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之一表示,其在中國內地上市的子公司2022年利潤增長高達159%

重點:

  • 晶科能源稱,其擁有多數股權的中國內地上市子公司,去年的利潤和調整後利潤分別增長159%和428%
  • 雖然最近股價大漲,但該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股票市盈率依然只相當於同行的大約一半至三分之一

陽歌

雖然有著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之一的地位,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US)似乎也有著業內「最不受投資者認可」的頭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不甚光彩的反差,可能要歸咎於該公司在新公佈的第四季部分初步財務業績中未能做到更精確。數據總體看上去相當穩健,但考慮到該季度已經結束近一個月了,這些數據依舊相當含糊。

我們通常不會在文章開頭分析企業估值,但這一次,晶科能源與同行的差異相當顯著。該股目前的遠期市盈率僅為10倍,對於一家在整個行業繁榮發展之際、利潤和營收雙雙迎來三位數增長的公司來說,這個市盈率太低了。就在一個月前,這個數字甚至更低,但自今年開年以來,公司股價大漲42%,市盈率也有所上漲。

相比之下,美國巨頭First Solar(FSLR.US)的遠期市盈率為35倍,而晶科能源在國內的同行天合光能(688599.SH)為23倍。在美國上市的同行阿特斯太陽能(CSIQ.US)的遠期市盈率同樣也處於10倍的低位,表明早前源自美中兩國證券監管機構爭端的退市威脅,可能抑制了這兩家在美國上市企業的股價。但該爭端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得到解決,這意味著現在它的影響應該沒那麼大了。

有意思的是,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多數股權的中國上市子公司、名字與其類似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223.SH)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為29倍,更接近全球同行。這種差異促使身為母公司的晶科能源控股去年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方式,利用在中國上市的晶科能源股份籌集了100億元,用於兩個大型新項目。

話已至此,我們再把注意力拉回在美國上市的晶科能源控股的最新財報,財報包含了在上海上市的晶科能源股份部分初步全年利潤數據,後者也同時公佈了自己的中文財報。晶科能源股份58.6%的股權在晶科能源控股手裏,是後者的主要資產之一。

財報顯示,晶科能源股份預計2022年全年淨收入26.6億元至29.6億元,按年增長133%至159%。該公司此前報告去年前第三季利潤為16.8億元,這意味著它在第四季預計的利潤為9.8億元至12.8億元。

這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疑惑——為什麼該公司公佈財報時,第四季其實已經結束大約三周了,而利潤範圍還如此之大?有人或許會猜測,該公司可能還在決定是否記錄該季度的一些非現金收益或虧損,它們會影響最終的利潤表現。

但同一份公告中,有一個預測也相當含糊,稱晶科能源股份預計2022年將錄得25億元至28億元的調整後利潤,而實際上調整後利潤往往不包含這類收益和虧損。當然,我們把該公司的低市盈率歸咎於這種含糊的統計稍微有些苛刻。差異巨大的原因可能在於別的地方,或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退市威脅。

盈利提速?

最新的數據顯示,晶科能源股份的利潤甚至有可能略有提速——由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價格預計將下跌,這個趨勢今年可能會持續。此外,晶科能源股份應該會受惠於全球對太陽能電池板持續、強勁的需求,尤其是來自西方的需求。西方正尋求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減慢全球變暖的趨勢,同時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根據預測,晶科能源股份2022年全年利潤比2021年增長133%至159%。公司首三季利潤已經實現了132%的增幅,這意味著它在第四季的增速加快了。

根據最新公告,在調整後的基礎上,晶科能源股份2022年的利潤增幅在371%至427%之間。相比之下,今年首三季調整後的利潤增長率為418%,這意味著第四季調整後的增長有可能放緩了。

因此,關於它在第四季的增長趨勢,目前釋放出來的信號並不一致。但不管怎樣,如此大規模的增長肯定是一個整體上積極的信號。總的來說,投資者似乎對這份公告傳達出的資訊感到滿意,晶科能源控股的股票在公告出來後的三個交易日上漲了5%。

說實話,晶科能源控股和它的同行現在都處於有利地位。除了全球對其產品的強勁需求外,未來一年,它們很有可能看到多晶硅價格的大幅下降,這應該會有助於降低成本。

經過近兩年的大幅上漲,多晶硅價格終於在去年下半年見頂。1月初的價格已經比去年8月的峰值低50%以上。本月價格繼續暴跌,在2023年的首三周下降了三分之一,不過有人預計1月份的下降是暫時的。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下降的多晶硅是現貨交易市場採購的,晶科能源控股和其他主要面板製造商都有長期的供應合同,價格更為穩定。

最後,我們簡要梳理一下晶科能源控股的最新財報。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營收增長128%,至195億元,利潤增長近兩倍,至5.5億元。該公司預計第四季元件出貨量為13GW至15GW,較上年同期增長30%至50%,與第三季117%的出貨量按年增幅相比,有較大的放緩。

總而言之,晶科能源控股的股票看起來確實被低估了,鑑於目前存在許多對其有利的宏觀因素,而且美國退市風險正在減弱,這可能是一筆不錯的投資。現在,投資者只需要發現這一點。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興通訊第三季淨利大減87%

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達289.67億元(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1%;但淨利潤僅2.64億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計,收入總額達1,005.2億元,同比增長11.63%,淨利潤降至53.22億元,按年下滑32.69%。期間營業成本大增30.08%至698.11億元,增速遠高於收入增幅。 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按年減少77.9%至17.77億元,主要因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報268.01億元,按年減少15%。 中興通訊A股周三低開7.9%,至中午休市報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眾假期休市。該股在深證及港股在過去六個月均上漲近5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計劃投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香港IPO

據彭博社周二報道,美國共享出行巨頭優步科技(UBER.US)計劃投資中國兩大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將在香港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优步可能在小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資約1億美元,但未披露對文遠知行潛在投資的金額。 小馬智行擬在香港上市籌集近10億美元資金,而文遠知行的集資目標約為4億美元。兩家公司預計將於11月6日在香港掛牌交易。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於約一年前在美國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來越多在紐約掛牌的中資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資兩家公司在美國的IPO,並與它們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周二,小馬智行美股上漲11%,較IPO發行價累升約68%;文遠知行股價同日亦漲5%,但仍較其美國上市價低約2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資者湧入中國股市 中信証券迎來黃金期

得益於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熱潮的帶動,中國最大券商中信証券第三季度營收與利潤均大幅攀升 重點: 中信證券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增52%,營收增速與支持平 中國股市的上漲推動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場復蘇則帶動其投行業務攀升    梁武仁 中國股市擺脫多年低迷,重獲資金追捧之際,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時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財報顯示,受市場回暖推動,這家中國最大券商三季度淨利潤同比激增52%至94億元(約合13億美元),營收增長56%至228億元。營收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收入激增主要源於投資收益近三倍的增長,該板塊佔營收比重躍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證券核心業務同樣顯著改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個月,中信證券收入同比增長33%,淨利潤同比增長38%,在經歷同等時長下滑周期後,首次實現連續兩年利潤增長。 上述數據印證,儘管宏觀經濟仍顯疲弱,但作為頭部金融集團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證券正受益於科技板塊帶動的股市反彈。牛市行情直接帶動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時也為其所持資產帶來估值收益。 與此同時,香港IPO市場復興對雄踞亞洲投行金字塔頂的中信證券構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資活動再度升溫,眾多中國企業爭相把握機會,利用香港這一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市場籌集新資金,以支持業務擴張,特別是海外發展。憑藉其廣泛的人脈與強大的承銷能力,中信證券在這場IPO盛宴中佔據吸金制高點,有望從大量新股上市中獲取可觀手續費收入。 中信證券傭金收入結構顯示,內地及香港兩地股市繁榮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業務。首先,經紀業務淨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長51%至約110億元,佔公司季度收入總額近半。 中國股市持續升溫 如此表現實屬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間,中國股市表現火熱,上證綜指漲幅逾12%,而以科技股為主的深證成指更飆升超過30%。強勁市況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傭金收入水漲船高。特別是中信證券憑藉其行業龍頭地位與品牌規模,在吸引散戶投資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務方面擁有明顯競爭優勢。 經歷長期低迷後,港股IPO市場強勢復蘇,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佣金收入順勢勁增32%至37億元。今年首九個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資約23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該數據令香港遙遙領先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重奪全球最大IPO市場桂冠幾無懸念。 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遞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請,平均每天超過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國「十一」黃金周假期導致市場短暫放緩,申請活動仍保持活躍。 這波新股熱潮為中信證券帶來豐厚收益。該公司在亞太地區(不含日本)投行手續費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這家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於5月在港集資超過50億美元,創2021年以來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個案是挖掘機製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剛完成募資16億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證券擔任承銷商。 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收入亦上升16%,達87億元。雖較另兩大業務增速稍顯溫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環境下,眾多企業尚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已屬難能可貴。 不過,中信證券的順境能否持續猶未可知。當前A股市場高漲情緒或難以為繼,其與消費疲軟、地產低迷等經濟結構性短板已然脫節,更遑論中美貿易摩擦壓力。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創年內新低。 此類隱憂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當下,投資者不僅湧入A股,更競相增持中信證券股票(H股年內漲幅56%),因其被視為中國市場的投資風向標。目前,該股市盈率達17倍,高於主要競爭對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與國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證券無疑正處於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它能否長期維持這種勢頭?當投資者最終意識到中國經濟可能無法支撐當前的樂觀情緒時,這波行情是否會遭到現實檢驗、從而削弱其優勢,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