是業界最感興趣的地方。 2019年5月美國以「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為由,將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切斷華為使用歐美高科技的渠道。 華為顯然是美方重點打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頭號對象,業界估計中國半導體產業落後美方約8至10年,但在Mate 60 Pro的處理器平台麒麟9000s橫空出世前,這個代差被縮窄至4年,美方擔心圍堵中國高科技已經出現很大缺口。 包括TechInsights在內的知名半導體市調機構所發佈的拆機報告,雖然Mate 60 Pro採用了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代工的14納米工藝,但添加了由台積電(TSM.US)於開發的N+1或N+2技術,使芯片性能接近7納米級別,甚至部分技術指標迫近5納米。 麒麟9000s是芯片組(Chipset),擁有CPU、多個GPU繪圖處理器、神經網絡處理器及5G調解器,通過一些特殊工藝將14納米提升至7納米,性能上與高通4納米的驍龍888芯片已可一拼。要留意的是,麒麟9000s是上代DUV光刻機製造的產品,驍龍888則使用更先進的EUV光刻機製造, DUV要製造7納米芯片會面對巨大挑戰,所以很難在量產上保持高良率。 早於EUV光刻機面世前,台積電於2017年通過N+1模式開始量產7納米晶片,至2020年公司已量產10億片,以DUV製造7納米芯片,成本要較EUV高三成,所以台積電自2020年起放棄DUV,轉移專注EUV生產,2017年底台積電前資深工程師梁孟松加入中芯後,由於中芯受美國制裁,中芯與其他內地科企向荷蘭ASML(ASML.US)下單的5部EUV光刻機,全部都未能付運,於是梁孟松倡議的N+1模式重新受中芯重視。 不過,中芯希望借DUV突破美國圍堵再受刁難,近月美國拜登政府對華制裁不斷升級,早前宣佈禁止美籍公民、綠卡持有者及美國企業都要被禁止向在華的DUV光刻機提供維修服務。 今年8月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四天,華為趁她訪華期間宣佈推出Mate 60 Pro,一方面是中方突破美國高科技制裁的宣示,另方面也想搶佔蘋果公司(AAPL.US)於9月12日推出iPhone 15 Pro的先機,甚至有網民二次創作將雷蒙多扮成華為機的代言人,雷蒙多其後接受訪問時稱,美國政府雖然未有證據顯示華為有量產高端晶片的能力,但她重申美方仍有很多制裁手段。 美將實施新限制 近日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的獨家報道,拜登政府已知會北京,最快10月初更新對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和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該名官員稱,提前示警是試圖穩定這兩大經濟體緊張關係的一種政策決定。 自去年9月底該部門對中俄(包括香港)實施高端AI晶片(主要供應商為Nvidia及AMD)的禁售令,該禁令目的是避免此類晶片被用作軍事用途。另外,美方亦聯同荷蘭及日本實施對華半導體生產設施的限制。如今實施限制已過一週年,是時候進行限制更新,一般相信美國商務部會推出更辣的版本。 華為雖然受到制裁,但它卻是高通最大客戶之一。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去年華為向高通採購2,300至2,500萬片芯片,今年採購量提升至4,000至4,200萬片。高通先前獲得美國特別許可證,可向華為出售芯片,不過僅適用於一些不太先進的…
Is Huawei preparing a return to 5G smartphones?

華為5G手機捲土重來 將面臨哪些挑戰?

據報道,據報道,這家曾經是智能手機的超級明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重回 5G 智能手機領域,由中國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生產其自主設計的 5G 芯片 重點: 據報道,華為計劃在年底前重新推出5G手機,使用由旗下海思半導體設計、中國領先的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製造的芯片組 華為智能手機憑借其在中國強大的品牌形象而保住了競爭優勢,但由於未來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制裁,它仍面臨風險    西一羊 5G,還是非5G? 這是去年大部分時間裏一直圍繞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個疑問。有報道稱,這位曾經是智能手機巨星在三年前因為美國的制裁而被迫退出後,可能會重新進入5G智能手機市場。英國《金融時報》早在去年10月就曾報道,華為可能會在2023年重新推出5G手機;而路透社本月早些時候也報道稱,華為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重回5G手機市場。 重回5G市場將標誌著華為的捲土重來,該公司在失去最新一代高速無線通信的關鍵美國技術後被迫於2020年退出該領域。但東山再起還遠不確定,我們稍後再來看華為將面臨的種種挑戰。首先來看看,在美國持續制裁的情況下,華為如何實現這樣的回歸。 據路透社援引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研究公司的說法報道,華為預計將在新設備中使用國產中央處理芯片,取代之前使用的進口芯片。 具體來說,該公司將聘請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0981.HK;688981.SH),按照華為自己的芯片設計子公司海思的設計,製造5G芯片。 華為曾經是與蘋果 (AAPL.US) 和三星 (005930.KS) 齊名的領先智能手機品牌,但在2019年5月美國的制裁導致其無法使用高通 (QCOM.US) 等美國供應商的先進芯片後,其手機銷量大幅下滑。 一年後,美國方面進一步收緊限制,禁止國際芯片代工廠製造海思設計的芯片。 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向全球領先的代工芯片製造商台積電(TSM.US;2330.TW)施壓,要求其停止接受這家中國科技巨頭的訂單。 此後,華為從全球智能手機排行榜的榜首消失。其銷量從2019年的峰值2.4億部開始穩步下降,當時該公司是全球第二大品牌,佔17.6%的市場份額。從那時起,華為的大部分手機都是基於較舊的4G技術的機型,用的是更基礎的芯片,它們不受美國制裁的影響。 該公司試圖進入幾個新的業務領域,以抵消其龐大的智能手機業務產生的巨大損失,尤其是它進入了自動駕駛業務。 但這些努力大多未能獲得太大關注,導致該公司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收入平平。 瞭解了這一背景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恢復5G生產對華為停滯不前的業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面臨的潛在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重回5G業務可能一直都在華為的考慮之中,儘管銷售額下降,但它仍不願關閉其龐大且成本高昂的中國零售商店網絡,從中可見一斑。 據多家中國國內媒體報道,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將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標從年初的3,000萬部上調至4,000萬部,這一跡象表明其信心不斷增強。一名就職於一家全球領先的研究公司,並且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分析師告訴咏竹坊,提高目標幾乎肯定是由5G出貨量回升所致。 有競爭力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