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HK

這家財務狀況緊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經歷出售廠房及藥物管線的求生階段後,正尋求業務轉型

重點:

  • 和鉑醫藥去年營收按年增加逾8倍,源於與大型藥企的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
  • 該公司去年向受託研究組織(CRO)進發,為客戶提供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並已獲得多張訂單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經歷了一段低谷期,研發進展最快的兩款核心產品一個被叫停,一個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廠也轉手賣出,原因在於營運資金緊張,力圖收縮管線以便「囤糧過冬」。

在生物醫藥行業回暖之際,和鉑醫藥的業務似乎也出現起色。該公司上週四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去年錄得4,066萬美元(2.8億元)收入,按年增加843.8%,但仍然錄得1.37億美元虧損,與2021年基本持平。

該公司收入大增,源於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期內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達成雙抗開發及商業化的全球授權協議,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及最高3.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另外,和鉑醫藥與石藥集團(1093.HK)的合作,也讓公司獲得了1.5億元的首付款以及超過10億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鉑醫藥再宣佈一項重磅授權合作,公司將一項腫瘤相關的雙抗藥物在美國的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授予製藥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鉑醫藥將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銷售額百分比的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和鉑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6年的創新藥研發企業,公司在創始之初通過收購荷蘭的Harbour Antibodies,獲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開發平台,2017年再從韓國藥企HanAll Biopharma引進了巴托利單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華區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這兩款藥也是和鉑醫藥進展最快的兩個管線。

曾陷財務困境

由於沒有商業化產品,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營運資金主要來源於外部融資。2022年9月5日,和鉑醫藥遭港股通名單除名,遇上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公司幾乎無法再通過融資獲得現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餘額為2億美元,而上半年的研發開支加上行政開支就已達1億美元,手頭資金或許只能支持一年營運。

雖然去年4月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協議,為和鉑醫藥帶來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權合作非長久之計。因此,其管理層決定「斷臂求生」,不僅大幅縮減管線,也開始拋售資產。10月10日,和鉑醫藥宣佈將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同時也結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臨床試驗,這兩項決策不僅快速回籠資金,也減少了在臨床試驗和商業化等環節的更多支出。

既然兩項最接近商業化的項目均已脫手,下一個動作便是轉賣生產廠房。同年11月,該公司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以1.45億元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約6,193萬元的財務虧損。

儘管手頭資金並不充裕,但和鉑醫藥並未在研發上減少投入,去年研發開支高達1.35億美元,按年增加26%;不過,行政開支已大幅減少32%至2,727萬美元,其中員工人數從385人下降至216人,員工成本接近減半至1,477萬美元。

除了努力「節流」,和鉑醫藥亦設法「開源」,通過轉型為平台藥物發現公司,躋身受託研究組織(CRO)的行業上游位置。

與莫德納合作

去年11月,和鉑醫藥宣佈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Idea-to-IND)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是抗體藥物開發的重要引擎,可以產生全人源、親和力成熟,並具有優良成藥性的單克隆抗體以及新型抗體。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訂單已紛至沓來。11月11日,諾納生物與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根據協議,莫德納將使用諾納生物專有的平台發現開發核酸免疫療法,諾納生物將一次性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11月21日,諾納生物與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進行雙特異性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開發。此外,科倫博泰12月將7款臨床前用於治療癌症的抗體偶聯物(ADC)藥物授權給默沙東(MRK.US),當中有兩款是與諾納生物聯合開發的產品,諾納生物享有30%權益。

和鉑醫藥從成立到登陸港股市場,一向頗受一級投資者青睞。2020年底登陸港股市場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多間明星資本躋身基石投資者,IPO前投資者也包括鼎暉投資、君聯資本、國壽大健康等醫療賽道專業投資者。

可是,和鉑醫藥上市以來,股價卻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價12.38港元插水逾八成。該公司當前的市帳率約2倍,遠低於同樣擁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奧賽圖(2315.HK)的8倍市帳率,顯示投資者信心不足。和鉑醫藥斷臂後謀求輕裝上陣,可是切入CRO賽道是否為能帶來更佳收益,則需較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國泰十月客貨運量齊升

國泰航空有限公司(0293.HK)周一公布十月份運營數據,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於上月共接載逾320萬人次旅客,按月增21%;貨運量則超過15萬噸,按月增長12%。 國泰顧客及商務總裁劉凱詩表示,受惠於國慶黃金周及中秋節等多個假期,十月初由內地前往香港及全球各地的休閒出行需求顯著增長。加上香港舉行多個大型展覽,吸引來自多個長途市場的入境旅客。公司在十月的載客率高86%﹐創近年同月新高。 國泰航空於本月開通每日往返長沙的直航服務,以及每周三班往返澳洲阿德萊德的季節航班;而香港快運將於本月下旬,開通每日往返沙巴的航班。 周二國泰開市升0.8%報11.69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低位升4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五個八十後的夢想 卡諾普藉焊接機器人闖港交所

乘著資本市場對機器人青睞有加之際,相關公司蜂湧到港上市,主打工業機器人的卡諾普,成為最新一家搶上港交所的機器人公司 重點: 公司去年在製造焊接機器人的收入位列全國第一 盈利仍不穩定,去年虧損1,294萬元   劉智恒 內地紅得發紫的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近日表示,如果說過去十年是機器人的「萌芽與探索」期,那下一個十年將是「生長與綻放」,機械人將從「能運動」走向「能做事」,從「行業工具」升級至「生活夥伴」。 機器人仿彿已成為未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資本市場上,相關企業炙手可熱,一家接一家搶著到香港上市,令機器人逐漸成為港股一個重要板塊。眼見機不可失,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甘後人,近日已遞交上市申請。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5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6%,更賺844萬元。相比眾多香港上市的機器人公司,表現可算不俗;畢竟在港上市的同類公司,能有盈利的簡直屈指可數。 卡諾普的業務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及具身智能機器人。當中又以工業類的焊接機器人為主,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2024年的收入計,在焊接機器人上排名第一,另外在金屬及機械加工行業機器人應用方面,在中國亦屬領先企業。 夢想成真 卡諾普的成立,是五個八十後年輕人夢想成真的故事。2012年,當時工業機器人主要靠海外入口,鄧世海與四名朋友深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本土製作的機器人將成未來主流,於是拼湊起50萬元資本,頭也不回就向夢想直奔。 由於資金緊絀,他們選擇在成都龍潭大學生創業園的一個小間開展起業務,並以零部件為起步點,專注於業機器人控制器。經多次嘗試、失敗、摸索,卡諾普的控制器漸漸得到市場認可。但長久做零部件始終不是辦法,要突破,就要轉型做整機(即製作整台機器人)。 當時幾位創始人也曾為此爭論不休,畢竟要轉型,除了放棄現時的舒適區外,更要斥重資冒險,一旦失敗,似乎就無路可退。可幸這一役押對了注,公司在焊接機器人方面做出成果,亦先後獲四輪融資,讓卡諾普茁壯成長。 業績起伏不定 卡諾普在一眾規模龐大的對手中取得盈利,在資本市場亦屬一賣點。然而,細心分析,其業績極為波動。2022年取得盈利2,826.5萬元,但2023年就跌到168.8萬元,去年更加錄得虧損1,294.4萬元,今年上半年則能扭虧為盈。可見公司在業務上仍未能企穩陣腳,能否持續穩定有盈利,尚屬言之過早。 至於公司的現金流,表現亦不穩定。2022年經營活動所得的現金流達2,670萬元,但2023年及2024年分別流出3,088萬元及1,775.6萬元。直至今年上半年,才有現金流入888萬元。 另外,佔公司超過五成收入來源的焊接機器人業務,市場增長並不十分吸引。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中國焊接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70億元擴大至2024年的8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只為4.4%。預計市場從2025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9年的15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亦只為13.4%,別忘記這個還屬估計數字。 未具絕對優勢 事實上,卡諾普即使位列全國焊接機器人製造商第一位,但其營業額亦只是1.37億元,緊隨其的第二及第三名,分別收入1.28億元及1.2億元,與卡諾普的差距十分接近。因此卡諾普在行業中,並非佔據一個絕對優勢,隨時可被對手超越。 相反,卡諾普另一強項的金屬及機械加工工業機器人,雖然在中國市場位列第三,但第一位及第二位的對手,收入分別是9.39億元及7.33億元,業務規模遠遠拋離卡諾普,相信要趕上首兩大競爭者並不容易。 香港上市的純機器人公司中,規模較大的優必選(9880.HK),去年收入13.05億元,市銷率達44倍;極智嘉(2590.HK)去年收入24億元,市銷率12.3倍。與兩家公司比較,卡諾普的收入相對少得多,即使因目前熾熱市況而給予其25倍市銷率,市值亦不到50億港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uangxin does resources like aluminum

簡訊:創新實業首掛收升32%

電解鋁生產商創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788.HK)周一在香港首日掛牌,股價大幅上漲。公司以每股10.99元發行5億股,位於發行價區間上限,共集資53.1億元。 該股開盤報15.2元,較發行價上漲38%。在周一午盤交易時段,股價雖有回落,但收市仍升32%報14.59元,漲幅達32%。本次公開發售,香港本地投資者認購部分超額逾400倍,國際配售超額認購約為18倍。 創新實業披露,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72.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2.6%。但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盈利同比下降14.4%至8.56億元。公司計劃將約半數集資用於擴大海外產能,包括建設鋁電解槽熔煉設施;另有40%資金將用於建造綠色能源發電站及採購相關設備。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uangxin does resources like aluminum

簡訊:博泰車聯悉售阿維塔股權 套現6,244萬元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上周五公布,旗下非全資子公司湖州創晟馳銘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已與蕪湖恒和三號創投基金簽署協議,出售所持電動車製造商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0.24%股權,作價約6,244萬元(877.84萬美元)。交易完成後,博泰將不再持有阿維塔任何股權。 此次交易是公司過去半年連續數次減持阿維塔股份的延續。博泰在今年港股IPO前後,分別出售合計0.67%及0.04%股權,加上是次出售,累計已處置0.91%持股。公司表示,交易可鎖定投資收益並改善現金流,同時降低因公允價值波動對短期業績帶來的不確定性,並將所得款項用作一般營運資金。集團預計出售稅前虧損約834萬。 阿維塔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聚焦高端智能電動車的製造企業,核心股東為長安汽車及寧德時代,華為則作為合作夥伴,為期提供智能輔助駕駛算法、智能座艙等智能化部件。早前有媒體報道,阿維塔曾計劃今年10月在香港遞交上市申請,但並未實現。 博泰車聯周一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79.4港元,轉升5.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