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HK

這家財務狀況緊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經歷出售廠房及藥物管線的求生階段後,正尋求業務轉型

重點:

  • 和鉑醫藥去年營收按年增加逾8倍,源於與大型藥企的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
  • 該公司去年向受託研究組織(CRO)進發,為客戶提供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並已獲得多張訂單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經歷了一段低谷期,研發進展最快的兩款核心產品一個被叫停,一個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廠也轉手賣出,原因在於營運資金緊張,力圖收縮管線以便「囤糧過冬」。

在生物醫藥行業回暖之際,和鉑醫藥的業務似乎也出現起色。該公司上週四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去年錄得4,066萬美元(2.8億元)收入,按年增加843.8%,但仍然錄得1.37億美元虧損,與2021年基本持平。

該公司收入大增,源於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期內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達成雙抗開發及商業化的全球授權協議,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及最高3.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另外,和鉑醫藥與石藥集團(1093.HK)的合作,也讓公司獲得了1.5億元的首付款以及超過10億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鉑醫藥再宣佈一項重磅授權合作,公司將一項腫瘤相關的雙抗藥物在美國的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授予製藥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鉑醫藥將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銷售額百分比的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和鉑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6年的創新藥研發企業,公司在創始之初通過收購荷蘭的Harbour Antibodies,獲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開發平台,2017年再從韓國藥企HanAll Biopharma引進了巴托利單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華區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這兩款藥也是和鉑醫藥進展最快的兩個管線。

曾陷財務困境

由於沒有商業化產品,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營運資金主要來源於外部融資。2022年9月5日,和鉑醫藥遭港股通名單除名,遇上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公司幾乎無法再通過融資獲得現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餘額為2億美元,而上半年的研發開支加上行政開支就已達1億美元,手頭資金或許只能支持一年營運。

雖然去年4月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協議,為和鉑醫藥帶來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權合作非長久之計。因此,其管理層決定「斷臂求生」,不僅大幅縮減管線,也開始拋售資產。10月10日,和鉑醫藥宣佈將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同時也結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臨床試驗,這兩項決策不僅快速回籠資金,也減少了在臨床試驗和商業化等環節的更多支出。

既然兩項最接近商業化的項目均已脫手,下一個動作便是轉賣生產廠房。同年11月,該公司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以1.45億元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約6,193萬元的財務虧損。

儘管手頭資金並不充裕,但和鉑醫藥並未在研發上減少投入,去年研發開支高達1.35億美元,按年增加26%;不過,行政開支已大幅減少32%至2,727萬美元,其中員工人數從385人下降至216人,員工成本接近減半至1,477萬美元。

除了努力「節流」,和鉑醫藥亦設法「開源」,通過轉型為平台藥物發現公司,躋身受託研究組織(CRO)的行業上游位置。

與莫德納合作

去年11月,和鉑醫藥宣佈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Idea-to-IND)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是抗體藥物開發的重要引擎,可以產生全人源、親和力成熟,並具有優良成藥性的單克隆抗體以及新型抗體。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訂單已紛至沓來。11月11日,諾納生物與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根據協議,莫德納將使用諾納生物專有的平台發現開發核酸免疫療法,諾納生物將一次性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11月21日,諾納生物與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進行雙特異性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開發。此外,科倫博泰12月將7款臨床前用於治療癌症的抗體偶聯物(ADC)藥物授權給默沙東(MRK.US),當中有兩款是與諾納生物聯合開發的產品,諾納生物享有30%權益。

和鉑醫藥從成立到登陸港股市場,一向頗受一級投資者青睞。2020年底登陸港股市場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多間明星資本躋身基石投資者,IPO前投資者也包括鼎暉投資、君聯資本、國壽大健康等醫療賽道專業投資者。

可是,和鉑醫藥上市以來,股價卻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價12.38港元插水逾八成。該公司當前的市帳率約2倍,遠低於同樣擁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奧賽圖(2315.HK)的8倍市帳率,顯示投資者信心不足。和鉑醫藥斷臂後謀求輕裝上陣,可是切入CRO賽道是否為能帶來更佳收益,則需較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賽力斯招股集資132億元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開招股,發售1億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131.5港元,集資131.5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13,282.62港元。公司於本周五截止認購,下周三在港掛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42.69萬輛,按年增長183%,旗下與華為合作的「問界」已推出四款車型,去年交付量達20萬輛,其中問界9成為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的銷量冠軍。 賽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長3倍至1,451億元,並扭虧為盈取得利潤59億元。今年首六個月,收入微跌4%至62.4億元,但純利增長81%至2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mited Scale, Fierce Competition, Capital Securities May Need Deep Discount to Attract Investors

規模有限競爭熾烈 首創證券或需大折讓招徠

首創證券擬成為第十四隻A+H上市的證券股,但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屬中小型規模,料需比A股有較大幅折讓招徠 重點: 首創今年上半年盈利僅增長2.8% 中小型證券股普遍較A股折讓逾四成   鄭瑞棠 內地證券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在A股上市的證券公司已有42家,當中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601136.SH)算是規模較小,據集團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文件顯示,2024年度的收入及淨利潤在42家中皆排名28,但增長的表現則排名較前。22至24年間的收入及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排名分別為第五及第十;平均資產總收益率更是排名第一。 首創證券22、23及24年度利潤分別為5.5億元、7.01億元及9.85億元,有穩步增長,但25年6月底止半年盈利則為4.9億元,只比上年同期微升2.8%,主要由於資產管理業務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產品的業績報酬費下降,但另一方面,投資收入卻因股市暢旺大幅上升。 資產管理出色 首創證券的收入主要來自資產管理、投資、投資銀行及財富管理四大業務,其中資產管理業務可說表現較出色。近年中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呈下降趨勢,資產管理產品淨值由2020年的8萬億元,降至2024年的5.5萬億元,但首創證券則逆市增長,資產管理規模由22年底的1,073億元,增至25年6月底的1,655億元。收入來自收取管理費0.45%至0.55%之間,這部分相對穩定,至於業績報酬費0.15%至0.65%,則受到投資表現所影響。 投資類業務當中,只有固定收益投資交易有穩定回報,在22、23、24及25半年的綜合收益率分別為8.85%、7.92%、9.14%及9.76%。而證券投資的表現較為波動,22年、23及24年股票持倉分別為4.05億元、2.81億元及21.7億元,回報率僅為負3.73%、0.5%及負0.27%,可說是輸多贏少,到25年6月底股票暢旺,持倉大幅增加至55億元,而回報率亦只有4.72%。 但首創屬中小型證券行,較少參與新股上市的保薦及承銷業務,25年上半年的投資銀行收入僅佔總收入5.1%,未能在近期熾熱新股融資市上場分一杯羹。 受A股氣氛影響 內地證券股的表現很受股市的走勢影響,近年A股表現反覆,令內地證券業的規模也停滯不前,20至24年間內地證券業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1%。上證指數今年中一度牛氣沖天,六月中由3,400點起步,至8月直衝上3,800點,但之後只能在這水平橫行,近日更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陰霾影響,證券股的調整也比大市為深。所以首創證券招股有機會受大市氣氛影響,如果相信A股牛市未完,上市後應還有炒作空間。 目前在A股上市的42家證券公司中,有13家有在本港以H股上市,對上一隻以A+H上市的證券股已是2019年上市的申萬宏源(6806.HK),首創證券有望成為第14隻A+H上市證券股。 首創證券的業務已連續多年出現經營負現金流情況,截至23、24年及25年6月底止,經營現金流出分別為3.13億元、19.71億元及1.2億元,截至2024年底的現金值26.5億元,同比下降12.6%,到25年6月現金值進一步下降至18億元。首創在港股集資得來資金相信可擴充資產規模,維持充足的流動性,持續發展融資融券業務,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中增加打仗的本錢。 三年市值倍翻 首創證券於2000年成立,大股東為國企首創集團,是北京市國資委控制的券商,2022年12月於上交所上市,首日上市股價已大漲44%,市值達278億元,到目前不足三年市值已倍翻至約600億元。首創證券截至10月17日一年股價升5.86%,但過去一個月下跌8.5%,市盈率59倍,市賬率4.5倍。 縱觀目前13家有A+H股上市的證券股,規模較大的中信證券(6030.HK)及華泰證券(6886.HK),H股比A股折讓僅為6.3%及14.8%;至於中小型證券商如東方證券(3958.HK)及中州證券(1375.HK)等,折讓達40%及47%。首創證券在內地證券業中屬中小型規模,在港招股的估值,相信也須較A股有較大幅的折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全球票房復蘇 IMAX中國上季淨利大增48%

大銀幕影院運營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9.HK)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上升16.6%至1.07億美元(7.62億元),期內淨利潤報2,262萬美元,按年大增48%。 公司指出,受惠於全球票房復蘇及IMAX格式影片供應擴增,上季「圖像增強及維護服務」收入按年大增30%至6,103萬美元,「技術租金」收入亦上升45%至2,334萬美元。 前三季合計收入2.85億美元,按年增9.8%,淨利潤增長67%至4,300萬美元,反映營運效率及成本控制顯著改善。截至9月底,集團現金及等價物達1.43億美元,按年增加42%,負債總額維持4.53億美元。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7.71港元,升0.2%。過去六個月累升約2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平安好醫生首九個月盈利勁增72%

醫療平台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周四公布首九個月業績,盈利按年大增72%至1.84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則上升13.6%至37.2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達2.16億元,按年增長45.7%。 公司表示,主要受惠於公司的醫險協同模式不斷深化,保險+醫養會員模式的持續深耕,以及在企業健康管理業務上的快速推進。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強化與平安集團的協同,並推動核心服務的數字化和AI化,通過更一體化的整合式體驗,提升用戶口碑和滿意度。 周五平安好醫生開市升1.7%至15.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升逾1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