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G files for IPO

這家歐洲第二大電動車快速充電樁銷售商,希望通過赴美上市來增強財務實力

重點:

  • 智能充電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去年前九個月收入同比增長46%
  • 公司由兩名前特斯拉工程師創立,希望以其回流電網的快速充電樁脫穎而出

     

譚英

名不見經傳的快速充電樁製造商智能充電有限公司希望在納斯達克上市來充實資本,從公司預計不到1億美元的市值來看,此次IPO的規模似乎不大。但受益於公司穩健的前景,並且包括德意志銀行、中國的華泰證券和老虎證券等強大承銷團隊,此次融資是有可能出現驚喜結果。

智能充電的電動車充電樁是全球儲能解決方案市場的一部分,根據本月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中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預計到2026年這個市場將達到900億美元。使用直流電的快速充電樁市場增長最快,需求每年增長約33%,從2021年的4.0TWh增長到2030年的52.0TWh。招股說明書稱,智能充電是歐洲第二大直流快速充電樁銷售商,儘管該市場分散且競爭激烈。

那麼,又名XCharge的智能充電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它擁有由5萬多個「超級充電樁」組成的全球網絡,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據《EV Magazine》報道,第四大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是中國的能鏈智電(NAAS.US)。其他主要充電站製造商包括EVgo(EVGO.US)和Blink Charging(BLNK.US)。

Blink Charging目前的市銷率 (P/S) 為1.72倍,EVgo 的市銷率則要略微低一些,為1.56倍。按照今年預計銷售額計算,同樣1.6倍左右的市銷率,智能充電的市值約為6,000萬美元。

雖然自稱全球領導者,但智能充電的實際銷量依然相當小。公司的直流快速充電樁銷量從2021年的807個增長到2022年的1,934個,增加了一倍多,去年前九個月銷量總計1,443個。同時,它聲稱自近十年前成立以來,已在全球賣出超過4萬個充電樁。

智能充電的收入依然相當有限,不過正在快速增長。去年前九個月,這個數字較上年同期的 1,920萬美元增長了46%,達到2,800 萬美元。毛利率也從2021年的35.2%,穩步提高到去年前九個月的44.2%。但同期營業費用增加了兩倍,從630萬美元增至1,840萬美元,主因是首次公開募股前要支付750萬美元的股權補償。最重要的是,公司在2023年前九個月陷入了虧損,淨虧損670萬美元,2022年同期則錄得淨盈利70萬美元。

智能充電的產品線包括最大輸出功率200kW的智能直流充電樁C6EU、最大輸出功率400kW的C7超快充電樁,以及輸出功率210kW的最新NET ZERO淨零系列。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輸出功率為250kW。淨零系列一個差異化的因素是,它能夠讓多餘的電力返回電網,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吸引買家。

緣起特斯拉

智能充電由前特斯拉項目經理侯逸飛和丁銳於2015年成立,他們最初將目標定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兩人從中看到商機,2009年左右中國新能源汽車熱潮開始時,充電樁非常缺乏。侯逸飛在特斯拉任職期間負責特斯拉的公共充電。只乾了一年多一點,他就離開了特斯拉,因他認為自己和丁銳可以通過給硬件添加基於雲的管理軟件,來改進這些充電樁。丁銳在特斯拉任職的時間也不到兩年。

兩人開始為能源和運輸行業客戶的車隊或服務站提供套餐,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電網運營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到2018年,他們已在中國供應了2萬個充電樁,大部分位於北京和深圳。

公司在漢堡開設了辦事處,開始探索最近也蓬勃發展起來的歐洲市場。和中國一樣,歐洲的充電業務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它的歐洲業務最近超過了中國業務。公司在歐洲的支持者包括殼牌風險投資公司,後者參與了它2021年的B輪和2023年的C輪融資。2022年,該公司歐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0%,達到1,820 萬美元,而來自中國的收入僅為420萬美元,來自其他國家的也只有690萬美元。

那麼,對於這次上市,我們應該抱持怎樣的期待?Seeking Alpha的分析師多諾萬·瓊斯(Donovan Jones)並不看好這家公司,因為它收入增長放緩、經營業績參差不齊而且儘管「淨零系列」產品,有能力將未使用的電力返回電網,但基本未經檢驗。但是,如果充電樁運營商喜歡「淨零系列」能降低成本的功能,也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因為智能充電是為數不多生產此類「電池到電網」充電設備的企業。

公司在2023年表示,將利用最新一輪融資的資金,在美國為「淨零系列」(該系列於去年8月在德克薩斯州推出)建一座充電樁廠。在招股說明書中,公司表示還將把IPO所得的50%用於投資德州的工廠,20%用於研發,20%用於全球市場擴張,10%用於營運資金。

智能充電至少表現出了先見之明,把重點首先放在發展迅速的歐洲市場,而不是發展緩慢的美國。2021年,歐洲安裝的充電樁數量為4.5萬個,而北美的充電樁數量為2.31萬個。招股說明書顯示,預計2022年至2026年,歐洲的這個數字將以每年83.6%的速度增長,略高於北美81.5%的預測。意味著到2026年,歐洲的充電樁安裝量將達到91萬個,遠遠超過北美的54.42萬個。

所以,能開發受歡迎的充電樁來為未來一代新能源車提供動力的企業,這個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現在,智能充電要做的,就是大力發展業務,並證明自己能夠成為該領域的全球領軍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丘鈦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長150%

手機鏡頭製造商丘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預期於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綜合溢利,較2024年同期的1.15億元(1,600萬美元)增長約150%至180%。 該公司稱,預期綜合溢利明顯增長,主要由於期內應用於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之規格繼續提升,令集團中高端產品的銷售比重繼續提升,並進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團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數量較同期增長約59.7%,銷售數量和產品結構的雙重改善令得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收入明顯增長,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聯營公司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鈦科技攝像頭模組銷量達3,434.8萬套,按年增長4.1%,指紋識別模組銷量1,390萬套,按年增長7.3%。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4.22%,至中午休市報10.68港元,升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代幣化點石成金 德林股價一度狂飈

從事金融服務的德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團資產代幣化的進展,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與資產評估,並將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線並開始長期監控。 集團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資產進行代幣化,涉及金額最高5億港元,首批的資產包括位於中環的德林大廈若干權益,以及三項由集團管理的基金資產。 德林表示,將資產代幣化後,將以分派方式贈予合資格股東、德林證券(香港)的合規用戶,以及「突觸科技」平台的認證用戶。透過實物分派,讓參與者能夠直接持有鏈上資產,享有更高的透明度與流動性,並參與新一代的數字金融生態。 德林股價開市升4.2%報4.18港元,過去一個月公司股價上升達4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er-India

業績急升卻出售近半股權 海爾印度的資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長之際,海爾仍決定出售近半數股權,以換取更多本地化發展空間 重點: 去年海爾印度收入超1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30% 海爾印度擬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    李世達 在全球家電巨頭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數能在新興市場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國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家中國製造「出海標杆」企業,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南亞市場持續高速成長之際,卻傳出擬出售近半股權予印度本地企業,這一操作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在海外發展面對的困境。 據《商業旗幟報》、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巴帝電信(BRTI.NS)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爾仍在評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此前,彭博社於5月份一則報道也透露了此一可能性,但當時傳出的估值為20億美元,最新報價折價幅度高達64%。路透社稱,估值縮水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費用,侵蝕公司未來的利潤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製造業出海先行者 回頭來看,海爾集團可說是中國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製造企業之一,從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機、空調、廚電、電視等多元家電產品,並成功併購GE Appliances、Candy等國際品牌,成為全球智能家電領導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爾連續15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市佔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達52%。 早在2004年,海爾便已進入印度市場,是首批在印度設廠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2007年,海爾在普納(Pune)設立首座工廠,生產冰箱與洗衣機,並在2017年於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興建第二座綜合工業園區。截至2024年底,海爾印度擁有近3,000名員工,當中技術與研發人員佔比達25%以上,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四位一體的本地全鏈條運營體系。 根據2024年報,海爾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公司更訂下2027年達20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公司海外業務最大亮點之一,幫助公司去年度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過30%,印度地區零售額與零售量市佔率分別提升0.6與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的市佔率更達到21%。 這樣的業務表現應當吸引母公司繼續增資擴產,卻為何選擇出售近半股權? 必然的妥協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印度自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以來,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採取更高的審批標準。根據「Press Note 3」政策,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適用自動通道。海爾印度曾於2023年申請100億盧比的直接投資計劃,用以擴建現有產能與建設新廠,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獲批。 事實上,自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以來,一直力圖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中心,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尤其是家電、電信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對外資企業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機會,通常需在股權、治理結構與供應鏈層面進行在地化調整。在此情形下,海爾勢必要降低「中國控制」的敏感標籤。 雖然交易後仍由中資控股,但透過讓渡49%股份給印度本地商界與西方資本,可形塑出一種「多元治理」、「間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產能擴張與IPO等關鍵節點上被卡關的風險,在不喪失實控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間與政策通融餘地。 這種「讓渡而不放權」的資本設計,或許是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協。 根據路透報道,海爾印度還將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此安排也有助強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業」形象,有利於說服印度監管層其治理結構符合在地利益。以目前7.2億美元收購49%計算,整體估值僅14.7億美元。若未來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億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將回升至10億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權收入與潛在技術服務費,可實現實質收益放大。 不過,交易後勢必仍需面對嚴格的審批與資本回報限制,而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技術轉移費若未調整,仍可能抑制海爾印度本地利潤,影響IPO估值表現,同時股權的讓渡也意味著治理複雜度提升。但對海爾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值得下注的轉型賭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多晶硅製造商擬設公司 收購業內陷困境對手

財新網周三報道,因多晶硅供應過剩,導致過去一年價格持續暴跌,中國有主要多晶硅製造商,計劃設立一家公司收購國內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以拯救被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行業。 財新援引熟悉計劃的消息人士稱,參與該倡議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協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將與較大生產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業產出並支撐價格。 新公司的籌建談判始於今年初,目前參與方包括主要多晶硅製造商、潛在收購目標和金融機構,並已就推進方案達成共識。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現狀折射行業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銷售均價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驟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相當於每售出1公斤產品即虧損3.2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