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專注於心腦血管及腫瘤藥物的藥企,近年決定轉攻醫美業務,本來曾取得好成績,但似乎後繼乏力

重點:

  • 四環醫藥大力發展的醫美業務對公司收入幫助不大,更預告去年將錄得巨額虧損
  • 該公司旗下創新藥業務發展不俗,有望在上海科創板獨立上市

莫莉

在仿製藥面臨集體採購壓力、創新藥蓄勢待發的背景之下,中國本土大型藥企近年紛紛轉型,以恆瑞醫藥(600276.SH)、正大天晴為首的龍頭藥企大力投入創新藥研發,石藥集團(1093.HK)則走上了大手筆收購產品(License-in)的道路。然而,本來專注於心腦血管、腫瘤領域藥物的四環醫藥控股集團有限公(0460.HK)卻另闢蹊徑,跨界至醫美市場。

只不過,四環醫藥的轉型之路並非坦途。1月20日,公司發出盈利預警,預告2022年收入將按年下降不低於25%,預計虧損不超過26億元。公司解釋,收入下降是由於醫藥行業政策變化衝擊產品銷售、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對供應鏈造成的衝擊、持續新冠疫情及應對措施影響生產、經營及研發。

由此看來,該公司2021年的營收高增長,恐怕只是曇花一現。當年,受惠於醫美業務大幅增長,四環醫藥曾實現營業收入32.91億元,按年增長33.6%,並實現4.17億元淨利潤。其中,醫美板塊實現收益3.99億元,按年增長1,383%,主要由肉毒素產品貢獻。

2021年2月,四環醫藥獨家代理的肉毒素「樂提葆」上市銷售,是第四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的A型肉毒素。公司在年報中將2021年稱為「拐點」之年,實現了「從傳統仿製藥公司向創新藥及醫美領先公司的轉型」。可是好景不常,四環醫藥轉向的重點似乎後繼乏力,2022年上半年,醫美板塊的業務收入和分部經營溢利分別約為9,860萬元和4,160萬元,按年下降61.8%及79.1%。

剝離「現金

四環醫藥於2010年登陸港交所,是中國最大的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應商之一。在最新的盈利預警中,公司表示,向研發創新及醫美等高增長新業務進行轉型發展的成果逐步兌現,剝離部分仿製藥業務的戰略也已得到落實。

與中國大多數傳統藥企一樣,四環醫藥以仿製藥業務起家,去年上半年,仿製藥業務收入為12.33億元,總營收佔比達84%,該板塊還貢獻了經營溢利6.83億元。不過,期內公司錄得淨虧損9,590萬元,主要由於研發支出達4.57億元,大部分均投向創新藥業務,可見仿製藥是公司向創新藥和醫美發展的「現金牛」。

去年7月,四環醫藥宣佈,計畫將部分或者全部出售受到醫藥行業及政策變化影響、未達公司業績預期或不符合公司長期戰略目標的仿製藥及其他非核心傳統醫藥類業務及資產,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逐步完成出售。

公司作出這項重大業務調整,與一系列政策有關。2019年7月1日,國家衛健委公佈了《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製品)》,列入其中的藥品存在臨床使用不合理問題較多、使用金額異常偏高等問題。該目錄就好像是一種「黑名單」,向醫療界發出信號,以避免使用此類產品。

四環醫藥有7個品種進入該監控目錄,這些產品在2018年和2019年貢獻近八成營收。由於各地方醫保逐步剔除列入名單中的藥物,醫生也儘量不使用這些藥物,令相關藥物銷量銳減,影響公司收入。

仿製藥的國家帶量集中採購政策,也成為懸在藥企頭上的利刃。核心品種一旦在集採中投標失敗,將對業績帶來致命打擊,即使中標,也將大大削減利潤。因此,仿製藥的發展前景變得極其有限。四環醫藥近年逐步出售仿製藥等傳統醫藥業務,去年4月,公司以1.18億出售生產消化仿製藥的軒升製藥股權。

新業務頻融資

除了轉型醫美外,四環醫藥的另一個重點發展方向是創新藥。公司旗下擁有兩大創新藥平台,軒竹生物聚焦於消化、腫瘤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領域;惠升生物則主攻糖尿病,有40餘款相關在研產品。

去年9月,四環醫藥公告稱,分拆軒竹生物於上海科創板獨立上市的申請已經獲上交所受理,該平台已有7 個產品進入臨床及之後的開發階段,其中一款在研藥物的上市申請,已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另一邊廂,惠升生物也獲得一級投資者青睞,今年1月3日,該公司生物完成A+輪融資,募資5.8億元,整體投後估值為55.8億元。

四環醫藥現金資產豐厚,截至去年6月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為50.96億元。去年5月,路透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稱,華潤集團正與四環醫藥私有化進行談判,估值接近30億美元(203億元),但四環醫藥隨後否認有意私有化。

在業績不振影響下,四環醫藥股價走低,市值不足百億港元。以盈警透露的2022年營收約24.7億元計算,公司目前市銷率約為3倍,與仿製藥公司石藥集團、綠葉製藥(2186.HK)的3.2倍和2.2倍接近;反觀醫美公司華熙生物(688363.SH)、愛美客(300896.SZ)的市銷率高達9.9倍和69倍,可見醫美行業較受投資者青睞。

四環醫藥剝離仿製藥業務後,估值能否追近醫美同業,仍有待觀察其轉型成果,以及能否提高醫美業務收入的比重。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Yalla rings bell at 5th anniversary

雅樂科技新遊戲戰略起飛 明年或將迎「拐點」

歷經一年籌備,這家中東社交媒體公司於第三季度推出了首款自主研發的中核遊戲 重點: 雅樂科技第三季度延續營收增長態勢,並暗示其新遊戲戰略或將於2026年上半年開始貢獻收入 公司表示,近期推出的自研中核遊戲在中東核心市場及北美、歐洲地區反響良好 陽歌 各位車手,請發動引擎。 這就是雅樂科技(YALA.US)在三季度釋放的信號。這家中東與北非地區領先的社交媒體與遊戲公司推出了備受期待的中核遊戲,冀望以此激活增長引擎。公司表示,這款名為《Turbo Match》的汽車主題中核遊戲開局勢頭強勁,不僅在中東大本營,在其他市場亦表現不俗。 公司同時指出,這款新作及另外兩款計劃年底面世的遊戲,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開始對營收產生顯著貢獻。 雅樂在周一美股收盤後發布季報,其首席運營官許劍峰(Jeff Xu)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對於期待新遊戲帶來顯著收入貢獻的投資者,我們認為2026年第二季度將是關鍵拐點。」 季報顯示,儘管此前曾預測營收可能下滑,公司仍成功實現單季收入增長,延續了自2020年登陸紐交所以來該關鍵指標在每個季度保持增長的紀錄。公司近期剛出席五週年敲鐘儀式以資紀念。 雅樂近期營收增速有所放緩,而公司也並未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相反,公司正依託龐大的休閒遊戲用戶基礎,試圖在利潤更豐厚的中重度遊戲領域開闢疆土,以此點燃投資者對未來前景的熱情。 推進戰略轉型之際,雅樂並未面臨財務壓力。憑借一貫的審慎經營策略,公司現金儲備充沛。截至9月末持有現金7.4億美元,較去年底的6.6億美元大幅增長,且持續保持可觀盈利能力和令人艷羨的利潤率。此外,公司正動用充裕現金回購股份。 真正令公司感到壓力的是自身增長放緩,故試圖通過進軍中重度遊戲賽道來重燃增長引擎,進而提振投資者信心。相關努力已初見成效——隨著持續向投資者通報新遊戲戰略進展,雅樂股價年內漲幅約達75%。 雅樂當前市盈率為8.7倍,介於中國頭部社交媒體平台微博(WB.US;9898.HK)7.6倍與體量相當的美國公司Pinterest(PINS.US)9.6倍之間。但較中國頭部遊戲公司網易(NTES.US;9899.HK)19倍的市盈率仍有顯著差距,這表明若遊戲戰略開花結果,雅樂股價或存較大上行空間。 第三季度上線 首席運營官許劍峰透露《Turbo Match》於第三季度開啓軟發佈。他與雅樂創始人兼董事長楊濤對該遊戲的著重強調,彰顯公司對其寄予厚望。他將這款遊戲描述為「汽車改裝與模擬經營玩法的獨特融合」。 他還補充道,基於初期反饋,公司正為《Turbo Match》新增關卡並豐富支線玩法選項,「為下一輪大規模用戶獲取奠定基礎」。董事長楊濤亦表示,該遊戲不僅在中東,在北美與歐洲市場同樣收穫積極反響。 楊濤稱:「鑒於用戶反饋積極,我們計劃在表現強勁的市場追加營銷預算。」 除已上線的遊戲外,雅樂還計劃年底前推出自研「肉鴿」類遊戲《Boom Survivor》,並通過與「頭部遊戲工作室」的中東授權協議發佈一款策略類遊戲。 雅樂最初以語音社交服務起家,目前該項業務仍是最大收入來源。公司同期拓展的休閒遊戲業務增速近期已超越原生聊天服務,正成為新遊戲戰略的基石。 第三季度這兩項業務合計創收8,960萬美元,遠超三個月前7,800萬至8,500萬美元的業績指引,較上年同期的8,890萬美元增長0.8%。其中聊天服務佔比約62%,遊戲業務貢獻其餘收入。 公司月活用戶同比增長8.1%至4,340萬,付費用戶數則較去年同期微降。 雅樂財務紀律嚴明,利潤率令多數企業艷羨。最新季度營收成本同比下降10.7%,而實際營收實現增長,致使其營收成本佔比從上年同期的35.8%降至31.7%。公司將改善歸因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佣金費率下降。 總成本與費用亦下降1%,推動淨利潤率提升1.3個百分點至45.4%,淨利潤同比增長3.9%至4,07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3,920萬美元)。公司表示截至11月7日,年內已回購5,190萬美元股票,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美元目標,根據2021年首次公佈的1.5億美元計劃,尚有4,860萬美元額度可用於後續回購。 這樣的回購能支撐股價,且無疑是雅樂年內漲勢的推手之一。但若要真正點燃投資者對前景的熱情,公司仍需展現新遊戲戰略的實質性成果——若按計劃推進,相關成果或將於明年上半年顯現。…

簡訊:遊戲相關業務帶動 虎牙第三季收入年增一成

直播遊戲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虎牙收入按年增長9.8%至16.88億元(2.37億美元),為公司今年以來最佳季度表現。 期內,公司遊戲相關服務、廣告及其他收入增長29.6%至5.32億元,首次佔總收入超過三成,成為主要增長動力。直播業務收入微升2.6%至11.57億元,主要受惠於付費用戶平均消費上升帶動。用户數據方面,截至第三季度,虎牙總月活躍用戶(MAU)達到1.62億。 期內純利錄得960萬元,相對第二季虧損55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但較去年同期2,360萬元下滑59.3%。經調整純利錄得3,630萬元,按年下降53.5%。毛利率維持穩定,為13.4%,略高於去年同期的13.2%。 財報公布後,虎牙美股周三高開低走,收報2.68美元,跌4.29%,過去六個月累跌約2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中教控股預告本財年最高賺6億

教企中國教育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839.HK)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財年,料會錄得淨利潤4.4億至6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5.02億元。 中教透露,淨利潤的預期,已反映商譽及無形資產確認減值之影響。集團表示,主要是預計位於海南省、廣東省及河南省的單位,因未來現金流量估算出現下調,要為商譽及無形資產將減值。 集團續稱,單位所處的地區,因市場供給增加及在當前宏觀經濟下,整體支付能力下降;初步估算,是次減值是非現金性質,約在16.2至17億元。 中教控股周四開市下跌4.5%報2.98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ingong makes heavy equipment

臨工重機申港上市 多元化策略成雙面刃

趁中國股市情緒回暖及大宗商品行情復蘇,礦業設備製造商臨工重機正籌備香港上市。然而,公司在房地產市場中的業務曝險,可能令投資者卻步 重點: 臨工重機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擬集資用於提升生產能力、加強研發投入及拓展全球業務版圖 目前的礦業景氣有助改善公司前景,但其房地產相關業務,可能成為業務增長的拖累   梁武仁 中國股市近期持續走強,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亦穩步上升。 表面看,這兩者結合似乎意味礦業設備製造商理應成為投資人追捧的焦點。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臨工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剛啟動的香港上市之路上,正好成為一個「多元化經營有時可能適得其反」的案例。 上周四,這家礦業設備製造商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集資用於提升生產能力、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擴展海外業務。公司可能認為目前正是上市的良機,因為投資者對新上市的中國企業興趣高漲。 臨工重機的投資故事頗具吸引力,其身處礦業上行周期的核心位置,受惠於避險需求推高的黃金等貴金屬市場,以及電動車、半導體等產業對礦物資源的持續旺盛需求。 然而,臨工重機的實際財務表現並不如故事般亮麗。根據其申請文件,去年公司收入按年增長逾兩成,達到120億元(約17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卻出現同比下滑,儘管如此,公司仍透過改善利潤率而實現淨利增長。 臨工重機的盈利能力表現尚稱穩健,但其財報數據顯示,公司並非在當前礦業繁榮周期中的高增長企業。根據臨工重機於申請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資料,全球礦山設備市場,於2020年至2024年間以近6%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張,預計至2028年仍將維持類似的年增速。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高空作業設備銷售大幅減少。該類設備主要用於高空作業中人員、工具及材料的升降,不僅服務礦業,亦廣泛應用於建築與設施維修等領域。今年上半年,臂式與剪叉式升降平台的銷售按年大跌45%。臨工重機將此歸因於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中國市場採購需求的減少。 臨工重機進入高空作業設備業務相對較晚,公司於2015年開始拓展該業務,目的在於對沖礦業景氣下行風險,並藉此實現產品線多元化。自那以後,高空作業設備逐漸成為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2023年,此業務佔公司總收入高達40%;但隨著銷售下滑,今年上半年該佔比已降至約25%左右。 設備業務不僅協助臨工重機分散業務風險,也曾帶動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提升。該類產品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接近28%,遠高於公司核心礦山設備業務的19%。 陷入房地產陰影 臨工重機在高空作業設備業務上面臨的一大問題,是該業務使公司暴露於內地房地產行業之中。房地產企業是這類設備的重要客戶,但這一產業在中國正陷入長期低迷。隨著房市疲勢未見緩解,建築業同樣受挫,導致市場對臨工重機設備的需求下降。 建築公司的經營困難最終也會傳導至上游原材料市場,削弱對鋼鐵、銅、鋁等建築材料的需求,進而影響礦業企業的訂單,這或許也解釋了臨工重機核心礦山設備業務增長放緩的原因。該業務在2022年至2023年間銷售大幅上升,但今年上半年僅錄得微幅增長。 公司面臨的另一挑戰是激烈的行業競爭,無論在中國境內還是海外市場皆是如此。儘管公司自稱為「全球領先的礦業設備及高空作業設備製造商」,但實際上在這兩個細分領域均未具主導地位。在競爭者眾多的情況下,對一家市佔率相對有限的企業而言,要實現高額利潤並非易事。 臨工重機同時也在尋求地域多元化,計劃擴大中國以外市場的銷售。這一策略與當前許多中國企業一致,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後,面對國內經濟放緩,尋求海外業務成長成為共同選擇。臨工重機的海外銷售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及美洲,今年上半年佔公司總收入的44%,較去年同期的31%及2022年的27%顯著上升。 這種地域多元化趨勢固然令人鼓舞,但公司整體財務表現平平,恐難令投資者刮目相看。當前正值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熱潮,香港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新股集資額最高的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會降低標準,尤其在新股供應激增的情況下,投資人將更加審慎。 歸根結底,臨工重機不僅在業務上面臨激烈競爭,在資本市場同樣如此。考慮到其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高曝險程度,這一因素或令部分投資者卻步,對公司未來集資前景構成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