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港股雙重上市 成中概科網股先驅

網上問答平台知乎在香港雙重上市,將成爲第一家以這種形式掛牌的中概互聯網公司
重點:
- 在中美監管當局夾擊下,知乎選擇雙重上市方式,除了對上市地位更有保障,也有助接觸更多中國內地投資者
- 知乎招股反應僅屬一般,或反映投資者對其獲利能力的擔憂
何仲尼
又一家中國公司趕上到港交所雙重上市的潮流,而且有望成爲首家以這種形式掛牌的中概互聯網企業。
港交所網站顯示,中國網上問答平台知乎(ZH.US; 2390.HK)上周五通過上市聆訊,獲批在港股市場上市。與快狗打車獲批上市兩個月仍未開始招股的取態不同,知乎明顯“打鐵趁熱 ”,隨即在本周一上載招股文件,並於同日開始接受公開申購,反映公司渴望儘快登陸港股市場。
知乎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發行2,600萬A類股份,全部是來自前期投資者的舊股。發行股份中,10%在港股市場公開發售,每股發行價不高於51.8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約5,232港元,上市後市值將達164億港元。
知乎採用“雙重上市”架構在港股掛牌,意味在美股與港股兩個資本市場均爲第一上市地。迄今爲止,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是以“第二上市”方式在港股市場掛牌,這個過程比知乎正在嘗試的更簡單,但也有一些額外的弊端。
有別於 “第二上市”方式,雙重上市的監管要求較高,不如第二上市企業般享受相對寬鬆的審核標準與豁免。例如申請雙重上市的新股,需符合與香港首次公開發行股份(IPO)完全一樣的上市條件。雖然知乎過去三年均錄得虧損,但由於仍能通過市值、收入及現金流測試,加上屬於新經濟科網公司,因此獲港交所放行。
受中美監管當局夾擊
以雙重上市方式掛牌後,知乎的美股與港股無法跨市場流通,股價表現相對獨立,可能因此產生價差,但日後如滿足監管當局的市值與成交量等條件,便能成爲滬港通與深港通股份,讓中國內地投資者直接買入其股票,除了增加流通量,對股價亦有正面作用,而這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第二上市股份所不能享有的福利。
此外,因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針對中概股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容許SEC把未能提供審計紀錄的中概股停牌甚至退市,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面臨退市壓力下,越來越多公司到監管當局及投資者態度相對友好的港股上市,爲其主要上市地位購買一份保險。除了上月成功於港股雙重上市的蔚來汽車(NIO.US;9866.HK)外,也有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這家在港第二上市的科網公司,爭取轉換至雙重主要上市身份。因此,知乎選擇這種方式到港股掛牌,相信是考慮到公司長遠利益的權宜之計。
不過,即使知乎成功到香港雙重上市,讓公司在美國政府的逼迫下稍鬆一口氣,也不能忽略在太平洋對岸面對的監管風險。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於去年12月發表通報,認爲知乎網多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約談了其負責人,責令整改及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雖然報告未有對知乎實施罰款、暫停業務或把應用程式下架等嚴厲懲罰,但在中國複雜多變的監管環境,集團仍需時刻警覺,以免觸及官方紅綫。
知乎在2010年成立,2013年開放予公衆注册,並發展爲中國主要的綜合在綫內容社區。公司2016年開始提供廣告服務,去年相關營業額11.6億元,爲最大收入來源。自2019年起,其收入模式轉化爲“三頭馬車”,在同年推出的“鹽選”付費會員計劃,讓購買者享有精選知識服務及社區功能等權益,截至去年12月底的平均每月訂閱會員爲507.6萬人;相關收入從2019年的8,800萬元大升6.6倍至6.68億元。
另外,集團近年擴展職業培訓與電子商務活動,令內容商業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從2019年的64萬元激增1,500倍至去年的9.7億元。在兩項新業務帶動下,知乎去年錄得29.6億元收入,自2019年以來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達110%。
商業化成功但未獲利
以上這些,都貫徹創始人周源“把好內容變成好收入”,協助公司從商業化中收割的目標,雖然廣告以外的商業化效果開始顯現,但不足以讓公司賺錢。因爲在收入上升同時,知乎伴隨著營運開支的大幅增長,例如去年爲提升品牌形象及擴大用戶群的營銷開支便倍增至16.3億元,佔收入接近一半;此外,因應用戶增長導致的雲服務和擴展內容生態成本上升,也令研發及行政開支同步大增88%與133%,拖累去年的淨虧損高達13億元,比2020年大增150%。
連年虧損下,知乎過去三年經營活動均錄得現金流出,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爲21.6億元,更預告未來或繼續錄得現金流出。由於這次上市僅能協助舊股東套現,未有爲公司籌集新資金,投資者或關注公司的現金流狀况。
知乎去年3月在美國上市,招股價9.5美元,但在經歷中美監管當局的打壓下,股價曾大挫至1.39美元,本周一啟動香港上市程序後,其美國股票下跌12.9%,報2.23美元,比發行價低76.5%。與知乎業務接近,同樣未能獲利的嗶哩嗶哩與快手(1024.HK),市銷率分別爲3.2倍和2.89倍,稍高於知乎的2.64倍,或反映投資者對後者的前景看法較保守。
事實上,知乎在香港的招股反應冷淡,綜合8家主要券商數據,其“孖展”認購部分最終只接獲約6,300萬元申購額,僅爲公開發售部分的籌資額不足一半。
知乎虧損之路似乎未到盡頭,如何說服投資者接下現有股東的“火棒”?這個問題,一向擅於解答問題的知乎,看來也不容易給出答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