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US
Guoquan got approval for listing on Hong Kong exchange

這家中國內地領先的「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品牌,終成功通過港交所上市審批

重點:

  • 鍋圈食品今年首四個月扭虧為盈,賺近1.2億元
  • 截至今年4月底止,鍋圈在中國有近一萬家零售分店

     

劉智恒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令中國內地經濟大受打擊,特別餐飲零售,人們經常被迫留在家裏,足不出戶,食店生意自然大受影響。然而,有人愁時亦有人受惠,經營一站式食材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藉此機會急速增長。

剛過去的杭州第19屆亞運會,在台州站的一位笑容滿面、身材微胖的火炬手,正是鍋圈創始人楊明超。畢業於1994年鄭州大學中文系,原獲得政府招聘,但楊明超不選擇「鐵飯碗」工作,反而在夜市經營燒烤店,開設大排檔,年紀輕輕已當起小老闆。

經營一段時間後,楊明超看準內地人對火鍋的嗜好,轉而開設火鍋店,但相類門店五步一門,十步一閣,競爭十分激烈。具有生意頭腦的楊明超,於是改攻火鍋上游市場,做起食材生意;2015年成立鍋圈,2017年在鄭州開設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

楊明超轉賽道成功

鍋圈採用特許經營模式營運,經營哲學是「多、快、好,以及為市民解決在家吃飯的難題。」主要銷售家庭火鍋及燒烤食材,雖然旗下超過九成門店是以特許經營模式運作,但公司收入並不倚賴加盟費,大部分收益是來自向加盟商提供自有品牌「鍋圈食匯」的產品。

鍋圈食匯提供火鍋底料、涮肉、時蔬、特色海鮮等,但為了減低季節性波動對業務的影響,近年引入燒烤產品、即煮餐包、生鮮食品、飲料和零食等合共8 大類產品。

初期業務發展緩慢,直到新冠疫情大爆發,成為鍋圈的一大契機。由於市民經常留在家中用膳,鍋圈的預製食材既方便儲存,又種類豐富,迎合當時的市民需要,鍋圈生意出現爆發性增長,楊明超亦把握時機,將加盟店數量大幅提升,由2020年1月的1,441間,急升至2022年底的9,216間,至今年4四月,更增至9,844間。

鍋圈的經營模式也打動了投資界的注意,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間,公司一共完成7輪融資,累計籌集約30億元。投資者包括IDG資本、天圖投資、茅台基金與招銀國際等,而其主要供應商三全食品亦有參與。據企業征信機構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申請上市前,鍋圈的估值已高達130億元。

急速成長或已過去

招股文件露,鍋圈在2022年扭虧為盈賺2.41億元,今年首四個月,鍋圈的收入為20.8億元,按年跌3.7%,但錄得利潤1.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2,502萬元,期內毛利率增加7個百分點至21.1%。

業績雖然一直改善,但未來亦面對幾項問題,首先是收入高速增長或已過去。2022年集團收入大幅上升,主要是三年疫情期內,去年是市民居家最多的一年;而預製火鍋食材因其衛生及方便儲存,加上種類豐富,適合作為長期居家的儲備食品,因而大受市場歡迎。

然而疫情過去,市面復常,過去躲在家裏用膳的模式不再,人們重返街外吃飯,更甚是因關在家久了,出現報復式反彈,反而一窩蜂出外用餐。因此,對於鍋圈來說,爆發式增長很大機會已過去,從今年首四個月的收入同比下跌,不難看見公司的銷售確實出現放緩,可幸鍋圈能將毛利率大幅提升,盈利才不跌反升。

競爭激烈管理不易

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大企業紛紛加入這個戰場。無可否認,食材銷售這盤生意的門檻並不高,火鍋湯底、肉丸、肉類等預製菜品,技術處理含量需求不大,競爭者要加入並不是十分困難。

因此,行業最大的護城河,就是要看其規模效應,倘若沒有了規模效應,企業的競爭力就十分薄弱。目前,鍋圈除要跟超市和菜市場競爭外,盒馬鮮生及叮咚買菜(DDL.US)等電商平台亦是強大對手,均有多類的火鍋預製菜可供選擇,可見鍋圈面對的競爭是不容忽視。

至於鍋圈採用的加盟模式,確實讓公司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但另一方面,亦有一定的風險,就是食品安全,以及庫存管理等各方面容易出問題。事實上,在新浪的黑貓投訴頁面,就出現不少鍋圈食品的投訴個案,內容涉及食品質量及安全、門店的服態度、以及宣傳不實等。要知道,鍋圈的加盟店佔公司門店九成九以上,實際自營店只有6家,如何確保各加盟店可以遵循公司的要求,確實費煞思量,一不留神,隨時會影響整個集團。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Bain sells Chindata, which operates infrastructure

簡訊:貝恩資本40億美元出售中國數據中心業務予本地買家

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周三宣布,已同意以40億美元將其中國數據中心業務出售予深圳東陽光實業(600673.SH)為首的財團,這筆交易是中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出售案。 此次出售的資產原名為秦淮數據,是WinTrix DC集團的中國業務,標誌著貝恩資本全面退出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該公告發布前,今年8月下旬曾有媒體報道數家企業競購WinTrix中國資產,交易估值或達42億美元。 貝恩資本2019年整合亞洲兩項數據中心資產組建WinTrix,2020年推動秦淮數據在美國上市,後於2023年以31.6億美元估值完成私有化。 伴隨人工智能崛起推高算力需求,數據中心近兩年已成為熱門投資領域。與此同時,中國政策要求國內通信基礎設施由本土企業和投資者持有,貝恩資本可能因此面臨出售WinTrix中國資產的壓力。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特朗普擬限制中國藥品與療法 引發製藥巨頭反彈

美國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來自中國的藥品和實驗性療法,措施若落實,恐衝擊美國製藥產業與病患用藥來源。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草案要求,美國製藥公司收購中國新藥須經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強制審查,並提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中國臨床數據的審核門檻與監管費用;同時推動本土生產抗生素與止痛藥,並給予稅收優惠與政府採購優先,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此舉在華府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遊說。支持該項草案的保守派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創投家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等,主張中國生技業快速崛起已對美國形成「生存威脅」,必須果斷反制。他們在美國初創生技公司持有龐大投資,卻因中國競爭而難以退出。相對地,輝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國藥企,近年大量收購中國低價實驗藥物,視其為研發管線的重要來源,因而對新政感到不安。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藥企收購案中有38%涉及中國藥物,十年前幾乎為零。同時,中國今年上半年發起的新藥臨床試驗數量已超越美國,而美國生技IPO市場則陷入低迷。業內人士稱:「美國目前仍領先,但我們正在失去優勢,必須立刻行動。」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nklogis provides supply chain finance

聯易融加碼區塊鏈布局 欲讓供應鏈金融「再次偉大」

受中國曠日持久的房地產低迷持續拖累,這家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商將採用XRP Ledger結算數字交易 重點: 聯易融計劃將其平台接入XRP Ledger區塊鏈網絡,結算國際貿易相關的數字資產交易 這家供應鏈金融服務商積極應用區塊鏈技術,相關業務已成為其最大收入來源    梁武仁 加密貨幣有潛力徹底改變金融交易,這已不是秘密。但另一個較少人關注、同樣能從數位資產技術中獲益的領域,則是供應鏈金融。至少聯易融科技集團(9959.HK)似乎認同這一觀點,該公司正試圖擺脫對中國低迷房地產行業的傳統依賴,謀求回歸增長軌道。 上月底,這家運營供應鏈金融在線平台的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部分業務中採用XRP Ledger(XRPL)。根據公告,聯易融將把供應鏈金融平台接入XRPL的「主網」,一個功能完備的區塊鏈網絡,旨在「實現基於真實貿易流數字資產的流通與跨境結算」。 這基本上意味著,聯易融將利用XRPL將真實的國際貿易發票進行代幣化。這能夠大幅提升供應鏈金融的效率,並降低潛在詐騙風險。這將進一步強化聯易融既有的服務,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透過數位化交易,讓供應商與買方的業務往來更加便捷。不過,儘管概念聽起來很美好,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聯易融還是 XRPL,目前都沒有詳細解釋這項合作將如何具體落地。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核心企業(或稱「anchor」)憑借自身信用資質,以應付賬款為信用載體協助上游供應商獲取融資。雙方各得其所,核心企業得以延長賬期,供應商則獲得營運資金。聯易融作為居間服務商,以自有資金或貸款折價收購應收賬款票據,待票據兌付時賺取微薄利潤。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中能發揮多種作用。作為一種去中心化且高度透明的技術,它能讓交易更容易追溯,這對防止詐騙和解決爭議尤其重要。區塊鏈還能減少人工操作以降低成本,並通過去中介化提升交易效率。 聯易融已在「多級流轉雲」產品中應用區塊鏈技術,該產品將中小型供應商與大客戶間交易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化為數字憑證(digipos)。自2017年推出以來,該業務現已成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 今年上半年,「多級流轉雲」平台的供應鏈資產處理量同比激增54%,在公司總交易量佔比接近三分之二,顯著高於上年同期的約54%。 戰略意義非凡 儘管目前合作細節有限,但可以預見XRPL將助力聯易融深化區塊鏈服務體系。XRPL在加密領域舉足輕重。該網絡於2012年基於打造「不依賴挖礦的比特幣」理念創立,其原生加密貨幣XRP(也稱瑞波幣)在賬本啓動時即預置大額初始原生代幣,避免後續能源密集型挖礦的成本損耗。 這種機制使XRP交易兼具高速與低成本優勢,成為實時跨境支付的理想選擇。瑞波幣市值位居全球加密貨幣前三甲,與比特幣、以太幣齊名,因此聯易融選擇攜手XRPL順理成章。 雙方將在穩定幣研發、基於智能合約的供應鏈資產交易、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在全球貿易金融中的融合應用等領域探索深度合作。 聯易融正擴展其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業務能力,試圖扭轉因過度依賴中國房地產相關業務而陷入低迷的局面。雖然公司一直努力推動客戶基礎多元化,但進展並不顯著。截至6月底止的一年內,基礎設施與建築企業仍佔其交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不過,與房地產行業直接相關的比例則持續下降,已降至不足一成。 因此,透過區塊鏈服務提升業務量,對聯易融而言可能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癥結在於,此類服務的利潤率似乎偏低,因為數字化交易的成本本就不高,導致盈利空間受限。但低成本恰恰是吸引企業採用「多級流轉雲」的關鍵優勢,本質上是「以利潤換規模」的策略抉擇。 這種兩難困境在財報中顯露無遺。儘管「多級流轉雲」產品需求激增,聯易融上半年營收及毛利率仍同比收縮。期內淨虧損同比擴大58%至3.78億元(約合5,300萬美元)。 聯易融需要大幅提升交易量,才能克服利潤率偏低的問題。最新的區塊鏈合作看似前景可期,但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能否迅速見效仍有待觀察。 市場情緒仍顯樂觀,過去一個月聯易融股價漲超50%,與XRPL合作公告後更是顯著拉升。但其估值仍屬審慎,市銷率(P/S)為5.7倍,雖遠高於信也科技(FINV.US)(市銷率僅1倍)為代表的線上消費金融平台。 鑒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短期未見起色,聯易融轉型征途注定艱難。但著眼於區塊鏈技術的戰略聚焦,或能為長期復蘇奠定根基,投資者此刻斷言出局為時尚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POP return

韓流回潮:你是否依然愛我?

韓流巨星在澳門的演唱會依舊轟動,線上音樂平台開始對若有似無的「限韓令」進行試探。但問題是,歸來的韓流還有一樣的威力嗎?    李世達 嚴格來說,所謂的「限韓令」從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現過。中國政府既沒有公開頒布過相關禁令,也沒有明確宣布過解除。然而,在過去九年,韓劇下架、韓星鏡頭被刪、偶像巡演停擺,韓流在中國市場驟然降溫,從「暖流」變成「寒流」。但來到2025年,春江水暖鴨先知,業界敏銳地注意到,這個隱形的禁令已出現鬆動跡象。 韓國海關統計顯示,2025年1至2月,韓國對華音像產品出口額達925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為止的六個月,累計出口額更突破3,152萬美元,同比增長逾兩倍。這組數字清楚表明,中國市場對韓流內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鬆動,消費力便會迅速釋放。 線下活動的回歸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韓星在中國舉辦粉絲見面會的數量明顯增多,從新生代偶像到資深團體成員,逐步恢復與內地粉絲的近距離互動。雖然規模尚難與2010年代盛況相比,但其頻率與覆蓋城市的增長,已經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啟。 更具象徵性的場景出現在澳門。近來多場韓流巨星演唱會在當地舉行,不僅座無虛席,還吸引大批內地觀眾跨境觀演。澳門因此成為「限韓令」解凍的窗口,也顯示出中國內地民眾對韓流的熱情並未消退,只是暫時被壓抑。 在這股回潮的風口上,線上音樂平台最為敏感。騰訊音樂(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該公司斥資12.9億元,入股韓國SM娛樂(041510.KQ),成為其第二大股東。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結成資本聯姻,市場相信更堆韓流資源將被系統性引入中國市場。 隨後,騰訊音樂又宣布與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韓國公司展開合作,將更多K-pop專輯、MV與獨家物料導入平台。更重要的是,騰訊音樂將韓國風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動社群 引入中國。粉絲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專屬訊息,甚至享有優先購票權。這種「情緒經濟」模式,正在顯著提高平台的用戶黏性與付費率。 數據已經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營收達84.4億元(11.74億美元),同比增長 17.9%;淨利潤更大漲三成以上。付費用戶數突破 1.24億,其中超級會員達1,500萬。業內普遍認為,K-pop內容拓展與演唱會業務是推動這份成績單的關鍵。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獨立音樂人和社群經濟的網易雲音樂(9899.HK),,雖然上半年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卻出現下滑,凸顯出韓流對平台黏性的獨特價值。 你還愛我嗎? 然而,「韓流回潮」並不必然意味著韓流將全面復蘇。首先,中國本土娛樂市場已發生結構性變化。近年來,國產電影與偶像文化的號召力明顯增強,例如《哪吒2》的票房神話,展現了本土文化同樣能引發全民共鳴。韓流再入中國市場,更多可能是作為「圈層文化」的補充,而非壟斷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韓令」已經重塑了新一代年輕觀眾的文化偏好。雖然政策層面逐步鬆動,但部分消費者更願意支持本土偶像與文化產品。這種心理隔閡,可能成為韓流全面復甦的無形阻力。 平台過度依賴外部IP也隱含風險。如果未來政策再次收緊,或粉絲熱情下降,平台可能面臨內容依賴的隱憂。對騰訊音樂而言,韓流既是商業賭注,也是一場必須小心駕馭的情緒經濟試驗。在商言商,引入韓流加碼情緒經濟仍然值得一搏。只是當韓流的燈光再度於中國舞台上亮起,尖叫聲中夾雜的或許是更複雜的情緒。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