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8.HK JD.US

京東推出針對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所費不菲,加上看淡今年上半年零售前景,即使去年業績理想,也未能安撫投資者的負面情緒

重點:

  • 京東去年經調整淨利潤增長64%,宣布每股派息0.31美元,並暗示未來或恒常派息,這項舉措在大型中概科網股中甚為罕有
  • 公司今年首季收入增幅可能回落,消費者情緒或到下半年才明顯回升,令投資者擔心短期業務前景

 

羅小芹

中國網購行業競爭激烈,為了鞏固市場佔有率,作為龍頭企業的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9618.HK)於今年3月6日零時啟動「百億補貼計劃」,為自營和第三方網店商品提供100億元補貼,與主攻低價的對手拼多多(PDD.US)展開競爭。

即使京東三天後公布的業績優於市場預期,去年收入按年增長一成至10,462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non-GAAP)的經調整利潤更大漲64%至282億元,但首席執行官徐雷在業績記者會表示,新冠疫情限制完全放寬後,餐廳、旅遊等消費出現反彈,而整體零售復甦仍取決於消費者信心;由於官方的刺激經濟舉措需時見效,他預計下半年零售市道會較上半年佳。

徐雷此言一出,抵銷了京東業績理想的利好效應,其港股在之後一個交易日插水11.5%,本周三以159.2港元收市,比補貼計劃啟動前大挫13.8%。即使他強調本輪補貼對利潤率的影響非常低,並希望通過創造「天天低價」環境以改變消費者習慣,但參考股價反應,反映未能釋除市場對公司前景的疑慮。

回顧去年第四,中國新冠疫情正值最嚴峻階段,多個大城市都實施限制人流措施,但作為受影響較小的網購營運商,京東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在零售、物流收入分別增長3.6 %與41%的帶動下,總營收實現7.1%按年增長,經調整淨利潤更大漲115%至76.6億元。

宣布派發末期息

另一個亮點是公司宣布派發末期息0.31美元(2.1元),加上去年5月派發的特別股息0.63美元,全年共派息0.94美元,派息如此慷慨,頗有回饋股東長期支持的美意。

環顧中國科網行業,網易(NTES.US; 9999.HK)和騰訊(0700.HK)是少數願意派發現金股息的公司,反觀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拼多多、小米股份(1810.HK)、美團(3690.HK)及百度(BIDU.US; 9888.HK)上市未今都未有派息。由於京東首席財務官許冉表示,將計劃執行年度派息政策,暗示未來有機會恒常派息,市場將觀望此舉會否推動其他科技股的派息風氣。

與以往多次針對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不同,京東強調這次並非短期或個別產品的促銷活動,反而是希望通過持續優化供應鏈能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健全低價機制及完善基礎能力,吸引更多客戶參與極致的消費體驗。

相比其他電商,京東擁有掌控物流、倉儲與產業鏈等環節的優勢,但這次意圖低價促銷搶佔市場,面對的是在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表現優秀的拼多多,注定將是一場硬仗。回顧以往京東向拼多多發動的價格戰效果僅一般,投資者擔心這次戰線一旦拖長,京東可能需持續投入資金,形成「尾大不掉」的情況。

不過,據京東財報披露,截至去年底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及短期投資合共2,262億元,加上去年來自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入達578億元,顯示絕對有足夠財力大打「補貼戰」,關注點是在消費氣氛未完全復甦的背景下,目前是否主動出擊的合適時機。

最近中國經濟因防控措施解封,出現強勢復甦的表象,但徐雷表示,環顧各行業中,復甦最快的應為旅遊出行類服務,消費需求能否回升,最終的決定因素是可國民可支配收入提升。

消費情緒未回復

徐雷此言甚有參考價值,但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中國青年失業率直逼20%,加上中小企需時恢復招聘,而受制於加息與通脹導致來自歐美的訂單下滑,工人的裁員風險仍然很高。因此,即使京東願意大灑金錢刺激消費,消費者的反應卻難以預測。

事實上,滙豐環球研究引述京東管理層透露,該公司平台今年前兩個月的毛交易總額(GMV)按年下降,到3月初才出現輕微改善,因此預計要待下半年消費情緒改善,收入才有機會明顯回升。

該行將京東今明兩年盈利預測分別調低0.9%及2.4%,目標價從320港元下調至273港元,但維持「買入」 評級。滙豐稱,受低盈利類別的戰略調整及宏觀復甦較預期稍弱拖累,預期京東今年首季度的零售收入出現單位數降幅。

京東股價明顯下挫,加上派發末期股息,可能會吸引部分投資者撈底,但作為行業龍頭,其最新預測市盈率約15.8倍,較拼多多的20.3倍存在明顯折讓。由於京東營業成本長期高企,經營利潤率僅約1.75%,遠低於拼多多的23.9%,在經營效率出現明顯分野下,也許足以說明為何規模較小的拼多多,估值竟然會較京東優勝。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Yunji made an IPO in Hong Kong

雲跡科技香港IPO為投資者鋪就紅毯

這家酒店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的IPO籌集約7,600萬美元,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 重點: 雲跡科技的香港IPO募資約7,600萬美元,大部分資金將投入研發,以拓展其AI機器人與智能體的產品矩陣 公司已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和方源資本等多元化知名機構投資者的支持   陽歌 有沒有想過在酒店幫你辦理入住或送餐到客房的機器人到底是哪家的產品?答案很可能是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這家公司已悄然成為中國酒店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供應商,覆蓋客房服務、按需配送、賓客協助及運維響應等越來越多的場景。 本週四,公司通過香港上市來迎接投資者「入住」,首先踏上紅毯的是耀眼的資本陣容——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啓明創投、攜程旅行網、方源資本等頂尖機構皆位列股東名冊。 此次IPO使雲跡科技成為新一代服務機器人供應商中赴港上市的首家企業,其產品覆蓋酒店、商業樓宇、醫療機構及工廠等場景。儘管與很多友商一樣處於虧損狀態,公司仍成功依據港交所兩年前推出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登陸資本市場——該機制允許未達常規盈利要求的技術企業進行IPO。值得注意的是,雲跡科技成為2025年依據港交所上市規則18C章條款上市的首家企業。 有別於靈活性有限且多在生產線上執行固定任務的傳統工業機器人,雲跡科技的硬件設備與智能終端可感知外部信息,經數據整合後在複雜環境中自主決策。公司將其機器人定位為智能體的「肢體」,而AI系統則承擔「大腦」核心職能。 據雲跡科技披露,截至去年末其產品已進駐逾34,000家酒店及150家醫院;2024年機器人累計完成超5億次服務操作,其中僅在2024年12月便執行逾186億次指令。 根據IPO最終條款公告,公司於10月16日正式啓動發行,以每股96.50港元售出690萬股,募得淨額約5.90億港元(約合7,600萬美元)。股票於周四在港交所首秀,掛牌首日高開49%,報142.8港元。 約60%的募集資金將投入研發,雲跡科技正佈局多維度業務增長方向。重中之重是深化其主力創收領域——中國酒店機器人市場的滲透。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酒店市場之一,其機器人滲透率仍處低位。 公司亦計劃拓展寫字樓、醫療機構等其他場景的業務,並探索與餐飲配送企業的潛在合作。最後同樣關鍵的是全球化佈局——當前國內市場貢獻了雲跡科技99%以上的營收,開拓海外市場勢在必行。 上述任一或全部方向的突破,都將為已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的雲跡科技注入新動能。尤為關鍵的是,儘管仍處虧損,其虧損幅度持續收窄;伴隨規模效應顯現,公司在經調整基礎上實現扭虧為盈已近在咫尺。 2014年成立的雲跡科技是AI機器人領域的先行者之一。這類機器人可執行高強度、相對流程化或具危險性的複雜場景任務。根據其最新上市文件引述的第三方資料,公司系全球首批實現服務終端全自動閉環學習系統的企業之一,涵蓋感知、認知、決策、行動與反饋全流程。 廣闊的藍海市場 中國酒店業智能化市場蘊藏雲跡科技最大的機遇,因為大多數酒店都還沒有將機器人納入日常運營。根據上市文件引用的第三方分析,去年中國酒店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的潛在市場規模達4,200億元(約合590億美元),而實際銷售額僅37億元,強烈的反差也揭示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當前以約6.3%市佔率位居行業領先地位。2022至2024年,年均營收增長23%,2025年前五個月營收達8,83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7,430萬元增長19%。公司約四分之三營收來自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其餘來自AI數字化系統——該項業務佔比從2022年的16.4%,穩步提升至今年前五個月的25.6%。 儘管直銷仍為雲跡科技主要銷售模式,但為觸達下沉市場,公司正加大對三、四線城市酒店經銷渠道的佈局力度。 儘管渠道分銷通常因中間環節侵蝕毛利率,但雲跡科技憑借規模效應與運營積累,整體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其毛利率從2022年的24.3%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43.5%,不過今年前五個月微降至39.5%。隨規模擴大,研發費用佔比顯著優化,從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3.4%。 雲跡科技海外銷售佔比尚不足1%,但其產品已覆蓋中國以外逾2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正謀劃重點開拓東南亞及日本市場:後者因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用工荒,酒店等物業經營者對機器人需求激增,蘊藏巨大潛力。 過去三年雲跡科技淨虧損持續收窄,從2022年的3.65億元降至2024年的1.85億元。剔除員工股票薪酬及金融工具價值變動的經調整虧損,同期也從2.34億元大幅縮減至2,760萬元,今年前五個月該指標為2,680萬元。這些數字顯示,伴隨IPO徵程收官,公司至少在經調整層面已逼近盈利拐點。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華為第三季度痛失中國智能手機王座

國際數據公司(IDC)周三發布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陷入頹勢的華為在中國市場痛失桂冠,而東山再起的蘋果(AAPL.US)公司憑借iPhone 17的熱銷實現排名躍升。IDC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市場的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0.6%至6,840萬台。 華為市場份額從第二季度的18.1%跌至第三季度的15.2%,排名從榜首滑落至第三。競爭對手vivo以17.3%的市佔率佔據首位,其第二、三季度市場份額持平。蘋果是期內少數實現份額增長的企業,最新季度市佔率提升1.9個百分點至15.8%,使其從上一季度的第五位躍居本季度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躋身前六的還有市佔率10%的小米(1810.HK)、9.9%的OPPO及9.8%的榮耀。六大頭部品牌中,僅蘋果與OPPO在最新季度實現同比銷售增長。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思考樂教育折讓13%配股籌2.4億港元

課後教育服務提供商思考樂教育集團(1769.HK)周三公布,向超過六名獨立第三方發行合共1.1億股新股,相當於擴大後股本16.3%;每股作價2.2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折讓13.04%,認購總額2.42億港元。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將用於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體驗,包括課程開發與教學設施升級,並用於與主要業務相關的人工智能項目,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思考樂教育是中國華南地區的民辦教育提供商,主要提供美術、體育、繪畫、表演等通識教育課程及課後托管服務。今年上半年,思考樂錄得收入約4.39億元,按年上升10.1%;淨利潤6,293.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3.9%,毛利率34.3%,下降約10個百分點。 公司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01港元,升18.97%。近半年累跌約4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astroc makes energy drinks

東鵬多元化轉型 再啓香港上市路

今年上半年業績持續強勁增長之際,總部位於深圳的東鵬正加速突破功能飲料的邊界 重點: 首次申請失效後,東鵬飲料再遞交香港上市申請,數據顯示其上半年銷售額勁增37% 高達10億美元的募資計劃,將助力這家飲品企業建設新生產基地,推動其突破功能飲料的單一佈局   譚英 東鵬飲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5499.SH)的前身是國有企業,1994年在深圳成立。至2017年,公司仍主要局限於中國廣東省的基地。如今,在當前的民營體制下,東鵬已將主打飲料銷往全中國,並逐步進入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 當前,公司計劃向香港投資者發行股票,後者正積參與近年來最活躍的IPO市場。儘管具備傳統產業背景,但憑借「出海+品類破圈」雙軌並行的增長故事,既推進國際化佈局,又突破功能飲料窠臼開發新品,東鵬飲料有望贏得市場高度關注。 東鵬飲料的股票已在A股上市,公司乘著最近內地上市企業赴港第二上市的趨勢,尋求在香港作第二次上市,以面向更多國際投資者。 最新申請文件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東鵬飲料累計觸達超過2.5億消費者,佈局超過420萬個終端銷售網點,擁有超過3,200家經銷商網絡。此次是4月首次申請失效後再度遞表,公司已委任華泰國際、摩根士丹利及瑞銀集團為承銷商,據早前報道募資額或達10億美元。部分資金將用於建造新基地,包括4月已在海南奠基的工廠,旨在服務剛起步但持續擴大的全球業務。 申請文件顯示,東鵬飲料正擴建現有四大生產基地並新建三家工廠,第八座生產基地已在規劃中。公司年產能從2022年的280萬噸躍升至去年的490萬噸,產能利用率達89.5%。當前59億元新建產能項目投產後,年總產能預計將提升至1,200萬噸。 東鵬飲料的A股投資者對此次港股上市反應平淡,上周公告後兩日股價雖僅上漲2.5%,但隨後交易日悉數回吐漲幅且跌幅擴大。 這可能由於公司已先行在上交所披露半年報,加之當前香港新股市炙手可熱,截至9月末,港交所年內IPO募資總額達232.7億美元(66宗上市),其中6宗募資超10億美元,其融資規模有望超越紐交所及納斯達克,市場可選的投資目標本就豐富。 績優龍頭 自2021年5月登陸滬市至今,東鵬飲料股價累計飆漲近五倍,市值達1,510億元人民幣(212億美元),市盈率高達38倍。作為A股唯一市值破千億的飲料企業,其發展史上長期專注於功能飲料領域,尤以打造紅牛平價替代品而聞名。 申請文件援引的獨立研究顯示,東鵬飲料已超越原版紅牛成為中國功能飲料龍頭。其市場定位採取差異化策略,產品定價介於高端路線的紅牛(主打體育營銷)與行業第三的達利食品(03799.HK)旗下樂虎(聚焦平價策略及本土賽事贊助)之間。 東鵬飲料銷售額從2022年的85億元激增至去年的158億元,在1.3萬億元規模的中國軟飲市場中,躋身上市企業20強增速之首。2024年利潤增速更勝營收,從14億元躍升至33億元,淨利潤率由16.9%升至21%。今年上半年營收與利潤雙線飄紅,同比增幅均達約36%。 儘管公司產品已進入越南、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但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依然貢獻99.8%的絕對主力營收。 深耕下沈市場與線下渠道曾助推東鵬飲料逆襲,而新增長來自其功能性飲料矩陣下的細分品類——補水運動飲料。旗下「東鵬補水啦」品牌2023年面世後,當年至2024年銷售額激增近四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近三倍,營收佔比從2024年的9.4%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9%。 相較主攻藍領、學生等抗疲勞群體的功能飲料,運動飲料則錨定體育競技及電競用戶。雖暫未超越達能(BN.PA)脈動、可口可樂(KO.US)動樂等成熟品牌,東鵬正穩步縮小差距。 公司還加速佈局健康飲品賽道(申請文件列為「其他飲料產品」)。該業務營收佔比從2024年的6.7%升至今年上半年的8.2%,主要源自上茶、果之茶、多喝多潤、東鵬大咖、海島椰等品牌。 東鵬飲料董事蔣薇薇去年9月在行業峰會上接受FoodNavigator Asia採訪時表示:「眾所周知,飲料行業存在Monster的單一爆品路線,也有可口可樂、農夫山泉的多品類開發模式。」她補充,公司經雙軌實踐後選擇擁抱多品類戰略。 由此引出一問:東鵬飲料會否成為中國版可口可樂?這似乎仍是一個夢想,可口可樂全球觸達、2,875億美元市值及去年470億美元銷售額,令東鵬飲料相形見絀。然而,中國典籍有鯤鵬之變:巨魚化神鳥,展翅九萬里。或許東鵬飲料也能效此神跡。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