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HK
Lee Shau-kee lent Henderson Land HK$60 billion

恒基地產近年銳意在核心商業區大展拳腳,大股東李兆基通過股東貸款,借出600億資金,希望成就集團的雄圖偉願

重點

  • 截至今年6月底,恒地淨借貸779億元,淨負債比率只有24%
  • 李兆基借出的股東貸款,恒地無需扺押亦沒有償還期

 

劉智恒

近期多家內地開發商資金鍊斷裂,債務臨門,個別公司更要在旗下物管公司上動腦筋,調動資金應急。相對內地,香港發展商雖然未至於陷入絕境,但亦面對頗大壓力,有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更因利率不斷上升,租金收入被蠶食殆盡,導致上市十多年首次沒有派息。

面對高息壓力,香港四大地產發展商之一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0012.HK)大股東李兆基家族,就選擇在自己的錢包掏錢,真金白銀拿出高逾600億港元(549億元),貸款予上市公司。在芸芸本地上市企業中,能獲大股東慷慨借出巨額資金的公司,幾乎絕無僅有。

上月剛公布中期業績的恒基地產,淨利潤接近60億港元,按年上升近兩成半,每股派息維持0.5港元,淨借貸近779億港元,淨負債比率只是24%。在樓市不景及息口高企環境下,能派出這一份成績表,也算是交足功課。

股東貸款沒期限

亮麗成績背後,全因大股東李兆基家族為上市公司作出相當支持,根據中報的财務狀況表內顯示,同母系附屬公司借款達600億港元,該筆股東貸款更屬無抵押及無固定還款期。至於利息方面,雖然恒地沒披露,但據中報顯示的中期融資成本為3.79%看,息率肯定是在偏低水平,否則是須要通過獨立股東會議通過。

對於恒地來說,中期淨負債比率能在24%,毫無疑問是得益於該筆龐大貸款,否則比率將升至近43%,雖然也不是什麼危險水平,但能有較低的比率,就顯得公司財務狀況更健康。

另外,以低息獲大股東借款,面對近年息口不斷上升,就不用擔心,會令上市公司百上加斤,在資金調動上更靈活,也減少向股東派息的影響。

而且,貸款是沒有年限,對上市公司十分有利,省卻上市公司要為借貸作再融資的工作及時間。加上是無須抵押,上市公司的壓力大大減輕。

借款用在那

李兆基能借出天價貸款,究竟用意為何?我們再看看中報表述:「墊款是用作集團償還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作為收購土地產生的銀行借款。」翻查資料,恒地當年度作出驚人收購,斥資508億港元,投得中環海濱3號地皮。

事實上,要成為中環地王,是多位發展商心中的宏願。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中環則是香港商業中心,區內物業吋金呎土,而且供應稀缺,即使有錢也未必能購入優質商廈。

回歸以前,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英政府對自己國家的企業當然照顧有加,英資的怡和洋行(JAR.LSE, J36.SG)在香港開埠以來,透過旗下的置地控股(HKLD.LSE, H78.SGX)不斷在中環買地建樓,經歷多年發展,中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參天巨廈,大部分是置地或同系公司的物業。包括交易廣場一至三期、怡和大廈、遮打大廈、太子大廈及文華酒店等,總樓面面積45萬平方米(484萬平方呎),更透過行人天橋,將所有物業連結起來,儼然如一個商業王國。

七年之約

其他發展商或企業,縱然有資金,想在中環建立橋頭堡也不容易,因為區內根本沒土地可供發展。但華資大亨又怎甘心屈居老外膝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及郭得勝等幾大華資富豪牽頭,在市場不斷收購當年仍在港上市的置地股票,計劃聯手鯨吞置地。原先進展順利,豈料置地命不該絕,87年股災爆發,華資地產商大失預算,最終雙方談判,由置地買回華資地產商手上的股票,華資地產商則承諾,七年內不再狙擊置地,雙方達成協議,地產商鳴金收兵。

經此一役,置地提高警覺,加上香港經濟及政治發展物換星移,怡和系公司悉數遷冊離香港,中環地王之爭暫偃息旗鼓。然而隨著中環填海,個別實力日益擴大的本港地產商,對中環土地虎視眈眈,首先是機場鐵路發展,中環填出一片土地,新鴻基地產(0016.HK)及恒地眼見機不可失,聯手投得地皮,並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其中第二期大樓,與對岸的環球貿易廣場互相輝影,構成維港門廊。

亦因填海造地,為其它財團提供落戶中環的機會,原本新鴻基地產實力雄厚,可惜因三兄弟的爭拗,內耗令公司元氣大傷,大量人才離去,公司經此巨變,在發展上也變得審慎。恒地對於中環的發展念念不忘,幾年前以近233億港元投得金鐘美利道2號商業地,將建成The Henderson。3年前政府推中環填海而來的海濱3號地皮,恒地更不惜一擲萬金,斥資508億港元成功中標。

恒地在中環及金鐘的項目面積,加起來約350萬平方呎,雖未足與置地分庭抗禮,但已將距離拉近至只差一百萬平方呎。不過,雖贏得地王歸,但當年出價過於勇進,付出沈重代價,海濱3號的成交較第二高的標價高出37%,加上近兩年全球經濟走弱,中環商廈價值及租金受到影響。然而,在大股東全力支持下,恒地面對壓力大大紓緩,倘若趁市況回落而續吸納土地或收購項目,要成為明日的中環霸主,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泰國對中國遊客吸引力下降

財新報道,據航班管家的數據估計,今年七八月旅遊旺季,中國航司計劃執行中泰航線班次達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赴泰旅遊人次降至195萬,同比減少33%。 財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國遊客望而卻步,包括演員王星赴泰時被綁往緬甸詐騙園區。其他擔憂還包括地震,以及泰銖對人民幣升值,導致赴泰旅遊成本上漲。 當中國遊客對泰國興趣減退之際,他們正湧向日韓等亞洲地區。中國航司計劃,於七八月執行中日航線的航班達25,300架次,同比增長35.3%;中韓航線計劃執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長13.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華麗轉身股價狂飈 港仔機器人價高勢危?

一家三四線香港上市公司,突然變身機器人公司,股價即如脫彊野馬,一路狂奔 重點: 公司去年度業績蝕1.4億港元,已連續虧損五年 年初與達闥組成合資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公司 劉智恒 趕潮流,追風口,從來是股票市場的本質;要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肯定是機器人,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優必選(9880.HK)等,年初以來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說在港股上的真正贏家,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過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業績,收入大跌45.6%至1.16港億元,虧損則續擴大5.3%至1.38億元。應收貸款及利息減值虧損1,132萬港元、商譽減值虧損2,182萬港元、物業廠房減值及設備減值3,937萬港元。 一遇達闥便化龍 為何業績表現乏善足陳,股價又能忽然爆升?原來一切緣於年初的一項合作協議! 時間回到今年情人節,當時港仔機器人的名稱仍叫國華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與內地的達闥機器人簽訂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國華佔股51%,達闥佔股49%,目標是開拓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民用產品。 國華在兩年內協助合資公司募集足夠資金,達闥則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授予合資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附屬。 過去香港市場的一些三四線公司最擅長的技倆,就是轉型資本市場最熱炒行業,通常透過收購或合併而進入風口市場,當股價被不斷推升,往往會作出連串集資行動。港仔機器人的情況似乎有點類同,他們最終能否成功,暫時仍是未知數? 小米2023底發布首部電動車SUV7時,我們曾發表「雷軍造車,一往無前」一文,從小米的往績,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財力去分析,結論是雷軍成功機會相當高。我們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機器人的成功機會。 國華業務強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機器人過往業務,當你翻開資料,大抵會嚇了一跳,竟然有多項主業,包括商品買賣、證劵及期貨經紀、物業經紀、地熱能供暖製冷、樓宇建築承包、特製技術支援、項目管理、集中供熱及融資租賃。 要知道,今年初國華控股市值還不到6億港元,業務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謂表表者,公司重點在那?如何去營運及發展各業務?資源又怎樣分配? 觀乎去年業績,除個別業務外,其餘全部見紅。部分業務更是問題多多,其中在運城的供熱業務,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終止,結果公司要將該業務出售。 融資租賃方面,因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被政府部門禁止有關經營,最後要終止業務並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將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樓宇建築承包業務上,旗下的陝西江威涉及多宗訴訟,涉資達4,556萬元,以致部份資產被凍結。至於公司的中介業務,附的上海軒美房地產經公司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106萬元。 從過往的業務看,公司的發展方針及經營管理似大有關題,現在轉搞機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確實教人存疑。 達闥連年虧損 我們再看達闥機器,說不定他有能力讓港仔機器人邁向美好前景。事實上,達闥並非吳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機器人企業,軟銀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資者,估值一度冠絕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及中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黃曉慶成立,專注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C輪10億融資後,估值達到223億元。 然而人型機器人在商業市場仍屬起步階段,公司不斷燒錢, 2019年準備在美上市,不幸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黑名單,集資不成,苦苦支撐,近年屢傳資金鏈陷斷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體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數百員工被欠薪,位於廣州的公司,更被斷水斷電。 達闥往績也是乏善足陳,虧錢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資者不願再注資,公司已陷於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為港仔機器人帶來多少業務,何時才可扭虧為盈? 一場燒錢的競賽 投資機器人行業,大部份企業在燒錢階段,因此企業要有充裕的資本才能繼續前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早前表示,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成本高企,遠超出顧客願付費用。其次是許多企業所謂的應用場景,實際是想象出來,並非實際需要。 我們看見港仔機器人長期虧損,截至今年3月底,手頭資金只有5,000萬港元,憑甚麼去支撐這盤燒錢的遊戲?雖然港仔機器人上月宣布簽定四份合作框架協議,但靠一個香港市場,能為公司帶來多少生意?相信投資者也別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機器人熱潮下,港仔機器人的概念相信會受到一定追捧,股價有機再創新高,但何時能盈利就別太樂觀。再者,股價經過一輪急升猛漲後,投資者現階段追入,風險高值博率低。別忘記,股價大升後,未來公司很大機會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股價將會十分波動,投資者只適宜投機性買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