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金融科技貸款機構宣佈,從印尼合作夥伴獲得的貸款額度大幅提升,不過增加的數額不大,僅為3,000萬美元左右

重點:

  • 信也科技宣佈,從印尼合作夥伴PT Bank Jago獲得的融資額度大幅提升
  • 這家金融科技信貸機構在海外的業務比重仍然微不足道,國際貸款僅佔其貸款交易額的2%

陽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你離開熟悉的國內市場,進入陌生的土地時,這第一步就更加重要。

這可能正是金融科技信貸機構信也科技(FINV.US)的心聲,它剛剛宣佈在印尼邁出新的一步,其象徵意義似乎大於實際業務方面。該公司稱,建立夥伴關係近一年之後,其印尼分公司AdaKami在當地合作夥伴PT Bank Jago Tbk的融資規模擴大到了之前的五倍。

雖然如此大的增幅聽上去令人印象深刻,但經過貨幣轉換之後,就沒那麼激動人心了,其最新的貸款規模僅為5,000億印尼盾,相當於3,300萬美元(2.35億元)。這意味著之前的規模1,000億印尼盾相當小,如果平均貸款規模是1萬美元,或許只能向幾百人提供貸款。

因此,此舉或許不會很快對信也科技的業務產生太大影響。但是,如我們在開頭所說,每一段旅程都有第一步。確實,信也科技似乎在這場國際征途中處於領先地位,因為沒有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在最新的季報中提到國際業務。

投資者似乎對信也科技有限的國際化進展表示謹慎的認可,其紐約股市股價週一上漲3.3%,但在最後一小時的交易中回吐了所有升幅,收市時股價無變化。不過,這仍然好過標準普爾500指數1%的跌幅,因此我們認為投資者對其持謹慎的認可態度。

與其他金融科技信貸同行相比,投資者似乎更偏愛信也科技,它的市盈率達到3.7倍。與之最接近的競爭對手是3.5倍的陸金所(LU.US),但該公司規模更大,並且由於享有金融巨頭平安保險(2318.HK; 601318.SH)的福蔭,因此各方面的關係更扎實。規模類似的360數科(QFIN.US)和樂信(LX.US)市盈率都較低,分別為3.0倍和2.2倍。

信也科技的海外旅程跟許多中國科技公司類似,它們經常選擇東南亞作為出海的第一站。這些市場與中國有更多接近之處,因為發展階段相似,西方國家市場雖然更有利可圖,但遠沒有那麼令人熟悉,競爭也非常激烈。

小米(1810.HK)和Oppo等大部分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在東南亞都十分活躍,將那裡作為進入西方市場的跳板。同樣地,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京東(JD.US; 9618.HK)也選擇在該地區開展中國以外的一些大型項目。

像信也科技這樣的金融科技信貸機構,還沒有在中國境外有過類似的大動作,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公司還很年輕,它們的歷史只能追溯到約七八年前,當時北京首次向私營領域放開國內金融服務市場。但由於對缺乏風險控制經驗導致的激進借貸行為感到擔憂,中國對該群體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其他公司可能很快追隨信也科技海外擴張的腳步。

不斷增長的足跡

說到這裡,我們就來仔細看看信也科技在東南亞的成長足跡,以及這個市場可以提供怎樣的潛力。其最新年報顯示,早在2018年和2019年,它就在菲律賓拿到了在該地區最早的許可證。2019年,它成立了印尼子公司,之前它獲得了該市場的金融科技貸款牌照。在其最新年報中,該公司還將越南列為國際市場之一,但沒有提到是否獲得在那裡開展業務的許可證。

去年10月,它與印尼Jago銀行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最新公告表明,該行可能成為它未來在印尼市場的主要合作夥伴。從邏輯上講,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進展,因為這樣一個當地合作夥伴不僅將為它在印尼的業務提供資金,或許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關係有助於信也科技開拓這個東南亞最大的陌生市場。

從規模上看,信也科技的國際業務與它在中國的業務相比仍然很小。在今年二季度,它的國際借款交易總額只有9.1億元,僅佔其總額的2.1%。更重要的是,它的國際交易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對於一個潛在的新增長領域來說,這並不是最健康的跡象。

在整體的未償還貸款餘額方面,它的國際業務看起來略好一些。該公司在中國境外的未償還貸款餘額按年增長60%至4.8億元。但同樣,絕對數字相當小,截至第二季尾,國際貸款佔該公司未償還貸款餘額總額的比例不足1%。

就用戶數量而言,截至去年年底,信也科技的海外業務註冊用戶為900萬,是2020年底400萬的兩倍多。但同樣,與去年年底該公司在中國的1.31億註冊用戶相比,900萬用戶仍然微不足道。所有這些都說明,信也科技的海外業務正在增長,但與中國本土市場相比,規模仍然很小。

這並不是說,一旦公司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模式,業務就只能緩慢增長。另外兩家金融科技公司——網上券商富途證券(FUTU.US)和老虎證券(TIGR.US)就是很好的例子。過去十年,這兩家公司都是從説明中國客戶在美國和香港購買股票的經紀商起家。但在中國的監管機構發出越來越多的不祥信號,表明這兩家公司缺乏必要的營運執照後,它們目前都把業務重心放到了中國境外。

信也科技及其金融科技貸款同行似乎比這兩家中國經紀公司擁有更穩固的監管基礎,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對於在海外實現業務多元化缺乏緊迫感的原因。儘管如此,對於這樣的金融科技貸款機構來說,現在開始考慮未來永遠都不嫌早,因為中國的監管機構為了消除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國內年輕的私營金融部門的打擊力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京東擬收購德國電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證實,正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進行收購談判。據路透社報道,京東出價為每股4.60歐元,較周三股價溢價約23%,交易總值約22億歐元(25.9億美元)。 Ceconomy為歐洲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旗下擁有MediaMarkt與Saturn兩大品牌,於多個歐洲國家擁有約1,000間門店,員工人數約5萬人。2023/24財年,該公司銷售總額達224億歐元,其中網店貢獻達51億歐元。 若交易落實,將使京東得以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藉由Ceconomy龐大的線上與實體零售網絡,擴展其在歐洲的電子商務版圖。京東去年曾考慮收購英國零售商Currys,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京東美股周四收跌1.36%,收報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開,至中午收入報130.2港元,跌2.3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維立志博一鳴驚人 首開爆升逾倍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掛牌,開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後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報69.65港元,較定價高99%。 公司共發售3,686.25萬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終以上限定價,香港公開發售錄得近3,494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近40倍。 公司集資淨額11.79億港元,65%用於產品的持續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15%用於擴展現有的管線及優化集團的技術平台、10%用於提升生產能力,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建滔中期盈利增長強勁

建滔集團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強勁利潤增長,原因是其製造和銷售層壓板及印制電路板(PCBs)的核心業務表現穩健。 公司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飆升逾70%,從去年同期的15.1億港元增至超過25.6億港元。 建滔股價周五開盤上揚,並在上午交易中上漲9.2%,報HK$28.35。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資金告急 摯達科技三度遞表求生

三度遞表港交所的摯達科技,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集體焦慮 重點: 首季雖融資得7,425萬元,但至5月底現金餘額已消耗逾半 首季虧損按年收窄,業績似有反彈跡象    李世達 作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折射出其背後深層的營運壓力與資金需求。 作為一家電動車智能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摯達科技所處的產業恰好搭上新能源車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包括充電設施、能源管理系統(EMS)、後台雲平台等相關基礎設施需求高速擴張。摯達科技主攻的正是這個環節,其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樁、EMS解決方案、雲端後台平台,以及開發中的自動化充電機器人。 儘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業務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申請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由升轉跌,分別為6.97億元(9,700萬美元)、6.71億元及5.93億元。同期淨虧損則逐年擴大,分別為2,630萬元、5,853萬元及2.38億元。 去年度淨虧損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經營開支明顯增加,其中,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達1.15億元,較2023年的9,046萬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開支亦由7,366萬元升至1.04億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場、投入研發及應對金融資產風險時所面臨的沉重財務壓力。 不過,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為2.17億元,顯著高於2024年同期的1.56億元,虧損則從3,144萬元減少至1,705萬元,顯示某種程度的復蘇趨勢。 不難看出,公司在經歷2024年的調整與壓力之後,正在嘗試重拾增長軌道。其部分改善,來自產品組合的調整與市場布局的改變。 申請文件指出,摯達科技正積極拓展至特選海外市場,例如德國、荷蘭、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並將重點從傳統硬件轉向具有更高毛利潛力的EMS系統與先進充電機器人產品,以期提升整體利潤率與收入穩定性。 手頭現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仍令人擔憂。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淨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萬元大幅擴大至1.1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亦逐年下滑,從2022年的2.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41億元。儘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過融資活動獲得約7,425萬元資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現金增至1.46億元,但短短兩個月後的5月底,手頭現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萬元。 這種「融資即消耗」的資金結構,顯示公司正急需進一步補充資本,支撐其在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市場的技術投入與國際擴張計劃。 與同業相比,其市場地位與成長潛力便更顯微妙。以國內龍頭、特鋭德(30001.SZ)旗下的特來電為例,其不僅具備自營運營網絡與品牌優勢,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場,與摯達科技構成正面競爭。此外,星星充電、雲快充等業者則在平台運營與公私合營專案上更具經驗與政府資源。 相較之下,摯達科技的優勢仍集中在技術整合與產品組合多樣性,例如EMS平台與自動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但即使能有效商業化,在細分市場也將面對一場場硬仗。 目前,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根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一億個充電點,對應充電設備的總投資額預計超過2,50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政府政策也強力推進「新基建」,支持充電樁與能源互聯網建設,加上海外如歐盟、日本亦提出碳中和目標並配套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整體產業處於高景氣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長背後,行業也面臨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與市場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從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場對類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趨於審慎。部分已上市的同業如能鏈智電(NAAS.US)與特來電,市銷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勢未變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術、高毛利路線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但現實挑戰亦極為嚴峻:現金流吃緊、負債壓力、利潤難見,仍是刻在其成長故事上的巨大問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