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6.HK
The Fosun-backed drugmaker’s privatization comes as its stock price has wilted over 60% since its IPO five years ago and it failed to use the listing to raise additional funds.

復宏漢霖在過去五年的港股旅程實在算不上亮眼,不僅股價較招股價插水逾六成,也未能利用港股平台進行股權融資

重點:

  • 在股市頻頻失意之際,復宏漢霖的業績卻一路走高,2023年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 5.46億元
  • 將實現商業化正向造血的復宏漢霖完全收入囊中,復星醫藥將直接受益於這些優質資產的高速增長

 

莫莉

在停牌一個月後,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696.HK)私有化退市的傳言終於在6月24日深夜得到證實。作為港股借《上市規則》18A章上市的公司中,首家依靠產品銷售實現盈利的藥企,復宏漢霖在過去五年的港股旅程實在算不上亮眼,不僅股價較招股價插水逾六成,也未能利用港股平台進行股權融資,難怪作為母公司的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決定出手將其私有化

公告顯示,復星醫藥這次私有化的現金對價為每股24.6港元,相對於停牌前的不受干擾交易日(即5月21日)的收市價18港元來說,這份要約的溢價為36.67%。合併交易的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而復星醫藥截至去年底持有超過130億元的貨幣資金,反映這次交易的體量並不算小。因此,作為本次交易的要約人和合併方,復星新藥將以自有資金加上最多37億港元的併購貸款支付。

復宏漢霖成立於2010年,由劉世高、姜偉東聯合復星醫藥共同創立。復宏漢霖一直是復星醫藥的控股子公司,後者通過復星醫藥產業、復星新藥、復星實業合計持有復宏漢霖59.56%股權。私有化完成後,復星醫藥將通過復星新藥持有復宏漢霖100%股權,並向香港聯交所申請自願撤銷上市地位。

隨著宣佈私有化,復宏漢霖也迎來高管人事變動。公司宣佈,因個人發展原因,已於4月30日辭任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的李鑫磊,其職務將由毛應波接替。

對於為何選擇私有化,復宏漢霖的解釋可謂是相當尖銳。公司稱,自2019年在聯交所上市以來,大部分時間股價相對較低,而且交易量低迷不振,期間從未通過股權融資籌集到資金,反而因為維持上市地位而產生額外的行政成本。此外,長期以來,受全球宏觀經濟挑戰、醫療行業變化、港股整體趨勢等綜合因素影響,復宏漢霖的股價未能反映公司的核心價值,這可能有損公司的業務重心和員工士氣。

的確,復宏漢霖在港股的光輝歲月並不長,在2019年9月掛牌時,復宏漢霖的發行價高達49.6港元,集資淨額為33億港元。雖然上市後曾跌破發行價,但是隨著新冠疫情後帶來一波生物醫藥大熱行情,復宏漢霖的股價在2020年7月一度創下67.05港元的歷史新高。此後,隨著港股及生物醫藥板塊整體下行,其股價也一路走低,去年甚至跌破10港元。

股市頻頻失意之際,其業績卻一路走高,2021年成為港股18A企業中,第四家「摘B」的企業,2023年甚至成功實現全年扭虧為盈。目前,復宏漢霖旗下擁有5款獲批上市的產品,分別為2019年獲批上市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2020年獲批上市的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及阿達木單抗注射液、2021年獲批上市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以及2022年獲批上市的斯魯利單抗注射液。其中,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在2020年7月、2024年4月分別在歐盟、美國獲批上市。從時間線來看,其商業化節奏十分穩健。

提振母公司業績

財報顯示,復宏漢霖2023年的營業收入為 53.95億元,按年增長約67.8%;淨利潤為5.46億元,扭轉2022年的6.95億元虧損。公司稱,獲利原因在於核心產品陸續實現商業化銷售後持續銷量擴大,實現銷售收入合計約5.54億元。期內,兩大核心產品表現優異,曲妥珠單抗和斯魯利單抗分別貢獻收入27.37億元和11.2億元。

可惜的是,「優等生」的業績並未受到市場重視,復宏漢霖的正面盈利預告發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僅輕微上漲3.3%,即使將時間線拉長到兩個多月,5月停牌前的復宏漢霖的市盈率也不到17倍。

相比之下,母公司復星醫藥的估值甚至更為慘淡,最新的市盈率僅16倍,這或許與其新冠相關產品收入大幅下降後,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有關。2023年,復星醫藥的營收按年下滑5.81%至414億元,淨利潤23.86億元,亦按年減少36%。財報中難得的增長則來自子公司復宏漢霖,帶動了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的營業收入按年增長 38%。

因此,將實現商業化正向造血的復宏漢霖完全收入囊中後,復星醫藥將直接受益於這些優質資產的高速增長,為股價提供更大亮點。以復星醫藥的話來說,復宏漢霖是公司的核心創新資產,私有化完成後,不僅有助於復宏漢霖擺脫作為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市場預期壓力和股價波動風險,專注於創新研發和市場拓展工作,也有助於復星醫藥整合創新資產,加強公司在創新生物藥領域的戰略佈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泰國對中國遊客吸引力下降

財新報道,據航班管家的數據估計,今年七八月旅遊旺季,中國航司計劃執行中泰航線班次達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赴泰旅遊人次降至195萬,同比減少33%。 財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國遊客望而卻步,包括演員王星赴泰時被綁往緬甸詐騙園區。其他擔憂還包括地震,以及泰銖對人民幣升值,導致赴泰旅遊成本上漲。 當中國遊客對泰國興趣減退之際,他們正湧向日韓等亞洲地區。中國航司計劃,於七八月執行中日航線的航班達25,300架次,同比增長35.3%;中韓航線計劃執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長13.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華麗轉身股價狂飈 港仔機器人價高勢危?

一家三四線香港上市公司,突然變身機器人公司,股價即如脫彊野馬,一路狂奔 重點: 公司去年度業績蝕1.4億港元,已連續虧損五年 年初與達闥組成合資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公司 劉智恒 趕潮流,追風口,從來是股票市場的本質;要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肯定是機器人,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優必選(9880.HK)等,年初以來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說在港股上的真正贏家,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過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業績,收入大跌45.6%至1.16港億元,虧損則續擴大5.3%至1.38億元。應收貸款及利息減值虧損1,132萬港元、商譽減值虧損2,182萬港元、物業廠房減值及設備減值3,937萬港元。 一遇達闥便化龍 為何業績表現乏善足陳,股價又能忽然爆升?原來一切緣於年初的一項合作協議! 時間回到今年情人節,當時港仔機器人的名稱仍叫國華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與內地的達闥機器人簽訂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國華佔股51%,達闥佔股49%,目標是開拓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民用產品。 國華在兩年內協助合資公司募集足夠資金,達闥則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授予合資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附屬。 過去香港市場的一些三四線公司最擅長的技倆,就是轉型資本市場最熱炒行業,通常透過收購或合併而進入風口市場,當股價被不斷推升,往往會作出連串集資行動。港仔機器人的情況似乎有點類同,他們最終能否成功,暫時仍是未知數? 小米2023底發布首部電動車SUV7時,我們曾發表「雷軍造車,一往無前」一文,從小米的往績,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財力去分析,結論是雷軍成功機會相當高。我們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機器人的成功機會。 國華業務強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機器人過往業務,當你翻開資料,大抵會嚇了一跳,竟然有多項主業,包括商品買賣、證劵及期貨經紀、物業經紀、地熱能供暖製冷、樓宇建築承包、特製技術支援、項目管理、集中供熱及融資租賃。 要知道,今年初國華控股市值還不到6億港元,業務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謂表表者,公司重點在那?如何去營運及發展各業務?資源又怎樣分配? 觀乎去年業績,除個別業務外,其餘全部見紅。部分業務更是問題多多,其中在運城的供熱業務,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終止,結果公司要將該業務出售。 融資租賃方面,因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被政府部門禁止有關經營,最後要終止業務並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將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樓宇建築承包業務上,旗下的陝西江威涉及多宗訴訟,涉資達4,556萬元,以致部份資產被凍結。至於公司的中介業務,附的上海軒美房地產經公司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106萬元。 從過往的業務看,公司的發展方針及經營管理似大有關題,現在轉搞機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確實教人存疑。 達闥連年虧損 我們再看達闥機器,說不定他有能力讓港仔機器人邁向美好前景。事實上,達闥並非吳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機器人企業,軟銀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資者,估值一度冠絕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及中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黃曉慶成立,專注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C輪10億融資後,估值達到223億元。 然而人型機器人在商業市場仍屬起步階段,公司不斷燒錢, 2019年準備在美上市,不幸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黑名單,集資不成,苦苦支撐,近年屢傳資金鏈陷斷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體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數百員工被欠薪,位於廣州的公司,更被斷水斷電。 達闥往績也是乏善足陳,虧錢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資者不願再注資,公司已陷於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為港仔機器人帶來多少業務,何時才可扭虧為盈? 一場燒錢的競賽 投資機器人行業,大部份企業在燒錢階段,因此企業要有充裕的資本才能繼續前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早前表示,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成本高企,遠超出顧客願付費用。其次是許多企業所謂的應用場景,實際是想象出來,並非實際需要。 我們看見港仔機器人長期虧損,截至今年3月底,手頭資金只有5,000萬港元,憑甚麼去支撐這盤燒錢的遊戲?雖然港仔機器人上月宣布簽定四份合作框架協議,但靠一個香港市場,能為公司帶來多少生意?相信投資者也別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機器人熱潮下,港仔機器人的概念相信會受到一定追捧,股價有機再創新高,但何時能盈利就別太樂觀。再者,股價經過一輪急升猛漲後,投資者現階段追入,風險高值博率低。別忘記,股價大升後,未來公司很大機會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股價將會十分波動,投資者只適宜投機性買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