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8.HK
GenScript reports reduced losses amid cell therapy growth potential

生命科學業務與細胞療法業務的大幅增長,幫助金斯瑞全年虧損收窄58%

重點:

  • 金斯瑞細胞療法業務收益按年增長143.7%
  • 至2025年底,Carvykti年產能預計達到10,000劑

    

李世達

細胞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最受矚目的領域,其中CAR-T細胞治療對部分血液腫瘤具有顯著療效,全球對該療法的需求正在增加。受惠於子公司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N.US) CAR-T細胞治療產品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熱賣,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48.HK)去年業績有了顯著改善。

金斯瑞近日發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集團收益8.4億美元(60.4億元),同比增加34.2%,五年複合年均增長率達30%;股東應佔虧損9,547.7萬美元(6.9億元),2022年虧損為2.3億美元,同比收窄約58%。績後股價升逾7.9%,市場反應正面。

金斯瑞是一家基因合成及新藥研發商,擁有生命科學服務及產品(CRO)、子公司蓬勃生物的生物製劑開發(CDMO)業務、子公司百斯傑的工業合成生物產品及傳奇生物的細胞療法等四大業務平台。其中生命科學業務是集團主要利潤來源。年報顯示,2023年生命科學業務收益4.2億美元,同比增長14.5%,貢獻了7,830萬美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19.4%。相較之下,細胞療法業務去年則虧損達3.9億美元,雖較2022年收窄,仍然是集團最燒錢的業務。

虧損的主因是龐大的研發開支。去年集團整體研發開支由2022年的3.9億美元增加約10.9%至4.3億美元,其中細胞療法業務就佔了3.8億美元。

明日之星:細胞療法

不過,細胞療法業務正是金斯瑞「最吸眼球」的明星業務。其CAR-T細胞治療產品Carvykti在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快速增長,證明了有關業務的未來潛力。報告期內,細胞療法收益達2.9億美元,較2022年的1.2億美元增長143.7%。經調整毛利約為1.4億美元,同比大增171.5%。收益及毛利的增長,主要來自Carvykti的銷售。

Carvykti是子公司傳奇生物與強森公司(JNJ.US)旗下楊森生物於2017年起合作開發、製造,並成功推出市場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主要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與標準療法相比,Carvykti可將復發風險降低74%。

於2022年2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獲准上市後,Carvykti銷售額快速增長。據傳奇生物年報,Carvykti去年第三季銷售額達1.5億美元,超越首款CAR-T療法產品、必治妥施貴寶(BMY.US)公司的Abecma,全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500多名患者接受Carvykti治療。

Carvykti獲得廣泛關注後,傳奇生物與諾華製藥(NVS.US)達成合作協議,傳奇生物授權諾華數個靶向DLL3蛋白CAR-T細胞療法,獲得1億美元預付款,及有資格獲得總額最高10.1億美元的里程碑金與額外權利金。

與此同時,傳奇生物正持續投入研發資金拓展Carvykti的適應症範圍,目前仍有七項臨床研究正在同步進行。如果後續拓展順利,市場估計Carvykti銷售額將超過50億美元。

有望擴大適用範圍

今年2月,Carvykti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建議批准擴大應用範圍,納入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復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另外,FDA也將召開腫瘤藥物諮詢委員會(ODAC)會議,審查最新的研究資料。傳奇生物首席執行官黃穎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公司對這次審查深具信心。

金斯瑞與CAR-T細胞療法的前景,吸引了高瓴資本的青睞,早在2021年5月便投入逾80億港元入股金斯瑞生物、蓬勃生物與傳奇生物。去年12月,金斯瑞控股股東Genscript Corp.再出售約0.4%股份予高瓴資本旗下的GNS II Holdings Ltd.,顯示高瓴資本持續看好金斯瑞的業務發展。

對於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生物安全法案》,金斯瑞認為對該公司業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集團輪值首席執行官邵煒慧(Sherry Shao)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擁有長期的產能擴張戰略,並在不同地點都可以進行。將繼續執行原訂計劃,並將密切關注事件進展。」

儘管金斯瑞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市銷率(P/S ratio)約為5倍,仍高於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S)的4倍與必治妥施貴寶的2.5倍。事實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傳奇生物市值已來到約125億美元(約899億元),但持有傳奇生物48%股權的金斯瑞,目前市值僅約330億港元(約303億元),即持有傳奇生物股權的價值,已超過整家金斯瑞的市值,可見金斯瑞的價值有被低估。

未來Carvykti還將擴大北美與歐洲的產能,5億美元銷售額遠非終點。傳奇生物預計2025年底實現Carvykti年產能10,000劑,並預計與諾華合作的產能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生產出臨床試驗藥物。

大和認為金斯瑞去年下半年毛利率改善,虧損收窄好過預期,給予金斯瑞買入評級;交銀國際則調升金斯瑞目標價至27.6港元,預測2026年四大業務有望全部盈利;中金則維持「跑贏行業」評級,由於近期港股醫藥板塊系統性調整,下調目標價25.1%至23港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6月澳門賭收大升近兩成 半年收入1,188億澳門元

澳門博監局周二公布,6月的博彩毛收入為210.64億澳門元(下同)(204.4億港元),按年升19%。不過,按月則微跌0.6%。今年上半年,澳門賭收已達1,187.7億元,同比上升4.4%。 今年初澳門賭收有放緩趨勢,1月賭收更按年下跌5.6%,之後幾個月的賭收增速也是個位數字。直至在5月及6月有回勇態勢,兩個月均錄得超過2,000億元收入。 澳門2024年賭收達2,280億元,今年初政府估計全年賭收是2,400億元,但5月時修訂為2,280億元,現時上半年賭收已達修訂目標的52%,相信今年要達標並沒困難。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ina plays catch-up to U.S. in stablecoin rivalry

中美穩定幣競逐浮上水面

在美國正為鏈上金融制定規則之際,焦慮的中國正透過香港試圖在虛擬貨幣世界中尋求突圍    李世達 近年來,穩定幣憑藉其鏈上支付與清算能力,在虛擬資產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美國在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積極推進穩定幣立法尋求規則主導,中國則透過香港制度改革與中資券商的布局,試圖在這場數位貨幣清算權爭奪戰中打開缺口,令全球貨幣清算的戰場正式延伸至虛擬貨幣世界。 今年4月,美國《STABLE Act》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獲得通過,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須持有銀行牌照並接受聯邦監管,而另一部更為嚴格的《GENIUS Act》近日也在參議院通過。美國的戰略意圖明確——將USDC、USDT等美元掛鉤穩定幣納入官方體系,鞏固其在鏈上金融中的主導地位。受此推動,Circle(CRCL.US)作為USDC的發行商,其股票在6月初上市至今已漲了3.8倍,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美元鏈上清算優勢的預期。 所謂穩定幣(Stablecoin),是一種與特定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資產,常見如與美元1:1掛鉤的USDT、USDC。其價值穩定性使其成為DeFi、跨境支付、代幣化資產(Tokenized Assets)等場景中的首選清算工具。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波動性極高的虛擬貨幣不同,穩定幣強調的是可預期、可兌換、可用於支付結算的貨幣功能。 美國穩定幣立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消費者的保障與反洗錢的監管,更在於將穩定幣納入官方金融清算體系,使其具備跨境支付與資產清算的合規身份。這一步一旦完成,就意味著美元(或其他貨幣)透過穩定幣「駐紮」在全球各個區塊鏈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無需經由傳統SWIFT或商業銀行網絡。 九成穩定幣掛鈎美元 根據數據提供商CoinMetrics,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通中的穩定幣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其中逾九成掛鉤美元。這一事實意味著,即使在去中心化的Web3與虛擬資產生態中,美元依然透過穩定幣維持其主導地位。 這對急欲提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而言,顯然是一場不容忽視的挑戰。 由於中國明令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雖然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e-CNY),但主要由央行主導,其封閉式設計難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在此背景下,中國對美元穩定幣滲透亞洲、非洲等區域市場感到警惕。今年以來,中國官媒多次點名批評美國推進穩定幣立法,稱其本質是構建「數字美元霸權」。 不只是嘴上説說,中國也在展開具體行動。同樣是6月,香港正式通過穩定幣發牌制度立法,並於8月1日起實施,中國透過香港正式邁出參與數字資產國際清算體系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中資券商國泰君安國際(1788.HK)獲准成為首家可於香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與託管服務的內地背景金融機構,象徵著中國資本開始謹慎試水區塊鏈金融。雖尚未直接涉及穩定幣發行,但結合金管局提供的制度框架與監管路徑,未來推動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並非不可能。 除國泰君安外,包括中信建投、海通國際等其他大型中資券商亦被傳出正在積極研究入局可能性,甚至著手建立虛擬資產平台與風控模型。這種制度與商業的雙向積極,顯示香港可能成為人民幣推動鏈上國際清算的試驗場。 儘管與美國立法方式不同,香港採用的是行政指引與牌照制度,但其針對資產儲備比例、資訊披露、清算透明度的規範已具備完整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容許掛鉤港幣與人民幣的穩定幣發行,為未來更多中資金融機構參與創造制度空間。 目前來看,中國內地放寬虛擬貨幣管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由於缺乏較為開放的虛擬資產生態與參與空間,中國要追趕美元穩定幣勢必面對不少困難,但在香港或透過特定跨境用途上進一步的放鬆是可能的。透過香港作為特殊金融樞紐,以「受控實驗場」方式發展人民幣穩定幣或其他清算方案,終究不會讓中國在新一波貨幣競爭中缺席。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Vitasoy’s lofty P/E ratio: more than just a takeover

市盈率高企的維他奶 點止收購概念咁簡單

香港老派飲料維他奶剛派出一份理想的成績表,原來公司除了被收購概念外,自身業務增長也足夠支撐股價表現 重點: 維他奶去年盈利增長逾倍 黃氏家族的狙擊似暫時偃息旗鼓   劉智恒 「點止係汽水咁簡單」是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345.HK)多年前一句家傳戶曉的廣告口號。確實,經過數十年發展,維他奶的飲品組合並不簡單,維他檸檬茶更一度風行神洲大地,當年內地網上一句:「維他檸檬茶,爽過吸大麻」,讓維他產品爆紅,至今維檸檬茶仍具相當知名度,難怪信和置業的黃氏家族對維他奶起了覬覦之心。 去年黃家不斷在市場收購維他奶股份,將原本的維他奶股價不斷推升,由9月底約4.5港元,不足兩個月升急升猛漲至12.88港元,爆升1.7倍,市盈率高達100倍。其後股價回軟,即使近一個月股價在9港元至9.3港元間上落,市盈率也高達八十多倍。 盈利大升逾倍 當人人覺得股價貴得沒道理之際,近日公司公布2024及25年度業績,收入62.74億元,按年微升1%;但盈利卻能大幅上升102%至2.35億港元。按此盈利推算,市盈率馬上腰斬至40倍,估值慢慢又趨向合理水平。換言之,公司並不是光靠收購推升股價,而實際是有底氣支撐。 維他奶能在經濟疲弱下突圍而出,全賴中港市場業務轉好。中國業務上,收入只是微升,但因為透過提高營運效率、原材料價格下降,以及嚴控成本,加上創新產品如草莓味及香蕉味豆奶,及無糖檸檬茶等帶來額外收入,令公司經營溢利大幅上升41%。 香港方面,雖然零售環境惡劣,但在廣泛市場覆蓋及產品創新下,銷售量增加;配合生產效率改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帶動經營益利增長24%。 另外,澳洲及新西蘭受惠生產回穩及物流優化,業務有所好轉,因而減低了經營虧損4%。 財務上,維他奶亦相當健全,截至今年3月底止,現金高達12.68億港元,按年上升37.4%。公司的銀行借貸只是2.65億港元,淨負債比率只是10%。 收購催化股價爆升 業務與財務基本面穩健外,黃氏家族的收購,有機會再次成為股價上漲的催化劑。目前黃氏家族中,楊協成的黃志達及旗下機構已持有12.26%股權,加上信置主席,即黃志達兄長黃志祥持有的5.10%,黃家持股已超18.1%。 維他奶大股東羅友禮加上創辦人羅桂祥成立的基金,以及羅家後人持股,已超25%。不過,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及加拿大基金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是兩大家族後持股量最高的股東,其中三菱日聯一度超過10%,經過連番減持,現持股量低於5%,因而不用對外披露;市場就推測,三菱日聯的股份,是轉售予黃氏家族。 至於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仍持有維他奶5.05%股權。基金的投資講回報,有利可圖下,難保兩大基金會向黃家售股,讓後者有機奪下維他奶控股權。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面對股權有機旁落,不排除羅家會增持股份以捍衛大股東的地位,雙方爭逐下,隨時可進一步推升股價。 黃家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上,維他奶在過去的年度,不斷進行股份回購,涉及423.2萬股。回購後註銷,換言之公司的流通股份減少,意味現有的大股東持股比例有機提升。市場也推測,此舉不失為變相增加持股比例的手法。而持續註銷回購股份,也可將每股盈利提升,對股東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上周維他奶業績發布會上,有關黃氏家族的意圖,執行主席羅友禮指出,黃家僅回應買維他奶是長遠的投資。羅友禮則再強調:「這個真的要問他們才知」。 其實說穿了很簡單,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相中你的業務,希望通過收購可進一步壯大楊協成的發展;另外不就看中維他奶的盈利能力,長遠具投資價值。 確實,羅家的持股量加起來不足三成,控股權並非牢不可破,即使黃家最終鍛羽而歸,光是從他們密密收購開始,維他奶股價至今大升逾倍,黃家持有近兩成股權,至今已大賺一筆。…

簡訊:譚仔國際私有化獲高票通過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線品牌連鎖店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獲高票通過,將於7月28日最後交易,並於8月19日收市後正式除牌。 根據公告,私有化方案於法院會議中獲99.7%贊成票,反對票僅0.29%;獨立股東的反對票僅佔0.13%。在特別股東大會上,持股74.25%的大股東亦投下99.96%贊成票。 譚仔國際控股股東東利多控股(3397.T)於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計劃,作價每股1.58港元,較2021年上市價為3.33元低52.6%。譚仔指,公司在海外擴展方面未能充分發揮效力,而大股東東利多擁有相關資源及專業知識,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擴展海外業務及加強內部以應對行業逆境的挑戰。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譚仔全年純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萬港元,收入錄得28.4億元,上升3.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