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ystar Technology files for Hong Kong listing but fragmente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may weight on long-term performance

主打設計衛星定位芯片的華大北斗,曾計劃A股掛牌,現計劃轉戰香港上市

重點:

  • 華大北斗業績續見紅,但料營運改善將有望轉賺
  • 已與美團、比亞迪及中興等簽署戰略合作

 

白芯蕊

自從地圖在智能手機上出現,透過定位芯片讓大眾獲得實時資訊,隨著物聯網(IoE)及智慧城市盛行,意味定位需求將大增,主打設計定位芯片的深圳華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趁新股熱潮,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初步招股文件指,曾計劃A股上市的華大北斗,其導航芯片技術來自中國電子旗下的華大科技(00085.HK),並於2016年由七名創始股東共同成立華大北斗,其後在2017年向華大科技收購導航芯片及研發團隊,2019年開始量產雙頻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SoC芯片,2021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華大北斗大股東為中國電子旗下中電光谷(00798.HK),持有華大北斗9.2%股權,其他股東還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分別持有華大北斗7.2%和7.1%股權。此外,比亞迪亦早已入股,持有4.1%股權,對手上海汽車也透過合營持有1.8%股權,還有德國汽車零部件商博世旗下博世創投,持有2.95%股權。

第六大導航衛星芯企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簡稱GNSS)是透過衛星及芯片,向客戶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技術等服務,目前全球有四大GNSS正在運作,包括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及歐盟Galileo。

至於華大北斗主要運用GNSS技術,透過SoC芯片設計、超低功耗技術與AI集成定位算法等,將芯片設計完成後交予代工廠代工,再將產品銷售給客戶。目前華大北斗設計的芯片已支持北斗、GPS等多個衛星系統。按GNSS芯片及模組出貨量計,華大北斗為全球第六大GNSS企業,市場份額為4.8%,在內地則是行業第二大GNSS芯片企業。

隨著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發展,全球GNSS空間定位服務市場不斷發展,單是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已達20,953億元,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消費電子將進入新一輪更新換代浪潮,同時汽車智能化、低空經濟等產業持續高速增長,估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升至32,450億元,意味複合年增長率為9.1%。

銷售及研發拖累業績

華大北斗收入主要來自兩大業務,包括GNSS芯片、模組及相關解決方案業務,和高精度芯片及模組業務組成,去年兩者收入佔比分別為28.3%和71.7%,達到2.38億元和6.02億元,帶動總收入按年升30.2%至8.4億元。

值得留意是,雖然高精度芯片及模組業務收入大,但毛利率相當低,去年只得2.8%,相反GNSS芯片、模組及相關解決方案收入低,但毛利率為27.3%,帶挈該業務毛利達6,493萬元,遠比綜合芯片及模組業務獲得的1,704萬元毛利多,亦推動集團總毛利按年升20.7%至8,197萬元。

儘管收入與毛利上升,惟銷售及研發成本等巨大,令華大北斗去年業績仍要見紅,虧損達1.41億元,但已較2023年收窄51%。

不過,華大北斗對業績虧轉盈信心十足,明確表示計劃在不久將來透過毛利率改善、提升營運效率,及優化營運資金管理而達至盈利。公司特別提到短期毛利率將顯著改善,因GNSS產品和解決方案升級,包括推出高精度芯片及應用於車載前裝行業的芯片,配合業務規模擴大,將有利經濟效益。

股權極度分散

其實單看華大北斗客戶群,陣容確實相當強勁,當中包括與美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還夥拍共享單車營運商哈囉及滴滴青桔開展深度合作。智能汽車領域則與比亞迪及中興通訊簽署戰略合作,也與上汽集團展開深度合作,流動通訊則與中移動及聯通在智能城市研究開展深度合作。

整體來講,目前香港上市的芯片設計公司例如地平線(09660.HK)與黑芝麻(02533),去年收入分別為23.8億元和4.7億元,目前市銷率(P/S)分別為12倍和9倍,按照華大北斗去年總收入8.4億元計算,若以市銷率7至8倍上市,相信股份將會受市場追捧。

但要留意華大北斗上市前股權極度分散,大股東持股不足10%,持股少於3%的股東多達42間,少於1%持股也有21間,因此過了禁售期後,股東會否減持將左右股價往後發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預計上半年純利增長最多120%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一公布,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5.5億元(3.56億美元)至30.5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84.3%到120.5%。 本公司預計上半年度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母淨利潤為25.5億元至人民幣30.5億元,同比增長80.3%到115.6%。 公司將業績增長歸因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提升精細管理水平,實現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另外,由於黃金價格上行,利潤漲幅較大。 山東黃金股價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報26.50港元,跌1.6%。今年以來已升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股市場火熱 中金中期盈利爆升

頭部投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601995.SH,簡稱:中金公司)周一表示,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介乎34.5億元至39.7億元間,同比增長55%至78%。 公司指受惠於上半年資本市場活動回暖,帶動核心投行業務需求水漲船高。香港成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市場,44家企業在六個月內共計募資1,071億港元。作為今年迄今最大規模IPO的聯席保薦人之一,中金公司與另外兩家中國投行和外資投行,共同助力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實現約400億港元的募資。 周二中金公司港股開盤下跌0.1%,年初至今累計漲幅約達50%。

簡訊:萬科上半年勁蝕最多120億元

房地產開發商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周一發盈警,料截至今年六月底的上半年,將錄得虧損介乎100億至120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蝕98.5億元。 公司表示,虧損主要因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規模下降,而毛利率仍處於低位。 同時因行業的市場和經營環境變化,考慮到業務風險敞口上升,新增計提了資產減值。另外,部分大宗資產或股權交易價格低於賬面值。 萬科續稱,上半年續獲得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新增融資和再融資達249億元,並償還164.9億元公開債務,在2027年前已無境外公開債到期。 周二萬科開市跌0.4%至5.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由高位下跌6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eihe’s sliding profits point to China dairy market past its sell-by date

中國飛鶴發盈警 乳業市場難復當年勇

隨著近年內地出生率下降及經濟增長放緩,奶類產品出現供過於求,企業急去庫存,把資產減值,令內地乳業股表現低迷。 重點 中國飛鶴料今年上半年盈利大跌逾三成 企業最壞時刻或已過去,有機會走出谷。   鄭瑞棠 內地嬰幼兒配方奶粉龍頭企業中國飛鶴有限公司(6186.HK)近日發盈警,預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半年盈利10至1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元大幅減少。盈利減少主要由於集團為消費者提供生育補助、降低嬰幼兒奶粉的庫存、為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及政府的補助減少等。 中國飛鶴在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連月續五年中國第一,並且連續三年全球第一。不過公司太集中於嬰幼兒市場,嬰兒配方奶粉佔公司收入逾九成,近年集團擬將業務分散至其他市場,但暫未見有成效。 至於主從事上游原料奶業務的現代牧業(1117.HK)亦發盈警,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將擴大至8至10億元,比上年同期約2億元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的乳牛公平值重估出現損失,預計最高達18.5億元。 現代牧業生產牛奶,主要資產自然是乳牛,24年底公司擁有乳牛逾49萬隻,但公司主動淘汰產能較低的乳牛及原料奶價格下降,都令乳牛的公平值下降。 企業紛紛發盈警 乳業股龍頭企業蒙牛(2319.HK),去年盈利大跌九成八,只得1.05億元,純利大跌是由於集團收購貝米拉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以及聯營公司現代牧業虧損所致。 業績報告指出,由於乳製品行業供需不平衡,消費需求不及預期,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一成。已晉身藍籌股的蒙牛近年股價低迷,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液態奶產品,去年佔公司總收入82.4%。 可見近期無論從事原奶、嬰幼兒奶粉、及液態奶的公司,盈利皆有壓力,顯示無論處於中國乳品市場產業鏈那一個位置,都面臨嚴冬。過去中國人口處高增長期,加上經濟急速發展,確是乳品市場的黃金時期,但隨著出生率急劇下降,乳製品需求大幅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出生率由2019年的10.48%(每1000人有10.48人出生),下降至2024年的6.77%。零至三歲兒童由亦由19年的4,720萬,大幅下降至24年的2,820萬。 面對行業需求急速下滑,導致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內地原料奶價格由21年的每公斤4.4元,大跌三成至24年底的3.1元。企業在好景時擴大產能,在市場逆轉時造成供過於求,需要積極調整產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原料奶產量約4,000萬公噸,同比降2.8%,是7年來首次下跌。 政府由以住的一孩政策,到近年鼓勵生育,去年新生嬰兒有954萬,已終止連續7年的跌勢,惟內地每年死亡人數逾一千萬,使人口總數持續下跌。近期經常有內地城市推出派錢催生的政策,例如今年三月內蒙呼和浩特公布向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一萬、五萬及十萬元。每有鼓勵生育政策傳出,都令乳業股有短線炒作。不過,要短期內改變新一代少生孩子的觀念,也似不容易。 有望走出谷底 除嬰幼兒市場,近年經濟漸富庶及人民注重健康,成人飲用乳品也有增加。2023年中國人均乳製品年消費量約為18公斤,僅及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相信仍有增長空間。不過由於飲食習慣差異,要達到歐美國家人均消費量逾30公斤相信較為困難 另外,期望人口老化的趨勢增加老人配方奶粉需求,可部分填補嬰兒奶粉需求下滑的缺口,這些皆是乳品市場的正面因素。 縱觀目前在港上市的中國乳業股,從事嬰幼兒奶粉以中國飛鶴規模最大,現價往績市盈率約為11倍,H&H國際(1112.HK)及中國聖牧(1432.HK)去年沒有盈利,至於主要從事液態奶生產的蒙牛由於去年盈利大跌,現價市盈率達550倍,但預計今年將回復至十多倍水平。 面對需求下滑,產能過盛,乳業公司近年積極去庫存,為資產減值,相信影響已在近期的業績中反映,現時估值處於較低水平,行業有機會走出底部,但市場基本因素已變,實在難以回到以住的黃金高增長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