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鋒盈利飆四倍 歸功産業一體化
這家鋰産品生産商加速産業上中下游一體化,加上鋰化合物價格大漲,正逐漸步入收成期
重點︰
- 贛鋒鋰業發表盈利預喜,估計去年多賺3.68至4.37倍
- 公司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産,産能釋放將持續帶動收入與盈利增長
裴梓龍
鋰(Lithium),又被稱爲 “白色石油”,估計是這兩年財經市場上聽得最多的化學元素之一,它在讀者心目中應該不會陌生。由於鋰是新能源車電池中最重要的元素,在中國汽車業便有這麽一句話︰“電動車廠給電池廠打工,電池廠給原材料廠打工。”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不少鋰礦停工,同時各國積極發展新能源,刺激電動車需求快速增長,鋰化合物供不應求,同時帶動鋰價上漲。根據上海有色金屬網(SMM)數據顯示,今年1月17日至1月21日,SMM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爲每噸34.5至35.3萬元,相比去年1月的每噸6.8至7.6萬元,一年內暴漲超過四倍。那麽,最受惠的是誰呢?那就是鋰化合物生産商贛鋒鋰業(1772.HK; 002460.SZ)。這家公司最近發布盈利預喜,預計去年大賺48億至55億元,同比急漲3.68至4.37倍。
贛鋒鋰業解釋,隨著新能源車及儲能行業快速發展,下游客戶對鋰鹽的需求强勁增長,公司鋰鹽産品産銷量增加,而且産品價格不斷上漲,加上鋰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産,産能逐步釋放,帶動收入與盈利向上;其次是持有的金融資産産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導致公司非經常性收益按年增長。
從這份預告中,我們看到了鋰電池陸續投産,成爲公司盈利上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以往市場都認爲贛鋒鋰業只是一個 “買鋰礦,賣鋰鹽” 的簡單企業,然而董事長李良彬知道,要在鋰電這個賽道跑出來,就要包攬上中下游産業,决心與中國最大電池廠寧德時代(300750.SZ)一比高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同樣明白,作爲下游的電池生産商,原材料是公司命脉,在鋰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下,絕不能讓其他人扼住咽喉。
兩家公司去年已經爲了擁有勘探和開發鋰礦業權的加拿大千禧鋰業(ML.V)爭得你死我活,贛鋒鋰業去年7月率先提出收購,兩個月後寧德時代加價搶胡,豈料11月千禧鋰業最後接受了美洲鋰業(LAC.US)的條件,總代價4億美元(25.4億元),比寧德時代的出價高約35%。由於美洲鋰業是贛鋒鋰業的合營公司,李良彬可算是贏了一仗。
處於行業中游的贛鋒鋰業,近年不惜價代價尋找鋰礦,目前在澳洲Mount Marion、Pilbara Pilgangoora、愛爾蘭Avalonia和中國江西省寧都縣礦山作爲資源儲備,希望提高原材料自給率,减低國際鋰價上升而帶來的成本壓力。
關於電池的野心
更讓市場期待的,是贛鋒鋰業進入下游電池行業的成效。根據公司去年上半年年報,公司已布局消費類電池、聚合物小電芯、固態鋰電池、鋰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五大類共二十餘種産品,設立了6家鋰電池研發及生産基地,産品應用於動力大巴、機場設備、電動船舶、光伏儲能、智能家居、5G 通訊與醫療器械等領域,而鋰電池的收入有7.67億元,雖然佔整體收入僅18.9%,但同比增長速度高達83.7%,因此這一塊業務很可能成爲公司未來主要增長動力。
去年,贛鋒鋰業更拿下了特斯拉(TSLA.US)的訂單,向對方供應電池級氫氧化鋰,爲期三年。有這個國際電動車巨企作爲客戶,公司的未來收入將會獲得保證。
對於公司前景,多家券商都看好,大和認爲今年鋰價會持續上升,而贛鋒鋰業的長期合約銷售可以刺激盈利增長,將目標價由215港元上調至230港元,評級 “買入”;中國銀河也認爲公司全面布局上游資源開發,也在下游固態電池取得突破,加快了鋰生態體系構建,維持 “推薦” 評級。
光大國際證券財富管理策略師溫杰分析說︰ “現在電動車的電池都要用鋰,該行業未來肯定持續增長。我認爲贛鋒鋰業一直投資鋰礦是很重要一步,當自給率進一步提升,就能降低成本。由於公司已重新與下游企業簽銷售合約,價格有所提升,股價在110港元有支持,因此看好其前景。”
從估值上看,根據贛鋒鋰業的財務預告,去年每股盈利3.43元至3.93元,折合4.22港元到4.84港元,即現價市盈率約25.8至29.7倍,對比同行天齊鋰業(002466.SZ)的154倍預測市盈率,以及寧德時代120倍的預測市盈率,反映贛鋒鋰業的估值便宜一大截。
隨著國務院本周一發布《十四五節能减排綜合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20%水平,市場估計到時每年要賣的新能源車達600萬輛,而去年賣出355萬輛,即未來4年每年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4%,意味鋰化合物和電池的需求肯定逐年上升,相信贛鋒鋰業將會持續受惠。
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