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US

美國阻止高科技晶片出口中國,同時大力推動晶片製造業當地語系化,但當中的努力可能會白忙一場

 

買方研選

美國上週二宣佈收緊對華出口先進晶片的限制,以進一步壓制中國超級計算器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空間。為防止先進的美國晶片通過第三國進入中國,美國還要求晶片製造商獲得許可證,才能向其他幾十個受美國武器禁運限制的國家發貨。

回顧簡稱「晶片法案」的《晶片與科學法》,是第117屆美國國會頒佈的一項聯邦法規,由總統拜登於去年8月9日簽署成為法律。該法提供了數百億美元資金,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和製造,並阻止中國取得美國的晶片高端技術。

美國制定《晶片法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在晶片領域的領導地位。法案的內容大致包括:通過補貼建立半導體生產的激勵措施,同時禁止拿到聯邦補貼的企業在中國擴產先進製程的晶片。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希望通過補貼的方式推動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回流,同時通過限制投資的方式,降低中國在半導體先進製程領域的經濟活動及發展進程。

補貼不是新鮮事,很多產業發展之初、產業鏈還未發展完全的時候,政府都會以補貼協助建立產業循環。當產業規模具備經濟性時,產業發展具備相對比較優勢,行業就進入了自我發展的循環之中,人才、產業鏈、資本、技術投入隨之形成生態。

《晶片法案》生效一年多以來,白宮報告顯示,企業共宣佈1,660億美元(1.2萬億元)的半導體與電子設備投資,美國全國宣佈50多個半導體建設項目。從短期效果來看可以說是十分顯著,但長期來看,要說能實現半導體製造環節回流美國,仍然不應特別樂觀。

人力成本太高

從半導體全球產業鏈的分佈來看,過去美國在半導體的設計、核心IP、半導體設備製造等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半導體製造環節依賴亞洲。這樣的產業鏈格局背後是相對比較優勢的作用。台積電(TSM.US)創辦人張忠謀曾公開表示,以台積電在美國奧勒岡設廠25年的經驗來看,在美國發展晶圓製造的成本太高、太過浪費,美國為了製造業本地化所做的努力將白忙一場。

因此,導致美國半導體製造環節相對比較弱勢的,是居高不下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各式各樣的相關法規,這一點長期難望改善。

即使短期來看可能也存在諸多挑戰,從影響成本中最重要的人力成本因素來看,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行業投資增加,也會產生相應的人才需求,但半導體行業的從業人員培養並非一蹴而就,人才缺口將人力成本進一步抬升。

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報告顯示,新增半導體的本土投資在一年內催生了4.4萬個就業崗位,由於半導體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培養時間偏長,當中有大量的崗位人才缺乏。SIA預測,拉長來看,到2030年,即使培訓週期最短的技術工人,仍將有兩萬個缺口。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本土製造環節的大量投產對於全球供給的衝擊,半導體製造業回流的過程可謂任重而道遠。

本文輯錄自機構投資者研究共享平台「買方研選」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米SU7再傳碰撞燃燒致死意外 累股價挫逾5%

小米汽車再度捲入安全風波。周一凌晨,四川成都一輛小米SU7行駛中發生碰撞後起火燃燒,導致駕駛人死亡。成都警方下午通報,死者31歲的鄧姓男子涉嫌酒後駕駛,事故仍在調查中。 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周一盤中一度重挫逾8%,最終收報49.08港元,跌幅達5.71%,單日市值蒸發近770億港元。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自九月下旬以來,小米股價累計下跌逾13%。 據財新報道,這已是今年第三起小米汽車碰撞後起火事故。3月安徽銅陵一輛SU7在高速公路激烈碰撞隔離帶後起火,造成3人死亡;4月廣東徐聞亦發生SU7與電動二輪車相撞釀兩死事故。小米當時表示,火勢為對方電動車電池爆燃所致。 SU7自去年3月上市以來累計銷售近34萬輛,小米汽車業務在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升至26.4%,顯示業務仍維持高速增長。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T Mining's data center in Ethiopia

轉攻加密幣挖礦碰壁 比特礦業急變身Solai

從在線彩票銷轉型加密幣挖礦僅五年,這家公司再度易名,以彰顯新業務重心 重點: 經股東批准,比特礦業將於10月20日起更名為Solai,標誌這家公司第二次品牌重塑 經過五年的加密貨幣挖礦業務,公司正陷困境,迫使轉向Solana,一個擁有原生加密貨幣的區塊鏈網絡   梁武仁 近期比特幣熱潮催生大批新興礦企,導致行業生存環境惡化。在過熱領域中,生存變得愈發艱難,身處漩渦的比特礦業(BIT Mining Ltd.)(BTCM.US)正啓動新一輪業務轉型。 上周五,比特礦業宣布易名為Solai已獲股東批准,公司股票將於10月20日起啓用新交易代碼。8月的公告稱,品牌重塑旨在轉型為「聚焦新一代區塊鏈基礎設施、去中心化金融,及智能合約創新的綜合數字資產公司」。 這是比特礦業第二次重塑企業身份,公司2001年創立時是在線彩票銷售平台,二十年後轉型為加密貨幣礦企。涉足數字資產系順勢而為的戰略,當時虛擬貨幣看似即將成為新風口,中國更是全球最大加密挖礦中心。 不過,比特礦業的加密豪賭迅速遭遇重創。首先在轉型同年(2021年),中國出台挖礦禁令震動行業;隨後加密寒冬長期持續,幣價暴跌。如今,虛擬貨幣再度席捲市場,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加劇了對其有限供應量的爭奪。財報顯示,自2022年起,比特礦業的營收連年下滑,印證了這些挑戰。 因此,公司最新商業模式調整具有一定合理性。本輪轉型不似首次轉型那樣激進,更重要的是,擁有數據中心及礦機的比特礦業,能相對輕鬆地將這些資源用於新業務,畢竟新業務同樣屬於加密貨幣生態圈。 新名稱Solai巧妙融合了公司押注的Solana(基於區塊鏈、擁有同名加密貨幣的加密網絡)與人工智能(AI)元素。公司補充稱,未來將不僅限於Solana,還會拓展至其他平台。 轉向Solana Solana作為比特幣替代品正嶄露頭角,其高速低費特性,適用於遊戲至去中心化金融等多場景。其同名代幣過去一年增值約42%,但仍低於同期比特幣近80%的漲幅。 上周五的公告中,公司董事長余波表示:「從比特礦業到Solai的轉型,標誌企業從加密挖礦向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交的戰略轉變。我們預見,下一波創新浪潮,將誕生於智能系統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連接點,從而實現更快速、安全、高效的信息與價值交換。」 今年7月,比特礦業首次披露轉向Solana的計劃。該戰略包含建立Solana儲備庫,通過新收購及現有加密資產轉換實現。為籌措購幣資金,公司擬分階段融資2億至3億美元。鑒於其目前市值僅5,000萬美元,融資頗具挑戰。但截至去年末,現金及等價物僅180萬美元,外部募資勢在必行。 7月,比特礦業分兩階段完成了對埃塞俄比亞數據中心的收購,儘管該交易在制定Solana計劃前就已啓動。 此後,公司迅速推進業務,8月初建立首個Solana驗證節點(參與區塊鏈交易驗證的計算機節點),同期斥資約490萬美元購入27,000枚Solana代幣。 當月稍晚,比特礦業通過與Brale公司合作,推出美元穩定幣Dolai,在Solana網絡運行,該合作確保符合美國監管標準。Dolai可用於商戶消費者交易、機構及跨境支付。公司強調,其獨特價值在於連接AI智能體,實現機器間自主交易。 上月,比特礦業宣布增持Solana代幣,加密貨幣儲備總量突破44,000枚,按現價估值約850萬美元。 這一切聽起來美好,但Solana布局最終成效幾何、比特礦業具體如何盈利,目前尚不明朗。 在披露最新購幣情況時,比特礦業稱將利用其不斷增長的加密資產儲備及驗證節點業務,「把握Solana鏈上經濟快速擴張的財務與戰略紅利」。由此可見,公司寄望於Solana持倉升值及驗證服務費(以數字貨幣支付)創收。 但與其他加密貨幣類似,Solana價格可能劇烈波動,使公司面臨虧損。此外,驗證節點能否盈利存疑,除高昂的設備購置運維成本外,節點需支付費用才獲參與交易驗證(驗證流程核心環節)的投票資格。 比特礦業股價在公布Solana計劃初期飆升,但已回吐多數漲幅。當前市銷率(P/S)僅為1.6倍,與BitFuFu(FUFU.US)的1.7倍基本持平,後者除提供挖礦服務外也在構建加密資產組合。嘉楠科技(CAN.US)作為礦機製造商兼礦企,市銷率更低至1.2倍。 上述估值表明,儘管行業熱炒,投資者對中資背景從事加密相關業務的企業持謹慎態度。比特礦業的Solana轉型或助其脫穎而出,但見效尚需時日。對企業而言,這實為背水一戰。第三次可能是有好的轉折,但頻繁業務重組恐教已失耐心的投資者擔憂。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山東黃金受惠金價急漲 首三季盈利有望翻倍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二預告今年首三季業績,截至9月底止料盈利在38億元至41億元人民幣間,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介乎83.9%至98.5%。 公司表示,由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強化核心技術,提升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了運營效能。同時,由於黃金價格在期內上行,導致公司利潤大幅上升。 山東黃金指出,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將加大各類基礎工程投入,進一步增加生產設備、更新工人配備,並逐步將礦山採掘外委施工轉為自營。 公司周三開市跌5%報38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上升逾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tting on AI glasses potential, Goertek and Sunny Optical forge ‘Optical Alliance’

看好AI眼鏡前景 歌爾與舜宇打造「光學同盟」

舜宇的技術與歌爾的產能接軌,或將為中國光學產業帶來一個新巨頭 重點: 歌爾光學與上海奧來將組成新公司歌爾奧來光學,舜宇光學成為第二大股東 上海奧來擁有全國唯一一台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   李世達 資本市場的操作,不僅能揭露產業的走向,有時更像是一個宣言。本月智能硬件及光學模組製造商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382.HK)發公告,與歌爾股份(002241.SZ)成立合資企業。 舜宇光學將旗下的上海奧來全部股權轉予歌爾股份,作價19.03億元,以換取歌爾股份旗下的歌爾光學股權,並將歌爾光學更名為「歌爾奧來光學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再向新公司注資2億元,完成後舜宇光學持合資公司約31.31%股份。 這項交易的關鍵在於「光波導」技術。 AI眼鏡的靈魂 所謂「光波導」(Waveguide),是AR顯示系統中最核心、也是最昂貴的部分。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能「導光」的透明光學結構,用來在透明基板上刻蝕出奈米級光學結構,使虛擬影像能在使用者眼前準確浮現。對AR眼鏡而言,光波導就相當於「靈魂」,決定了整機的顯示效果、視野範圍與能耗表現。 上海奧來正是這項技術佼佼者。這家成立於2019年的子公司,專注於碳化硅光波導與衍射光學元件的晶圓級製造。它擁有全中國唯一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並在上海臨港打造了總投資32.8億元的12吋晶圓產線,被視為中國光波導技術商業化的里程碑。 雖然研發能力出眾,上海奧來卻長期面臨「技術孤島」困境——產品先進但缺乏市場出口。而歌爾正是這座橋樑,這家以代工見長的企業,長期為Meta、Pico等國際品牌提供VR與AR模組,擁有成熟的量產與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歌爾而言,奧來的加入不僅意味著獲得核心技術,更是讓它從「代工廠」升級為掌握自主光學專利的系統供應商,進一步強化其在AI可穿戴設備供應鏈中的地位。合併後的新歌爾光學,有望整合舜宇的晶圓製程與歌爾的模組產線,產能規模可望達行業頂尖水準。 據京東消費電子事業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八倍,天貓與抖音電商平台亦錄得超過六倍的相關搜尋與銷售增幅。行業機構Wellsenn則指出,到2030年,全球AI眼鏡銷量有望超過9,000萬副,是成長最快的可穿戴產品。 AR眼鏡的生產最受限於光波導的良率與成本,目前全球能穩定量產的企業屈指可數。舜宇與歌爾的結盟,正是在這個臨界點出手,前者提供製程突破,後者掌握整機出貨與系統整合能力。 兩家公司也都有合作的充足理由。歌爾股份近年一直試圖擺脫「果鏈」企業的印象,積極拓展非蘋果業務,降低單一客戶依賴。2024年,蘋果業務佔比已從2020年的48.08%降至31.96%。公司戰略重心明顯向AI硬件傾斜,尤其是AI眼鏡市場,近期分別收購香港結構件企業米亞與英國Micro-LED公司Plessey,顯示長期押注光學的決心。 光學巨頭誕生 舜宇光學也是類似邏輯,在手機鏡頭業務增速放緩後,公司正尋求高附加值領域的新成長引擎,從業績來看,上半年舜宇光學純利按年下降超過20%至約7.2億港元,毛利率則降至約19%,為近三年低位,主要受智能手機鏡頭需求疲弱及平均售價下滑影響。而藉由與歌爾的股權合作,能夠將研發轉化為實際市場收益,減少長期資本負擔。 市場顯然是看好這樁交易的。在8月下旬消息公布後,舜宇光學股價一度升逾11%,如今雖稍有回落,今年以來仍升23%。目前舜宇光學市盈率約25倍,高於大立光(3008.TW)的14倍,但低於丘鈦科技(1478.HK)的37倍,若新業務能夠增強盈利能力,公司估值也有望持續上升。 歌爾與舜宇的結盟,像是中國光學產業的重要宣言,也是對穿戴式智能產品蓬勃發展的預言。當AI與AR融合的時代全面到來,舜宇與歌爾的「光學同盟」,也許正是全球產業重構的前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