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鋰産品生産商加速産業上中下游一體化,加上鋰化合物價格大漲,正逐漸步入收成期

重點︰

  • 贛鋒鋰業發表盈利預喜,估計去年多賺3.68至4.37倍
  • 公司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産,産能釋放將持續帶動收入與盈利增長

裴梓龍

鋰(Lithium),又被稱爲 “白色石油”,估計是這兩年財經市場上聽得最多的化學元素之一,它在讀者心目中應該不會陌生。由於鋰是新能源車電池中最重要的元素,在中國汽車業便有這麽一句話︰“電動車廠給電池廠打工,電池廠給原材料廠打工。”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不少鋰礦停工,同時各國積極發展新能源,刺激電動車需求快速增長,鋰化合物供不應求,同時帶動鋰價上漲。根據上海有色金屬網(SMM)數據顯示,今年1月17日至1月21日,SMM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爲每噸34.5至35.3萬元,相比去年1月的每噸6.8至7.6萬元,一年內暴漲超過四倍。那麽,最受惠的是誰呢?那就是鋰化合物生産商贛鋒鋰業(1772.HK; 002460.SZ)。這家公司最近發布盈利預喜,預計去年大賺48億至55億元,同比急漲3.68至4.37倍。

贛鋒鋰業解釋,隨著新能源車及儲能行業快速發展,下游客戶對鋰鹽的需求强勁增長,公司鋰鹽産品産銷量增加,而且産品價格不斷上漲,加上鋰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産,産能逐步釋放,帶動收入與盈利向上;其次是持有的金融資産産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導致公司非經常性收益按年增長。

從這份預告中,我們看到了鋰電池陸續投産,成爲公司盈利上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以往市場都認爲贛鋒鋰業只是一個 “買鋰礦,賣鋰鹽” 的簡單企業,然而董事長李良彬知道,要在鋰電這個賽道跑出來,就要包攬上中下游産業,决心與中國最大電池廠寧德時代(300750.SZ)一比高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同樣明白,作爲下游的電池生産商,原材料是公司命脉,在鋰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下,絕不能讓其他人扼住咽喉。

兩家公司去年已經爲了擁有勘探和開發鋰礦業權的加拿大千禧鋰業(ML.V)爭得你死我活,贛鋒鋰業去年7月率先提出收購,兩個月後寧德時代加價搶胡,豈料11月千禧鋰業最後接受了美洲鋰業(LAC.US)的條件,總代價4億美元(25.4億元),比寧德時代的出價高約35%。由於美洲鋰業是贛鋒鋰業的合營公司,李良彬可算是贏了一仗。

處於行業中游的贛鋒鋰業,近年不惜價代價尋找鋰礦,目前在澳洲Mount Marion、Pilbara Pilgangoora、愛爾蘭Avalonia和中國江西省寧都縣礦山作爲資源儲備,希望提高原材料自給率,减低國際鋰價上升而帶來的成本壓力。

關於電池的野心

更讓市場期待的,是贛鋒鋰業進入下游電池行業的成效。根據公司去年上半年年報,公司已布局消費類電池、聚合物小電芯、固態鋰電池、鋰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五大類共二十餘種産品,設立了6家鋰電池研發及生産基地,産品應用於動力大巴、機場設備、電動船舶、光伏儲能、智能家居、5G 通訊與醫療器械等領域,而鋰電池的收入有7.67億元,雖然佔整體收入僅18.9%,但同比增長速度高達83.7%,因此這一塊業務很可能成爲公司未來主要增長動力。

去年,贛鋒鋰業更拿下了特斯拉(TSLA.US)的訂單,向對方供應電池級氫氧化鋰,爲期三年。有這個國際電動車巨企作爲客戶,公司的未來收入將會獲得保證。

對於公司前景,多家券商都看好,大和認爲今年鋰價會持續上升,而贛鋒鋰業的長期合約銷售可以刺激盈利增長,將目標價由215港元上調至230港元,評級 “買入”;中國銀河也認爲公司全面布局上游資源開發,也在下游固態電池取得突破,加快了鋰生態體系構建,維持 “推薦” 評級。

光大國際證券財富管理策略師溫杰分析說︰ “現在電動車的電池都要用鋰,該行業未來肯定持續增長。我認爲贛鋒鋰業一直投資鋰礦是很重要一步,當自給率進一步提升,就能降低成本。由於公司已重新與下游企業簽銷售合約,價格有所提升,股價在110港元有支持,因此看好其前景。”

從估值上看,根據贛鋒鋰業的財務預告,去年每股盈利3.43元至3.93元,折合4.22港元到4.84港元,即現價市盈率約25.8至29.7倍,對比同行天齊鋰業(002466.SZ)的154倍預測市盈率,以及寧德時代120倍的預測市盈率,反映贛鋒鋰業的估值便宜一大截。

隨著國務院本周一發布《十四五節能减排綜合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20%水平,市場估計到時每年要賣的新能源車達600萬輛,而去年賣出355萬輛,即未來4年每年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4%,意味鋰化合物和電池的需求肯定逐年上升,相信贛鋒鋰業將會持續受惠。

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疫情影響劇集製作 稻草熊娛樂利潤挫

最新:電視劇製作及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上周五公布2022年業績,期內收入減少42.4%至9.81億元,淨利潤更大降70.5%至5,000萬元。 利好:雖然業務受疫情影響,但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營運資金尚餘17億元,相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銀行利息、借貸及上市所得款項淨額,將足夠滿足流動資金需求。 值得關注:由於去年中國的新冠疫情反覆,該公司的製作人員流動性降低,導致完成劇集拍攝、後期製作以及取得播出許可證的時間比預期延後,令期內播映的劇集數量減少,拖累收入表現。 深度:稻草熊娛樂在2014年由台灣知名影星吳奇隆創立,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一家從事電視劇投資、製作、發行的影視公司,主要通過中國主要電視台或網絡視頻平台出售劇集播映權以獲取收入。去年中國影視市場因疫情肆虐而面臨困難,據一項截至2月底的調查統計,在已經發布的13家上市影視公司業績預告中,有10家去年無法實現盈利,因此,雖然稻草熊娛樂去年盈利大跌,但表現已領先大部分同行。 市場反應:稻草熊娛樂周一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4.4%至1.09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限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5.HK

新冠研發需求大降 藥明康德將迎考驗

這家中國醫藥外包服務龍頭企業去年營收創歷史新高,淨利潤更大增逾七成,但其增長在去年第四季開始減速 重點: 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去年收入翻倍,貢獻公司營收逾73%,但如果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相關收入,其增長率則大降至約四成 該公司去年淨利潤逾88億元,但第四季僅佔當中的14.36億元,按季大跌47.6%,反映其增長速度滑坡   陳嘉儀 這家受惠於新冠相關業務的醫藥企業,即將面對疫情退卻後,該如何維持未來增長的十字路口。 中國醫藥外包服務(CXO)龍頭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上周一公布了耀眼的2022年業績,期內營收按年大增71.8%至393.5億元,淨利潤則上升72.9%至88.1億元,兩者同創公司成立以來新高。 該公司在業績報告中表示,由於商業化訂單增長、工藝流程優化帶來效率提升,去年化學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CRDMO)、測試、生物學、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四大業務的收入均錄得增長,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是唯一下滑板塊。 各業務中,以提供從藥物發現、研發到生產等一站式服務的化學業務表現最優秀,去年實現營收288.5億元,按年大增104.8%,佔總營收73.3%;其毛利亦翻倍至114億元,毛利率達39.5%一枝獨秀,協助拉高公司整體毛利率至36.9%,比上一年提升0.8個百分點。 反觀測試、生物學、細胞及基因療法業務的營收,則錄得24.7%至27.4%的較溫和增幅,但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收入則下降22.5%至9.7億元,主要因為該業務主動迭代升級,公司集中推進更優質的項目管線,以研發更具創新性的候選藥物。 符合一年前預期 藥明康德把佳績歸功於一站式服務模式加強了平台間業務導流,但其實早於去年首季新冠疫情重臨、全球藥企爭相研發新冠藥物時,隨著相關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訂單增加,藥明康得已預告全年的化學業務收入增速,可望比2021年增加近一倍。最終公司實際表現與一年前的預期相符,可見新冠疫情確實成就了其巨大商機。 然而,如果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去年此板塊的營收僅為197.2億元,增長率降至39.7%;同期公司總收入及按年增長率,則分別縮水至302.3億元及31.9%。 隨着全球疫情退卻,藥企對相關疫苖及藥物的研發需求大減,藥明康德今年的業務表現將面對考驗。事實上,從去年第四季的數據來看,該公司的增長已出現疲態。期內季度收入109.6億元,僅比上一季增長約3%,淨利潤更按季大降47.6%至14.4億元,佔全年利潤總額不足16.3%,不禁讓市場提出疑問:今年的增長會否見頂回落? 事實上,該公司以手頭訂單為基礎,加上去年的高基數效應,對今年業績表現作出了相當保守的預測,估計全年收入僅微升5%至7%。正如之前一些分析所言,受疫情消退、藥物集體採購政策等因素影響,國內創新藥發展趨勢放緩,可能令市場對快速追縱(Fast-follow)新藥研發的需求下降,令藥明康德的業務受到衝擊。 現實情況亦反映自2021年下半年、在以PD-1單抗藥物為代表的創新藥「大殺價」後,創新藥市場的整體研發投入開始出現收縮。藥明康德在財報中警示,如果未來行業發展趨勢放緩,或客戶的研發支出和外包需求下降,可能會對公司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將受惠銷售分成 慶幸的是,藥明康德預告今年將迎來藥品上市後的「銷售分成收入元年」。截至3月20日,該公司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已有兩個項目處於新藥上市申請(NDA)階段,當客戶產品成功上市後,可從藥品銷售收入中按照約定比例獲得分成。 另外,去年錄得虧損的細胞及基因療法業務,目前已協助一名美國客戶完成一個創新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TIL)項目的上市申請,以及為一名中國客戶完成一個用於中國本土嵌合抗原受体T(CAR-T)細胞療法的慢病毒載體項目的上市申請,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迎來商業化生產項目。 不過,為了推動CRDMO 和CTDMO業務,藥明康德加大了對新能力和新產能的建設,正在南通建設新的實驗室服務平台,並繼續推進國內的常州、無錫,以及海外的美國及新加坡等多項設施的設計和建設。這意味著該公司未來投資於各項設施的開支將會上升,資產結構亦由輕資產模式,逐漸向重資產轉型。 另外,藥明康德的營收中,僅約19%來自中國市場,其餘均來自海外,單是美國市場去年便貢獻了258.8億元,佔比高達65.8%。受到去年美元大幅升值影響,其持有用於套期保值的賣出美元遠期外匯合約,錄得逾3.99億元已變現投資虧損。面對美國金融市場近期表現波動,美元的走勢會否為公司帶來更大損失,同樣值得投資者關注。 藥明康德上週一公佈業績後,其港股連升兩日,累計漲幅達11.7%,反映市場對其業績普遍持正面看法。雖然其最新追蹤市盈率約25.4倍,略高於同業康龍化成(3759.HK; 300759.SZ)的24.6倍,但券商普遍仍維持其「買入」或「跑贏大市」評級,其中麥格理報告稱,撇除新冠相關項目收入,預期藥明康德今年核心收入將增長31%,目標價120港元,比現水平有超過40%的上升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359.HK 603259.SHG

快訊:上季收入減少 寶尊股價大挫

最新: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三公布,去年第四季總營收按年減少19.5%至25.5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利潤則大増82.7%至1.38億元。 利好:該公司的業務去年第四季受新冠疫情衝擊,但經調整利潤仍比第三季的1,690萬元大增718%,主要受惠於品類多元性及增值服務高滲透力,令業務韌性提升,協助實現利潤增長。 值得關注:該公司上季的交易總額(GMV)為255.6億元,按年減少1.7%,主要因為小家電和電子品類銷量下降,令經銷GMV大減37.2%至8.68億元,而非經銷GMV則為246.9億元,按年表現持平。 深度:寶尊電商的總部位於上海,2015年開始在紐約納斯達克交易,並於2020年在香港二次上市。該公司長期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合作,提供與資訊科技、門店營運與倉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被喻為「中國版Shopify」。該公司近年渴望擺脫阿里巴巴的影響,並尋求主業之外的多元化發展。以去年第四季為例,非天貓交易平台佔寶尊的GMV比例為29.8%,高於過去兩年同期的26.1%及21.7%。 市場反應:寶尊電商的股價周三在紐約大挫9.4%至5.2美元;其港股周四中午收市也下跌8.4%,報13.82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N.US 9991.HK

抗癌藥首錄收入 樂普生物迎收成

這家主攻抗體偶聯藥物的藥企首次錄得銷售收入,準備踏入收成期 重點: 樂普生物首款商業化產品去年11月開始銷售,在短期內貢獻1,557萬元收益 該公司在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   莫莉 在經歷多年「燒錢」研發,以低於C輪融資定價在港交所「打折」上市後,樂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57.HK)終於成功開拓商業化道路,不僅有一款自主研發的PD-1單抗藥物去年獲批上市,今年初更拿下了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的授權大單,預付款收入達6,300萬美元(4.33億元)。對於去年真金白銀在IPO階段支持樂普生物的投資者而言,上週五公佈的2022年業績報告,或許讓他們看到了曙光。 2022全年,樂普生物收入1,557萬元,收入來自於唯一獲批上市的產品普特利單抗。雖然相比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信達生物(1801.HK)等創新藥龍頭企業而言,樂普生物的營收數字只是很低,但普特利單抗去年7月和9月才獲批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及黑色素瘤患者,其商業化團隊仍處起步階段,產品從11月才開始啟動銷售,未來營收數字將有很大上升空間。不過,普特利單抗處於競爭極為激烈的PD-1抗體治療賽道,單在中國已有超過10款PD-1單抗上市銷售。 去年2月,樂普生物在港交所上市之際,遇上醫藥股「資本寒冬」,最終IPO定價較C輪融資價格打了86折,「流血」上市的苦衷,是其高度緊張的現金流。樂普生物在招股書中直言,按照預設的現金消耗率計算,當時擁有的資金僅可維持3.7個月。據財報顯示,其2021年底的賬上現金僅有1.55億元,但到了去年底,現金已增至6.69億元,公司解釋主要由於融資活動籌集資金增加,以及研發開支減少。 在2022年生物科技企業的寒冬中,樂普生物成功上市得以「續命」,但公司在過去一年也在努力開源節流,年內淨虧損已大幅減少32%至6.89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從2021年的7.91億元縮減至5.24億元,按年下降33.7%,主要因為將資源優先用於最具潛力的候選藥物及適應症。財報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適逢市場因瑞信被瑞銀收購等事件影響,港股恒生指數大跌2.7%,樂普生物股價也下挫2%。 收取巨額預付款 今年2月,樂普生物與康諾亞生物(2162.HK)成立的合營企業KYM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訂立獨家授權授權合約,阿斯利康獲得癌症候選藥物CMG901的研究、開發、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全球許可,並負責進一步開發及商業化CMG901相關的所有成本及活動,KYM將獲得6,3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在達成若干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後,收取最多11.25億美元的額外潛在付款,未來亦有望從阿斯利康獲得銷售淨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CMG901是一款抗體偶聯藥物(ADC),去年4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認證及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治療胃癌(GC)或胃食管結合部(GEJ)癌症,同年9月獲得中國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CDE)破性治療藥物認定,有望加速藥物審評。 ADC藥物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這種藥物具備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被稱作「生物導彈」。去年底以來,ADC賽道明顯升溫,授權合作和併購頻頻發生,今年3月13日,輝瑞(PFE.US)宣佈溢價32.7%收購ADC龍頭藥企Seagen(SGEN.US),總企業價值約430億美元。 去年12月,默沙東(MRK.US)與科倫藥業(002422.SZ)子公司科倫博泰達成合作協議,獲得7款臨床前候選ADC藥物授權,科倫博泰將獲得首付款1.75億美元,未來最多可收到默沙東里程碑付款93億美元。 樂普生物在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涵蓋多個熱門靶點,適應症包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膽道腺癌、復發轉移性鼻咽癌等多個高發癌種,是中國ADC藥物研發第一梯隊。其中核心產品MRG003和MRG002的多項適應症,已經進入二期甚至三期臨床試驗。 計劃科創板集資 雖然其定價低於上市前融資,但樂普生物在掛牌以來,股價仍然表現平平。去年9月初因獲納入深港通合資格股票、並建議到上海科創板上市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其股價曾在去年9月9日一度單日飆升386%至31.8港元,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在市值突破400億港元(352億元)後,其股價快速回落至5至6港元水平,最新市值僅約92億港元,仍較招股價下挫約20%。 正如剛才所述,樂普生物計劃衝刺科創板二次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並直接接觸內地投資者。據去年9月的公告,該公司擬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申請發行不多於4.15億股A股,但該申請暫未獲批。 估值方面,由於其去年營收未能展現全年銷售情況,較適合用市帳率與同類藥企比較,該公司最新市帳率為7.1倍,稍高於同類公司榮昌生物(9995.HK)與信達生物的4.3倍及5.7倍。雖然其估值看來較高,但其股價向來較波動,樂普生物需要在商業化方面有更顯著的進展,才可望獲得投資者的長期支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57.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