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hospital chain, which provides a range of fertility treatments, more than doubled its profits 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year and wants to use IPO proceeds to upgrade its services.

這家公司營運四家輔助生殖醫院,去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3億元,盈利大增148%至3,388萬元

重點:

  • 愛維艾夫2022年在中國體外受精市場的份額僅0.9%,已在民營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提供者中排名第四
  • 該公司旗下醫院尚未獲得第三代體外受精技術的許可證,市場規模也不如同業錦欣生殖

 

莫莉

中國人口下滑的趨勢正在顯現,除了提高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幫助不孕不育的夫婦完成生育也是人口政策重點,北京、廣西等地區先後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該賽道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乘著政策的東風,民營輔助生殖醫院愛維艾夫醫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上月底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有望成為繼錦欣生殖(1951.HK)之後的輔助生殖賽道第二股。

愛維艾夫創立於2006年,是一站式輔助生殖技術(ART)及輔助服務提供者,在中國擁有四家醫院,分別位於廣東湛江、揭陽,雲南昆明及天津。據招股書引述的報告,2022年,愛維艾夫共進行了6,706個體外受精(IVF)週期,雖然僅佔同年在中國進行的體外受精週期總數約0.9%,但在中國民營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提供者中已排名第四。

輔助生殖是指採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招股書顯示,從2010年首間醫院開始從事輔助生殖治療至2023年6月底,愛維艾夫已治療約9萬名患者,進行5.7多萬個IVF週期,完成6.7萬多次胚胎移植,共有3.3萬名試管嬰兒在愛維艾夫的幫助下出生。

隨著中國年輕人生育年齡推遲,加上精神壓力增加、環境污染以及吸煙、酗酒、熬夜、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中國患有不孕症的夫妻數量,亦由2018年的5,540萬對增至2022年的5,670萬對,預計於2030年增至6,480萬對。不孕症是指育齡夫婦無避孕正常性生活至少12個月,仍未能達到懷孕的生殖系統疾病。

不孕夫婦的增加,也讓輔助生殖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輔助生殖技術服務市場規模從由2018年的252億元增至2022年的279億元,預計到2030年達到552億元,但是輔助生殖服務行業仍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

作為民營輔助生殖服務提供者,愛維艾夫已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3.69億元、4.2億元和4.07億元,同期利潤分別為4,595.7萬元、9,456.2萬元和6,451.7萬元。2022年受限於政府對新冠疫情的嚴格限制措施,營收和利潤有所下滑。不過,去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3億元,按年增長29.9%;淨利潤為3,388.3萬元,按年大增148%。其中,位於廣東湛江的醫院是愛維艾夫的主要收入來源,貢獻約五成收入。

新技術待批許可證

在治療不孕不育的過程中,輔助生殖技術是繞過不孕症的病因,直接通過高度可控的實驗室環境,實現受精及早期胚胎發育的過程。比起漫長的藥物治療,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更高,但花費亦不菲。愛維艾夫表示,該院的大多數患者均接受過IVF-ET治療,成功率介於53.6%至66.5%,而去年上半年,每位患者進行IVF週期的平均花費約為5.5萬元至6.9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愛維艾夫旗下醫院僅有IVF第一代以及第二代技術的許可證,尚未獲得第三代IVF,即「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技術的許可證,第三代IVF技術可以幫助攜帶遺傳病的夫婦、高齡女性、復發性流產的患者,適用的患者群體更為廣闊。目前,中國擁有第三代IVF許可證的醫院不足百家,絕大多數為公立醫院。在民營機構中,2019年在港股上市的「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亦已取得PGT許可證。

愛維艾夫表示,這次赴港上市的融資,將主要用於拓展經營能力及增加輔助生殖服務的品質,例如用於現有醫院擴張、翻新及裝修,以及為湛江醫院取得三級專科醫院資格,以便獲得PGT許可證。國內監管機構對於PGT技術的監管相當嚴格,醫院在獲取IVF一代或二代技術的許可證後,往往還需5至6年才有可能取得PGT許可證。

作為一間規模中等的民營醫院集團,愛維艾夫在2019年12月引入深創投控制的南山紅土及福田紅土投資,二者以總價1.47億元認購了5%股權,投後估值約為30億元。2021年底,愛維艾夫也曾考慮登陸A股集資,但是向證監會提交了A股上市輔導備案申請後,並無進一步進展。

輔助生殖賽道曾經備受資本熱捧,錦欣生殖2019年6月在港股上市後,股價一度大幅上漲,2021年市值曾高達660億港元,較發行市值上漲175%。但隨著生物醫藥行業進入寒冬,錦欣生殖的市值現已跌至約80億港元。

相比之下,愛維艾夫無論是患者數量、佈局城市還是技術許可證的水準都略有不及,若以錦欣生殖目前的市盈率48倍計算,愛維艾夫的市值或可達到32.5億元,略高於2019年的投後估值。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後,錦欣生殖能否在資本的加持下迎來高速發展,仍然有待投資者觀察。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天域半導體赴港上市獲中國證監會放行

碳化硅晶圓供應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五獲得中國證監會發出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這是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的必要步驟。公司擬發行不超過4,640.8萬股普通股並在港交所上市。 同時,擬將所持合計約28,919,926股境內未上市股份轉為境外上市股份,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流通,亦已獲得備案。股份轉換共涉及17名股東。 成立於2009年的天域半導體,總部位於廣東東莞,是首批實現4英吋及6英吋碳化硅晶圓量產的公司之一,投資方包括華為、比亞迪(1211.HK; 002594.SZ)及上汽集團(600104.SH)等大型企業。2023年,天域半導體銷售了超過13.2萬片碳化硅外延片,總收入11.71億元(1.63億美元)。 公司於去年底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如今已超過六個月有效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ICC makes substraits

盈收下滑的天岳先進 申港上市獲中證監備案

儘管營收在第一季度開始萎縮,這家碳化硅襯底製造商已獲中國證監會赴港上市備案 重點: 半導體企業天岳先進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為其推進赴港上市掃清障礙 這家碳化硅襯底製造商在2023年實現強勁營收增長後,去年增速急劇放緩,今年第一季度開始萎縮 陽歌 四個月時間,形勢已然驟變。 半導體企業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34.SH)今年2月首次提交港股上市申請時,公司聲稱實現強勁的兩位數營收增長,並將迎來首個全年盈利。公司週五剛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的赴港上市計劃,將與其現有科創板上市地位互補(A+H)。 中國證監會放行,為天岳先進進軍港股市場正式鋪平道路。中證監註冊文件顯示,公司計劃發行8,720萬股股票。 此次上市由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聯合保薦,顯示天岳先進新股發行將主要瞄准亞洲投資者。採取這種策略不足為奇,畢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不斷出台禁令,阻止本國投資者購買中國尖端科技企業的股票,當中涵蓋應用於眾多高科技設備的微芯片等軍民兩用技術領域。 天岳先進今年2月首次提交港股上市申請並於次月更新材料時,其上市計劃仍具吸引力。但申請文件僅涵蓋截至去年9月底的財務數據,此後公司業務步入下行通道。 天岳先進及其同行正遭受多重衝擊,公司生產的碳化硅襯底是晶圓製造的基材,最終經刻蝕製成微芯片。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多個產業,最大的兩個應用端是光伏設備與新能源車製造領域。 為滿足蓬勃發展的光伏與新能源車產業需求,天岳先進及其競爭對手近年大肆擴張產能,釀成當下中國尖端產業的產能過剩困局,嚴重衝擊佔該公司營收逾八成的碳化硅襯底價格。 新能源車與光伏領域的類似產能過剩,是令天岳先進及其同行倍感頭痛的另一重壓力。 在經歷了兩年兩位數甚至三位數銷量飆升後,因本土市場漸趨飽和及海外市場構築貿易壁壘,中國新能源車製造商業務增速急劇放緩。價格戰硝煙四起,車企虧損加劇,迫使後者向供應商施壓降價。光伏組件廠商處境如出一轍,很多企業因生產成本超過崩跌的面板價格,紛紛陷入虧損泥潭。 價格壓力在天岳先進3月的上市申請中已顯現,此後態勢持續惡化。公司披露,去年1至9月其碳化硅襯底均價為每片4,185元(合583美元),較2023全年4,798元的均價下滑13%,相比2022年5,110元的水平跌幅近20%。但其銷售成本持續攀升,自2023年前三季度的7.10億元增長34%至去年同期的9.54億元。 營收步入萎縮區 天岳先進初始上市申請頗為亮眼,受新能源車及光伏行業需求激增推動,公司2023年營收較上年增長兩倍,並啓動最新8英吋碳化硅襯底量產。成立於2010年的天岳先進初期生產2英吋碳化硅襯底,於2015年及2021年分別新增4英吋和6英吋產品。襯底尺寸越大,微芯片產出率越高。 公司表示,去年已研發首片12英吋碳化硅襯底,但產品尚未實現量產。 當兩大核心客戶群去年初現疲態時,天岳先進並非唯一推新品擴產能的企業。多重因素疊加下,公司2024年增速急降,儘管去年前三季12.8億元的營收同比增幅達55%,仍屬可觀。 結合申請上市的文件數據與上交所年報推算,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增速驟降至14.3%。據其提交上交所的一季報顯示,這種頹勢延續至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萎縮4.25%,自去年同期的4.26億元降至4.08億元。 利潤率與盈利走勢與此趨同,公司毛利率在2023年轉正至14.6%,去年1-9月進一步升至25.5%。同期,公司亦實現扭虧為盈,去年前三季淨利潤達1.43億元,遠優於上年同期的6,820萬元淨虧損。但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大跌82%,從去年同期的4,610萬元降至852萬元,預示企業年末或將重返虧損。 天岳先進稱研發支出增加是利潤驟降的部分原因,相關支出佔營收比重確實從去年同期的5.2%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1%。 自2022年登陸科創板以來,天岳先進的股價表現欠佳。上市初期,股價雖短暫衝高逾50%,但此後盡數回吐漲幅且深度破發。今年一季度業績暴雷引發拋售潮後,目前股價較發行價累計跌逾30%。 黯淡業績恐難提振投資者熱情,尤其是天岳先進需在香港市場與多家同行爭搶關注度。競爭對手包括自去年末上市以來漲幅約20%的英諾賽科(2577.HK),以及同樣瞄准港股上市的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股份有限公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恒瑞執董減持近50萬股A股

醫藥股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日公布,公司執董及高級副總裁孫杰平因個人原因,將於公告披露的15個交易日後三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A股不超過476,700股。 孫杰平現持有恒瑞約190.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約0.029%,主要通過股權激勵計劃取得。是次的減持量,約佔公司總股本0.007%。 恒瑞於上月底才於香港上市,當時獲超額認購約454倍,國際發售超額16倍﹐定價44.05港元,集資近一百億港元,首天上市上升25%。 周一恒瑞開市跌0.5%報57.5港元,現價較上市價高約3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 comeback listing three years after exiting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what is it about?

退市三年又上市 錦江葫蘆賣甚麼藥?

中國三大酒店集團之一的上海錦江酒店,近日在上交所公布,有計劃在香港上市 重點: 持有錦江酒店的錦江資本,三年前才從香港退市 今年首季度公司的盈利按年跌逾八成   劉智恒 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第一回開首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原來在資本市場亦如是,三年前才從港股退市的錦江資本(前稱上海錦江酒店國際集團),近日其持有45%在內地上市的上海錦江國際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下稱錦江酒店),在上交所發公告,委任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公司H股上市的审计机构。 錦江酒店是中國最具歷史的酒店集團,旗下的錦江飯店、和平飯店及國際飯店,均是上海繁華的一大印記;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代表團就下榻在錦江飯店。 酒店於1994年在上海證交所上市,2006年時錦江酒店控股股東錦江資本在港上市,到2022年才私有化退市;近日捲土重來,市場有疑問,退市才三年,又急不及待催護重來,究竟葫蘆裡賣甚麼藥?股民是否值得投資? 時間返回2021年,我們先來看看錦江資本退市的原因。翻閱當時資料,私有化大致上基於兩點,其一是公司認為H股價格表現長期低於同業,加上流動性低,失去上市的價值。其二是為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營運效益,實現整體業務發展戰略布局。 酒店股交投量低 若然當年以流通性低的理據退出香港股市,難道今天重新上市,問題就不存在? 香港上市的酒店股,規模最大的首推華住集團(1179.HK),現時每日平均成交量也不過100到200萬股,成交金額平均不超過5,000萬港元;又如香格里拉(0069.HK),日均成交也不過數十萬股,金額只有數百萬港元,大酒店(0045.HK)更是少得可憐,每天成交不足十萬股,金額只是區區數十萬港元。 香港市場對於酒店板塊,基本不大注意,相關公司的股票交投量甚低,錦江資本退市前的一年,日均成交額約180萬股,這次重臨香江,是否有甚麼鴻圖大計,可重新吸引投資者目光,能盤活股份交投量? 再講,錦江資本曾在2006年上市,至2022年退市,經歷16年時間,期間股市也有亮麗高光時刻,當時也未能受資本市場垂青,今天全球股市受關稅戰影響,氣氛不濟,近幾年恒生指數載浮載沉,表現乏善足陳,長期在萬多兩萬點水平上落;最近新股市場雖有所起色,但市場成交金額也不過千多二千億港元水平,相較錦江當年上市時,市況似乎更加不利。 戰略布局再轉變 錦江資本私有化另一目的是要節省成本,實現業務發展戰略布局,那又讓人費煞思量,再度上市豈不又要花大筆費用?而且每年又要支付相當的上市開支。再講 ,當年公司強調為整體佈局而私有化,但在短短三年間為何又有改變,要勞師動眾再度在港上市? 或許公司確實有一套新的戰略,正如錦江酒店對外披露,是為了深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加強與境外資本市場對接。 這個所謂海外拓展,錦江酒店早在十多年前已不斷在海外開疆拓土,2009年購入美國洲際集團(現已出售),2014年更斥資12億歐元收購法國羅浮酒店集團。當其時錦江資本已在港上市,海外拓展戰略一直存在,何解那時又不利用錦江資本這個平台去推進國際戰略,反倒在退市三年後,又說要為海外業務發展注入新動力,讓市場有點摸不著頭腦。 境外業務持續虧損 既然說到海外,我們看看境外業務的表現,過去五年境外酒店業務持續虧損,2020至2023年累計蝕逾2億歐元,去年虧損雖收窄,但仍蝕5,689歐元。換言之收購羅浮集團近十年,始終未能將其帶上盈利軌道,若以海外業務為上市賣點,投資者是否又買賬? 事實上,錦江酒店在疫後表現復蘇,盈利一度大幅上升,但經過一輪報復式旅遊消費後,也開始放緩下來。去年錦江的收入140.6億元,按年下跌4%,盈利更下跌9%至9.1億元。今年首季度收入跌8.3%至29億元,盈利大幅下跌81%至3,601萬元,似乎盈利表現也不甚吸引。 錦江酒店這次重來,在市場氣氛熾烈下短炒無妨,但長期持有則要慎重考慮,不妨觀察公司表現一段時間才作出決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