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數碼零售藥房、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三的叮噹健康,已獲准在港交所上市集資

重點

  • 叮噹健康第二次申請到港股上市,並成功通過港交所聆訊,計劃集資1億美元,僅為去年市場盛傳集資額的10%
  • 為兌現快速送藥服務承諾,公司由輕資產轉型重資產模式,並高度依賴第三方線上平台,成為經營風險

陳嘉儀

中國數碼零售藥房叮噹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去年申請來港上市未遂,今年3月捲土重來,終於在8月中通過上市聆訊,並已委聘中金及招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爭取在9月掛牌,目標資額不多於1億美元(6.86億元),僅為去年市場傳聞10億美元的十分之一。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以2021年收入計算,叮噹健康在中國數碼零售藥房行業排名第三,僅次於京東健康(6618.HK)和健康(0241.HK),但市場份額僅為1%,遠低於前兩者的10%和6.5%。

叮噹健康成立於2014年,主要業務是通過綜合的線上及線下營運,向用戶提供即時醫療健康產品及服務,包括在線診療、快速送藥(快藥)及慢病與健康管理。快藥指的是藥品配送服務,主要透過線上平台和線下智慧藥房網絡,直接向用戶出售產品;此外,該公司也有向主要電商或其他線上分銷商分銷產品。

虧損隨收入上升

過去四年,該公司的收入逐年上升,由2018年的5.85億元大增至去年的36.8億元,今年首季的收入已達到接近10億元。雖然收入持續增長,但按年增長率卻從118.1%逐年遞降到今年首季的僅26.6%,反映其快速增長期快將完結。其主要收入來源是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一直佔收入95%以上,另外從營銷服務、市場服務及其他服務賺取小部分收入。

與大多數醫療平台一樣,該公司仍未獲利,虧損額從2018年的1.03億遞增至去年的16億元,今年首季再虧損4.04億元,管理層更預期未來或會繼續虧損。

叮噹健康的虧損持續增加,主要是由於營業成本、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以及行政開支上升所致。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過去三年,單是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已佔整體收入19.8%至22.7%;而行政開支佔收入的比重,更從2019年的4.5%大增至去年的13.1%,原因是公司摒棄過去的輕資產策略,轉型重資產模式擴張門店,帶來沉重營運成本。

回顧公司成立之初,快藥服務是走輕資產模式,與線下藥店合作提供配送服務,沒有開設自營藥店;但由於在藥品供應、費用標準、配送時間等方面均出現問題,無法兌現28分鐘之內送貨的承諾,公司便於2016年開始探索自建藥店模式,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開設線下智慧藥房連鎖店。截至遞交上市申請時,該公司已設立351家智慧藥房,覆蓋全國17個城市,加上自設配送團隊,消耗大量資金和人力。

依賴第三方平台

過去幾年,線上直營一直是叮噹健康最主要的銷售管道,過去三年貢獻收入佔比均在七成以上,線下零售和業務分銷的收入佔比,去年則分別僅在16%與11.5%。公司雖然已建立移動應用程式及微信小程式自家線上平台,但其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按渠道劃分的收入明細顯示,第三方線上平台收入佔比在過去三年持續上升,今年首季更高達72.6%,可見過度依賴第三方平台,可能會為業務帶來隱憂。

叮噹健康的第三方線上平台包括美團(3690.HK)餓了麼等,公司不僅需要在獲得訂單後向平台繳付佣金,更要向平台付費提高搜索排名,並提供折扣達成促銷。根據初步招股文件,在市場推廣開支中,技術服務費為叮噹健康向第三方線上平台支付的佣金,以去年為例,公司來自第三方線上平台的收入17.95億元,但已繳納了接近1億元佣金,即佣金繳納比例約5.6%。

另外,面對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等強勁對手,叮噹健康一直向消費者提供補貼以保持競爭力,過去三年的相關補貼為2.08億元、4.12億元和7.23億元,佔藥品銷售收入比例高達16.7%至20.3%,盈利能力恐怕持續受影響。

值得留意的是,港股自去年3月步入下降軌,互聯網醫療股表現不濟,加上國家藥監局今年5月發佈《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最重要的修改建議之一,規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為該板塊帶來震盪。以去年3月1日收盤價計算,直至今年8月22日,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已分別錄得60.1%和84.5%跌幅。叮噹健康此時上市,恐怕難以爭取較高估值,因此也解釋了該公司計劃的籌資金額,為何會比去年明顯「縮水」。

叮噹健康過去共獲得7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30億元。最新一輪是去年5月進行的2.2億美元戰略融資,由TPG亞洲基金、奧博資本、鴻為資本聯合領投,以TPG斥資 1億美元入股6.33%計算,估值約108.4億元。由於該公司未錄得盈利,加上市場氣氛已大不如前,以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股價平均下跌72.3%計算,其上市估值可能需削減至約30億元, 近年入股的投資者恐怕難以「回本」。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興通訊第三季淨利大減87%

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達289.67億元(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1%;但淨利潤僅2.64億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計,收入總額達1,005.2億元,同比增長11.63%,淨利潤降至53.22億元,按年下滑32.69%。期間營業成本大增30.08%至698.11億元,增速遠高於收入增幅。 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按年減少77.9%至17.77億元,主要因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報268.01億元,按年減少15%。 中興通訊A股周三低開7.9%,至中午休市報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眾假期休市。該股在深證及港股在過去六個月均上漲近5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計劃投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香港IPO

據彭博社周二報道,美國共享出行巨頭優步科技(UBER.US)計劃投資中國兩大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將在香港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优步可能在小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資約1億美元,但未披露對文遠知行潛在投資的金額。 小馬智行擬在香港上市籌集近10億美元資金,而文遠知行的集資目標約為4億美元。兩家公司預計將於11月6日在香港掛牌交易。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於約一年前在美國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來越多在紐約掛牌的中資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資兩家公司在美國的IPO,並與它們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周二,小馬智行美股上漲11%,較IPO發行價累升約68%;文遠知行股價同日亦漲5%,但仍較其美國上市價低約2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資者湧入中國股市 中信証券迎來黃金期

得益於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熱潮的帶動,中國最大券商中信証券第三季度營收與利潤均大幅攀升 重點: 中信證券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增52%,營收增速與支持平 中國股市的上漲推動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場復蘇則帶動其投行業務攀升    梁武仁 中國股市擺脫多年低迷,重獲資金追捧之際,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時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財報顯示,受市場回暖推動,這家中國最大券商三季度淨利潤同比激增52%至94億元(約合13億美元),營收增長56%至228億元。營收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收入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的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個月,中信證券收入同比增長33%,淨利潤同比增長38%,在經歷同等時長下滑周期後,首次實現連續兩年利潤增長。 上述數據印證,儘管宏觀經濟仍顯疲弱,但作為頭部金融集團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證券正受益於科技板塊帶動的股市反彈。牛市行情直接帶動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時也為其所持資產帶來估值收益。 與此同時,香港IPO市場復興對雄踞亞洲投行金字塔頂的中信證券構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資活動再度升溫,眾多中國企業爭相把握機會,利用香港這一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市場籌集新資金,以支持業務擴張,特別是海外發展。憑藉其廣泛的人脈與強大的承銷能力,中信證券在這場IPO盛宴中佔據吸金制高點,有望從大量新股上市中獲取可觀手續費收入。 中信證券傭金收入結構顯示,內地及香港兩地股市繁榮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業務。首先,經紀業務淨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長51%至約110億元,佔公司季度收入總額近半。 中國股市持續升溫 如此表現實屬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間,中國股市表現火熱,上證綜指漲幅逾12%,而以科技股為主的深證成指更飆升超過30%。強勁市況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傭金收入水漲船高。特別是中信證券憑藉其行業龍頭地位與品牌規模,在吸引散戶投資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務方面擁有明顯競爭優勢。 經歷長期低迷後,港股IPO市場強勢復蘇,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佣金收入順勢勁增32%至37億元。今年首九個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資約23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該數據令香港遙遙領先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重奪全球最大IPO市場桂冠幾無懸念。 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遞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請,平均每天超過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國「十一」黃金周假期導致市場短暫放緩,申請活動仍保持活躍。 這波新股熱潮為中信證券帶來豐厚收益。該公司在亞太地區(不含日本)投行手續費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這家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於5月在港集資超過50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個案是挖掘機製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剛完成募資16億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證券擔任承銷商。 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收入亦上升16%,達87億元。雖較另兩大業務增速稍顯溫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環境下,眾多企業尚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已屬難能可貴。 不過,中信證券的順境能否持續猶未可知。當前A股市場高漲情緒或難以為繼,其與消費疲軟、地產低迷等經濟結構性短板已然脫節,更遑論中美貿易摩擦壓力。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創年內新低。 此類隱憂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當下,投資者不僅湧入A股,更競相增持中信證券股票(H股年內漲幅56%),因其被視為中國市場的投資風向標。目前,該股市盈率達17倍,高於主要競爭對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與國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證券無疑正處於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它能否長期維持這種勢頭?當投資者最終意識到中國經濟可能無法支撐當前的樂觀情緒時,這波行情是否會遭到現實檢驗、從而削弱其優勢,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op Sports sees 10% profit dip, pays dues for new brand expansion

上半年少賺一成 滔博為新品牌交學費

這家昔日耐克、阿迪達斯的最大中國經銷商,正押注「跑步+社群」,打造新品牌切入專業運動市場 重點: 公司上半年收入122.99億元、按年下滑5.8%,但毛利率仍穩守41% 自創品牌ektos開業後,線上帳號已超800個、會員達8,910萬   李世達 中國的消費仍待回溫,但並非所有產業都在退潮。疫情過後的復蘇期裡,健康與運動成為少數逆勢而上的領域。根據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數據,2024年全國運動用品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22.6%,越野跑、露營與路跑活動的參與人數持續攀升。然而,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早已不同於以往——他們追求的不只是運動功能,更是生活方式與社群認同。這股從「功能導向」轉向「體驗導向」的浪潮,推動了運動產業的再洗牌。 滔搏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110.HK)正處於這場變局的中心。這家曾是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最大經銷夥伴的中國零售巨頭,正在轉身成為「品牌運營商」。當然,轉型並非沒有代價。 根據最新財報,公司2025財年上半年錄得收入122.99億元,同比下降5.8%;淨利潤按年減少9.7%至7.89億元。管理層解釋,短期壓力主要來自線下零售疲弱與主力品牌增速放緩。不過,滔搏的毛利率仍維持在41%,存貨與銷售費用都錄得下降。截至期末,公司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25.38億元,扣除短期借款後仍維持淨現金約12.68億元,顯示財務結構仍穩健。 滔搏的策略轉折始於2024年。當國際品牌加快DTC(Direct-to-Consumer)布局、削減分銷渠道時,滔搏選擇主動「去依賴化」。公司一方面收縮傳統門店網絡,從巔峰時期的8,395家降至今年的約5,020家;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新的成長曲線——專業跑步與高端戶外。 社群零售跑出第二曲線 2025年,公司在上海愚園路開設首家跑步多品店ektos,這是滔搏自創的全新品牌。店內集合了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英國跑步品牌soar、加拿大品牌 Ciele Athletics等滔搏獨家代理品牌,並引入HOKA與adidas等高性能產品。ektos的目標不只是銷售,而是打造一個結合「選品+社群+文化」的跑步生活平台。 滔搏副總裁丁超形容這個項目是「傳播跑步文化的平台」——從門店設計到運營邏輯,都以社群為核心。首店設於多條跑步路線交會點,店內設有淋浴設施與開放空間,為跑團活動與品牌體驗服務。這種由下而上的「社群零售」模式,正是公司試圖重塑與消費者關係的關鍵。 除了ektos,滔搏近年頻頻與國際品牌簽約,構建多品牌矩陣。包括挪威高端戶外品牌Norrøna、加拿大norda、英國soar與Ciele,公司作為它們的中國獨家運營夥伴,負責從品牌定位、行銷推廣到渠道開發的全鏈路工作。這讓滔搏從單一分銷商轉為具有品牌塑造力的運營商。 在數字化層面,滔搏正以「全域零售」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報告期內,公司在抖音、視頻號運營超過800個賬號,小程序門店超3,600家,即時零售渠道達3,700家,抖音運動戶外類目排名第一。 線上零售額實現雙位數增長,部分抵消了線下銷售下滑。會員體系方面,累計用戶突破8,910萬,會員貢獻零售額達93%,高價值會員的平均客單價約為整體的六倍。這些指標顯示,滔搏正在從「賣貨導向」轉為「人群運營導向」。 股價不跌反漲 雖然短期內新品牌尚未帶來顯著營收貢獻,但在品牌聲量與定位上已初見成果。norda與soar在越野跑圈層迅速累積忠實用戶,公司也在多個賽事現場設立快閃活動。管理層表示,未來將以ektos為核心平台,推動自營與合作品牌協同發展,逐步建立「滔搏版的Lululemon生態」。 儘管滔搏上半年收入與盈利雙雙下滑,但績後股價不跌反升,首個交易日上漲5.8%至3.48港元,今年以來累升約16%。目前滔博市盈率約16.5倍,略高於安踏體育(2020.HK)的15.4倍與李寧(2331.HK)的15.7倍,反應市場對其轉型方向的認可。加上其維持超過100%的高派息率及淨現金狀態,都有助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滔搏的短期挑戰在於消費疲弱與轉型成本,但中長期價值則在於能否在「專業運動生活方式」賽道建立護城河。若ektos成功複製並帶動品牌矩陣協同,滔搏或將成為中國新一代運動零售的範本。隨著跑步與戶外業務逐步成形,這家昔日的分銷巨頭,正嘗試跑出自己的新節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